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美学精神.

合集下载

孔子“仁”学中的美学思想

孔子“仁”学中的美学思想

孔子“仁”学中的美学思想作者:袁清云史杨杨晓霞来源:《北极光》2015年第10期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代表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中出现频率极高,每次做出的解释也略有差异,因而给后人留下了各种理解的可能。

本文简单论述了孔子思想在关学思想中的地位,主要就孔子“仁”学里的关学思想进行阐述。

为了让大众能够理解并且自愿推行“仁”,孔子将其“仁”学进行了三次转化,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转化,孔子的“仁”学具有了审美的意义,最终通达到审美的殿堂。

关键词:仁;礼;审美关于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学术界是有争议的。

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学派关于政治学、伦理学方面的研究和阐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毫无疑问是居首要地位的,但是其在美学、文艺学的建树方面,未必及得老、庄。

叶朗教授是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在他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中,就明确将老子的美学思想作为中国美学史的起点,但是仍然认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视美育的思想家。

陈望横教授则认为,老、庄思想的内在精神确实是通向审美,但是老、庄本身是明确表示反审美的,更遑论构建所谓道家的美学体系。

但是儒家思想却与道家思想不同。

可以说审美是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就儒家的美学体系而言,关于审美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艺术创作的美学规律方面也没有进行必要的探究和分析,但与其他学派相比较而言,儒家更强调从宏观的层面探究审美规律,同时也更为自觉地构建属于美学体系。

也正是因为如此,陈望衡教授把孔子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创立了美学理论形态的思想家,认为孔子学说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理论觉醒的标志。

叶朗教授之所以肯定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窥探到了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也即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时的社会,审美和政治风俗之间的重要联系。

论孔子的德艺观及人本主义精神

论孔子的德艺观及人本主义精神

论孔子的德艺观及人本主义精神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比较著名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论著《论语》中蕴含的道德观、德性观和审美观影响我国历史最深远,深深影响了今天的中国文化和社会精神。

孔子学说既具有古典审美价值,又具有人本主义和实用性,其道德观、德性观及审美观也正是体现此类价值观的重要部分。

首先,孔子的德艺观强调“仁义”的理念,他把价值观中的“仁”放在第一位,以仁义为核心,认为世界上应当充满仁义,如果没有仁义就会面临社会危机。

因此,仁义是儒家价值观仁政施政的实质,也是孔子强调的核心价值,他把“仁”分为五个层次,即“子贡、内外、近损、远怨、能行”,他强调让内外和谐,调和近损远怨,以及辅以“能行”,来实现仁之大成。

其次,孔子不仅是士大夫的准则,也是普通老百姓的准则。

他强调“礼”的重要性,强调团结互助,追求和平,维护家庭伦理等等,并以“三明”概念来定义非君子之礼。

孔子认为,“礼”不仅是普通百姓行为准则,也是心理行为规范,形成了一种以礼以律共存的温和礼仪,为维护普通百姓的利益和尊严,用最基本的道德来强调。

最后,孔子的审美理念也表现了他的人本主义精神。

他认为,审美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审美景观,而是在德性中激发出的享受,寓意着一种更维和的大义。

他的“庚克”审美概念认为,“克”尊重自然,“庚”力量自我,以审美意识着力于强调归和审美,充分唤起我们对维护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任务。

总之,孔子所传达的德艺及人本主义精神,对当今社会价值观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通过他仁义礼智信之道宣导对社会和谐以及自然和谐最为重要,通过提倡“仁”、“礼”、“审美”等一系列理念也把具有人本主义的古老文化和智慧,传承给了后世。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孔子所传达的人本主义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如下:
1、美是具有道德内涵的,道德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美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根本,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2、强调人格美和行为美两个方面。

人格美是指人内在的美好品质;行为美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形态。

3、提倡中庸之道。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中庸之道是调和各种审美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格美和行为美实现的关键。

此外,孔子认为美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同时,孔子也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美德依旧流传下来,不过现在更多的被称为“礼貌”。

其实,在这悠久历史中,还有许多关于孔孟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孟的美学思想吧!孔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仁”和“中庸”。

他将“仁”解释为“爱人”,而“中庸”则指处事做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的“仁”,是一种亲和力、凝聚力,只有做到了“仁”,才能让天下之人信服。

在孔子看来,只要把“仁”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国家。

孔子提出的这种“仁”,并不是像现代社会上一些“空谈仁义”的人一样的,这里的“仁”是建立在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基础之上的,是有利于人们发展的。

一直以来,“仁”与“中庸”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在古时候,孔子认为,人应该先考虑别人,再去考虑自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便是“中庸”的前提,而“中庸”又是人际关系相处的基本准则。

例如,两个同桌上课的同学,其中一个生病了,另一个不但没有热心地帮助她,反而选择了离开。

我们也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就说明,如果两人关系恶劣,一个人对另一个总是喋喋不休的教导,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说,如果你在劝告别人的时候,方法不对或者用词不当,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招致对方的怨恨,从而引起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在劝人的时候,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这就好比做饭一样,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只有每一步都完美无瑕,才能做出一份香喷喷的饭菜。

而最后,这份饭菜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为完美的。

虽然,古时候的孔子已经去世了,但是他所倡导的这种理念,依旧为今天的我们所称赞,并且仍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现在,在我们身边还是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有些老师经常强调孩子要听话,但是当孩子真正做错事情的时候,却不予纠正,而是选择了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 YI UN IV ERSIT Y第3卷 第3期 Vol.4 No.4 2001Ξ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郑廷坤(安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室,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现实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

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

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审美;情感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1)04-0052-04一孔子论美,重在美与人的社会伦理实践的联系,强调美与善的相互统一。

《论语》中谈美,主要集中在人和艺术两个方面。

孔子把美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肯定了人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活动之中的美。

如“先王之道斯为美”、“周公之才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等。

这里所说,均属人的实践活动和精神品德之美。

可以明显看出,孔子认为美与人生理想和道德要求是相统一的。

从这方面看,“美”就是“善”,而最高的美的境界也即是“仁”的境界。

由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是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纽带的制度下形成的。

因此,强调美与善即道德伦理关系之间血肉相连的思想,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在孔子之前,这类见解已相当普遍。

由于孔子对这一传统思想的大力强调并纳入其仁学体系,因而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还把美同艺术的特征和感性形式联系起来,充分肯定了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艺术本身的美。

《论语》中有两段孔子赞扬和欣赏《韶》乐与《武》乐之美的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前一段是讲音乐的形象和形式本身就是美的,后一段是讲音乐形象和形式之美能唤起人的美感,使人获得难以意料的精神享乐和愉悦。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第一讲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

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等文艺观念,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中庸(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中庸的内涵:符合“礼”,执其两端。

本节另一重点《礼记·乐记》。

第一部分: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论语》节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

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

”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以“仁”为基础的孔子的美学思想

以“仁”为基础的孔子的美学思想

以“仁”为基础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作者:汤海燕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仁”是孔子美学的核心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对其“仁”学观念的延伸和建构,此篇文章中笔者将以此为出发点,试图阐述孔子以“仁”为本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仁;中和;文质;美善前言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可以说,孔子的学说,是充满了人文精神的。

鉴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若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有系统的了解,就要首先梳理清楚孔子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对他的美学思想的轮廓有个清晰的把握。

笔者以为,孔子的整个学说理论是建立在“仁”学的思想上的,所以他的美学理论的也应是以“仁”为核心而衍生出来的。

下面笔者将会以此为思路,对孔子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阐述,力图梳理清楚它们对孔子美学的建构。

一、仁学催生美学“仁”是孔子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所以孔子是的美学是从“仁”、“爱”等出发去考察美与艺术的。

在孔子看来“仁”是核心,是本质,而礼乐是外表仪文,是审美。

但是,“仁”不能直接对人们的审美产生影响,它需要经过改造。

孔子把“仁”的含义规定为“爱人”,这里的爱人,是一种情感要求。

但这样看来,爱人的范围还是太宽泛了。

但孔子不光是大思想家,也是个实践主义者,他把这种爱人的情感要求首先建立在血缘关系上,他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谓“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弟”讲的是兄弟之间要和睦。

这样的“爱人”道德和情感要求,就既具体,又容易实现。

但是孔子的“仁”并未止步于此,仅仅建立在血亲之上的“爱”和“仁”当然不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于是将“仁”,由己推向众人、世人。

“仁”本来是强调社会性的,本来是对个人,对个体欲望有所约束的,经过这样的转化,外在的强制性没了,社会与个体,理性与感性,伦理与心理就实现了统一,也就为儒家的伦理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为其注入了情感与理智的因素。

二、美善结合孔子的学说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具有明显的伦理学倾向,所以与道家老、庄相比,孔子的美学思想就特别强调“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一、孔子音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以“仁”为精神心孔子主张音乐美育要以“仁”为精神核心,在《论语·学而》提出:“泛爱众,而亲仁”。

“仁”是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既指一种道德情感,又指一种博爱精神,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仁”的精神视为“礼”、“乐”的实现前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造成礼崩乐坏的局面,周代原有适应血缘制与宗法制的礼乐文化被现世的价值观念冷落,孔子力图重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但他认识到仅靠“礼”的外在规定,无法使人完全遵循礼法。

因此,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文化精神,以“泛爱众”作为“仁”的情感依托,在继承古代乐教传统的基础上,把“乐”作为陶冶人情、冶人性和培养人格的最佳方式,通过“乐”的活动推行“仁”的精神,使孔子的音乐美育思想超越西周礼乐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义。

在音乐美育中,孔子以“仁”的精神为核心,强调音乐要具有美的形式和善的内容,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

“仁”是“乐”的意义所在,通过“美”呈现为音乐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礼”的道德基础,通过“善”呈现为音乐内容的精神意义。

《论语·八佾》记载“子谓,‘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矣。

'”孔子赞贯《》乐、《武》乐有优美的旋律,都具有关的形式:但在内容上,《韶》乐歌颂舜的德治,禅让转位,选贤举能,以表现仁爱美德为内容符合孔子的社会政治主张,所以《韶》乐“尽善”。

而《武》乐唱颂周武王伐商的战功之乐,以高扬杀伐征讨为内容,故《武》乐“未尽善”。

就“善”和“美”比较而言,孔子认为“善”是根本,也是审美的基本价值标准。

孔子对《》乐、《武》乐的不同评价,强调音乐应以“仁”的精神为核心,追求内容善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对于当前的音乐美育在结合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二)以和”为审美造求孔子以“和”作为音乐美育的审美追求,体现了其“中”的哲学观,即“中立而不倚”,并与其侣导“仁”的精神是相互融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孔子仁学的美学精神一、孔子的原始儒学儒学源远流长。

原始、原型意义的“儒”这一学术课题,曾经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与研究。

其“儒”字出现于典籍的一文本,是《论语·雍也》。

⏹文云:“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里既然已有“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说明孔子时代的“儒”已不是原始、原型意义上的了。

原始、原型意义之“儒”,为“濡”。

⏹上古司礼者行礼(祭祀祖先、山川等之前,先行浴身净体,表示对被崇拜者的虔诚。

儒既然是司礼之人,那么,他所从事的司礼这一职业,自然不无神秘兼神圣的意义。

⏹神秘者,具有自远古传承而来的神灵意识,说明儒的文化之源,是以“巫”为主导形态的原始宗教;⏹神圣者,是由原始宗教文化发育(祛魅而来的道德伦理。

⏹《礼记·儒行》说:“儒有澡身而浴德。

”⏹儒是这样的一个文化角色,一方面带有自远古巫祝那里传承而来的文化胎记;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新时代的道德人格的榜样,儒在孔子时代,具有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现代性”。

⏹儒在行礼之前须洗尽自己肉身的污垢,又必澡雪精神,洗涤心田,在道德伦理上达到自律自净。

⏹儒的崇高,在于他总是披着从原始巫祝那里接引而来的那一件拖着长长阴影的巫术“法衣”,又以道德人格的时代新形象,挺立在新时代的文化舞台之上。

⏹孔子时代的儒,在人格建构上已基本脱离了巫术神格意义的纠缠。

⏹研究孔子仁学的美学意义这一课题,必先认识孔子仁学的文化学意义。

首要的问题,是孔子及其学说关于神的文化态度。

⏹中国文化自古“淡于宗教”,却并不等于说没有“神”的意识。

以“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文化箴言的孔子,对神并没有绝对地拒绝,也没有把神看得很重。

孔子是站在“人”的立场来观照神的,他既不媚神,也不渎神。

⏹“敬鬼神而远之”,一个极富思想意蕴的人学命题。

⏹“鬼神”同是尊奉与疏远的对象,这是关于鬼神的第三种人生态度。

它是一种进退自如、左右逢源、富于弹性的文化策略。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论语·八佾》⏹如不祭呢?那么,神就不“在”了。

神不是一个本体,也便缺乏权威性。

神是“祭”出来的,不是笃信彼岸确有“神”在,彼岸之“神”不妨有,也不妨没有。

⏹《左传·哀公六年》说楚昭王病笃,却拒绝祭神,孔子称赞其“知大道”。

⏹孔子对“鬼神”并不盲目崇信,“子不语怪、力、乱、神”。

虽非绝对“不语”,但他对“鬼神”满不当回事,是可以肯定的。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谓又一力证。

⏹孔子对“鬼神”的文化态度,实由原始巫术文化的悠长传统传承而来。

原始巫术文化有一个精神内核,即对作为神秘感应力的神灵尽管崇信却不绝对地拜倒在神灵脚下。

⏹在巫术中,人其实并不想要完全让神灵来决定人自己的生活道路,而是“利用”神灵的“一臂之力”,来企望自己“走路”,独立面对世界的挑战。

孔子仁学的“实用理性”,源于巫。

二、孔子原始儒学的美学意义⏹原始儒学的基本思想精神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凡一百零九次。

⏹诸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仁,泛爱众,而亲仁”,“君子笃于亲,而民兴于仁”,“克己复礼为仁”,“里仁为美”,“仁者爱人”以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等等言说,可谓俯拾皆是。

⏹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的“道”即“仁”。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也者,孔子本人的解读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亦可以一“仁”字来概括。

⏹原始儒学,实即仁学,与其后继者孟、荀的儒学、汉世的经学与宋明理学有所不同。

仁学大致属于伦理学范畴。

⏹孔子以仁释礼,以仁学改造周礼,试图从人性之根因,来奠定人格意义之外在意志整肃的礼的文化、哲学基础,将儒家“不平等即平等”、“人伦等级即人伦和谐”的礼规践履,看做人之心性本在的实现。

⏹在美学上,孔子所倡言的“仁”,建构在人之生命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

所谓“仁者爱人”,指承认人伦不平等关系之合理性的前提下,对人的普在的“爱”。

仁“是对立之和谐”的人伦关系的理想境界。

⏹东汉许慎《说文·人部》云:“仁,亲也。

从人,从二。

”这一权威性阐说,显然宗于先秦儒家。

仁者,二人,首先指二人之间的血亲联系,指男女、夫妇、祖孙与长幼等等的相亲相爱,⏹《论语》记孔子言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仁,泛爱众,而亲仁。

”而扩而至于君臣、臣民、友朋与天下百姓之问的亲爱等等,均以事实的或观念血亲关系维系着,此之为“天下归仁”。

⏹《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孟子·离娄上》亦称:“仁之实,事亲是也。

”这是重申了子思的思想。

⏹孔子所言“仁”,是基于人之生命,尤其生殖意义的一种学说与理想。

它本是为了和谐地协调人伦、人间关系而历史地应运而生的。

⏹由于关注人的生命,首先从生命、生殖角度看待与处理人伦、人间关系,而本在地有一定的美学意蕴“种植”其间。

⏹从其美学意义而言,“仁”其实是一种基于血缘人性的“亲情”,亲其所亲者,“仁”。

“仁”是血亲内部的“亲”兼以“亲‟‟的尺度去“情”被天下。

“仁”是对人之生命的钟爱,有一个人际之“亲”的结构蕴涵在“仁‟‟中。

⏹这结构的“骨骼”是等级性的“礼”,而其“血肉”是居于审美范畴的“亲情”,这也便是“乐”。

“乐”是人之本在的在这个生命世界的欢愉与喜悦,是生命本身所洋溢的喜剧性情调。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一个礼乐结构。

在这一人文结构中,礼是硬性的乐,乐是软性的礼,是所谓“硬性审美”与“软性审美‟‟的谐调。

⏹《论语》所记述的“仁”之原本的美学意义已如前述。

然郭店楚简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二的发表,可望进一步推进与改变人们对孔子原始儒学“仁”之美学意义的认识。

⏹作为一个会意字,由两个字素即身、心所构成,由身之意义与心之意义相组接,建构即仁的意义内涵。

⏹其一,正如前述,仁,从人从二,其人文、美学意义在于两人之间,然而,所体现的美学意义,却属于生命个体,它是生命个体身心之间的一种意蕴。

注重群体抑或个体,是两者关于生命意识的不同分野。

同样是仁,一从群体进入,一从个体进入,意义自是不同。

⏹以往学界认为儒家的人文及其审美意识是群体性的。

父慈子孝,君惠臣忠,以及内外、尊卑、上下之类,都是一种群体伦理与审美性的结构。

⏹从人之群体生命探讨人伦规范、理想及其审美意识,固然有言之成理之处,却由于往往忽视从人之个体生命角度进入而导致对儒家仁学及其美学意义的遮蔽。

⏹的考古发现,在文化、美学上无疑具有去蔽的意义。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它突显了先秦原始儒学对人之个体生命的肯定。

其实,这也符合孔子仁学思想的实际。

孔夫子本人在强调人伦、人间道德之同时,并没有否定人之个体生命的存在与价值。

⏹《论语》有云:“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无疑是对“匹夫”主体意识的肯定。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虽言“克己”,却并非主张“无己”。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凡此言说,由于强调生命个体,都好像在解读的文化学及其美学意义,都是的有力注脚。

⏹是一种先秦原始儒学所主张的理想人格,其个体性尽管须在群体道德人格的精神与践行秩序中存在,与群体不起冲突,但也不如后来“三纲五常”说那般几乎为群体所淹没。

它其实并未在群体中沉沦。

⏹其二,是一个从身从心的结构,它体现儒家所倡言的个体人格身心和谐的人文理想。

⏹这里先说身。

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竹书将仁字写作,首先体现出从人之肉身角度来看待和理解仁的人文内涵及其美学意义的思想。

⏹仁关涉于身么?答曰:然。

身是人之个体生命的物质形态及其精神生命之“故乡”。

⏹所谓人之生命,首先是肉身。

儒家对肉身的钟爱毋庸讳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所毁伤”,这是众所周知的儒家名言。

⏹孔子有“血气”之“三戒”说(见《论语·季氏篇》。

此“血气”,指充沛于人之肉身的生命之气,是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所言“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前期思想表现,包含了对人之肉身的审美肯定。

⏹孔子提倡“身正”。

《论语·子路篇》云:“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身正”,指人的行为举止端正而不偏,确是从道德立说。

而说道德行为又从“身”这一“根”上说起,证明先秦原始儒家的道德观,是不弃肉身的。

⏹这一道德观自具其修身的目的论,而此修身的文化底蕴及修身之自觉过程,又洋溢着基于人的肉身之钟爱的生命情调,它是无弃于审美的。

⏹孔子所言“身正”,其浅在层次,体现道德人格的大气、庄严与神圣;其深在层次,则因其道德人格之升华而必通向审美。

⏹这种道德人格之完善,又必经过艰苦的修身历程。

《孟子·告子下》云,对于一个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人格而言,“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谓“苦其心志”问题暂且存而不论。

而这打磨、锻造人格的艰难历练,表面看是主体对自我肉身的敌视与宣战,实际体现的是主体对肉体生命的充分自信,它包含着从悲剧性的生命之痛苦走向喜剧性的生命之欢愉的人格审美内容。

⏹当然,这种对肉身的肯定,绝对不是对人之生命的苟且。

《论语·卫灵公篇》云:“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为了理想的实现,个体肉身可以牺牲,却并不否定生命个体对善、美的追求与执著。

⏹其三,的组字结构,不仅从身而且从心。

这里再说心。

正如《礼记》所云,践仁的意义是“澡身而浴德”。

但从仁字看,这意义叫人不很明白。

从字去体会,就很清楚了。

⏹所谓“澡身而浴德”,实乃“澡身而浴心”。

此心之人文意蕴涵盖了德的意义,又不限于德,它也是具有人格审美之意义的。

⏹从目前检索到的字符来看,甲骨卜辞有身字而无心字,可证关于“心”的意识比较后起。

⏹查《论语》有心字仅六处,它们主要是《为政篇》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雍也篇》的“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等等。

说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尚未自觉地从“心”之角度说性。

⏹《孟子》一书,述“心”处竟达一百二十次,最著名的,如“心之官则思”以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与“是非之心”,依次释“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与“智之端”,等等。

使人感到自孔子到孟子之心性说出现的突然。

⏹现在,历史年代处于孔、孟之际的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竹书的发现,让人看到从孔子到孟子心性说的历史发展线索。

在这两大先秦出土典籍中,出现了许多以字为代表的以心字为偏旁的文字。

⏹如勇,《尊德义》写作上甬下心;顺,《缁衣》为上川下心;逊,《缁衣》为上孙下心;反,《穷达以时》为上反下心;伪,《性自命出》为竖心左旁右侧为;⏹义,《语丛一》为上我下心;德,《性自命出》与《性情论》均为上直下心;过,《性自命出》为上化下心;爱,《成之闻之》、《唐虞之道》均为上既下心等等,不胜枚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