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微课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孔乙己》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通用5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通用5篇)《孔乙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__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__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__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__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这是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

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想必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

同学们讲得非常好。

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__年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

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

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解题__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06年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乙己》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乙己》的背景、内容与寓意。

2.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与文化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和面对世界。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环节1.师生合作讨论,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印象。

2.通过提问、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进一步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活动二:学习基本知识1.师生探讨小说的省心、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语言艺术手法和形式特点。

3.带领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活动三:阅读与理解1.划分小组,采用朗读、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在展示中加深对小说中情节的理解。

2.针对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按照教师做出的提问,带领学生进一步解读小说的文本。

3.辅导学生写出小说的主题概括,形成对小说行文结构的完整理解。

活动四:语言运用1.教学导引,带领学生审视小说中的语言与文体,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

2.学生精读小说中的表述方法,分析作者运用词语呈现角色形象的效果,鉴赏作者的文学功底,并通过语言表述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

3.通过小说的情节,引领学生理解作家的观念和主张,从而引发思考和探讨。

活动五:延伸阅读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进一步发掘课文中未揭示的核心心理与信仰多样性。

2.鼓励学生阅读与题材相关的其他文献作品,丰富阅读面向与思维深度。

3.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理解和审视文本中的世界与人性,促使学生个性化阅读,提高审美品味和思考力。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与听觉方式获取文学知识。

2.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朗读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学友间的互动与语言交流不断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孔乙己》课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课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孔乙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评价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孔乙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理解孔乙己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孔乙己”这个人物,引导学生思考。

(2)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孔乙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细节描写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2)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人物。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2)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

2. 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倡导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文章,可以从性格特点、命运等方面进行阐述。

3. 观察身边的人,写一篇关于关爱弱势群体的作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孔乙己》微课教学设计

《孔乙己》微课教学设计

《孔乙己》微课教学设计《《孔乙己》微课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孔乙己》微课教学设计主题内容简介:《孔乙己》是人教版初级中学的一篇课文,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篇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学习目标分析1、认知目标:学习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烘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人物形象及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的角度入手,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孔乙己的悲哀与不幸,体会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学情分析前需知识掌握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因为有学过鲁迅的一些作品,所以对他基本信息很了解。

也有涉及到他课本以外的作品,比如《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但对写作的时代、社会背景却了解不多,所以读起他的作品就理解不够深刻。

对微课的认识:九年级的学生已对多媒体教学经常接触,平时开展的各种学习形式已经很熟悉。

对用微课进行某个环节地学习,是平时日常教学的一种方法,希望利用微课使得学习更容易顺利。

学生特征分析学习态度:运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很感兴趣,大部分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比较强,通过微课的设计,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角,自主学习,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意见。

《孔乙己》教学设计精品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精品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10学习目的: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

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

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

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

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孔乙己》课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课教案教学设计

《孔乙己》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孔乙己》,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孔乙己的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结合个人思考,写一篇关于《孔乙己》的读后感。

2. 针对作品中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作品,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提高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内容。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例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2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2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孔乙己》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故事背景。

1.2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培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形象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梗概:介绍《孔乙己》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人物分析: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性格、命运和社会地位。

2.3 文学鉴赏: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如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2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意义和社会背景。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4.2 讲解课文: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3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特点,探讨其性格、命运和社会地位。

4.4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4.5 总结要点: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5.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3 思考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作业中的思考深度和创造性。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孔乙己》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6.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等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3 视频资料:可以播放相关的小说改编电影或电视剧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

6.4 讨论话题: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思考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微课(设计思路)
重庆市秀山县平凯中学xxx
教学目标:
①学习用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分析孔乙己的手把握他的性格特征,感知其悲剧的命运。

③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感知其悲剧的命运。

教学难点:探究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根源。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布置: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概念中,我们要拥有财富就必须通过这双勤劳的手去创造。

而我们的这双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

有一个人,他也有一双与我们大家既一样又不一样的手。

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却成为了他走向死亡的工具。

他是谁呢?(展示孔乙己的图片) 二、初步感知
我们来看看名人对的孔乙己的评价。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钱理群: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三、深入解读
1、“找”手
问题:关于孔乙己的手,鲁迅先生写得最多的就是手的动作。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并勾画出来。

“便排出九文大钱。


“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原来他便是用这手走来的。


2、“圈”手
问题:请同学们把刚才句子中的动词圈出来。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动词多加一个圈。

排敲伸罩摸走
3、“释”手
问题:上面的这些写孔乙己手的动作的词中,哪个词你多加了一个圈呢?表现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排:有钱的时候想要洋洋得意地炫耀一番,自命清高。

敲:四体不勤,不劳动。

伸、罩:吝啬、善良。

摸:没有钱时可怜,自卑。

走:暗示命运的悲剧。

4、“关注”走。

我们正常人都用脚走路,而孔乙己却用手走路。

请同学们在小说中找出孔乙己手的用途,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他的手是怎样变成代步的工具的。

替别人抄东西挣点钱→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伏辩(谋生工具)(一般用途) (渐入末路) (步入险境)→代脚走路
(走向死亡)
四、悲剧探究
问题:造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原因何在呢?请同学们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自身原因:死读经书、好喝懒做、麻木不仁。

民众:麻木不仁,对孔乙己没有丝毫的同情心。

丁举人:横行霸道,残忍地摧毁孔乙己,将其置于死地。

社会原因: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

五、课堂小结
这样一个吝啬又善良,自卑又自命清高,能够写得一手好字的可怜读书人,其功夫的最后展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这双本该用来谋生的手,最终却成为他走向死亡的工具。

自然,孔乙己命运的悲剧是不言而喻的。

孔乙己之所以挣扎着生存下去,只是靠“文化”,文中的“长衫”这个意象就是文化的象征。

孔乙己不管别人如何看他,他始终穿着那件又脏又破,而且是多年没有
洗也没有补的长衫,但这种没有权力、金钱相结合的文化没有实际的用途,文化本身并没有能够让他在这样的社会生存下去。

他的文化最终也随着他的生命而结束,连同他那好逸恶劳的手一起埋葬。

同学们,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封建制度已永远的伴随着孔乙己的长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读书人呢?
六、作业布置
假如让你来塑造孔乙己,请你找找小说中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

(要求:能够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并对其悲剧的命运具有暗示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