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1.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谁会背杜甫的《蜀相》?(找一名同学来背诵)你们知道“丞相祠堂何处寻”这句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谁吗?“三顾频烦天下计”中的“三顾”指的又是哪件事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中的“丞相”指的是诸葛亮,“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三顾茅庐》,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件出示题目)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今番(fān)叱(chì)侥幸(jiǎo)岂可相强(qi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沔水(miǎn)殆(dài)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重点词语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
贯:贯穿,进入。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世:治理天下。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
促:靠近。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顿开茅塞: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第23课*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初步认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情境导入】同学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新课解读】一、速读课文——理清结构速读提示及要求:1.了解作者及作品,画出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理清本文的思路。
明确:1.(1)作家作品①作者名片: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其他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②作品简介:《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东汉末到西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
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
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
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突出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代表着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
(2)重点字词殆.(dài)拜谒.(yè)失礼.(lǐ)叩.门(kòu)傲.慢(ào)疏.懒(shū)愧赧.(nǎn)鄙.贱(bǐ)赐.教(cì)倾颓.(tuí)鼎.足(dǐnɡ) 躬.耕(ɡōnɡ)荒芜.(wú)如雷贯.耳(ɡuàn)思贤.如渴(xián)箪.食壶浆(dān)顿开茅塞.(sè)(3)理解词义①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最新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语文23、三顾茅庐优质教学设计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罗贯中)
②——谦虚谨慎
二州:可夺之。
策略:攻取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中国。
小结
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他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
真可谓: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伟业;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七、【课堂练习】
1、下面的对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绩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
所设军阵
2、你能读懂这幅对联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土木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解说:收二川:(指刘备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
逊追兵→摆设八阵图)
208年,赤壁之战,诸葛亮借助东风,周瑜谴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1)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本课生字新词,并理解词义。
3、了解比喻句本、喻体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比的修辞手法。
4、能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分析和品位,体会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其中蕴含的尊重人才的精神内涵。
5、学生能在学完课文后对《三国演义》产生兴趣,并于课后去阅读相关的连环画,少儿版乃至于原著。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少儿版《三国演义》主题曲”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因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那就是——(生齐答)《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许多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几张图片,你们能准确的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关羽:三国时蜀汉名将,后世称“关公”,是忠勇的化身。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后世称为“奸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二、生字新词那《三顾茅庐》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但是在读课文前,我们要解决一下本课的?(字词)1、生字哪位同学先来读一遍本课的生字?(2~3)你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某某同学读得好不好?(好)那老师现在就请某某同学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遍好不好?(好)读完这些字同学们有没有觉得哪些字是容易写错的需要特别注意的吗?请起来给大家做一个友情提示好吗?同学们都非常的聪明,那请你们给这些字组一组词吧!好,现在我们来分组读一读这些字吧,现在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老师鼠标点哪里你们读哪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6)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一、复习论英雄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二、英雄也问出处。
1、让我们跟随刘备一起去隆中拜访一下诸葛亮吧。
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配乐)(4)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指名说1-2名)三、慧眼识英雄。
过渡:老师有疑问,刘备来此是请诸葛亮出山的,写这段景色有什么作用呢?出示A: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把山岗比作卧龙,其实是在说诸葛亮像只卧龙,等待施展才华)2.“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
”景色描写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B: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刘备听了谁的话?什么话才茅塞顿开?2.“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3.你还能找到这样类型的句子吗?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2)你发现这三个句子都有什么特征?(比喻,更形象生动)(3)对比读出比喻句的妙用。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课《三顾茅庐》教案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大家共同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品三国,猜人物。我出示人物画面,你们来猜出他的名字。最后出示诸葛亮与刘关张的画面,要求说全姓、名、字。教师总结:看来,大家对三国中的人物十分了解。今天,我们就重新走到他们中间, 读一段他们的故事,看看他们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三顾茅庐)
(3)存恤:爱惜,体恤。
(4)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5)赐教:请求对方给予指教。
(6)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府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是根据第三十八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前去隆中草庐拜谒诸葛亮,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本人,在他精诚所至、礼贤下士的感召下,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四、总结梳理,提升能力。
本文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之处有哪些?
1.行文求曲。作者总是让情节变得曲折跌宕,而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能有效地调动读者的积极性。
2.蓄势贵足。作者不断蓄势,处处铺垫,为诸葛亮的出场,下足了功夫。
3.对比鲜明。刘备与张飞的对比,见面前后的对比,都增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教案序号:课题:23.三顾茅庐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感受故事情节的巧妙施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习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把握人物形象。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重点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技巧。
学习难点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顾茅庐 部编人教版

23.三顾茅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理解“愧赧,箪食壶浆”等词的含义。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诸葛亮等人的有关史实。
3、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和烘托手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学生虽系县城初中三年级学生,但学习基础中等偏上,文言文理解能力一般,阅读文言文的水平、技巧、阅读量以及兴趣也是不尽人意。
教古典文学名著作品,我常常感力不从心。
我常常在思索,青少年对电视剧、动画片等大多感兴趣,利用较多的现代设备去教去学会不会好一点呢?《三顾茅庐》大家耳熟能详,利用学生熟悉的影视插曲或照片等整合到教材文本中可以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在一般的书本上了解不到的相关的历史和文学知识,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逐步学会利用多途径资源,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从而让学习变得主动、深入而有趣,岂不间接培养了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教学方法也是以能调到学生热情教法为主,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文言知识、口头表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鼓励他们独立探究,大胆发言。
另外,运用赏读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体会衬托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简述故事,梳理文章情节。
2、品味语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了解常识,感受经典底蕴。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影视视频片段、主题曲、照片,《品三国》视频,多媒体等。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指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新课:欣赏歌曲猜歌名。
这首歌名叫《滚滚长江东逝水》,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三国,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精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了《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四篇名家节选文章。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三顾茅庐》作为古代白话小说节选具有小说的典型特色。小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学好这一课,对于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结: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仿佛东云现鳞,西云现爪,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迁移探究,促提升
1.必做:探究为何《三国演义》经千年传唱成为佳话且经久不衰,写成200字的探究小报告。
2.选做:展开想象和联想,将《三顾茅庐》改编成舞台剧,在读书节上汇报展演。
板书设计: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1.跳读课文,从文章中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做好批注。
2.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3.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分析三人的性格特征,师生互评。
范例导航:诸葛亮聪睿过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从语言描写方面,写出诸葛亮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可看出他的胸怀大志,雄才大略。“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二)一波三折,构情节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以“第三次顾茅庐”为切入点,从时间、人物、重点事件入手,用100字左右概括说出情节的主要内容。
可用以下句式来说:三顾茅庐(时间), (人物)(事件)。
小结:第三次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刘备第三次拜谒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单元导语给古代白话小说的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导向:要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具体描写,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特点。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两年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部分学生通过观看电视剧和阅读文学作品对《三顾茅庐》有大致的印象。老师利用学生的初步认知,进一步引导、启发,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基础上,能够把握故事情节,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欣赏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文章篇幅较长,文言味浓重,情节复杂,对学生的古典名著积累也要求较高。
2.分角色朗读相关片段,从语气、神情、语调等方面置身于情境之中,能够演绎出刘备的求贤若渴、谦虚懂礼,张飞的鲁莽无礼,诸葛亮的智谋广远、谨言慎行,其他同学作客观评价。
针对目标3:
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葛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垫等手法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教学活动设计】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五)巧析布局,赏手法
通过研读典型句段,重点从诸葛亮的出场方式、衬托、铺垫等手法欣赏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师生交流人物出场的艺术。教师分享:小说人物常见的出场方式:一、“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出场);二、“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三、“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学生判断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结合文本感受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魅力: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又过了一个时辰才醒。
学生在讨论中,可归纳总结出诸葛亮的聪睿过人,高风亮节,气宇轩昂……刘备的仁心爱人,求贤若渴,谦虚有礼……张飞的鲁莽无礼,性格直爽……
(四)穿越时空,现情景
找出诸葛亮的语言、刘备的语言、张飞的语言,分角色朗读相关片段,还原三顾茅庐的情景,从语气、神情、语调、动作方面演绎出刘备的求贤若渴、谦虚懂礼,张飞的鲁莽无礼,诸葛亮的智谋广远、谨言慎行,其他同学作客观评价。
【教学目标】
1.通过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勾画、精读人物描写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重难点)
3.通过研读典型句段,欣赏古代白话来自说鲜明的艺术特色。(重点)【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1:
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典型情节的主要内容。
针对目标2
1.通过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对诸葛亮、刘备、张飞三人的典型描写,自由散读思考,小组交流,结合相关内容,说出三人的性格特征,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