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_百家争鸣》读后有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还记得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那时还是一名在高中生的我早就被这生动多彩的历史演讲方式深深的吸引,高中的语文老师及历史老师也都爱借鉴易中天教授的讲课来向我们讲解历史,并且为那时正积极备战高考的我们更深刻地普及了历史文化知识。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读到这本书,让我再次体验到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文学艺术。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我国的古典哲学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易中天先生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弘扬了“国学”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经典。
这本书,使我了解到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影响最大的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万世师表的孔子。
他创立儒家学说,至今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发扬光大。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就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争鸣。
最后总结是: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提倡平等、互利、兼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提倡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提倡公平、公开、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提倡仁爱、正义、自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1一、先秦简史1、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起兵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迁都镐(hào)京,在今陕西西安西南。
(1)武王伐纣,开“革命”理论之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2)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开端,此人文文化后来被孔子继承。
礼是在维持“异”的基础上平定人心,即“不怨”;乐则是在异的基础上达到“和”的效果。
礼乐合起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方法和途径。
历史证明,片面的强调平等,是妨碍历史进步的。
现实的不平等性需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维持,社会才能发展。
(当然,孔子之礼,在接受现实是不平等的基础上,有一个目标的平等,即“仁”的理想上的平等;西方是主张人生来平等,然后追求结果的不平等。
)但是,有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可以不平等,但是不能不公平。
2、公元前771年,迫于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迁以后为东周(前770年—前476年)。
可见秀才是打不过兵的。
所以秀才要想立足,就要做会打仗的秀才。
3、春秋五霸①:王室衰微,强大的诸侯,齐、晋、楚、秦相继称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五霸之后,中国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出现所谓的“王道”之治,历朝历代实践上都是“霸道”,亦即靠武力取得政权,没有文化的基础,建立政权之后再以文化粉饰之。
孔子比较推崇管仲,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第十四》)如果说孔子是会打仗的秀才,齐桓公就像是念过书的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300

Reflections 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was an era of intellectual diversity and vibrant debate, leaving me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awe and inspiration.Witnessing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clashes of perspectives among the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was fascinating. Each school had its unique philosophy and approach to governance, ethics, and the universe. The diversity in thought and the passionate discussions among scholars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intellectual freedom and the pursuit of truth.What struck me most was the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of the scholars in pursuing their beliefs and ideas. Despite facing opposition and criticism, they remained committed to their philosophical pursuits,贡献ing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philosophy.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era reminds us of the value of open discussion and intellectual diversity. It encourages us to question, explore, and挑战conventional wisdom, fostering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progress.In conclusion, the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Pre-Qin period was a remarkable era of intellectual prosperity and debate. It inspires us to cherish the freedom of thought, embrace diversity, and strive for truth and progress.《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观后感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多元、辩论激烈的时代,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震撼的印象。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模板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模板跟易中天学讲课——《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有感刘庆亮(邹平县第一中学,山东滨州256200)[关键词]课堂教学,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讲故事,打比方,语言通俗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
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
2008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
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
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
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
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
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
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
” [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
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
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各个学派以及他们的思想观点,通过阅读本书,我对这些学派的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本书介绍了儒家学派的思想。
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学派主张仁爱、谦逊和孝顺等美德,通过这些美德的培养,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也深深地被儒家学派强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所打动。
接着,本书介绍了道家学派的思想。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主张道无名,无为而无不为,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
道家学派的思想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常常忙于追求功名利禄,而忽视了内心的平衡与宁静,通过道家学派的思想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
墨家主张世界大同和兼爱,法家主张重法治和奖罚分明,兵家主张战争智慧和兵器制造,名家主张言辞的艺术和修辞之道。
这些学派各自有着不同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都对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未被广泛知晓的学派,比如墨家学派。
墨家学派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排除在中国哲学的主流之外。
墨家学派主张实用主义和公正,反对战争和仇恨,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阅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让我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我深深地被先秦诸子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思考所感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后感.doc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_读后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书便是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
我最讨厌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历史,用自己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历史老师。
高中时期虽然学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东西生动展现,历史课上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他睿智和他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我最先看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代名词。
老子给我智慧是指弱者生存。
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老子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东西以问题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
这句话很吊人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
他后面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注意力,至少在看时候不会太累。
老子“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人得到些许安慰。
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
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
最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读诸子百家心得5篇

读诸子百家心得5篇读诸子百家心得1我国先秦时期是一个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活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产生了众多的思想派别,被后人称作诸子百家.而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则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派别.其中墨家是一个较为奇特的学派.一方面墨家在战国时期就成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思想政治团体,它的学说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当时的显学.战国中期的大儒孟轲曾这样描述过墨家的势力:〝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而另一方面,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墨家沉寂了下来,以至于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它的学说几乎无人问津.这无疑引起了后人对它进行研究的兴趣,但同时也给对墨家的研究带来了困难,因为后世对先秦墨家学说的记载和评述太少,所以可供我们掌握和利用的资料也就相应的少了,这与对儒家,法家,道家的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也正因如此,先秦时期记载墨家学说的《墨子》一书在我们对墨家的研究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墨学研究存在这样一个特点,即同儒,法,道家相比,学术界对墨家的研究很少,但是在这些不多的研究中,在许多问题上学者们的争议却很多,而学者们在对自己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和对他人观点进行批驳时,又都是援引和利用同样的史料.于是在拜读了这些学者们的长篇大论后,更加感到了对这些原始史料深入和精确掌握的必要性,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墨家学说的实质.《墨子》这部书综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学说有关各个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贤〞,〝非攻〞的政治思〝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张的第一要义.《墨子》一书中的尚同篇首先阐述了确立〝尚同〞这一政治主张的理论前提.墨子认为在没有刑政的社会初始状态下,〝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于是〝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所以墨子认为要救世之乱,就要建立政治,国家,刑罚制度,即立〝正长以一同天下之义〞,〝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那么在这里人们就有一个问题,即〝一人一义〞,〝十人十义〞是否必然导致人们的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结果?因为许多人发现人们之间〝义〞的不同和冲突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通过彼此的妥协和让步来解决,没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义〞.而这样一来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义〞也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那么墨子的理论在这里出现问题了吗?不是.因为再进一步分析,虽然有上面的情况存在,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关于〝义〞的冲突都可以由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彻底地排除非他人之义而交相非的情况的发生.那么就整体而言,这就是一种必然.它不是一对一的必然,不是说有一次〝义〞的不同就必然导致一次非他人之义,而是说在〝义〞的不同和冲突这样一个背景下,不可避免的会有当事人自己协商解决不了从而导致非他人之义及交相非的情况产生,所以说墨子的这个立论是成立的.那么我们明白了这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怎样去解决才能避免天下乱若禽兽然呢?墨子认为只有设立正长一同天下之义才能救世,于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但是这里就又有问题了,即面对这样的乱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义〞的方式来解决?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么墨子所提出的这一方法是最好的吗?以上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若两个答案都是否,那么墨子的政法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答案是否.因为我们知道不〝一同天下之义〞世界仍可以和平的发展,天下并没有乱若禽兽然,现实世界告诉了我们答案.其次,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也不难回答,求同存异这样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显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问题真的那么简单吗?应该看到我们轻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于我们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而经过了漫长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的我们是没有理由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和判断历史长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在现代我们知道怎样最快的从北京到达上海是乘坐飞机,而这样的问题在两千年前正确的答案无疑是骑马.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时代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那个阶段,我们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吗?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来并被实施吗?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在当时不能说其全部内容都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但就整体而言,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在墨子生活的时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确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为核心的政法理论.《墨子》书中有关天鬼和宗教的内容在学术界争议很大.一部分学者依据这些内容认为墨子的学说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它的法律思想具有神权法的特点.更有些学者指出墨子学说就是以〝天〞,〝鬼〞为为核心.而也有学者认为仅仅因为墨子主张〝天志〞〝明鬼〞就判定他是一个宗教家或认定墨子学说是一种唯心的学说,是不对的.他们指出在《墨子》书中有关天鬼的内容里也可以看到墨子不少关于对天鬼的疑辞,认为他不是彻头彻尾的宗教有神论者,同时指出墨子的天鬼实际只是他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一种工具.在读过《墨子》后,我感到从相关内容来看,应该说墨子的确是在努力的全面的阐述和论证他的天鬼思想,而这一思想无疑是属于宗教唯心主义.所以说墨子学说带有宗教色彩是正确的.并且在《墨子》书中不存在所谓的墨子对天鬼的疑辞.主张墨子对天鬼存有疑辞的学者指出《墨子》书中的两处来证明.〝子墨子有疾,跌鼻进而问曰:‘先生以鬼神为明,能为福祸,为善者赏之,为不善者罚之.今先生圣人也,何故有疾?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鬼神不明知乎?’子墨子曰:‘使我有病,何遽不明?人之所得于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百门而闭一门焉,则盗何遽无从入’〞?有学者认为墨子在这里指出天鬼不能干预一切,对于他这样的圣人,鬼神亦无力保佑其不得病.从而认为者证明了墨子对天鬼的存疑.这是错误的.首先墨子的这翻话是针对跌鼻对于鬼神的一些怀疑而说的,目的是肯定鬼神.其次墨子是要通过说明鬼神的惩罚是一个人得病的充分原因而不是必要原因,来维护他的鬼神论,肯定鬼神的存在和作用,而不是去说明鬼神的无力的一面从而使人们产生对鬼神的怀疑.另外一处被学者引为证据的是:〝今洁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学者们发现墨子在这里提到的鬼神的存在竟只是一种假设,而且墨子还容许了相反的假设,即没有鬼神的存在.于是由此认为墨子对天,鬼存在的信仰并不坚决.在我理解不是这样.这段话的前文告诉我们墨子的这番话是用来反驳〝今执无鬼者〞的〝意不(宗)亲之利,而害为孝子乎〞这样的言论.墨子所做的假设是为了说服人们去敬天事鬼,也就是说在退一步而言的情况下,即使鬼神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人们也应该〝洁酒醴粢盛,以敬慎祭祀〞.所以墨子在这里把鬼神的存在作为一种假设,和容许鬼神不存在的假设的出现,只是墨子反驳他人时用的辩驳之术而已,不能简单的把这一段话单独地剥离出来,进而从中推出墨子对鬼神的不确信.但是我们从这一段史料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在这段论述中,墨子显然放弃了让人们确信鬼神一定存在的努力(但仅仅从这一点是不能表明或证明墨子本人对鬼神存在的不确信),但是却极力的向人们说明即使鬼神不存在,人们这种敬天事鬼的行为也是有合理性的,是有益的,即〝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那么我们就发现此时在墨子这里,人们对于鬼神的信仰就不是他最为关注的了,他最想得到的,认为最至关重要的是人们所做的敬天事鬼的行为本身.人们可以对鬼神存有疑虑,或干脆认为鬼神不存在,但只要你的行为是符合鬼神存在状况下的人们行为的标准,那么对于墨子而言你就是可被接受的.那么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墨子是一个宗教家和墨子学说是唯心主义学说的论断.因为一个真正的和纯粹的宗教家,是不可能去要求一个人行为上符合宗教形式要求而在思想上背离宗教的实质要求.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又有一个问题要考虑,那就是墨子为什么要将有关宗教和天鬼的内容加入到他的学说中?我认为这个问题应和墨子的政法理论联系起来分析.前面已经提到墨子的政法理论是以〝尚同〞为核心的.那么怎样才能够实现尚同于一义呢?墨子在《法仪》一篇中有如下的一段论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然则溪以为治法而可?当皆法其父母溪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学溪若?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学,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当皆法其君溪若?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君,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墨子在这里否定了法父母.学者和国君,但是在《尚同》一篇中却要求天下人逐级的尚同于家君.乡长.卿与宰,诸侯,三公和天子.显然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前者说的是现实的社会,后者说的是墨子理想中的社会.墨子首先论证在现在的社会状况下是不可以法父母.学者.国君的.但是墨子又认为必须要通过尚同才能救乱世,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矛盾以达到墨子理想的尚同社会呢?于是墨子提出了法天,尚同于天.并且墨子所积极宣传的天.鬼,已不是从前意义上的天.鬼.从前的神灵的形象是任性的.喜怒无常的.不可测度的;它随意的决定一切,无所谓正确.正义.公正和合理.而在墨子这里他明确的为天.鬼安上了一个确定的属性或赋予了一种明确的性格.而这时我们发现事实上天鬼之所欲,也就是墨子的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等,例如:〝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夫鬼神之所欲于人者多,欲人之处高爵禄则以让贤也,多财则以分贫也.〞于是有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有意志.施赏罚的〝天〞的存在,墨子的尚同主张就有了合理性和强大的说服力.天鬼在这里成为了墨子推行自己主义的工具,正如他自己所言〝有天治,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天治〞就是用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的〝法〞和〝仪〞.同时,又是实行自己主义的保证:〝使天下之人,皆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天下岂乱哉!〞恩格斯在论西欧中世纪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与宗教的关系时说:〝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来说,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中国的战国时期与西欧的中世纪虽然不完全相同,但〝群众的感情〞之〝受宗教影响〞则有相同之处,墨子也因此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神道设教.于是可以看到墨子有关天鬼的论述是为了给他的学说设立宗教的制裁,让人们心中存有这样一种信仰,再利用人们的这种信仰来推行他的学说.而并不是对任何超自然的实体感兴趣.想;〝兼爱〞的伦理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的经济思想;〝非命〞,〝天志〞,〝明鬼〞的哲学思想还有教育思想.这些内容依照相互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体系共同构筑了《墨子》一书.在读过这本书后,对于墨家学说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从前思考过的问题也有了新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点.1,对于墨子政法理论设立前提的认识;2,对于墨子学说中有关天.鬼内容和宗教内容的认识.读诸子百家心得2孟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看出,修身养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一个人有了良好的道德素养,才有可能成就大事.而诸子百家则恰恰是一门这样的学科.孔子,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不仅仅在于他渊博的知识和孜孜不倦求学的精神,更在于他身系天下,为了理想而执着的精神.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用他自身周游列国十几年的经历来验证它.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孔子的好学精神可见一斑.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要舍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孔子以自己的言行,给了我们一个做人的榜样,可以说孔圣人这个称谓他是当之无愧的.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这些大概就是真正的君子吧.孟子还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所以动心养性,增益其所不能.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如果我们把它看成一个挑战,结果肯定会好很多.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主张无为而治.有点消极避世的感觉,不过在那种战乱.充满杀戮的时代,却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做法.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时代,怎样保持内心的宁静,不随波逐流,老庄的思想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中国有句古话:无以规矩,不以成方圆.万物万事都有自己的道,人与人之间当然也缺少不了法的约束.作为法家的代表,韩非子主张重赏.重农.重战.重罚四个政策.在当今,中国的法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的法律就尤为重要,而韩非子的思想也值得研究和学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因为他认为春秋无义战,诸侯间的征伐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但我认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争还是必要的,因为和平不能用丧权辱国作为交换.在这些诸多学派的大家中,我最敬佩两位:孔子和庄子.孔子的人格魅力.为理想而周游列国几十年的坚持不懈,令我十分感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向孔子那样,仁以为己任,那我们的社会会美好的多.喜欢庄子,是被庄子的那种超然物外的飘逸潇洒所折服.在那个动乱年代,无数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时期,庄子无疑是一个异类.什么是真正的逍遥了,庄子在逍遥中这样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吧.经典之所以称得上经典,在于它能够带给人们以精神和灵魂的震撼.而诸子百家无疑是其中的一块最绚丽的瑰宝.读诸子百家心得3一个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去掉匠气,增加书卷气,就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去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走近学生.而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我认为是易中天教授._年10月易中天教授再次做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用36讲的篇幅,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套文化大餐《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在电视节目热播的同时,配套的图书在全国开始发行,很快成为热销图书.易中天教授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下面,就易教授的讲课实例,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睿智.他的幽默.他的讲课艺术,让我们跟易中天学讲课!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易中天是高水平的老师,他讲课时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概括起来,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有四个秘诀:逻辑化.问题化.概括化.对比化.复杂的事情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其内容庞杂,线索繁多.而解决它的关键,就是把问题〝逻辑化〞,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按照严密的逻辑层次,一步步打开思维的闸门,像阅读扣人心弦的侦探小说一样,领略思维解密的魅力.易中天讲百家争鸣,在整体的结构上,他安排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众所周知,人类的问题无非三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前面这四章介绍儒墨道法四家的基本观点,这叫‘是什么’.接下来,就该讨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前因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知道了‘是什么’,又知道了‘为什么’,相信大家也就知道‘怎么办’了.〞[1]大的问题要有一个整体严密的结构,而对具体的小问题,易教授又是怎样逻辑化的呢?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第一个,〝管仲什么人?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人.为什么能成就霸业?实行霸道,富国强兵.靠什么实行霸道?靠什么富国强兵?军事管制.怎么管制?一是查户口,二是定编制.〞第二个,〝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相信大家看了应该会有所启发.〝问题化〞是大家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了,我们经常把思维含量高的问题设计叫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条件.无疑,易教授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设计的问题有两种:第一种,显性问题.如:〝这就奇怪!孔子不是主张读书做官吗?子路想做的官最大,孔子为什么要笑他?曾皙不想做官,孔子为什么要赞成?孔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让人生疑:孔子和他的思想,真有那么伟大吗?如果真有那么伟大,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嗤之以鼻.瞎白话吧你!既天下为公,又一毛不拔,怎么可能?〞.第二种,隐性问题.如:〝这几年,孔子几乎年年都有伤心事〞;〝孔子甚至还干过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杨朱有什么主张,竟能得到如此多的青睐?说来简单,也只有四个字:一毛不拔〞;〝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等等.虽然没有明显的设问,但胃口已经吊足,使人欲罢不能了.〝概括化〞是归纳复杂事情的常用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关键词〞,实际上就是把问题概括化.而概括得是否科学有效,关键是看我们对问题是否有透彻的认识,提炼的关键词是否精当.应该说,易教授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墨家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道家留下了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法家留下了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儒家流下了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对比化〞就是做比较.通过比较,我们不仅会对问题有更加宏观的认识,而且还会对问题的一些关键细节有一个新的发现.所以,在课堂教学和巩固性检测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做历史概念的异同比较.下面,让我们看易教授是如何通过比较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的.首先,在体例上,他非常注重比较.一般哲学史讲百家争鸣是一家一家单独地讲,而他却把他们搁一块儿做比较,通过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进行阐释.其次,对大家感觉非常深奥难懂的先秦诸子,他也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化繁为简的.比如:〝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的是工艺;孔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孔子是士人成功的代表,墨子是庶民失败的代表〞;〝这大约就是孔孟之别了: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孔子温文尔雅,孟子心直口快;孔子为人低调,孟子个性张扬.所以,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老庄之别:首先,老子寡情,庄子善感;第二,老子讲逻辑,庄子重感悟;第三,老子重权谋,庄子多智慧;第四,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而法家则代表谋士〞.就连中学课本上的〝礼乐制度〞,让易教授分析起来,都那么简约透彻:〝礼,是用来辨别差异.区分等级的;乐,则是用来统一情感.保证和谐的.礼,保证行为符合道德;乐,保证情感符合道德〞.高就是高,不服不行!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知识按照文明史重新整合成专题类知识,出现了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抽象概念.受专业知识。
2024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本

2024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范本《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一部反映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该书以史书的形式,通过详细介绍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的观点和见解,展示了先秦时期思想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读后,我深受启发和震撼,对先秦思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展示了先秦思想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将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归纳为六个主要的学派,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这些学派各有各的特点和见解,对于人与政治、礼仪道德、修养养生、社会秩序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例如,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孝顺;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这些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派之间的碰撞和辩论,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容,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本书让我深刻领悟到思想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各种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例如,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责任感,但在处理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相对缺乏。
相反,道家追求“无为而治”,倡导个体的自由和自主,但在建立社会秩序和规范方面相对薄弱。
这种多元的思想观点和不同的学派之间的竞争和交互影响,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思想的演进和进化过程。
最后,本书也给我留下了对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思考。
在先秦时期,人们关注人伦和礼仪道德的问题,讨论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规范。
这引发了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先秦时期的思想中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例如,儒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提倡仁爱和孝顺,这对于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一)
一开始通览书单,我最先决定读的书便是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易中天的名声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品三国里就听到过,因此对他很感兴趣。
我最讨厌的历史教师就是那种在课堂上一副老气,总是照本宣科,把我们看得到的文字再复述一遍,甚至为了只是考试而划重点,我喜欢那种教自己理解的历史,用自己的话语方式让历史“复活”,让历史走近生活走近我们学生的历史老师。
高中时期虽然学的理科,但有幸遇到了一位年长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他就能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生动的展现,历史课上的很有味道。
而易中天以自己高超的讲课艺术,把哲学史、思想史上这个抽象、深奥、复杂的话题,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他的睿智和他的幽默深深地折服了我。
我最先看的篇目是有关老子和庄子部分的,因为高中时期曾经对庄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极为喜爱,而老子也似乎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
老子给我的智慧是指弱者生存。
大家可能会想到我们都知道进化论,进化论的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老子的似乎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弱
者生存。
而易中天就可以把类似思维含量高的东西以问题的形式表述出来,比如,“我读《老子》这本书,感受有三个字:老、大、难”。
这句话很吊人的胃口,我立马想去了解怎么就“老、大、难”了。
他后面的文章语言也很幽默诙谐,很能够吸引我的注意力,至少在看的时候不会太累。
老子的“弱者生存”理论着实能够让一些出于劣势的人得到些许安慰。
同时我觉得强者同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都会有处于劣势的那一天,以退为进,才是大道。
易中天谈到了要能忍能装,现实生活中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报仇雪恨的并不少,可是真正能够做到遇事不冲动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我而言,我需要学习的就是在各种情况下学会冷静,只有冷静了才能正确权衡利弊,才能继续去“装”。
至于庄子,如他所说,最善的人如水一般。
水能够滋润却又不与相争,而停留在别人都不喜欢的地方(低洼处),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善,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如果为政者如此,就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吧。
“润物细无声”是我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但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离不开水的。
这里,水就成为了所有人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个东西。
“以柔克刚”也是极为高明的一条处世之道。
而水应该是当之无愧“柔”的典范了,
滴水穿石就是最好的写照。
特别是在这个弱者强食的社会,当所有的人都在极力变得更强大而忘了很多生命的本性时,只有如水一般的人会给人舒适之感,让人信任、亲近。
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明净、清澈的朋友关系便成了对友谊至高的评价。
我自己对“水”极为推崇,这或许和我的性格亦有关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二)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着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
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
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 ])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
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
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
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
同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青少年时代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读后感(三)
近一段时间借调省联社工作后,利用午睡和晚上睡觉前的时间,读了易中天先生所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
在易先生极富逻辑而又幽默风趣的阐述中,对这些中华民族先贤哲人们的思想脉络、争鸣焦点和前因后果等有了大致了解。
老庄的自由、辨证、无为,墨子的平等、兼爱、非攻,孔孟的仁爱、正义、自强,法家的公平、公正、公开等思想足以闪烁古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优秀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老庄的避世消极,墨子的鬼神专制,孔孟的等级虚伪,法家的残忍苛刻,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不足和问题。
同时也深切地体会到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独有价值和历史
进步性,否则便不会有较多人信服、接受,很难引起反响而成为思想或主义,成名成家;另一方面,任何思想都有其不足和历史局限性,只能如易先生所倡导的除去其时代色彩后,抽象地继承其内核价值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建立形成新时代的新思想。
顶礼膜拜并着力推行过去或许正确的思想,想要其放之四海皆准和古今中外通行,只能是无知者的浅薄妄想,或是当惯了奴才者的懒惰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