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意味导学案
第四课 幸福和睦的家庭 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2024年秋季学期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教学设计
课题
4.2让家更美好
主备人
审核
七年级备课组
课时
1
教学方法
“读、议、展、点、练”教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本与《导学案》
一、【核心素养目标】
1.道德修养:学会孝亲敬老,弘扬家庭文明新风尚。
2.健全人格: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情感,孝亲敬老。
2.如何努力学习、善于学习、学会学习?
采用提问学生或齐读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间:3分钟左右)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
1.什么是家庭?/含义P27
2.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有哪些?P27
3.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意义/影响P27-29
用幻灯片展示本课时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要求学生把问题标注在书本上,并勾画出答案。让学生熟系内容,加强感知认识。(时间:10分钟左右)
3.责任意识:树立树立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的意识,学会对家庭负责。
4.政治认同:认识到家庭对社会的作用,提高政治认同。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家庭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教学难点: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内容
教学方法或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复习巩固
1.☆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结构,重难点。
第二环节:
自主与合作学习
1.辨析: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都是相同的。
2.▲如何建设美好的家庭?/做法/举措、建议P30-32
3.如果你和家人发生爱的“碰撞”,你会怎么做?/P31
家的意味导学案

家的意味导学案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港湾,是我们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家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寓所。
在家的地方,我们可以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感受到最深厚的情感,体验到最温暖的关怀。
因此,家的意味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家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家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
无论是遭遇挫折还是遇到困难,家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家人们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我们无条件的支持和鼓励。
在家的地方,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伪装和假面具,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获得真诚的交流和情感上的满足。
因此,家是一个让我们可以真正放松和舒适的地方,是我们远离喧嚣尘世的避风港。
其次,家是爱的聚集地。
在家的环境中,家人之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爱意。
父母呵护着孩子,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夫妻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
在家的地方,我们学会了感恩和体贴,懂得了付出和奉献,培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和团结。
家庭的爱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源泉,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动力和支撑。
因此,家是一个让我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乐园,是我们心灵回归的根基和源头。
再次,家是记忆的宝库。
在家的点滴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珍贵的时刻。
无论是家庭团聚、节日聚餐还是亲人的相与谈心,每一个瞬间都会留下深刻的烙印和美好的回忆。
这些回忆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成了家庭的记忆项链,贯穿着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轨迹。
因此,家是一个让我们充满感动和回忆的宝库,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家是智慧的沃土。
在家的环境中,我们得以学会尊重、包容和关爱他人,培养了我们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家庭是我们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摇篮。
在家的地方,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家庭成员,如何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因此,家是一个让我们培养智慧和成就梦想的沃土,是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综上所述,家的意味是多维多样的,既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又是爱的聚集地,更是记忆的宝库和智慧的沃土。
家的意味+导学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家的意味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了解家庭的含义,理解家的意义,明白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定义务。
2.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能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培养热爱家庭、孝亲敬长的情感,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初步形成孝亲敬长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生命的居所1. 什么是家庭?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 家,是什么?(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二、中国人的“家”1.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2.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3. 怎样孝亲敬长?(1)尽孝在当下。
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2)尊敬。
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
(3)倾听。
与双亲长辈保持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
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4)感恩。
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1、什么是家庭?2、家庭的作用是什么?3、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有哪些?4、我们为什么要孝亲敬长?5、如何孝亲敬长?1.(1)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等。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家的意味》教学反思1对于《家的意味》这一节课的教学,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
现将我的反思作如下汇报:这节课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教学设计比较合理。
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本节课的导入,紧扣学习主题。
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家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人人参与。
在教学中我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课堂的“局外人”。
利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个视频,引出在中国人心目中,家有着更特殊、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
通过导学案设计的“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孝亲敬长。
《家的意味》教学反思2终于轮到自己讲课,心情忐忑,自己预设的这节课的效果是:深入对家的认识,知道尽孝在当下。
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自己对课堂掌控能力有所提高。
讲完课,自己就能感觉到是什么样的情况:问问题举手的学生3、4个,学生没有全方位调动起来。
课前准备的鼓励学生的剪纸也没顾上用(因为环节设置多,时间紧)。
但是我想说说:上午用了部分时间来学习剪纸。
看了好几遍视频,结果剪出来的东西根本不同,所以学习是个过程。
从看到(或听到)到知道到感到到做到,都有一段距离。
想用来鼓励学生:不怕犯错误,我们要去尝试,去实践,说出来、写出来,才会量化自己的所学。
只听只看的意义都不如做到(说出来背出来写出来)。
讲完课,通过听评课,自我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本课亮点:视频片段录音。
可以做的更好。
做就让它出效果:声情并茂、渲染气氛。
这需要课下下功夫。
争取做到:用就用到最好。
2.问题设计需要设计出层次:有浅显的,易回答的,也有抽象的,不好回答的。
给学生足够的回答问题的时间,教师学会引导,看到学生思考的过程(是否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争取做到: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广度),也有深度(针对个别思维发散的学生)。
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家的意味》导学案

第七课亲情之爱7.1 家的意味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二、自主预习1.家庭的内涵: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的外延(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多种情形)(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小两口结婚成了家(2)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宝宝降生使家庭喜添新成员(3)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养子女与养父母成为一家人(4)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继子女与继父母也是一家人3.家庭的功能:家庭具有生育、经济、情感交流、扶养和赡养等方面的功能。
4.家对每个人具有的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5.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三、合作探究妈妈是我的好朋友,有时候,我在外面受了气,她安慰我,逗我开心,直到我把受的气都抛到九霄云外,她才放心;爸爸是我的好伙伴,他常常陪我下棋、打羽毛球、做游戏。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1)这是一个怎样的家?(2)家人对我们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呢?四、随堂演练1.下列对家认识正确的有()①家就是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其他意义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④家对于我们有着丰富的意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八年级学生文文的博客摘要:我有一个温暖的家,爸爸对我的爱是在生活上的,妈妈对我的爱是在学习上的。
家庭生活中,虽然会有许多的烦恼,但更多的时候,给予我的是巨大的快乐,我爱我家!文文爱自己的家是因为()①家是她成长的摇篮,是她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②父母是她最亲的人,也是她的第一任老师③父母一味地迁就她,满足她所有的要求④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她、爱护她,使她尽享家庭的亲情和温暖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3.重庆男子黄国全在病重时留给女儿的8段视频,被称为“最感人的生日礼物”——在得知自己已经是食道癌晚期、将不久于人世后,他在病床上录了8段视频,满载着对女儿未来的期盼和祝福,希望分别在女儿每年生日时播放,直到她18岁。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7.1家的意味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1教学分析教学重点:家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可以播放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说一说:在你的眼里,“家”是什么?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生命的居所(一)家庭的含义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二)我们与家庭的关系活动一:交流与分享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妈妈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
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
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长大了小明也想当一名会计师。
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
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暑假快结束了,小明打算和同学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说一说:材料中体现了哪些家庭的关系?你们家庭的关系有哪些呢?活动二:阅读感悟(教材P73)请大家阅读P73两则材料,阅读完后告知老师你的阅读感悟。
生1:有房子不等于有家;生2:醉汉虽然有豪宅,但是没有亲人,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所以他说没有家;生3:亲人在家就在……教师总结:家是我们生命的居所,更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目标导学二:中国人的“家”(一)在中华文化中,家的内涵活动三:探究与分享(教材P73)师: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而这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生: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xfnl1、《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一《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导学案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学案《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博喻是语言园地中一朵奇葩2、《故都的秋》导学案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同步练习3、《囚绿记》导学案《囚绿记》学案《囚绿记》教案之二囚绿记《囚绿记》同步练习4、《诗经两首》导学案《诗经》两首《诗经》两首同步练习5、《离骚》导学案﹙一﹚《离骚》导学案﹙二﹚《离骚》同步练习6、《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导学案《孔雀东南飞》课文精讲并序同步练习" href="/s/blog_5cfbd7410100hv2a" TARGET="_blank">孔雀东南飞并序同步练习7、《诗三首》导学案诗三首·同步练习《诗三首》课文精讲8、《兰亭集序》导学案《兰亭集序》学案9、《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学案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我有一个梦想》学案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表达交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直面挫折学习描写》导学案《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导学案《想象世界学习虚构》导学案《演讲》导学案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导学案《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名著导读《家》导学案《巴黎圣母院》导学案《影视文化》导学案关于汉字的故事高一必修一、二背诵篇目验收检测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测试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期末测评卷2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一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二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四古诗文学案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五古诗文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012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导○学班级:姓名:景泰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编案○1.荷塘月色1.理清全文结构,找出本文刻划的景物并能根据描写的文字概括景物特点。
《第3课 公民意味着什么》教案、导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3课公民意味着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树立学生的公民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教学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难点】懂得宪法和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树立宪法意识。
【教法】自主预习,情景体验,分组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提升,达标测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教具及学具准备】1.教师应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专门的学习和了解。
2.教师应当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并与其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教学过程】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学习目标:(1)课件展示不同身份人群的图片。
(2)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等不同身份的。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公民意味着什么》。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2、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第23页的知识窗。
交流:你知道国籍是什么?它是怎么获得的?2、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小卡片,它能代表我们的身份,那就是身份证。
(1)先说一说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信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是什么。
---公民身份证号码(2)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不同含义。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3、三:公民身份证的有效期。
(课件出示课本25页相关链接)4.身份证用处知多少?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邮局邮寄物品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板书设计】做合格公民,树立良好形象【教学反思】本课学习了怎样做一个负责人的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六:教材P74相关链接,及P75方法技能
我国目前已有1.67亿老年人。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无人照料,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在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回家给父母洗洗脚”。这里某校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D)
A.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
B.从小学会自立自强,争做家庭小主人
C.让学生明白洗脚是孝敬父母的最佳方式
D.体会父母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4.“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好家规”的是(C)
(五)归纳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2、教师做强调。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 生命的居所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请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1.什么是家庭?
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探究二:教材P72相关链接及探究与分享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百善孝为先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不学礼无以立
5.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1)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什么?
(3)在中国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你打算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1)学生分享课本P73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1)略。(2)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知识模块二 中国人的“家”
探究四:教材P73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_________的哺育和支持。
3、家是我们_________的港湾,家里有________,家中有_______。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_____________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____________。
5、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___________。
(1)分享我国法律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规定。
(2)学生分享P75“如何孝亲敬长”,了解一些具体做法。
(3)在今后的生活中,你打算如何来孝亲敬长?
答案提示:(3)爱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为父母分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上,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等等。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分组分别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第七课 亲情之爱
第1课时 家的意味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学生分享家庭关系确立的多种情形。
(1)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件新的家庭;
(2)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
(3)依照法定条件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
(4)随父(母)再婚பைடு நூலகம்建新的家庭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下面这些家庭功能的认识。
探究三:教材P73阅读感悟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下列对家认识正确的有( )
①家就是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其他意义
②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③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④家对于我们有着丰富的意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B)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③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④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何感想?
学生回答。
师:是呀,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家的意味。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一般说来,家庭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