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部分重点知识点
现代汉语语法复习重点

第一章语法概说详一、语法的两种定义1)语法: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一种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
)2)语法(学):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二、普遍语法的特点1.抽象性具体的句子是无限的,而语法规则却是有限的,从成千上万的个别的句法结构中可以归纳出一些语法规则来。
(联合关系/动宾关系)各种语法规则的聚合就形成了语法。
语法最基本的特征是抽象性。
弟弟妹妹/北京上海/吃饭/上课/打球/看戏2.生成性语法表现为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的合法的句子,这就表现为语法无限的生成性。
其生成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词语跟词语发生横向的结构关系,这就叫做组合关系。
组合关系决定了句法结构的类型,如公式归纳:囡囡/吃//饭了。
主谓(述宾)聚合关系:可以互相替换的词语语法功能如果相同,他们就形成了某种类聚,这就叫聚合关系。
聚合关系决定了语法单位的功能类型。
如汉语的词类划分。
囡囡/吃//饭了。
主谓(述宾)3.递归性各种语法结构的关系是有限的,但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可以反复无限的使用这些有限的规则,从而使句法结构复杂化。
如偏正结构套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套述宾结构。
递归性保证了句法结构的变化无穷,保证了有限的句法结构能够游刃有余的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
递归性保证了句法结构的变化无穷,保证了有限的句法结构能够游刃有余的表达人类各种复杂的思想。
叔叔来了——叔叔的叔叔来了——4.系统性语法是一个严密的立体的开放的系统网络。
所谓严密,是指系统内部互相制约,要受到一定规则的支配,不可以随心所欲;所谓立体,是指于法系统包括了句法结构、语法意义、语言运用这三个交叉的不同平面。
所谓开放,是指语法系统是发展变化的,一直在不断的自我完善,旧的成分逐渐被淘汰,新的因素在不断产生。
(尔何知?——你知道什么?)语法系统内部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又有孙系统,形成一个网络。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汉语(Hànyǔ)语法基础知识词类(cílèi)和词性(一)知识(zhī shi)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suǒyǒu)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shící)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第一章词类和词性第一节知识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 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 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 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 处所:、、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 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 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 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 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 状态:愉快、慌、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 基数(确数) 一、二、千、万、亿(2) 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 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 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 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 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 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 不定量:些、点(4) 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词类和词性(一)知识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一、词性词性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基础,它描述词汇在句子中的功能和作用。
常见的词性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等。
1. 名词名词是指表示人、事物、地方、抽象概念等的词语,可以作为主语、宾语、定语等。
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形式。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的词语,能够用来构成谓语,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
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虚词,实义动词具有实际意义,而虚词如助动词、系动词等则没有实际意义,起到辅助和连接的作用。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事物属性或特征的词语,可以修饰名词或代词,用来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等。
形容词一般有肯定、否定、比较等形式,并可以作为表语、定语等。
4. 副词副词是表示动作方式、地点、时间、程度等的词语,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来增添句子的语气和补充细节。
5. 代词代词是用来指代或替代名词的词语,可以代替人称、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用来简化表达和避免重复。
6.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关系、位置、方向等的词语,一般和名词、代词等连用,用来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
7.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句子等的词语,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等,起到连接句子成分和表达逻辑关系的作用。
二、句子成分句子是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句子中有各种不同的成分来表达语义和语法功能。
1. 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核心成分,表示动作的执行者或者动作的承受者。
主语通常是名词、代词或者动词不定式短语等。
2. 谓语谓语是主语的核心成分,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状态,通常是动词或者动词短语。
3. 宾语宾语是谓语的补充成分,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行为的结果,可以是名词、代词、动词不定式等。
4.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成分,用来限定或说明名词或代词的特点和属性。
5. 状语状语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成分,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相关情况。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汉语语法基础知识词类和词性(一)知识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判断:是、就是、正是(7)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完整版)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语法知识概括(一)词类汉语的词能够分为 12 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沓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 "专用名词 ",如 " 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 "抽象名词 " ,如 " 范围、思想、质量、道德、友情、方法 " 。
表示方向的叫做 " 方向名词 " ,如 "上""下 "" 左"" 右"" 前"" 后"" 中"" 东"" 西"" 南""北"" 前方 ""后边 ""东边 "" 南面 "" 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腾飞、审察、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 "想、重视、着重、敬爱、认识、相信、钦佩、挂念 " 等,这样的动词前方常常能够加上 "很、十分 "。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 "能愿动词 ",它们是 "能、要、应、肯、敢、得( dei)、能够、应当、应当、愿意、能够、可能、一定 ",这些能愿动词经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方,如 " 得去、能够做、能够考虑、愿意学习、应当说明、可能发展 "。
现代汉语重点(2)

现代汉语重点第五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二、语法的性质1、语法的性质有哪些P3语法具有比较明显的抽象性、稳固性和民族性。
(1)抽象性①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里抽象成其中共同的组合式、类型及如表达语义的规则。
②语法指的是抽象出来的公式,舍弃了个别的、具体的容,一种语言里具体的词多得很,但其部的组合规则和格式是很有限的。
③语法学的任务是描写、解释组成词、短语和句子的规则和格式。
④例:汉语里的“看、说”可以说成“看看、说说”从中抽象出一条词的变化规律: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少量或短时。
(2)稳固性①稳固性:任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而语法的变化就显得缓慢得多。
②语法的稳固性并不限制语法的演变,新的语法规则总会逐渐产生出来。
③例:主语位于谓语之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语法习惯。
(3)民族性①每种语言都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同时也表现在语法上。
②研究语法要注意不同的语言的共性和个性,不能因有共性而忽略了语法的民族特点。
③例:比如“两本书”在汉语里有量词的习惯,“two books”在英语中却没有量词,这就是语法的民族性。
三、语法单位和句法成分P4(具体看课本和笔记,分析具体用法)第二节词类(上)一、划分词类的依据1、划分词类的依据有哪些P7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1)词的语法功能①词的分布功能:主要是指实词在语句里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即词的职位。
能作主语、宾语,就是能居主位、宾位。
把词分为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实词指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没有词汇意义仅有语法意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叫虚词。
②词的组合能力:A、实词与另一些诗词的组合能力。
例:“新的机遇”正确,“不机遇”错误B、虚词依附实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能力。
例:“我的书”“高兴地说”“听得津津有味”(2)词的形态变化①构形形态:主要为重叠例:“看看”“红红的”②构词形态:主要为加词缀例:“凿”加词缀“子”变为“凿子”(3)词的意义词的意义是具有参考作用的,这里的词的意义不是指具体的某一个词的意义,而是指概括了的某一类的词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汉整理版1.动词单独作谓语?(动词的定义,谓词的定义,四个条件)答:①动词表示动作(打)、行为(进行)、心理活动(愿意)或者存现(在),做谓语时常带上前后的其他成分(如宾语、补语、动态助词等)共同作谓语。
②谓语在句子中起陈述、描写和判断的作用,用于解释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在一定条件限制下能由名词性词语构成,但一般情况都是由谓词性词语构成。
动词单独作谓语时,前后往往带有其他成分共同作谓语,如:一个个看得眼花缭乱。
③动词单独作谓语的情况较为少见,多是有以下的条件:a.用于对话中。
如:“你瞅。
”b.用于复句的分句中,多是先行句和后续句。
如“你来,我就走”c.用于对比句或是排比句中。
如“架不住,一个人干,八个人拆。
”d.句子的末尾加上语气助词。
如“你来了。
”2.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形容词的定义,谓词的定义,三个条件)答:①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或状态。
可分为性质形容词(好、坏、伟大、勇敢)和状态形容词(红彤彤,绿油油)②谓语在句子中起陈述(基本)、描写(形容词)和判断(判断动词)的作用,用于解释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词多由动词性短语充当,形容词词语作谓语的情况也较常见。
但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仍然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a.用于对话之中,可用于询问句也可用于回答句,如“哪里凉快?”b.用于复句的分句中,特别是对比句或先行句和后续句里。
如“道远,你多走一会不就行了”;“多穿点,天冷。
”c.句末加语气词“天晚了”3.定语“的”的隐现条件(定语的定义、构成材料,五个隐现条件【名词】)答:①定语是名词性短语中修饰中心语的部分。
可分为限制性定语(冬天的夜晚)和描写性定语。
(碧绿的田野)②定语中“的”的隐现条件大致可根据定语的词类、定语和中心语的音节多少以及语义关系有关。
以下我将以定语词类的角度进行列举。
a.当定语是形容词时,若定语为单音节形容词,则后不跟的,如红花,若跟了的,那便是起了描写作用,如“红的花”。
若定语为双音节形容词,则跟的如红红的花。
在形容词的情况下是否加的还看音节读起来是否顺口。
b.当定语是名词时,单音节名词后要加的,如人的性格,双音节名词后的中心词若是单音节,那么也要加的,如妈妈的爱。
而当名词构成的短语是一个名称时,那么就不加的,如狍子肉,桌子腿。
在定语为名词时,加不加的还影响定语的性质和意思,加的代表领属,不加的代表性质。
“中国的朋友”“中国朋友”c.人称代词作定语表示领属的意思,一般要加“的”。
但当其后跟的是“机关、国家等或单音节亲属称谓”时便不加的。
如“我们国家,你舅”d.动词作定语时,一种是直接修饰中心语,组成一种名称,比如“活鱼,死狗”;还有一种必须要加的,如编的草帽e.短语做定语时,一般都要加“的”,如:你看的书。
然而,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无重叠形式的量词短语后不用加的,如“一阵歌声”。
4.状语“地”的隐现条件(状语定义、构成材料,三个隐现条件【形容词】)答:①状语是谓词性短语中修饰中心语的部分。
构成材料一般是副词,也可以是动词(多为能愿动词),形容词(多为状态形容词)和名词(时间名词),除此之外,还有量词短语,介词短语和其他的短语。
如非常好,得意地想着,能来,我从东土大唐而来,等等。
②状语地的隐现条件非常复杂,下面我将从状语的词类这个角度进行分析:a.当状语为副词时。
副词为单音节时,后面不加“地”,如很好。
副词为双音节时,后面可加可不加,如“非常好”“非常的好”。
b.当状语为形容词时。
形容词为单音节时,一般不加,如“快走”,形容词为多音节时相当一部分可加可不加,如“热烈讨论”“热烈地讨论”,有一部分不能加,如“不努力学习,肯定要落后。
”有些情况必须加,如“得意地想着”“轻巧地划着”。
c.至于能愿动词、代词、表示时间和方位的名词等做状语时都不加“地”。
如“愿意去”d.以上那些可加可不加的,加了之后往往起强调意味,如以下两个句子“那个伙夫扶着老先生慢慢起来”“她慢慢地坐了起来。
”5.补语的构成材料和语义类别?(构成材料,语义类别)答:补语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性成分,位于谓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
补语多由谓词性词语充当。
补语可分为结果补语,情态补语,趋向补语,时地补语,数量补语,可能补语和程度补语。
下面,我将从语义类别为纲谈补语的构成。
①结果补语,用于表述动作或行为的结果,如“吃完”,无标记“得”。
有些动词后面必须要带上补语才可以跟宾语,如“他被打肿了眼睛。
”需要注意的是,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并不是都指向中心语,而是指向主语或宾语,如“我们打赢了球”(指向主语)“我们打破了球”(指向宾语)“我们打完了球”(指向谓语中心)还有一种的情况,就是结果补语的语义指向的是上下文语境中的某一对象,如“低度酒也是会喝醉的。
”结果补语最为特殊的一种情况,我们可以观察以下两个句子“甲队打赢了乙队”“甲队打败了乙队”两者补语的意义相反,但是表达的意思却相同,关键在于补语语义指向不同。
一句中赢指向甲队,宾语乙队可以省略,而二句中败指向的是乙队,其中乙队不可以省,甲队也不可以省。
②情态补语是表示由于动作、行为而呈现出来的的状态,有标记“得”,一般加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如“这场雨来的猛去得快”。
情态补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描写,比如“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多是状态形容词或是谓词性词语;还有一种是评价,比如“这钱花得值”,多是性质形容词。
情态补语中不一定只出现助词“得”,还可能是“个”“得个”,比如她说个不停,闹得个鸡犬不宁。
用个的时候,中心语后面可能加了。
用“得”的补语的句子中,有可能出现省略补语的现象,比如“看把你美得”,这时候表示的意思是是“无需或无法形容,让对话者自己体会”。
③趋向补语是表示事物随动作而移动的方向,如“拿来”,无标记“得”。
助词“了”一般都是加在补语后,宾语前,如“他跳上了车”,而当“了”加在补语之前时,这时句子就不会出现宾语,如“她靠了过来”此外,趋向动词“起来”“下去”有时有引申义,例如“笑了起来”“说下去”,这时候的起来是开始的意思,而下去是继续的意思,因此在这里的“起来”“下去”已从趋向动词虚化为了动态助词,虚词不划句法成分,因此不算补语。
④数量补语可以分为动量补语和时量补语,如“看一次、看了一星期”,无标记“得”。
动量补语是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由表动量的量词短语充当,如看了几遍。
时量补语是表也就是时量、时段,多是由表示时间的量词和加数词组成的数量短语充当,如“住了三天、等了一个钟头”;(时段),例如“成立了五年”。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来了三个星期(月)”里面的“星期、月”都是时间名词而不是量词。
因此,我们只能说补语一般不能用名词性短语充当。
时量补语可以自成一类,在这里为了简便,我们将它和动量补语合称为数量补语。
⑤时地补语,也称为介词短语补语,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如“这事就出<在1949年>。
”无标记“得”⑥可能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可分为可能补语和可能结果补语、可能趋向补语,有标记“得”,但这里的“得”不是助词,而是表可能。
第一种是表示动作或行为有无可能进行,一般用“得”“不得”,如“这东西晒得不晒得?”第二种是在结果补语或者趋向补语之中插入“得/不”(轻声)来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趋向可不可能实现。
例如“解决好——解决得好”“拿出来——拿得出来”由于情态补语中也有“得”,因此情态补语和可能补语在形式上有可能搞混,判断两者的方法可用扩展法,即在补语前能加副词很的是情态补语,反之则是结果补语。
如这字写得(很)好。
⑦程度补语,表示达到很高或者很低的程度,如“黑透了、好一点”,标记“得”只有在补语为“很”的时候有必要。
程度补语很少,一般限于用“极、很”或虚义的“透,慌”等。
中心词多是性质形容词。
如“我心里痛快极了!”6.主语和话题答:主语是语法概念,话题是语用概念。
主语是句子中被陈述的对象;话题是谈话的出发点,关注点,常常指明一句话的已知信息。
话题常与说明配对使用,说明是对话题的陈述,指明一句话里的重点信息。
因此,话题和主语是两个相似而不相同的概念,主要可以体现在话题可以由主语充当,如“明天是星期二”;但是也可以由句子中的时间、处所状语充当,如[前天],[这里],我看见有人在卖东西。
当话题与主语相重合时,说明与谓语也相重合,当不重合时,说明与谓语也不重合。
主语和话题的不同还体现在语用上,话题往往有强调的意味。
7.简述主语与谓语的语义类型?答:①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可以分为名词性主语和谓词性主语。
②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进行陈述、描写、判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谓语可以由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名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和数量短语等构成。
③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构成较为复杂,大致可粗分为施事、受事和中性三大类。
下面,我将对其进行展开讲解:a.施事主语,是指主语表示发出动作、行为的主体,这时的语义结构是“施事+动作”,例如:狼把小羊咬死了。
这里的施事是广义的施事,他不仅包括了动作的实施者,也包括了不能施事动作的事物,譬如“她的表情出卖了她。
”在这里,“她的表情”仍然应该被当做是施事。
b.受事主语,是指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这时的语义结构是“受事+动作”,例如“羊被狼咬死了。
”这里的受事也是广义的受事,只要在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动作的承受者和对象,就都是受事。
例如“这种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里,“好机会”和“错过”并不是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却是错过涉及的对象,因此仍然应该被当做的受事。
c.中性主语,是指主语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叫做中性主语,也叫非施受主语。
例如“小妹只掉了几滴眼泪”“我们跑丢了一只猫”。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例子中谓语或谓语中心有时用及物动词,有时用不及物动词,后面一定还有宾语,主宾之间有语义的领属关系。
这种主语有时候像施事,但实际上与谓语只是有联系,真正与谓语构成施事关系的是宾语,如上面的例子,实际上应该是“眼泪掉了几滴、猫跑丢了”。
因此,在有的句子中宾语可以移到动词前做主语或主语中心,如“小妹的眼泪只掉了几滴、我们的猫跑丢了”。
但是不能只用主语而舍去宾语,否则会导致句意的改变或者句子成分残缺。
除此之外,主语还可表示动作的结果“大楼盖好了”,表工具“钝刀割肉”,表处所“汤里搁些肉松”,表原因“外伤容易感染”等。
由此推广开来,当谓语中心语不用动作动词而用形容词、名词、是、有等词语时,其主语也属于中性主语。
例如“远近高低各不同”④谓语的语义类型主要是看谓语对主语的作用,可以分为三大类:叙述、描写、判断说明。
a.叙述是指叙述主语所做的或者与主语有关的一件事,又叫叙述句。
表示主语“是什么、怎么样”,主要由动词性词语充当。
如“狼把小羊咬死了”。
b.描写是描写主语的性状,描写主语“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