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美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对汇率的影响
美元汇率
美国货币政策通常会对美元汇率产生影响。当美联储 降低短期利率时,美元汇率可能会下跌,因为这使得 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吸引力降低。反之,当美联储 提高短期利率时,美元汇率可能会上涨,因为这使得 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吸引力增加。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美元汇率的变化可能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当美元汇 率下跌时,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而出口商 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这可能有利于美国的出口行业, 但可能对进口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当美元汇率 上涨时,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下降,而出口商品 的价格相对上升。这可能有利于美国的进口行业,但 可能对出口行业产生负面影响。
03
货币政策目标
在固定汇率制下,美国货币政策的重点是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
衡,而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胀控制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的货币政策改革
浮动汇率制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 济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美国逐渐放弃了固定汇率制,
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
货币政策独立性
实行浮动汇率制后,美国货币政 策获得了更大的独立性,可以更 加灵活地应对国内经济波动。
VS
详细描述
格林斯潘时代的货币政策根据经济形势灵 活调整。在经济过热时,他通过加息等方 式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他降低利率 刺激经济增长。这种政策调整使得美国经 济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
案例三:次贷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政策
总结词
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 ,通过购买长期国债等措施向市场注入流 动性,稳定了金融市场并促进了经济复苏 。
汇率波动
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导致美元升值,从而影响其他国家的出口 和经济增长。
贸易影响
美联储成立以来美国货币政策演变历程

观 察BSERVATION发展态势。
战后,日本和欧洲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经济格局从美元霸权转变为美国、日本和欧洲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1979年,沃尔克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将贴现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克服了美国的高通胀。
1979年8月沃克尔接任米勒成为美联储主席后,当月便促使美联储理事会将贴现率从10%,提高0.5个百分点至10.5%,9月又将贴现率提高至11%。
10月再将体现率提高至12%,并宣布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工具。
1979年时,美国CPI(消费价格指数)通胀率为11.3%,1982年时,美国CPI通胀率已降至6.2%。
至1983年,美国通胀率进一步下降至3%。
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计算机等方面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股大幅上升,公众的乐观预期,又进一步推高了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产生了大量的金融泡沫,2000年初纳斯达克指数高达5048。
随后,包括科技股在内的金融资产价格急剧下跌,互联网公司的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2001年开始,美联储持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持续低利率货币政策,使得互联网泡沫破灭引起的经济衰退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美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引发了新一轮房地产泡沫。
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6年初,美国房价上涨了近130%。
与此同时,欧洲多国均出现房价上涨现象,比如英国、德国和西班牙。
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美国货币政策21世纪初,美国低利率政策引起的房产泡沫,于2007年破灭,并引发了次贷危机。
同时,美国金融衍生品过度泛滥和金融体系监管缺陷,使得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并席卷全球。
2007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
伯南克面临的首要且艰巨的任务便是控制金融危机,刺激投资与消费、恢复就业和经济增长。
2008年底,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下降至零域,美联储无法进一步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来刺激消费和投资。
1993-2005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分析

1993-2005年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化分析一、1993-2005美国利率政策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了长达8年之久的快速增长,并保持了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直到2001年才出现衰退的趋势。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美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运行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变得十分频繁。
在1993-2005年间,美国利率政策的成功运用离不开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2006年1月卸任,时年79岁),这位当之无愧的历史上最伟大的中央银行家在他18年的“统治”时间里,经历了1987年黑色星期天的股灾,1998年俄罗斯债券延期偿付的金融灾难,“9·11事件”后的经济恐慌。
他不断将美联储利率(美联储的基准调整利率)以0.25的百分点上下浮动,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为成功的货币政策。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使利率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让经济以其自身的潜能在低通货膨胀下持久稳定地增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盯住利率”(盯住政府国库券利率)是美联储惟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自1987年以来,联邦基金利率的走势主要受通货膨胀率影响,当通胀率升高时,根据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人口增长率进行测算,提高利率;当经济陷入衰退,或者受到重大外力冲击时,则让更多的资金进入市场。
正是在这一货币理论的影响下,在近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被美联储奉为法宝,并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人改变了投资方式,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没有被、也很难被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
因此,如果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判断、指导经济增长的准则,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失误。
1993年7月22日,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出人意料地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改以调整真实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4轮番调控美国货币政策--M1M2和M3

美国调控货币政策的工具——M1 M2和M3美国货币调控目标的演变:●黄金作为美国货币供给的主要调整目标持续了很多年。
●美联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每月公布流通现钞、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数据,并在1971年开始使用货币供给总量度量指标M1、M2和M3,并以M1为主。
●随着在1970年美联储新主席的上任, 美联储致力于使用货币总量作为中期调节目标。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6周召开一次委员会设定各种货币供给量(M1、M2)的增长率,并决定由多高联邦资金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与之相匹配。
●在1982年后期,美联储淡化了M1作为货币政策的指导度量指标,并在1987年停止宣布M1增长目标范围,改以M2为主要调控目标。
●20世纪90年代初,当M2与经济表现不一致时,美联储又决定放弃使用货币总量度量指标M1、M2和M3来作为调节指标, 而改为使用联邦资金同业隔夜拆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节目标。
●2000年,随着《Humphrey-Hawkins Act》要求美联储设定货币供给增长的期限到期,美联储宣布以后不再设定此类目标,因为货币供给增长不能给货币政策的执行提供一个有用的参考标准。
但同时美联储也声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相信货币和信用行为将继续具有定量经济和金融状况的价值。
此外,M2 现仍然是主要指针索引中的一个成份指标。
一、美国货币简介货币实际上就是普遍接受的支付商品和服务的媒介。
美国的货币体系经历了从分散化到相对集中的过程。
美国早期以金币和银币作为主要交易媒介, 后来殖民货币和银行钞票逐渐流行起来,发展到今天统一的国家货币———美元。
美国联邦储备局(美联储)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是能够作为普遍接受的交易媒介、价值标准和储存购买力的任何东西。
在美国, 现钞和在储蓄机构开的支票账户和类似账户都是货币的例子。
黄金作为美国货币供给的主要调整目标持续了很多年,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黄金和黄金标准逐渐不能够满足现代复杂经济货币价值的调节目标的需要。
经济学热点讨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热点讨论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一、量化宽松的概念量化宽松(QE:Quantitative Easing)是指中央银行在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时,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
量化指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即减少银行的资金压力。
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一般通过购买市场的短期证券对利率进行微调;量化宽松调控目标即锁定为长期的低利率,各国中央银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
二、美联储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回顾2023年11月25日,美联储正式启动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的房地美、房利美、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等政府支持企业所发行的债券以及5000亿美元由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经济。
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以达到提振市场信心、平复金融市场恐慌情绪的目的。
从实际效果来看,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美国金融体系有所企稳,目标初步达到。
在此基础上,美国接连推出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与第一轮有所不同的是,后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日益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意图,同时规模不断扩大。
从这二轮开始,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原来的稳定金融体系变为通过压低长期利率刺激实体经济。
2023年10月30日,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宣布,将在2023年10月末停止资产购买计划,这意味着实施6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行将结束。
三、为什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没有使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
美国当前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当前货币政策分析一、美国当前货币政策的发展和实行方式1.美国货币政策美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较长时间采取宽松的政策,来抗击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美联储自2008年11月开始相继实施了三轮QE购买国债,维持了几年高赤字运转,才最终逐步修复了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使得居民和企业可重新扩张杠杆,推动经济逐步走出阴影。
经过几年的修整,2016年美联储才进行加息,在2017年缩表逐步修复货币政策空间。
但本次疫情使得美国又一次的降息。
重启了CPFF、PDCF,重新设立TALF等,以此缓解市场的流动性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防止金融危机的又一次袭来。
同时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同创造了新的模式。
相较于2008年金融危机,本次疫情对美国实体经济冲击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需要财政与货币政策更注重协同合作。
我们也从此次疫情后美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来看,政策响应越来越及时,财政货币刺激力度越来越大,体现了美国当局不断从历史经验中学习,不断吸取经验教训。
2.疫情后美国采取的政策(1)美联储在今年3月份推出极限的货币政策。
3月3日美国进行2020年的第一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50个基点。
3月16日紧急宣布降息100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至此下调到0%-0.25%,接近零水平。
同时采取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即在未来几个月将持有的美国国债至少增加5000亿美元。
3月17日美联储宣布将建立商业票据融资机制来支持美国家庭和企业。
具体措施就是由美国财政部向该机制提供100亿美元做信用担保。
3月23日宣布将执行必要的资产购买。
在该周的工作日每天都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按揭抵押证券,即我们理解的“无限量QE”。
同时建立3000亿美元的新融资计划来支持信贷流向就业、消费者和企业。
为此美国财政部使用200亿美元的外汇稳定基金来支持这些行动,建立了两种向大型企业提供信贷的工具。
3月27日,特朗普正式签署了2.2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美国的货币管理制度

美国的货币管理制度美国货币管理制度在美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货币供给、货币政策、货币发行等进行管理的体系。
它是一个国家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国家的经济稳定、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货币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演变,不断地适应着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美国最早的货币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1792年制定的《美国货币法案》,该法案将美国的货币体系设置为金本位制度。
根据金本位制度,美国政府保证发行的货币可以兑换为一定数量的黄金。
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稳定货币的价值,保证货币的价值不受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
但是金本位制度也存在不足,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货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经济衰退。
因此,随着美国的经济发展和金本位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美国货币管理制度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和调整。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次改革是在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签署了《黄金禁令》,结束了金本位制度,同时建立了联邦储备系统。
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货币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12个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组成,负责美国货币政策的执行。
在联邦储备系统下,美国货币政策逐渐转向了管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同时也加强了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和经济不稳定的挑战,导致了美国货币管理制度再次进行了改革。
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就业和稳定法案》(Humphrey-Hawkins Act),规定了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理念,要求联邦储备委员会维持通货膨胀率在适当水平,同时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稳定。
这一法案为美国货币管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念。
另外一个重要的改革是1999年通过的《金融现代化法案》,该法案取消了对银行业的一些限制,促进了银行业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整合和合并。
同时该法案也对美国货币政策和金融体系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监管。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因、影响与启示

2、对股市的影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可能意味着流动性的减少,对 于股市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调整压力。然而,由于经济复苏已经有一段时间, 股市可能已经对这种变化有所预期,因此影响可能不会太大。
3、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货币政策动向 对于其他国家具有重要影响。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可能导致全球资金流动性 收紧,从而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2、应对策略:对于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需要通胀风险和金融风 险,适时调整政策力度和节奏。此外,各国之间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避免政 策冲突和不良影响。
总结:本次演示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其对各国经济 的影响以及各国实施该政策的案例。本次演示展望了未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发 展趋势和应对策略。对于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来说,应根据自身经济形势和需要, 合理制定和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以实现全球经济稳 定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在短期内提供有 效的经济刺激,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如何借鉴并吸取 这一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结合自身国情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策略,是 一项重要的任务。
参考内容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 经济影响与前景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采取了一系列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支持美国 经济。这些政策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购买资产和注入流动性来增加货币供应,降低 利率,进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和通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逐 渐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要险。本次演示将分析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经济 影响,并探讨未来的政策前景。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原 因、影响与启示
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1.美国的货币制度(一)美国的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成员银行需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总和的6%数量的资本。
联邦储备银行则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员银行支付其缴入资本的6%的红利,通常每年分两次支付。
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135.36亿美元,占其总资本的51.2%。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
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事会由七位理事组成。
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任期14年。
联邦储备理事会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通常每周会晤若干次商讨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有关的问题。
(二)美元美元硬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币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种;美元纸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发行,面额为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种。
二、美国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目标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
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
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决定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部门。
其由7位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以及5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固定成员。
一般来说,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任副主席。
委员会通常每五到八星期在华盛顿会晤一次,对具体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投票。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指令及会议概要于会后六周对外公开。
(三)美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联邦储备系统的公开市场业务包括买入和卖出证券(通常为政府债券(TB)、资产支持证券(ABS)和按揭抵押证券(MBS))。
这些业务工具是联邦储备系统所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政策工具,用以改变经济中货币与信贷的成本和可得性。
联邦储备系统通过购买证券增加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使银行能够扩大其贷款与投资;通过卖出证券从银行系统抽出准备金,从而削减银行进行贷款和投资的能力。
贴现贷款贴现贷款是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存款类机构的贷款。
商业银行和存款类机构向联储借款时,联储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
联储通过调整贴现率,可以影响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水平,继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
法定存款准备金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个非常直接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联储向银行系统注入或抽取流动性,直接影响货币总量。
2.美联储的股权结构美联储下携12间地区联储银行,按照1913年联储成立时的联邦储备法案,地区内各商业银行认购联储股份。
纽约联储银行的前八大股东:花旗银行(Citibank), 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en), 摩根信托公司(Morgan Guaranty Trust), 汉华银行(Chemical Bank), 汉华实业信托(Manufacturers Hanover Trust), 美国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 Company), 北美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North America), 纽约银行(Bank of New York)。
这份名单是由Eustace Mullins于1983年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来的,但是没有经过美联储的验证。
根据1913年纽约地区商业银行规模的情况,这份名单有一定的可信度。
该作者根据这份名单,估算出出这八家公司实际掌握了63%纽约联储的投票权,因为这八家公司的股东都有罗特思尔德家族的背景,推断出美联储实际控制于罗特思尔德家族控制的结论。
... The most powerful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themselves answerable to another power, a foreign power, and a power which had been steadfastly seeking to extend its control over the young republic since its very inception. The power was thefinancial power of England, centered in the London Branch of the House of Rothschild. The fact was that in 1910, the United States was for all practical purposes being ruled from England, and so it is today .摘自Mullins P47~48那么有没有可能由外国人直接在公开市场认购联储的股份呢?在1913年的联储法案里规定,各联储银行需要筹集400万美金的资本金,由各商业银行认购,数额不足的由公众认购不具投票权股份。
结果是全额由辖区内的商业银行认购,并没有在公开市场募集资金。
事实上,纽约地区有超过1000家商业银行,即使由8家罗特思尔德家族背景的银行参股了纽约联储,也很难确定这八家银行有绝对的投票权完全控制纽约联储的决策。
即使可以,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纽约联储可以控制美联储的决策。
这当中有一点毋庸置疑的,就是美联储是私有制股份公司,而其股份归美国境内各银行所有。
早几年宋鸿兵先生在他的著作《货币战争》中向中国读者表述出美联储系私有非国有的中央银行后,引起了相当多国内读者的惊诧。
实际上,央行独立于财政部,是资本主义的惯用做法,财政部在政府立场制订政策,央行在市场立场制订政策,可以相互弥补,防止政策向政府或者市场一面倒。
3.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GDP数据图1.1数据来源:/(美国商业分析局)根据现有美元购买力计算。
从1929年1036亿美金到2009年141190亿美金,增长135.28倍。
以下是最著名的1930大衰退时期的GDP走势图1.2从1929年到1933年,整个美国衰退了40%的GDP。
美国GNP数据上图为以2000年美元购买力计算的1947年1月到2010年12月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红色为已修正数据,蓝色为名义未修正数据。
单位:10亿美元2009年四季度名义值为144428亿美元。
美国GDP增速数据蓝色为实际增速,红色为名义增速美国人口数据图1.3数据来源:(美国人口调查局)从1930年121767000人增长至2009年307006550人,增长152%美国CPI数据图1.4数据来源:ftp:///(美国劳工部)以1982~1984为标准100从1929年的17.1增长到2009年的214.5,增长11.54倍。
其中从1982~1984标准段至今增长114.5%。
美国M1 M2数据数据来源:圣路易斯联储银行红色为M2,蓝色为M1美国M2/CPI数据来源:起始值1959年1月:19, 到2010年8月:77 增长:305%,美国平均家庭收入数据来源:美国房地产经纪总会数据初值1972年11116美元,到2007年58480美元,共增长526%美国1972年CPI数据为41.8, 2007年CPI数据为207.34,增长496%既在统计周期的25年内,美国家庭收入的购买力增加了6%,年均增加0.24%1975年CPI数据为53.8,到2009年为214.5,增长298%1975年1月M2为9063亿美元,到2009年底为85444亿美元,增长842% 同时间美国人口从1975年的215465255人,增加到2009年的307006550人,增长42%GDP从1975年的16377亿美元,增长到141190亿美元,(按现有美元购买力计算),增长762%除去复核人口增速的GDP增量为536%,复核M2 GDP增速为90.4%。
这些数据的意义表明:在美国每增加100美元的M2货币供给,便产生了相当于90.4美元的GDP,考虑到美国GDP跟GNP数值相近,也作此估算。
再排除人口增速外的25年美国GDP增速达到了536% 同时,在增长了842%的货币供给之后,实际美国物价的上涨298%,而同期之内,美国的家庭收入增长还略微领先于通货膨胀。
复合M2 CPI增量为282%,既M2投放增加2.82%导致增加CPI 1%。
25年内的M2年均增速为3.4%,年均GDP增速为3%国际油价数据红色为复合2005年美元购买力数据来源:/fred2/data/OILPRICE.txt(道琼斯公司)美国利息数据来源:/其中非常清晰可见的,79~81年石油危机的时候,短期大幅加息,由此导致图1.10的79~81年油价大跌,还形成了在M2/CPI图表中的缺口。
短期的高息打压了物价,但是没有对居民收入造成影响。
美国GDP数据美国GNP数据美国GDP增速数据美国人口数据美国CPI数据美国CPI数据M1 M2国际油价数据美国M2/CPI美国平均家庭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