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与商业化

合集下载

民族宗教工作制度

民族宗教工作制度

民族宗教工作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制度”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对民族宗教工作的总体要求和规定。

它是在政治、法律、行政、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形成的一套综合性的制度,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可以供单位或组织在实施民族宗教工作时参考和遵守。

它是建立在宪法和法律之上的,既体现国家政策,又符合民族宗教特点,也要求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民族宗教实际。

一、民族宗教工作制度的内容1. 关于民族宗教政策的明确民族宗教工作制度要求单位和组织要明确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如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维护民族宗教信仰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民族宗教传统文化等。

2. 关于民族宗教组织的规定民族宗教工作制度要求单位和组织需要尊重民族宗教组织的合法权益,不能将民族宗教组织的活动、实践政治化、文化化或商业化,不能干扰民族宗教组织的正常活动,要遵守民族宗教组织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的规定,同时要对民族宗教组织的正常活动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 关于民族宗教信仰者的规定民族宗教工作制度要求单位和组织应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信仰自由,维护民族宗教信仰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信仰习惯,如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不得利用公权力或其他方式违背宪法和法律法规,侵犯民族宗教信仰者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4. 关于民族宗教文化的规定民族宗教工作制度要求单位和组织要尊重民族宗教文化,尊重民族宗教信仰者的文化传统,不得以任何方式破坏民族宗教文化,要在文化中弘扬民族宗教文化,抵制宗教歧视、宗教暴力和宗教极端主义等宗教活动,推动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民族宗教工作制度的作用1. 保障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民族宗教工作制度是对民族宗教政策的细化规范,它要求单位和组织在实施民族宗教工作的同时充分考虑民族宗教的实际,有效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从而维护民族宗教信仰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构建民族宗教平等发展的社会秩序民族宗教工作制度通过规定民族宗教政策,保障民族宗教组织和信仰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民族宗教文化,有效地推动民族宗教平等发展,为构建民族宗教平等发展的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世俗化是否会导致宗教变得商业化?

世俗化是否会导致宗教变得商业化?

世俗化是否会导致宗教变得商业化?一、世俗化对宗教信仰影响的探讨宗教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世俗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趋势,它使宗教信仰逐渐变得外显、商业化的现象也逐渐增多。

世俗化对宗教信仰存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冲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宇宙、生命等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多的解答,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趋向理性。

在这种趋势下,宗教信仰逐渐受到质疑,一些传统宗教知识和观念可能被替代或解构。

2.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有些宗教组织可能利用商业化手段来满足信徒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

这种商业化的发展可能导致宗教信仰背离了灵性追求,变得功利化。

3. 人们对宗教的个体化需求个体化的时代,人们对宗教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希望宗教能够满足他们个体的心灵需求。

一些商业化的宗教活动,如民间宗教旅游、宗教艺术品等,通过商业手段满足了人们的个人需求。

二、宗教商业化的现象与原因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宗教信仰中商业化现象的增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宗教机构的经济化运营传统的宗教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修建寺庙、教堂,举办宗教节日等。

为了获取资金,宗教机构可能会主动寻找商业合作,进行商业开发,吸引资金流入。

2. 宗教信徒群体的消费需求宗教信仰对一些信徒来说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渴望通过购买宗教礼品、参与宗教旅游等方式表达对宗教的信仰和对灵性的追求。

3. 宗教组织的自我保护面对世俗化趋势的冲击,宗教组织可能会采取商业化的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信徒,保护和传播宗教信仰。

三、商业化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商业化对宗教信仰影响深远且不容忽视。

一方面,商业化可能导致一些宗教信仰的本质被淡化甚至忽视,宗教活动变成了一种商业经营,丧失了真正的灵性意义。

另一方面,商业化也给了部分宗教信仰一个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商业手段宣传和推广宗教信仰,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寺庙文化营销策划方案

寺庙文化营销策划方案

寺庙文化营销策划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寺庙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宗教仪式。

然而,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寺庙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商业化的需求所替代,导致寺庙的存在和价值逐渐淡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寺庙文化,提高寺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营销策划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如下:1. 提升寺庙的知名度:通过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寺庙文化。

2. 扩大寺庙的受众群体:通过创新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参与,使寺庙文化更具影响力。

3. 增加寺庙的经济收入:通过将部分寺庙文化资源商业化,提供相关服务和产品,增加寺庙的经济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分析和调研1. 文化市场的潜力分析:对目标市场的人口结构、文化需求和消费潜力进行调研,分析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评估市场的可行性和竞争力。

2. 寺庙文化资源评估:对寺庙的历史文化、建筑景观、艺术品珍藏等资源进行评估,确定可商业化的项目和产品,为后续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三、营销策略1. 定位策略:明确寺庙的定位,以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为核心,打造一个既具有宗教仪式感又有现代审美价值的文化聚集地。

2. 品牌建设:根据寺庙的文化特点和品牌定位,制作和推广寺庙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

3. 宣传推广: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寺庙的知名度。

包括举办寺庙文化讲座、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4. 产品创新:根据寺庙的文化资源和受众需求,开发具有独特特色的产品,如文化衍生品、寺庙旅游线路、亲子体验活动等,增加寺庙的经济收入。

5. 合作与创新:与文化界、旅游界、艺术界、商界等相关机构和个人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寺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建立其他文化活动场所和机构的合作关系,互相借力,共同打造吸引人气的文化项目。

四、实施计划1. 第一年:建设寺庙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展示寺庙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特色。

李一用市场逻辑经营道观 被指用宗教构建商业王国

李一用市场逻辑经营道观 被指用宗教构建商业王国

李一用市场逻辑经营道观被指用宗教构建商业王国2010年09月08日15:04新民周刊【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2条李一的道场在哪里。

周末,受李一闭关的影响,重庆缙云山下昔日香火缭绕的绍龙观白云观冷冷清清。

李一的道场在哪里又一个骗子。

咱国家可真地大物博。

刚送走了张悟本、唐骏、禹晋永,又迎来了李一、李道长,高人扎堆,卖拐成风,可真是无边诈术萧萧下,不尽大爷滚滚来呀。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他”。

每个励志的,看了李一道长的勋绩都恨不得掴掌自残,挥刀自宫——看看吧,人一个街娃,短短四年就从一个街头杂耍腾身为“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不管是正厅还是副部,道场怎么也成了官场,抑或比官场还官场?人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字头的,你整天蝇营狗苟吮瘘舔痔的图个啥子终南捷径哟。

据说有这么一个诀窍,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定站着个女人,而每个成功的骗子背后也站着一个贵人。

我们后面站没站人呢。

和李一比,站着也白站——不信主义信真人,一个副市长把他提离泥尘,紧接着电视台、“民宗委”、宗教办、名流、大牌、高管、高官联袂而进,直到真主亮相……一个曾经导演了“感动中国”的导演,如果再想感动一次中国,很困难吗。

呵呵,骂他的兴许还都暗暗地羡慕着呢,咱咋就没这么多的贵人?所以李一的道场就在我们的笔端,李一的道场就在我们的舌尖,李一的道场就在我们的心田。

人道是,天快黑时,只只猫都是灰的,当李一骗案眼看又将“不了了之”后,每个国人都应该清楚,李一,如同恒河沙数的菌丝、孢子粉早已深深地、深深地扎入这块肥沃的大地!(主笔胡展奋)李一的营销学从搞定老干部,到搞定名人和媒体,李一的得势实际上是两个手段的合体。

他毫不节制地经营道观和人生,名人弟子一直是他的宣传利器,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商业思维与市场逻辑,李一才从深山密林走向公共媒体,成为拥有巨大号召力和吸金能力的“道教领袖”和“养生明星”。

记者/季天琴李一还在无限期的闭关中。

绍龙观负责外宣的弟子常武应付媒体早有一番套路:“别着急,师傅出关时,我通知你。

治理宗教学商业化是正本清源论文

治理宗教学商业化是正本清源论文

治理宗教学商业化是正本清源论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文化的发展,一向受到世人的瞩目。

近年来,佛教道教被商业化的问题愈来愈严重,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由12部门近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治理佛教道教商业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是对这一问题治理的决心与新举措。

佛教道教被商业化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两大宗教的老大难。

宗教信仰被金钱绑架,合法正信宗教生存空间因此被挤占,虔诚正行的教职人员因之遭到质疑,动摇了信众的信仰基础。

传统文化回归,向大众传递什么?应传递温暖、光明、美好和希望的价值观念,为这个世界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信心,更传递那些幽默、乐观、充满阳光的生命信念。

我们有目共睹,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在于陪伴,在于关怀,在于支撑,在于温暖。

传统文化在今天,是福泽大众、对接时代的人文关怀,也是传递深深的祝愿和祝福的好声音,更是传递生命的光明,为东方文化命脉接力的灯灯续焰。

以此相对照,目前国内宗教因过度商业化而出现的种种乱象,显然偏离了传统文化回归所应承载的价值。

宗教需要与经济发生关联,比如法物圣器制作、印经、供养,但宗教与经济也需要一分为二。

把寺庙承包给假僧人,分香火钱,或者利用算命等迷信活动搞糟粕,都是信仰被金钱绑架的表现,违反了佛教道教本来的意思。

信众带着虔诚的信仰来寺、参观瞻仰,受一些假的宗教人士欺骗坑害,虔诚的心受到经济的伤害,他们会认为是宗教欺骗了自己。

还有一些地方以宗教为名,搞佛教道教主题内容的文化景区,“宗教搭台、经济唱戏”。

无中生有建人造景区,为了经济而宗教,既模糊了信仰和经济的界限,也有违我国宗教传播的原则。

佛教道教作为传统宗教,在中国经历千年融合、发展,具有许许多多优秀的思想内涵。

佛教道教传统回归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化解我们生活的浮躁,调解人心的起伏落差,给困惑和迷茫的生活抉择提供一种生命思考。

因此,商业化市场化引入宗教中,对宗教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还宗教的清净庄严,还信仰以神圣和纯粹,让佛教道教健康传承,按宗教的规律发展,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文化商业化的弊端英文作文

文化商业化的弊端英文作文

文化商业化的弊端英文作文英文: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has brought about a number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One of the main downsides is the loss of authenticity and tradition. When cultural practices and traditions are commercialized, they often lose their original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For example,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at were once celebrated for their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ignificance may now be commercialized and turned into opportunities for businesses to make a profit. This can lead to the dilution and distort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al elements, as the focus shifts from tradition and meaning to commercial gain.Another issue with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s the homogen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As culture becomes a commodity,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it to become standardized and mass-produced in order to appeal to a wider consumer base. This can lead to a loss of diversityand uniqueness in cultural products. For instance, traditional crafts and artworks may be re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 for the mass market, leading to a decline in the qua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se products.Furthermor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can also lead to the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ommunities. In the pursuit of profit, businesses may exploit cultural symbols, practices, and even individuals from marginalized communities. This can lead to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financial gain.Overall,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can have detrimental effects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authenticity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s well as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queness of cultural products.中文:文化商业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农村宗教工作 问题 措施

农村宗教工作 问题 措施

农村宗教工作问题措施
农村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
1. 宗教文化传承问题:农村宗教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冲击,传统宗教信仰和实践逐渐减弱,文化传承面临困难。

2. 宗教资源不足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的宗教资源较为匮乏,宗教人才短缺,宗教场所建设不完善,给宗教信仰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

3. 宗教与现代化发展问题:一些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化价值观存在冲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居民对宗教信仰产生疑虑。

4. 恶俗化、商业化问题:一些地方存在宗教信仰的恶俗化和商业化现象,严重破坏了宗教的纯净性和公信力。

针对农村宗教工作面临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宗教文化教育:通过开展宗教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宗教知识和宗教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培养宗教理论家、文化促进者等宗教专业人才。

2. 提供宗教资源支持:加大对农村宗教场所和宗教人才的支持力度,营造条件使农村宗教信仰活动得以顺畅进行,提高宗教服务质量。

3. 加强宗教与现代化结合:鼓励宗教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推进宗教信仰与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村居民对宗教信仰的认同感和信心。

4. 加强宗教管理和监督:加强对恶俗化、商业化宗教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宗教市场,建立健全宗教组织管理制度,保障
宗教的纯净性和公信力。

同时也鼓励农村宗教组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传承与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个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变迁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和变迁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演变。

一、文化传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继承汉代儒家学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学说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南北朝时期的儒家学派被称为“七子”,其中以陆机、刘义庆、阮籍、嵇康最为著名。

这些儒家学者在经典学问、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延续汉代文艺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艺事业也得到了继续发展。

其文艺传统继承了汉代的传统,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多样性。

在文学方面,魏晋时期出现了著名的文学流派——“琅琊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陶渊明、陆机、刘义庆等。

在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大师。

3. 发扬道家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尤其是道教的发展,给中国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生机。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庄子、葛洪、王重阳等。

二、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文化的崛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新兴的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曾与中原文化发生激烈的对抗,但后来却得以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化完善了宗教思想,并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更广阔的基础。

2. 文化多元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这也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地理、人文、社会、政治因素都影响着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多元文化的出现,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开放和多元。

3. 文化的商业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商业文化的兴起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这也导致文化呈现出商业化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文化与商业
关键词:宗教文化商业人性平衡价值
①在中国知网搜索“宗教文化与商业”,以“主题”为搜索目标搜索,得到的搜索结果为1000.4条,且浏览发现所有相关文献和论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一、对某一宗教文化内容的研究;二、只是把宗教文化当作一类能带来效益资源使用。

没有关于怎样尊重这个文化的主体价值,最多会在规划使用宗教文化这一资源时在论文内会提醒注意保护。

在1992年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市场经济后,人们的生活面貌开始发生与以前有着巨大差别的变化,不只是是物质方面,整个社会的心里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

对一实物的评判很难在当时就做出,在一个时间内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做出的评判一般都是有范围。

在后来我国有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在当时那个衣服为蓝色海洋,吃的是馒头咸菜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一直单一的只是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以经济的思想去考虑,这个社会势必会出现问题。

或许在当时显现的不明显,但是在当下确实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副作用。

很多事物的本质本不是经济,由于在权利或是金钱的作用下强把其作为ATM机去使用,便会失去很多人性的单纯的东西。

所以在今后宗教文化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尊重文化,尊重信仰。

文化不会像人一样的去告诉那些开发和规划者哪里做错了,她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其实那些是旅游者对这些做法的反映,旅游者首先做为个人,他更想别开商业的味道,只是把这些旅行社或是其他当作服务的东西,帮着他去实现人性的释放。

宗教的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

广义上讲,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教徒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

中国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经籍。

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

如道教经典之集大成者《道藏》,内容宏富,包罗万象,既有道教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既是研修道教的经书宝典,也是探讨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艺思想以及医药、化学、天文、地理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佛教经典丛书《大藏经》,最先翻译的印度佛教著作,已是鸿篇巨制,再加上我国古代佛教学者的阐释和著述,形成了经、律、论三藏,更加蔚为大观,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哲学、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历史的宝藏。

至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经典《圣经》,都是世界文化和知识宝库中的珍品,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智慧深邃的宗教哲学,影响着民族文化基本精神。

中国宗教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在中国文化中虽不处于核心地位,却将其关于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智慧,程度不同地渗透进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化,从而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始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强调“天人合一”,在人与万物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一切万物,人最为贵”,强调以人为本。

中国佛教哲学主张明心见性、自识本心、顿悟成佛,强调“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极力张扬人的主体意识。

佛教哲学圆融的智慧和道家哲学庞博的哲理,为儒家文化所融摄,影响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贵和尚中、刚健有为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

深刻完备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某些道德规范的功能。

宗教伦理是宗教文化中对社会文明进步最有影响力的部分。

各种传统宗教都具有完备的伦理观,如宣扬善恶报应的伦理法则,重视清规戒律的约束作用,追求寡欲无为的人生境界,强调超凡脱俗的机会均等。

宗教伦理借神圣意志的名义,将某些世俗道德的内容纳入其神圣的领域,使普遍的伦理规范成了神的诫命和宗教戒律,平凡的道德准则变成了超凡的道德律令,这种伦理道德的神圣性对于信徒就具有了很强的约束自律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将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伦理精神,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

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装点了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

在我国艺术百花园里,清新脱俗的宗教音乐(佛乐、道乐、圣乐)以其特有
的宗教文化功能迥异其趣,不仅增添宗教活动和礼仪的庄严、神圣的气氛和文化韵味,而且对信徒起到陶冶性灵,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富有各时代美学特征的书画、雕塑艺术交相辉映,不仅成为当时和后世书画、雕塑艺术创作的典范,而且深刻影响了与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相通的民族审美心理;造型和风格多样的佛塔艺术大放异彩,千姿百态的佛塔在功能上不断超越,凝结为厚重的文化内容;巧夺天工的石窟艺术以其鲜明的佛教特色独领风骚,虽经历史尘封,历久不衰,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散见于全国各地的寺观教堂建筑,或古朴典雅,或雍容华贵,或精巧别致,或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成为意蕴丰富的人文景观。

上述的宗教文化的功能,是在其长久的历史洗礼中慢慢筛选和蜕变的精华,不是单单的一个商业资源便能概括和代表的。

由于文化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的内涵,而其发展的传承也离不开物质的支撑。

有时甚至是需要很高昂的财物支撑,过去宗教文化的物质来源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信徒的捐献;二、帝王国家的支持。

而如今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影响,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因为,宗教不可以肆意而公开的去招收信徒,只能在宗教场所内进行此类宗教活动,因此相对而言物质来源就会减少。

由于商业会给这些宗教的延续带来物质支持,而且宗教文化本身也具有经济方面的价值,所以宗教文化相关的人只能向商业方面靠拢。

保持宗教文化本性的商业利用
一、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水平。

当今社会的很多凸显道德沦丧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是个长久的事情,父母本身的教育就出了问题,然后再教育下一代时,学校和家庭都未能给一个孩子的成长带来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方向。

所以这是个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学校方面:由于中国众多的受教育人群,和优等教育资源的矛盾,是教育变成了一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模式,而不是求知、求真、修养的教育本质的追求。

由于在整个成长为成人过程中,没有受到全方位的人文方面的教育,便是受教育者对道德和人文有极少的体会和认知,更不会当成自己的观念来实行,有的只是努力提高卷面的成绩。

家庭方面:由于存在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上名牌大学便可以在社会中取得成功的一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在学校没有什么两样,更难学到更多的人文的观念。

而且在很多家长和社会教育常识中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一个孩子在成长为成人后便会自动懂事,知人论老幼礼节,其实这是错的。

所以要做的第一步便是改革教育,以教育提高旅游者对文化的感知。

二、在有关宗教场所或是其他跟宗教文化有关的规划时,宗教人员要参与其中,并且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宗教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中很久的时间甚至现在充当着人们的信仰的角色,而信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等同于生命的。

商业虽然是为利益而动的,但不能为了利益就去改变宗教,这样的话可以说是轻视了人类自己的信仰。

之所以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许多令人失望的规划和宗教场所内亵渎信仰的现象,主要是在权利使用上存在暴利和强行推行的现象。

所以在今后的规划中要更多的加入更能代表宗教文化的人员的观点。

三、改革宗教人员的素养,增加宗教人员的素养。

在当下已经存在的很多宗教场所中有很多类似演员的工作人员。

他们填充的宗教场所实质上与一个风景区没有什么区别。

能够体现文化的东西除了没有生命的房屋和塑像外便没有其他。

1工作人员和信徒须有明显标志区别开来。

由于有些人只是工作人员,但是在服装和装饰却难以和信徒分别开来。

而且有的工作人员的一些行为举动,与宗教的教义有着明显的相悖,在众多的游客眼里会贬低宗教的神圣性,也会扭曲游客对宗教的看法。

2信徒宗教信仰宗教场所自由化,减少难以辨别的工作人员的数量。

宗教信徒有自己需要进行的宗教活动,他们不是什么导游或陪同拍照的演员。

减少类似的工作人员是为了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保护,作为一个资源来说,宗教场所的承载量也是有限。

当我们不能从宗教文化的旅游中和其他的普通旅游中区别开来时便是我们
宗教文化旅游规划的最大的失败,因为完全失去前面四个字的意义。

文献
①中国知网






姓名:常东东
学号:1005324086
专业:旅游管理
学院:旅游学院
年纪: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