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20200915091648)

合集下载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doc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doc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案知识与技能: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比较元素周期律。

2.自主探究,通过实验探究,提局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量变到质变规律。

学习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了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学习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一、元素周期律(三)元素周期律1、自主学习: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性质强弱判断依据金属性1、2、非金属性1、2、3、2、合作探究: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管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两滴酚猷溶液。

观察现象。

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

Na Mg Al与冷水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与沸水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结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NaOHMg(OH)2中强碱AI(OH)3[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Mg Al现象反应方程式结论[总结]Na、Mg、Al与水反应越来越,对应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来越金属性逐渐 c3、自我总结:看资料总结:Si P S CI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高温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加热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口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H2SiO3弱酸H3PO4中强酸H2SO4强酸HCIO4强酸(比H2SO4酸性强)结论[总结]第三周期元素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O4、自主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体会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决定可归纳出。

5、自主学习:元素周期律(1)定义:0(2 )实质:o6、课堂反馈练习:X、Y、Z三种元索的原了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Y的核电荷数比X大2, Z的质子数比 Y 多4, 1摩尔X的单质跟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换出1克纨气,这时X转为具有饭原子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根据上述条件推测:(1)X Y Z ;(2)X、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跟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了方程式分别为①,②。

高三化学1.2《元素周期律》教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三化学1.2《元素周期律》教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及大小的比较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教学媒体多媒体【引入】我们已经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联系呢?复习前面的知识。

[提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是什么?[板书]一、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律[板书]1、电子层排列的周期性[科学探究1]写出1—18号元素的名称、原子结构示意图。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并找出规结论:核外电子的排布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发生周期性变化。

[板书]2、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板书]3、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设问] 1、标出下列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Cl MgCl2AlCl3H2SiO3H3PO4H2SO4 HClO42、总结最高正化合价与什么有直接关系?[分析][板书]4、(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知识拓展] 1、价电子数:2、上述规律只对主族元素成立,不适用于副族元素、零族元素。

[过渡] 写出下列化合物中有下划线元素的化合价:Na2CO3与CH4 H2SO4与H2S HCl与HClO4分析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关系,并解释其原因。

[分析][板书]5、(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反馈练习] 某元素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4,则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若其水溶液呈现酸性,且能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则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分析][练习]1、比较Na、S原子半径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学案: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规律。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通过本课时学习,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会以此理论来指导后续学习。

4.通过自学、思考、对比、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探究式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教学方法:归纳法、诱导探究法、练习法、实验启发等教学过程:复习:填写下列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最高正化合价和最低负化和价+1 +2 +3+4-4+5-3+6-2+7-1二、元素周期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①单质与水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金属性越强。

②单质与酸反应置换出氢越容易,元素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金属性越强。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①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越容易,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②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的酸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原子序数11 12 13 14 15 16 17元素符号Na Mg Al Si P S Cl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注:“—”不填。

1、钠镁铝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实验1:Mg、Al与水的反应:现象:Mg与冷水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均无明显现象。

方程式:2Na+2H2O == 2NaOH+H2↑Mg+2H2O △Mg(OH)2+H2↑结论:金属性由强到弱顺序:Na>Mg>Al实验2:Mg、Al与盐酸的反应:现象:两者均有无色气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但Mg与稀HCl的反应比Al剧烈得多。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导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导学案青春寄语:胜利的火种需要您去点燃,把握现在,点燃胜利之火吧!【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

2、了解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重点难点】1.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

2.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知识链接】1.元素周期表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学习过程】二、元素周期律A级《一》原子核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规律变化《二》、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验证B级[P18科学探究]1.实验:镁与水的反应(2)观察Mg、Al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

B级(1)Na、Mg、Al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A 级 (2)Mg 、Al 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

C 级 (3)比较Na 、Mg 、Al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强弱。

常温下现象不明显”常易错答为“Mg 与冷水不反应”。

A 级 (4)分析讨论结论:Na Mg Al 金属性逐渐B 级 3.阅读分析填表总结: 结论: Na Mg Al Si P S Cl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渐 。

元素周期律是 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 、 、 、 呈周期性变化。

B 级 4.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5.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基础练习】:B级 1. 同周期的X、Y、Z三元素, 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H3ZO4<H2YO4<HXO4,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X>Y>Z B.非金属性X>Y>ZC.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由强到弱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由弱到强B级2. 砷为第4周期第ⅤA族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砷不可能有的性质是A.砷在通常情况下是固体B.可以存在-3、+3、+5等多种化合价C.As2O5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H3PO4弱D.砷的氧化性比磷强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C级1、元素在周期表位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C级2、元素性质递变规律B级3、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非金属的最高正价|+|非金属的最低负价|=4、应用——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3.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自主预习】(一)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1.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从Na C1,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从左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3. 元素周期律(1)定义: 。

(2)实质: 。

4.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哪些应用?【预习检测】1、元素性质呈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 )A.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呈周期性的变化B.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原子的半径呈周期性变化2、在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A.Na B.P C.Cl D.Ar【问题存疑】【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阅读教材第15页表及下图,讨论并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讨论:(1)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2)元素的最高正价、最低负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有何关系? (3)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之和有何关系?结论:同一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 也呈现周期性变化。

归纳整理: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 和 都呈周期性的变化。

学以致用:1.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 A. 4 B. 5 C. 6 D. 72.某非金属X 的最高正价为+m ,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有b 个氧原子一个X 原子 该酸的化学式为。

探究活动二、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思考: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探究实验一】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磨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

向试管中加入2mL 水,并滴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完整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完整版)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导学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学习目标】1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能划出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2 、掌握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相关知识点回顾】2、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各是什么微粒1、化合价的递变规律分析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____________ 在1~20号元素中,同一元素化合价有以下量的关系: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高正价=;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丨最高正价丨+ I 负价丨= _______________ 。

1、原子核外电子是 排布的。

现在发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层,最多的有层。

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电子的排布,特别是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 _个)。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 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

2、右图是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核外有_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_个电子,化学反应中这种 原子容厂 (填“得”或“失”r 电子。

【学习过程】、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的电子由于能量不同,它们运动的区域也不同。

通常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电子层(n)1234567对应符号⑵ 第2层最多排 ________ 个电子⑶ 除K 层外,不论原子有几个电子层,其最外层中的电子数最多只能有____ 个(K 层最多有 ______ 个)[练习]1、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是否正确?如有错误,指出错误的原因。

__________ 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 _______________ 的区域运动。

2、表示方法:3、排布规律:按能量由 ____________ 到 _______ ,即由内到外,分层排布。

⑴ 第1层最多只能排个电子、元素周期律填写教材P14〜15表格,然后思考与交流如下问题:② 金属元素无 __________ 价(除零价外,);既有正价又有负价的元素一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素; ③ O F 无正价。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学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学案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知识回顾】同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画图示意)猜想:同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化合价、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变化是否也有规律性?【探究1-合作归纳探究】课前预习课本P14~15填写表格,并根据表格信息完成下图及思考题。

1、作图一:根据课本P14科学探究1表信息,请画出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用黑●表示)及“最高正化合价或最低化合价”(用红●表示)。

思考与交流:①你发现了什么变化规律?②最外层电子数与“最高正价”有何关系?③“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有何关系?2、作图二:根据课本P14科学探究1表信息,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用黑●表示,并把表示3~9号元素、11~17号元素原子半径的点用直线连接。

【思考与交流】①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1~18号元素中(零族除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

②原子半径大小与什么有关,为什么这样变化?r这样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完成推理——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由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半径()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金属性()元素的非金属性()以第三周期为例,即金属性:Na____Mg___Al,非金属性:Si____P____S____Cl(选填“>”“=”“<”,以下同)【探究2-金属性探究】1、设计方案:如何证明金属性Na____Mg____Al?尽可能提出多种方案。

理论依据是什么?2、设计反思:①评价上述方案,哪些方案可行性高?从操作和现象等衡量。

③本实验重在比较不同金属的金属性,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要注意控制哪些实验条件?3、实验证明:根据反思完善具体的实验方案,填于下表。

元素周期律学第2课时学案

元素周期律学第2课时学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元素周期律)【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通过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阅读比较归纳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进一步发展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2.通过归纳认识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认识量变质变规律。

【学习重点】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变化。

【温馨提示】依据“位-构-性”关系研究元素周期律的方法可能是你的学习难点。

【自主学习】旧知回顾:1.可从哪些方面比较钠与钾的金属性强弱?2.比较卤素元素非金属强弱的方法有哪些?【同步学习】二、元素周期律活动一:探究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规律1.仔细观察所给表格,完成表格填空3~9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原子半径/pm 152 111 88 77 70 66 64 —变化趋势11~17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原子半径/pm 186 160 143 117 110 104 99 —变化趋势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呈变化。

2.归纳小结:(1)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除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同周期主族元素):;当原子的电子层数不同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元素的原子半径(同主族元素):。

(2)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①首先看微粒的电子层数,电子层越多则微粒半径一般;②电子层数相同时再看微粒的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大则微粒的半径一般;③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则看最外层电子数。

最外层电子数多,半径;反之,半径。

3.完成表格填空3~9号元素Li Be B C N O F Ne 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变化趋势11~17号元素Na Mg Al Si P S Cl Ar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变化趋势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变化。

4.归纳小结:原子序数为11~17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和最低化合价的变化规律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
2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第一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一) 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咼考总复习同步训练
导学案
初步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 (二)元素周期律
1. 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渐 _______ O
2. 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渐 _______ O
3. 元素周期律
( 从Na 从左 ► C1,金属性逐渐
■►右,金属性逐渐
,非金属性逐
,非金属性逐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能够理解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增递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 重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4•难点: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习过程
(一)Na、Mg、Al和水的反应
(二)、和盐酸的反应
(三)()2的性质
(四) 3 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元素周期律有什么新的认识?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
7.
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 11〜18号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 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 (4)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 U 8. 用廉子结构剂观点说明元素性质随.总干序数的递増而呈同期性变化的回因
答:
1.从原子序数11依次增加到 17,下列所叙递变关系错误的是
()
A.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B. .原子半径逐渐增人
C. 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 从硅到氯负价从-4-1
2. 已知X 、丫、Z 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
弱是:HXO >HYO > HZO.则卜列说法正硝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 HY > ZH
B.非金属活泼性:Y v X V Z
C.原子半径:X > Y > 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Y=-(X+Z) 2
3. 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 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4.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
元素X 的原子核外M 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Y 一的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
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
A. XW B . X 2Y 3
5. A 、B 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
A 的原子序数为
2 +
2
n , A 离子比B 离子少
8个电子,则B 的原子序数为 A. n + 4 B .■□+ 6 n + 8 D
.n + 10
6. X 、丫 Z 是3种短周期元素,其中 X 、Y 位于同一族,
Z 处于同一周期。

X 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
3倍。

Z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 丫原子少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非金属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
Z V Y V X
B. Y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HYO
C. 3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中 Z 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
D.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Z > Y > X
9. X 、Y 、Z 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而 丫的核电荷数比X 大2, Z 的核 电荷数比丫多4, 1 mol .X 单质跟
足量的酸起反应能置换出 1g 氢气,这时X 转为与氖原子 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根据上述条件,试回答:
(1) X 、Y 、Z 的元素符号依次为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 X 、Y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跟
Z 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别为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 五、参考答案
A.课前预习学案参考答案:
二、预习内容
(一) 1.钠、镁、铝的性质比较:


(二)元素周期律
1. 减弱,增强。

2. 减弱,增强。

3. 元素周期律
(1) 定义: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 实质:核外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

B.
课内探究学案参考答案:
二、学习过程
(一) Na 、Mg 、Al 和水的反应
1
7. 答案:(1)Na (2)Na ⑶Al ⑷Cl (5)CI
注:此处(2)、(3)、(4)、(5)分别容易错填为:
8.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NaOH 、 Al(OH) 3、HClO 4、HCl
从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可知,
原子
(三)() 2的性质
(四) 3 的性质
1. AB
2.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这说明,
3. C 4 . B 5 . A 6 . AD
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

从锂到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
元素为成酸元素,应显非金属性。

由于其原子序数相连,意味着其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D 期数),然后利用有关知识,不难推出,正确答案为
A

(即周
这三种
个依次il増到8个;丛1爛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由1个依號谨増到8个.也就是说,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就出现与前面元素具有相同最外层电子排布的情况,从而表现出相愎的化学性质.所以,元素原子册核外电子排东呈周期性变化,从而也袂宦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9.答案:⑴NaAl Cl
(?)①OH- = H:0 ② Al (OH:丐一3H-
A1--3H:O
[菽师ffi讲】本题确定:X是关键,走S关系=2X ---- H:不裳拔错.离子反应方程
式写好之后,要注意检查两个守恒:质重守恒,电荷守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