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_历史论文

合集下载

秦桧归宋问题平议

秦桧归宋问题平议

V0 - lNO 4 l . 3 Au .2 0 g, 0 6
秦桧 归宋 问题平议
王嘉川
( 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 院,江苏 扬 州 2 5 0 ) 扬 2 0 2
摘 要: 近年来,学术界掀起了关于秦桧归宋与评价等问题的讨论, 这是推进宋史研究的一件好事。 但由于有些学者在
史料 的 占 、分析 和运 用等方面存 在着较 大的疏误 ,以致不但重复 了过去 已被驳倒的观点 ,而且 又出现 了新 的错误观点 。 有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4期
第 科学版 )
J u n f b i iest P io o h n o il ce c ) o r a o e v ri l He Un y(h lsp ya dS ca in e S
《 中国 史研 究》20 年 第 3期 、《 01 历史 研 究》20 第 3期分 别刊 发 了王 曾瑜 先 生 《 兴和议 与 士 02年 绍
人气节》 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两文 , 、《 对何忠礼等先生 《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编,以下简称 《 南 宋 史稿 》 )一书 中有 关 “ 绍兴 和议 ”与秦桧 归宋 的问题进 行 了学术 批评 。2 0 02年 《 中国 史研 究》第 4期 、 20 0 3年 《 史研 究 》第 5期 分别 刊发 了何 忠礼 先生 的反批 评文 章 《 历 史学 批评 要坚 持 实事求 是 的原 则》 、 《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与此相关 ,学界也相继刊发了其他一些文章,将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引起 了关 于 “ 绍兴 和议 ” 秦桧 归宋 问题 的学 术争 鸣 。这 当然 是近年 来 中国宋 史学 界 的一件 幸事 ,因为 , 与 批评与反批评往往是学术 向深层发展的重要催化剂 。诚如漆侠先生所指 出:“ 学术是在不同观点的争鸣 中发展 的 ,既 要求 同存异 ,但 也要求 异存 同,而 事 实也 已经证 明了:二十 多年 来 ,正是 这种 不 断的求异 存 同 ,即不 同观 点的争 鸣 、不 同意 见 的碰撞 ,使 国际 宋史研 究不 断得 到发 展 。 ”…本着 推 动宋 史研 究不 断 发 展 的原则 ,笔 者在 反复 拜读二 位先 生 的商榷 文章 后 ,也想 对有 关秦 桧 归宋 的问题 ,从 史料 学 的角度 ,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秦桧是南宋時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官员,他在历史上的形象经历了演变。

下面将从秦桧的早年,到他逐渐得到权力,再到他的政治手段和最终的结局等几个方面,探讨秦桧形象的演变。

秦桧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他自小聪颖机智,对文学和政治有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期,他通过勤奋学习和努力考取功名,进入朝廷成为一名官员。

他在初入朝廷时被誉为才子,受到朝廷和民众的称赞,形象正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桧逐渐展露出一些负面的特点。

他利用自己的政治手段不断攀升,逐步获得更大的权力。

他通过拉拢权臣,讨好上层人士,利用阴谋手段排挤异己,不断向更高的地位迈进。

他的政治手段不择手段,常常以权谋私利,丧失了做官的忠诚和廉洁。

秦桧在位期间,南宋国势渐微,北方金朝不断侵扰,军队衰弱,国力日益衰退。

而他却不思国家安危,只顾自护私利。

面对外患,他常常采取唯唯诺诺的态度,不敢采取果断的行动。

在南宋政权最困难的时候,他亦无能为力,最终导致了官军的惨败,金军攻占了南宋的首都汴京。

秦桧的形象在这个时候完全被颠覆,民众对他的失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他被民众痛骂为“卖国贼”、“叛国贼”,形象彻底贬低。

他的政治手段和私心自我不仅令人憎恶,更引起了反叛军、义军的愤怒。

最终,秦桧与南宋的灭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面对金军的压力,他仍然选择奴颜媚骨,向金朝投降。

这种叛变行为使秦桧的形象更加堕落,名节尽失。

有些人认为秦桧并非一无可取之人,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他也有一定的政治手腕和经验。

他在南宋政权的掌握期间,对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等方面有所建树,为南宋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秦桧对吏治有要求,提倡廉洁从政,尽管在实际行动中经常违背自己的原则,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一部分时间和问题上仍然保持了对正义和法治的基本认识。

秦桧的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深度的演变。

从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年轻人,到权力日益恶化、贪婪无度的政治家,再到被民众唾弃的卖国贼,秦桧的形象从正面转为负面。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_兼与王曾瑜先生商榷_何忠礼
宋人对秦桧南归的原因有两种迥然不同的说法: 一种以为是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 除秦桧 所撰 5北征纪实6 以外, 尚有李心传 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6 ( 以下简称 5系年要录6) 卷 38 建炎
¹ 参见 5 3老学庵笔记4 中所见的秦桧6, 载 5 岳飞研究6 第 4 辑, 中华书局, 1996 年; 5 南 宋史稿6 , 杭 州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 81) 83 页。
¹ 5系年要录6 卷 84 绍兴五年正月己酉条; 另参见同书卷 87 绍 兴五年三月癸卯条。 º 5中兴小纪6 卷 17 绍兴四年十一月己未条小注。 » 5中兴小纪6 卷 24 绍兴八年六月甲申条小注。 ¼ 5宋史6 卷 362 5朱胜 非传6 。 ½ 5三朝北盟会编6 卷 220。
# 162 #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讨论与批评#
关于秦桧归宋问题的再讨论
) ) ) : 有关秦桧是从金国自行逃归, 抑或金人有意纵归的问题, 由于各种 史料记载不同, 一直没 有定论。近 有学者认定秦桧 就是金人纵归 的 / 奸细0。然 而, 通过对现存史料的客观分析, 具体考察当时的宋金局势和朝野舆论, 言秦桧 逃归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
# 161 #
历史研究
2003 年第 5 期
桧和汪伯彦0。殊不知, 朱胜非这道 / 慷慨激昂0 的奏折乃是 / 奉诏0 而作。当其时, 宋朝军队 在四川、两淮战场几次击退金与伪齐联军, 接连获得仙人关、大仪镇等大捷, 形势向着有利于 南宋方面转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宋高宗依赵鼎提议, 于绍兴五年 ( 1135) 正月诏赐吕颐 浩、朱胜非、李纲、范宗尹、汪伯彦、秦桧等前任宰执, / 访以攻战之利, 备御之宜, 措置之 方, 绥怀之略, 令悉条上焉0 ¹ 。既然皇帝下诏征求抗敌对策, 已经因逃跑过甚而遭到宋高宗不 满的朱胜非, 在奏章中发一通豪言壮语, 以改变自己形象, 也就丝毫不足为怪。王曾瑜先生在 5讨论6 中反复强调 / 研究历史忌讳孤证, 尤其不能回避与自己论点相悖的史料0, 可是他仅仅 依据朱胜非的这道奏折, 就宣称他是抗战派, 恰恰使自己堕入 / 孤证0 的陷阱之中。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秦桧,南宋政治人物,因其投降金国以及对岳飞的冤案而被世人唾骂。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学术研究中,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中探讨秦桧形象的演变。

秦桧的形象在历史上一直有着较为负面的评价。

宋代文人王安石在《杨巡问谢师帖》中写道:“国清时月,群臣尽帝心者,去韩王方炽知微。

”这里提到的韩王应指的就是秦桧。

这种评价表明了在宋代时期,秦桧的形象就已经树立了。

他在当时就被视为一个投降敌国的奸臣,因此受到了贬斥和唾骂。

进入元代,随着元代意识形态和历史观念的转变,对秦桧的评价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元代学者陆亘在《纪念三吴志》中写道:“桧,吴之污,抔民维纲。

”这里的“抔”可以被理解为“保”,陆亘在这句话中赞扬了秦桧在南宋时期对政治的处理。

这种评价显示了在元代时期,人们对秦桧的态度已经出现了一些转变,他的形象开始慢慢被重新审视。

到了明代,秦桧的形象发生了更为显著的变化。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玉镜新评》中将秦桧描绘为了一个忠臣的形象。

他在书中写道:“陛下不以臣之劝,臣以臣之忠;陛下不忧淮西之事,臣惧敌军之祸;陛下不移身出,臣捐身投陛。

”这里的描绘显示了一个忠臣甘愿舍身投陛的形象,秦桧的形象在这时期开始有了一个较为正面的转变。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满江红》中也给秦桧树立了一个较为正面的形象。

他在书中描写秦桧为:“松烟垒因名/負才愚,仰拟斯人疑太宰/仰拟斯人怀玉凤。

”这里的描述表明了秦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开始被塑造成了一个忠臣的形象,他的投降行为得到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到了现代,由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秦桧的评价也出现了更为多元化的情况。

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秦桧的形象被重新审视,人们开始关注他投降背后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逐渐认识到他的投降也是受到了一定的政治压力和现实考量。

更有些学者认为秦桧的投降实际上是一种保全南宋国家利益的政治决策,他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私利。

关于秦桧的作文

关于秦桧的作文

关于秦桧的作文
我历史上最有名的恶人是秦桧,我还历史上最有名的忠臣是岳飞。

秦桧投敌叛国,岳飞精忠报国。

当时金国侵犯宋国,金国把秦桧和宋国的皇帝俘虏了,金国看反金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就把秦桧派回来当内奸,他主张投降求和,想法很符合当时皇帝的心意,就把他提拔为宰相。

这下权力可大了,就千方百计地把各路抗金的军队撤回京城,又对宋高宗说:“岳飞的军队在中原成了一支孤军,立即撤军!”
高宗下了金牌,岳飞犹豫,可之内来了十二道金牌。

岳飞想:“直捣黄龙府是不了,我这十几年的努力一下子都毁了!”当时百姓拦住岳飞的马痛哭。

秦桧怕岳飞以后会对他不利,就把岳飞和儿子岳云投入了监狱,诬告策动兵变,最后岳飞被秦桧秘密害死在监狱里。

我想:当时秦桧人多好,历史,宋朝会灭了金国。

秦桧作文400字

秦桧作文400字

秦桧作文400字
秦桧作文400字
一说起秦桧,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而且大多数人都对他恨之入骨,认为他是一代奸臣,然而我却不以为然。

对于秦桧,我认为他不是一个奸臣。

因为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奢侈享乐,腐败无能,国势衰败,民不聊生。

如果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接回朝,这样一来国家将陷入一种更加可怕的危机之中。

而金主英明,国运昌盛。

秦桧只是拥戴圣明的君主拯救黎民。

所以秦桧才主张降金。

他这种为了天下百姓,而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宁可背上千古骂名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后人去学习,赞扬。

对于秦桧,我虽然认为他不是一个奸臣,但我也不认为他是一个忠臣。

因为秦桧诬陷了岳飞,以谋反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这样是不对的。

岳飞抗金也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也是为了天下百姓而着想。

只不过岳飞与秦桧看问题的方法不一样,做发也不一样。

既然秦桧和岳飞都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什么秦桧一定要杀害岳飞不可呢?这使得秦桧那本来虚假的骂名上添上了真实的一笔,最终使人们对他有了一个不正确的认识――认为他是一个奸臣。

这也算自作自受吧!
在我看来,秦桧就是这样一个不算奸臣,也不算忠臣的人,他只算一个犯了一个大错误的好人。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秦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曾经担任过南宋时期的宰相,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也让人们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秦桧的形象也不断发生着演变。

在南宋时期,秦桧是一个极具权势的人物,他担任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宰相,并且在南宋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他的形象在当时是比较正面的。

一些历史上的资料中也曾经记载了一些他的功绩,比如对于南宋经济的稳定作出的贡献等等。

此外,秦桧还是一个文化才子,他非常善于写诗歌,经常以自己的作品来抚慰心灵。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桧的形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秦桧在后人眼中的形象随着南宋的灭亡,秦桧的形象逐渐被历史所淘汰。

在人们的印象中,秦桧开始被恶劣的形象所覆盖,成为一个得罪了天下人的罪犯。

在明清之际,一些文人大笔一挥,将秦桧彻底地刻画成了一个刁钻奸诈、虚伪无比的罪恶之徒。

特别是在《忠义水浒传》这样的名著中,秦桧被描绘为一个无情的国贼和背信弃义的汉奸。

在民间传说中,秦桧更是成为了一个被人们痛恨的“剥皮鬼”。

然而,随着人们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秦桧的形象又出现了一些转机。

近年来,有人开始对秦桧的历史定位产生了重新评价,以替秦桧洗脱污名。

这种重新评价的原因主要在于,历史的真相常常是复杂的。

对于秦桧来说,他的所作所为并非都是坏的。

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所做出的选择,也许只是一个无奈之举。

比如在南宋末年,面临元军的侵袭,秦桧主张开放海禁以增加战争资金,也算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结语如今,秦桧的形象可以说是被历史所打磨。

他既有功绩,也有过失。

秦桧的形象演变,不仅是对于他一个人的评价,更是社会对于历史事件所进行的评价。

这种演变也说明了历史观念的不断变化。

在现代,我们应该学会看待历史,做到既不过于偏颇,又不失公正。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

论秦桧形象的演变秦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在明朝崩溃后,成为了南宋的官员。

他在南宋朝廷上升至非常高的地位,成为了史书中人们称之为“宰相世祖”的人物。

然而,秦桧的形象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负面形象:大逆之罪秦桧最早的形象是负面的。

这种形象来自于明朝末年和南宋初年的历史文献。

在那个时期,许多历史记载都认为,秦桧是一个野心勃勃、残酷无情的人。

他在南宋初年的政治斗争中背信弃义,毫无人性,因此被各种史书评价为大逆之罪。

在这个时期,秦桧的形象是一个罪人、奸臣、恶魔。

二、秦桧“拯救祖宗”形象的出现到了元朝时期,关于秦桧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元朝政治家和学者们认为,南宋在金朝的侵略和蒙古族大军的入侵下崩溃,与官员的腐败和反动派的篡位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秦桧的形象被重新定义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为复兴南宋王朝拼搏的人。

在这个形象中,秦桧被赞颂为南宋最后一位勇敢的宰相。

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为了维护祖宗的尊严,抵御外族的侵略,他不计个人得失,殚精竭虑,为死而后已,他是南宋最后的拯救祖宗的英雄。

三、秦桧成为了“叛臣”、“血迹政治家”的代表人物到了明清两朝,关于秦桧的形象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秦桧被评价为叛臣、血迹政治家,成为了明朝和清朝的宣传工具。

在明朝官方史书中,对秦桧的评价是:“士人之极恶”,“走狗”等等。

在清朝官方史书中则是“无恶不作”等等。

在这个时期,秦桧的形象是叛国者、卖国贼、血腥的政治家。

到了20世纪,关于秦桧的形象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现代历史学、文化学和其他领域,出现了很多对秦桧的探讨和批判,新的研究和观点被提出和接受。

在这个时期,秦桧的形象重新定义为“忠臣”、“政治改革家”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形象下,秦桧的政治改革被赞颂。

他试图改革的方面包括农业、水利、法律、税收等等。

他还尝试削弱皇权,加强民意、推进“参议官制”。

可惜的是,他的改革终究没有成功,但它仍然被认为是“清明之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人如何放秦桧归宋,若能留下详实的历史记录,反而应是怪事。

诚如已故爱国历史学家刘子健先生早已指出,“一般印象总疑心秦桧是女真金人的奸细”,“这只是怀疑,并没有实证”。

刘先生的思路是“从他的亲戚里去找,线索有了”。

“秦家和他们的亲戚,有的帮宋高宗,有的帮刘豫,私下联系,两头活动”。

①尽管没有直接证据,但史学家们一般还是认定秦桧就是奸细,例如被公认为是中国宋史界泰斗的已故的邓广铭先生,就在其《岳飞传》(增订本)第80页中使用了“女真贵族阴遣汉奸秦桧归南宋”的标题。

近年来,对秦桧是奸细提出异议者,是何忠礼先生,他在《岳飞研究》第4辑《〈老学庵笔记〉中所见的秦桧》和《南宋史稿》第81至84页中,主要是以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为证,他说,“秦桧南归,事关重大,但人们对他所以能够南归的原因,且众说不一,从而成了历史的悬案。

一种人以为秦桧自己设法逃归的;另一种人则认为是金人为从内部破坏南宋的抗金战争,故意将秦桧作为内奸纵归的”。

“分析上面两种说法,我们认为,尽管秦桧南归后,坚持对金屈辱投降的路线,犯下了种种罪行,其所作所为,在人们看来,确实很像是一个金人打入南宋内部的奸细,但是平心而论,朱胜非在《秀水闲居录》中所说的话,是颇多疑问的”。

“可是,与秦桧生于同一时代的‘朝士’,且见多识广,力主抗战,对秦桧又极无好感的陆游,却作了与朱胜非截然相反的记载。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陆游撰《老学庵笔记》已是秦桧死后四十年以后的事,此时桧之冰山已倒,凶焰早息,揭露秦桧生前的种种罪行,已经无所顾虑,陆游更无必要为他讳护。

故与《秀水闲居录》相比较,《老学庵笔记》和《中兴遗史》所载秦桧由金方逃归事,其可信程度确实要高一些”。

今将《老学庵笔记》卷1载:“秦会之在山东,欲逃归,舟楫已具,独惧虏有告者,未敢决。

适遇有相识稍厚者,以情告之。

虏曰:‘何不告监军(完颜挞懒)?’会之对以不敢,虏曰:‘不然,吾国人若一诺公,则身任其责,虽死不憾。

若逃而归,虽欲贷,不敢矣。

’遂用其言,告监军,监军曰:‘中丞果欲归耶?吾契丹亦有逃归者,多更被疑,安知公归,南人以为忠也。

公若果去,固不必顾我。

’会之谢曰:‘公若见诺,亦不必问某归后祸福也。

’监军遂许之。

”①《两宋史研究汇编·秦桧的亲友》第145页。

1首先,从年龄上说,陆游与秦桧虽仍是耳目相接,却不能算“同一时代的‘朝士’”。

何忠礼先生认为陆游“无必要”为秦桧“讳护”,是有道理的;但说“与《秀水闲居录》相比较,《老学庵笔记》和《中兴遗史》所载秦桧由金方逃归事,其可信程度确实要高一些”,就可以商榷。

因为从时间上说,后两书出现较晚,决非两个作者亲历现场,了解秦桧归宋的底细,无非是得之道听途说。

《老学庵笔记》的成书大约在秦桧死后三、四十年,①时间相隔不近。

如果稍为了解一点金史的话,依金太宗时的政制,就元帅左监军完颜挞懒在“东朝廷”的地位而论,他放一个秦桧归宋,绝对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根本无须承担多少政治责任。

上引记载的对话,如“公若果去,固不必顾我”之类,就是不合情理的。

这就多少反映了道听途说的不可信。

朱胜非与陆游不同,是与秦桧同时代的宰相,他与吕颐浩的私人关系不错,而与李纲、赵鼎、秦桧等人都有嫌隙,这些在《秀水闲居录》中所反映。

但何忠礼先生说他“力主和议,政见本与秦桧一样”,却是不符起码的史实。

朱胜非任相期间,最重要的政绩之一,是坚决主张并支持岳飞军克复襄汉。

绍兴五年(公元1135),宋高宗依赵鼎的建议,命令前任宰执上奏,条陈对金政策。

从《三朝北盟会编》所载的朱胜非奏看来,他的主张是与李纲、吕颐浩等人相似的,而与他们相对立的正是秦桧和汪伯彦。

今摘引朱胜非上奏的一段最重要的话如下:“今内外劲兵无虑三十万众。

兵既众矣,患无可作之气,今则勇气可作。

气既作矣,患无可乘之机,今则机会可乘。

不于此时,速谋进取,使既作之气复堕,当乘之机复失,以数年尝胆之勤,为一旦噬脐之悔,可胜惜哉!”②如果硬要将朱胜非归之于投降派,岂非是太冤枉了。

何宗礼先生引用《秀水闲居录》,摘自《中兴小纪》卷9,其实,此段文字经清人修《四库全书》时篡改,如将“挞辣”改译为“达兰”,“虏”改为“金”之类。

他另在注中说:“《会编》卷二二0所载略同。

”这里涉及一个如何用较原始的记录和版本的常识性问题,即应当尽量避免使用《四库全书》。

今存较原始的《秀水闲居录》有关摘录正见於《三朝北盟会编》卷22
0,因为此段文字未经清人篡改。

然而何宗礼先生对此问题似乎并不在意,类似的情况在《南宋史稿》中并不罕见,这只怕有一个史学的基本素养问题。

以下摘录《会编》原文,从秦桧拜相开始:“未几,桧果相。

次年,植党以排吕颐浩,上乃悟,尽逐其徒,桧亦罢政。

前一日,召当制学士綦崇礼,谕以桧二策,仍出其元奏云:‘以河北、河东人还金虏,以中原人还刘豫,如斯而已。

’令载之制词。

至四年,虏使李永寿、王翊来聘,①参见中华书局标点本《老学庵笔记》前言注①。

②《三朝北盟会编》(以后简称《会编》)卷176,按众宰执上奏时间,《会编》系于绍兴七年,应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后简称《要录》)卷87绍兴五年三月所载为准。

2首言此事,正与桧语合。

盖桧自京城随虏北去,为彼大酋挞辣郎君任用。

虏骑渡江,与俱来,回至楚州,遣舟送归。

桧,王仲山婿也。

仲山别业在济南府,为取数千缗,赆其行。

其后挞辣统兵犯淮甸,朝廷遣魏良臣、王伦奉使至其军中,数问桧,且称其贤。

乃知桧之策出于虏意也。

桧之初归,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

然全家同舟,婢仆亦如故,人皆知其非逃归也。

”按何宗礼先生摘引的《中兴小纪》文字无开头到“正与桧语合”一段,亦无“其后挞辣统兵”到“出于虏意也”一段,“婢仆亦如故”的“如”作“无”,当然以“如”为优。

朱胜非的记录旨在说明秦桧“北人归北”的建议乃“出于虏意也”,这当然是证明秦桧身份重要线索。

此外,“桧之初归,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这当然也是秦桧自己留下了重要的破绽。

何宗礼先生说:“只要具体分析一下朱胜非的这段话,就会知道其攻讦成分多于事实,不足令人凭信。

”他又具体分析说:“胜非闲居八年,绍兴十四年(1144)卒。

《闲居录》正是他晚年退居秀水(今浙江嘉兴)时作。

但是,本书既有不利于秦桧的内容,在胜非生前是决不可能流传于世的,反之很难说没有后人附益之辞,这是疑问之一。

楚州距济南有上千里之遥,未知金人豢养秦桧为奸细,何必非从那里取王仲山别业之钱以赆其行?这是疑问之二。

有宋铜钱,一缗重五斤。

千缗则达五千斤,桧长途跋涉去南宋,让他携带这么重的货币以行,未知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若谓并非铜钱而是金银,胜非又安得而知之?这是疑问之三。

宋代国史及秦桧《北征纪实》皆言桧借故逃脱,并未有“自言杀虏人之监己者,夺舟来归”之语,而胜非为何要作如此记载?这是疑问之四。

”按《宋史》卷203《艺文志》著录有“朱胜非《秀水闲居录》二卷”。

《文献通考》卷217载:“《秀水闲居录》三卷,陈氏(振孙)曰:‘丞相汝南朱胜非藏一撰,寓居宜春时作,秀水者,袁州水名也。

’”此段是摘录《直斋书录解题》卷11。

今存《说郛》41有此书残编七条,类似笔记小说。

按朱胜非最后“奉祠八年,寓居湖州僧舍”而病死,①并非寓居秀州,即今嘉兴,何宗礼先生说他“晚年退居嘉兴”,系误。

至于他何时寓居宜春县,已难于稽考。

宋人对《秀水闲居录》的作者并未提出怀疑,如《三朝北盟会编》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两大史书中都广泛引用此书,李心传又往往在《要录》注中作了考辨和取舍。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绍兴十二年三月乙卯注,可知《秀水闲居录》中时间最晚的一条记载,可能是叙述当年科举的舞弊:“是年有司观望,所荐温士四十二名,桧与参政王次翁子侄预选者数人。

前辈诗云:‘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今不然矣!”李心传在注中引用此说,是作为正文的依据。

诚如何宗礼先生的①《要录》卷152绍兴十四年十一月乙丑,《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5关于秦桧归宋的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