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美联储深刻理解美国资产泡沫是美国多年扩张的货币造成的,主观上希望泡沫永远不会破裂,另一方面通过微调美国经济、消化历史包袱。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长期以来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RS)承担。货币政策是美国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工具。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美联储积极运用有关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利率和货币信贷量的变化,努力达到兼顾“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的两大目标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经历了数次的金融危机,而因为1907年一个特别严重危机,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起了联邦储备银行。今天,美联储的金融体系更广泛,而不仅仅是在确保其金融稳定上。

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为美国担任中央银行,在私人利益之间和政府集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银行,为了监督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局召开会议。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信贷权利要管理国家的货币供给。

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目标的管理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包括预防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温和长期利率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遏制了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市场为美国政府和外国官方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以存款机构,在经营国家的支付系统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方便各地区的交流付款以应付当地的流动资金需求为了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嘹望 目 73 主持人:张 林 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 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 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降低这种变动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发生逆转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美元呈贬值趋势。美元走弱使得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2009年3月下旬以来,境内外远期市场人民币逐步走强。10月20日1年期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一度接近2.5%和4.0%的年内最高点,至10月末分别回落至0.8%和2.6%。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美利差倒挂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流入中国的态势。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额为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这一数字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仍将延续。首先,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去杠杠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在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企稳回暖。发达国家在2010年上半年仍将处于重建库存的阶段,中国出口有望稳步回升,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将快于其他国家。再者,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 挂的局面仍将维持。最后,美联储量化宽 松货币政策削弱美元长期信用,全球金融 市场企稳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作用下 降。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 道,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抬头,美联储必将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而推升美 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这将使使部分套 利交易平仓和美元走强,一些投机性资金 将流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波动,给中 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威胁。上世纪90年代初 期,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因经济陷入衰退而 大幅下调利率,导致1991~1995年的美元 贬值和日元套利交易兴起。而同期东亚国 家利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短期国际资 本纷纷流入东亚国家,助推这些国家的资 产泡沫。1994年初美国启动加息周期, 1995年初美元止跌回升,加上随后美国因 IT革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资金开始 流出东亚国家,导致东亚国家的泡沫破裂 并爆发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调整进退两难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 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 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幅度都发生了 明显变化。然而,从2008年7月~2009年 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 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 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 汇率保持升值,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汇 率制度。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国通胀预期上升、 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 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 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 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 势,使得人民币有效汇率持续贬值。根据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9年前3个月,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升 值4.09%和2.92%,此后人民币汇率随美 元走弱,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 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 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 景下,人民币将再次陷入缓慢升值还是大 幅升值的尴尬选择。如果采取大幅升值策 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 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大幅升值以后 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 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投机性资金流入。无 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 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如果采取慢速升 值,货币当局需要面对投机性资金流入、 资产价格泡沫浮现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 严重挑战。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 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出口尚未得到实质 性恢复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很 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维持不变。其后,当 确信中国出口好转和经济持续复苏后,人 民币进入温和、渐进和可控的升值通道。 一旦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美元贬值的趋势将出现反转。根据历 史经验,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往往带来 美元的走强。1994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迅 速从3%开始升息,并在1995年中期维持 在6%左右的高位后,美元指数迅速上升。 2004年中期美联储开始加息,到2005年 12月13日共加息8次,美元对欧元、日元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谭小芬 随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美国的发展及其货币政策。 1.美国的货币制度 (一)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成员银行需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总和的6%数量的资本。联邦储备银行则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员银行支付其缴入资本的6%的红利,通常每年分两次支付。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135.36亿美元,占其总资本的51.2%。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事会由七位理事组成。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任期14年。联邦储备理事会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通常每周会晤若干次商讨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有关的问题。 (二)美元 美元硬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币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种;美元纸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发行,面额为1美元、2 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种。 二、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二)美国货币政策的决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美联储系统中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制定部门。其由7 位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以及5位地区储备银行行长组成,其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为固定成员。一般来说,联邦储备理事会主席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主席,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任副主席。委员会通常每五到八星期在华盛顿会晤一次,对具体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投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政策指令及会议概要于会后六周对外公开。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美联储深刻理解美国资产泡沫是美国多年扩张的货币造成的,主观上希望泡沫永远不会破裂,另一方面通过微调美国经济、消化历史包袱。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长期以来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RS)承担。货币政策是美国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工具。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美联储积极运用有关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利率和货币信贷量的变化,努力达到兼顾“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的两大目标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经历了数次的金融危机,而因为1907年一个特别严重危机,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起了联邦储备银行。今天,美联储的金融体系更广泛,而不仅仅是在确保其金融稳定上。 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为美国担任中央银行,在私人利益之间和政府集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银行,为了监督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局召开会议。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信贷权利要管理国家的货币供给。 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目标的管理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包括预防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温和长期利率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遏制了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市场为美国政府和外国官方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以存款机构,在经营国家的支付系统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方便各地区的交流付款以应付当地的流动资金需求为了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最佳答案、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美国的联邦政府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起草,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也参与制定预算、税收和财政等政策。美国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的经验: 1、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每当经济萧条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就实施减税政策,减税的手段包括降低税率和缩小税基(如提高起征点、增加免税额等)。里根执政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实施了大幅度减税措施;小布什执政以来,先后在2001年和2003年两次提出了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刺激计划,按照该计划,美国10年内的减税总额高达15000亿美元。每当经济增长过快出现过热苗头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或减少财政赤字,政府就实施增税政策,增税的手段包括提高税率或扩大税基(如降低税收起征点、减少或取消免税额)。克林顿执政时期,为减少政府财政赤字,保证美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曾将应纳税收入在14万美元以上的夫妻联合申报家庭(单身纳税人应税收入在11.5万美元以上)的边际税率从31%提高到36%,同时规定应税收入超过25万美元以上的部分适用39.6%的最高边际税率。此外,为了支持某个产业发展,美国也会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美国政府通常不用税收优惠来招商引资。 2、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美国的联邦财政预算由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负责编制,报经国会批准。财政预算经国会批准后,财政部可根据经济情况进行微调,但是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的任何调整都由国会决定,无权变更。 3、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美国政府对发债很审慎,主要根据财政收支预期进行,每年三月份公布政府的发债情况。美国决定发债是自动形成的,经济好时政府就少发债;经济不好时政府就多发债。不管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如何,当政府财政紧张时,总统必然要求发债,国会只要求财政部为满足一定支出而融资,而不管采用什么手段。 4、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在美国,不管是增税、减税还是调整预算收支的规模和结构,都要启动繁琐、严格的司法程序,必须经国会审批。因此,美国财政政策是长期的供给型政策。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摘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拯救国内经济,其中不仅有常规的措施也应用了许多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应用这些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观察这些货币政策的长期意义和趋势对于我国的货币政策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字:美国金融危机货币政策效果分析启示 引言 美国的金融体系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实践证明这个体系太不稳固、太过脆弱,每过几年就遭遇危机,不动产市场和信贷市场繁荣一段时间后,紧接着就是泡沫和紧缩。过度创新和复杂性压倒了这个体系的平衡,这个体系鼓励了短期利益的谋取而忽略了长期利益的培植。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信用工具给美国创造的巨大利益,但这些利益转瞬又因为金融体系对消费者的保护失败而灰飞烟灭,让美国民众陷入了他们无法理解也无力承受的债务困境,并且因从事这些金融活动能获得巨额回报又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欺诈,在该体系的监管内外又产生了大量杠杆信贷和风险【1】。危机不断,但每次危机过后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却备受关注,其中也不乏借鉴意义。 自2007年8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就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应对。美联储作为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部门就一直对美国的金融市场采取着积极的干预政策。其中在比较极端的措施上,美联储主导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并提出了对投资银行等非银行机构监管扩权的诉求,同时又直接推动对美国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救助计划,直至奥巴马政府在与国会的妥协下出台的7000亿美元大规模救市计划。在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主要采取了以流动性注入为主的扩张性政策。美联储在推行这项措施之时创造性的拓展了货币政策工具和应用途径,从而也增强了其政策效果。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美联储具体的货币政策措施。 一,美国在次贷危机下的货币政策操作 (一)美联储的传统货币政策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放入影响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放入影响 一、美国货币政策 美国政府的货币政策,从金融危机开始就是以一贯之的,其意图是明确的,即保持可控下的弱美元政策。这个货币政策是美国救市整体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为美国救市计划服务的。美国的救市计划,整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拯救虚拟经济;第二个阶段是重振实体经济 2008年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美国房产价格大跌就是金融机构在抛售资产,而2009年美国政府大笔注资金融机构则是增加金融机构的现金。这两者双管齐下,美国的虚拟经济也就稳住了。 重振实体经济的根本在于出口,也就是美国政府所提的再均衡政策。“全球经济不能再依靠美国消费来维持增长”“我们必须加强我们的经济复苏,争取实现平衡与持续的增长”。无论是拯救虚拟经济还是重振实体经济,美国政府都需要大量的救市资金。资金从何而来?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大量发行国债,让世界其他各国为美国提供救市资金,为本国的金融危机买单。 这就形成了美国的货币政策思路。美国大量的发行国债,这就迫使美元贬值。这个后果及时美国乐意看到的也是美国不乐意看到的。美元贬值有利于减轻拥有高额赤字的财政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的出口美国实体经济的重振,这是美国乐意看到的;但是美元贬值也会降低美国发行国债的能力,美元贬值使得全球投资者和各国政府不愿意购买美国国债。所以,美国的货币政策思路就是在这两者间保持平衡,即美元贬值是一定的,但是过程和贬值幅度必须是可控的。 二、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的这样做可能会掀起或者说已经掀起了新的贸易保护注意的抬头。奥巴马政府公开希望美国国内购买美国产的货。因为目前世界基本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而美国开动印钞机这样势必会引起美国低经济增长下的通货膨胀。而美国要缓解这样颓势必须转嫁。就必须要拉动出口禁止或者减少出口来将多于美元外流,以这样的手段转嫁国内的通货膨胀。毕竟大多国家换的美元都来存储的。 美元贬值符合美国利益,贬值是一定的,但是对于全球投资者和各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怀疑又必须安抚,否则对美元的信心一旦丧失,美元贬值的过程就会失控,只说不做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人民币实行的是对美元汇率的软钉住政策。美元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它既没有黄金储备来支撑,也没有美国经济来支撑,它的价值完全在于世界各国和全球投资者对美元的信心。中国经济发展强劲,人民币有中国经济做为支撑,人民币软钉住美元,从某种程度上是美元借助人民币来获得币值稳定。一旦人民币和美元脱钩,美元贬值可能会立刻失控,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在人民币升值一事上很低调。 .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学生姓名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x 分院 xxxxxxxxxx 专业名称 xxxxxxx 班级xxxxxxxxxx 学号 xxxxxxxxxx 2013年 4月15日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别 摘要: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 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 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 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有效性比较借鉴金融市场借鉴意义经济增长我国现阶段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onetary policy Abstract: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veloped financial market and mature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experience,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and policy tools attempt stage, has not yet formed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in both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reasons of the form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 and improvement. Key words:effectiveness;comparison;financial market

美国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

美国的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 一、美国的货币制度 (一)美国的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913年12月23日,主要职责是保障美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安全、灵活和稳定。 《美国联邦储备法》规定,成员银行需向联邦储备银行缴纳相当于其资本和盈余总和的6%数量的资本。联邦储备银行则被要求每年向其成员银行支付其缴入资本的6%的红利,通常每年分两次支付。截止2006年12月31日,联邦储备银行的注册资本为135.36亿美元,占其总资本的51.2%。 根据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规定,美国在12个主要城市设立储备银行,成为联储体系的组成部分。这12家地区储备银行的职责包括为其成员银行进行支票交换、回收损毁货币并发放新币、对合并申请进行评估、向该区的成员银行投放贴现贷款、审查属于联邦储备成员的州立银行、就地方银行和经济状况提出分析和报告,以及进行一般的银行与经济研究并出版部分刊物。 联邦储备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事会由七位理事组成。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确认,任期14年。联邦储备理事会办公地点设在华盛顿,通常每周会晤若干次商讨与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有关的问题。 (二)美元 美元硬币由美国财政部发行,币值有1美分、5美分、10美分、25美分、50美分和1美元六种;美元纸币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发行,面额为1美元、2美元、5美元、10美元、20美元、50美元和100美元七种。 二、美国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目标 根据《美国联邦储备法》,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充分就业。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是联邦基金利率。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是指美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其最主要的是隔夜拆借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瞄准并调节同业拆借利率就能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将同业拆借市场的资金余缺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20世纪30年代至今)

美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史 (20世纪30年代至今) 摘要: 在美国,从罗斯福“新政”这一实行国家干预政策的标志到20世纪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经历了由盛行到衰落,再到盛行的过程。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不同的经济理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视程度又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美国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态度及运用也经历了由开始非常重视财政政策忽视货币政策,到逐渐认识货币政策的辅助作用,再到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看成是同等重要,到现在则更加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样一个过程。①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制改革 一、背景: 美国在克服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展了国家职能,公共财政进入发展完善阶段 在工业革命、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之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能够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主导性作用,而且社会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运行不稳等问题,尚未对市场经济制度构成否定性威胁。这就决定了此时的政府公共财政只需注意归自身支配的那部份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而无需介入公平和稳定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由放任的市场原已存在的隐患日益凸现出来,集中地表现在公平与稳定两大问题上。进到19世纪以后,社会分配不公状态的加剧及其相应引起的社会动荡,充分地证明了市场机制是无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大,西方经济周期愈益显示出其严重性,

并最终导致了本世纪3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宏观经济不稳定已成为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致命威胁,这说明市场本身是无力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 在这一背景下,西方政府通过自身收支活动大规模进行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再分配,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干预以克服经济危机等,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财政政策从以自由放任为基本特征转向了以政府干预为基本特征。市场经济需要公共财政的介入、需要其自身职能进一步完善。 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就主要表现在为解决上这两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建立的宏观调控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早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形成时期,政府就已经参与了国家的经济生活,政府对经济的这种干预是有限度的,它仅触及到资本再生产进程的个别方面,而不是主要方面。那时的资本主义再生产主要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而且人们普遍以为市场的调节会使经济达到最有效率的合理状态。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周期日益明显。一九二九——一九三三年的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经济萧条导致社会阶段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尖锐化。人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有的理论和认识面临着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经济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出版了他划时代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这种理论后来一直被认为是公共财政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发端。 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其主要特点是,公共财政政策的设计基本上没有时间限度和数量目标,而凯恩斯及其继承者们的宏观经济学所设计的公共财政政策却是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度和数量目标的。 1933年美国政府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开端。此后,依靠政府的干预对付经济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成为一项经常性的措施,成为西方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孙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采用了一系列的政策手段,来减少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其中最主要、使用最频繁的政策手段就是降低利率和注资。本文通过货币金融学的经典理论对这两种政策手段的治理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政策传导途径中的问题和关键因素,解释了在短期内政策效果不明显以致危机继续蔓延的原因。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金融危机,政策效果 一、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特征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调整。为了缓解国内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大幅度地降低利率,同时继续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美联储2007年9月将联邦基准利率进行了三次下调,至2008年1月22日联邦基准利率降到 3.6%,中美利差首次出现倒挂,2008年10月2日联邦基准利率首次降到1%以下,至2008年12月26日时联邦基准利率接近零利率水平(0.1%,之后一直在此附近调整。 同时,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加货币供给和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2008年3月美联储向一级交易商出借2000亿美元国债,2008年9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的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收购方案。美国政府出资救助金额累计已逾万亿美元。2008年10月13日美国公布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第一步,即向备受打击的美国各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的计划,用于 购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表决权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其后又向保险业和汽车行业进行注资和提供政府担

案例20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案例20 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1942-1951年:利率钉住 美国于1941年后期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政府支出随即急剧增加。财政部为筹措军费,发行了巨额债券。美联储同意帮助财政部廉价地筹措战争费用,方法是把利率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通行的低水平上:国库券利率为7.5%,长期财政部债券利率为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从而抬高债券价格,迫使利率下降。这样,美联储实际上放弃了它对货币政策的控制,以迎合政府的筹资需要。其结果是国家债务的大量货币化和基础货币及货币供应的迅速增加。 战争结束时,美联储继续钉住利率。因为当时不存在对利率上升的压力,所以这种政策并没有引起货币供应爆炸性的增长。可是,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利率开始逐步上升,美联储发现它再次被迫以很快的速度扩大基础货币。通货膨胀开始升温(1950-1951年,消费价格指数上升8%)。因此,美联储决定,现在是放弃钉住利率重新对货币政策加以控制的时候了。联邦储备体系和财政部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财政部想要压低利息费用,所以要求继续把利率保持在低水平。1951年3月,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以后,美联储被赋予完全的自由来实现它的货币政策目标。 2.1951-1960年:关注货币市场状况 20世纪50-60年代,在重新获得行动自由的同时,以威廉·麦克切期尼·马丁为主席的联邦储备体系认为,货币政策应该建立在对货币市场的“触觉”这样的直观判断的基础上。即美联储把市场状况作为政策目标,而所谓市场状况是那些被认为能描述货币市场供求情况的几个变量的模糊集合。这些变量包括短期利率和自由储备(FR),其中自由储备是指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ER)减去贴现贷款量(DL),即: FR=ER-DL 美联储把自由储备看成是货币市场状况的一个特佳指标,认为自由储备代表了银行体系滞留资金的数额。美联储认为银行应优先使用它们的超额储备来归还贴现贷款,所以只有那些不是从美联储借入的超额储备才代表自由储备,才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和创造存款。美联储把自由储备的增加理解为货币市场状况的宽松,并使用公开市场出售来抽走银行体系的储备;自由储备的下降则意味着货币市场状况的收紧,美联储相应进行公开市场购买。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1、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 国 货 币 政 策 分 析 姓名:XXX 系别:工商管理系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10XX 学号:20101121XXXX 日期:2012年X月X日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能根据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适时适度搞好宏观调控。其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就是灵活运用、综合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美国的做法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财政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应用 财政政策是指为达到预期经济目标而确定的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活动的准则与措施。它主要通过税收、预算支出、转移支付、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的变化调节社会总需求,达到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之目的。美国的财政政策主要由财政部起草,美国总统府的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也参与制定预算、税收和财政等政策。财政部长是美国国家高级经济政策长官,是内阁中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成员,是财政政策的主要制定者。 二、美国运用财政政策成功实施宏观调控的经验: 一是主要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 二是严格依法管理财政预算。 三是政府对发行国债持审慎态度。 四是美国财政政策长期发挥作用。 五是面向全球发行国债,靠外国资本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维持美元的世界霸主地位。 三、美国货币政策及其在宏观调控中的运用 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管理全国的货币供应量,以保证信贷的供应在数量和利率方面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适应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美国货币政策主要用于抑制短期的经济波动,保持物价稳定。当经济过热时,常用紧缩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国货币政策由美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独立制定和执行,美联储的决策机构是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它每年召开8次会议,研究通过货币政策调节需求,保持物价稳定。 四、美国运用货币政策成功实施宏观调控的经验: 一是货币政策目标明确。 二是主要使用利率杠杆进行调节。 三是建立灵敏高效完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五、美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实施作用大、速度快和预测性强,但决策时间比较长,必须经过立法和国会审批等程序,有时候其决策的时滞会使政策实施赶不上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货币政策决策快、独立性强,受政治干扰小。财政政策作用的主要对象是消费支出,特别是税收政策主要影响消费;而货币政策作用的主要对象则是资本支出,影响主要体现在投资方面。所以,只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互相搭配、协调配合,才能取长补短,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美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比较好,二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财政政策主要解决经济长期增长问题,货币政策主要调节短期经济波动。解决经济萧条问题,通常以财政减税政策为主;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通常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美国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和总统经济顾问之间建有协调机制。美国财政部长和美联储主席经常会面共商经济大计,财长慎重提出货币政策建议,以使中央银行保持独立性;美联储尽管独立性很强,在决策时也要考虑对财政政策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