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政治)
先秦的政治制度

先秦的政治制度先秦的政治制度1. 引言先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指的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为后来的封建皇帝制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对先秦的政治制度进行详细的探讨。
2.朝代与政权2.1 春秋时代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处于分裂的局面,诸侯国相互争夺权力。
各个诸侯国的政权以诸侯为核心,有着比较独立的政治体系。
这一时期的政治力量较为分散,诸侯国内部实行君主制,但对于继位问题存在争议。
2.2 战国时代春秋时代之后是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政治体制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各个诸侯国内部实行诸侯世袭制,世袭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各个国家开始出现专制的倾向,诸侯国的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3. 政治组织与制度3.1 公共行政机构在先秦时代,政府内部设立了一系列的行政部门,主要包括官职、官员以及辅佐官员的官吏和仆役。
其中,诸侯国的政权通常由国君掌握,他们任命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大夫和卿等官员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常委会则负责参谋和决策。
政府的的权力结构相对松散,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3.2 兵制先秦时代的兵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诸侯国的军队,另一种是中央政府的军队。
诸侯国的军队是诸侯国的君主掌控,用于保卫自己国家的领土或扩张势力。
中央政府的军队则由君主掌控,用于统一和维稳。
军队的编制、训练和指挥都十分重要,同时,士兵的招募和军队的经费也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3.3 法律制度先秦时期的法律制度相对简单,主要依靠君主的统治与仪式化的规范。
君主通过制定法律来确立统治权威,同时依靠仪式以显示尊贵和权力。
在各个诸侯国内部,也有一定的法律与法治,但不同诸侯国之间的法律并不完全统一。
整个社会的法律体系和法律精神的发展还相对不健全。
4. 政治哲学与思想4.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在先秦时代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PPT课件

——史记《周本纪 》
PPT学习交流
◆史料分析
史料反映出实 施分封制的目 的是拱卫王室、 巩固西周统治, 被分封的诸侯 有拱卫王室的 义务。
8
史料2《荀子·儒效篇》记: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 ◆史料分析
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1)注意史料的来源(
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
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
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
类,其心必异”的盲目P排PT学习外交流心理。
20
分封制、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
PPT学习交流
21
•易混易错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分封制主要在 西周时期推行,但在西汉初年和明朝初年也推行过。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 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 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两者 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PPT学习交流
23
从“封邦建国”到“封建亲戚”——
天下归周
从“宗法关系”到“家国同构”——
天下归宗
从“制礼作乐”到“协和万民”——
天下归心
尊尊亲亲的文化氛围
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
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PPT学习交流
24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
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 D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先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1. 分封制先秦时期,中国的政治组织是以封建制为基础的。
在当时,国家主要是通过对领土的分封来进行统治。
各个封地的领主(诸侯)在享有封地的同时也要向中央政府纳贡。
2. 诸侯争霸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不断的争斗和战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这段时间内,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3. 法家与儒家的政治观点先秦时期,有两种主要的政治思想,一种是法家,另一种是儒家。
法家主张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约束统治,以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则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实现社会和谐。
二、先秦时期的思想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兼爱思想,主张“兼爱”和“非攻”。
墨家思想对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来统治社会,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农家思想农家思想主张农本主义,强调发展农业经济,提倡节俭和劳动。
农家思想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语言文字先秦时期,中国的语言文字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这些文字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文学艺术在先秦时期,有不少重要的文学作品问世,如《尚书》、《诗经》、《论语》等,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器物工艺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器物工艺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如青铜器、玉器等,这些器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先秦时期的经济1. 农业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已经比较发达,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些都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时期政治知识点总结

先秦时期政治知识点总结一、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格局的变革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尤为明显的特点。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纷争不断,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各种不同的政治思想迅速发展,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多种不同的思潮。
这些政治思想在不同的诸侯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儒家提出“克己复礼,立身修德”的思想,主张通过道德和礼仪来治理国家。
儒家学派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仁爱、礼义的基础之上,君臣之间应该建立起和睦的关系,从而保证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仁”、“义”、“礼”、“智”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制度。
墨家学派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墨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追求最大的公平和公正,各种权力应该受到严格的制约。
墨家还提出了“非攻”、“兼利”等重要原则,主张国家应该推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以确保国家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道家学派则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尽可能地少干涉民众的生活,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
道家的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政治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学派则提出了“法治”、“重农抑商”等重要政治主张。
法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严格的法律制度之上,各种行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约。
法家学派还主张国家应该重农抑商,以保证国家的长期繁荣和稳定。
在战国时期,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在各个不同的诸侯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纷争不断,为了争夺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各种不同的政治思想发展得非常迅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二、秦朝的统一政权在战国时期,秦国崛起,最终实现了对其他诸侯国的统一。
秦始皇是秦国的奠基者,他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政治制度

先秦政治制度先秦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包括封建君主制、分封制、宗法制和世袭制等。
以下是关于先秦政治制度的一些介绍。
先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制,即君王为天子,统治全国,享有绝对的权力。
天子被视为天地之间的中心,领导国家的一切政治和社会事务。
君主通过天命来合法化自己的统治地位,认为自己是上天赋予的神圣地位和权力。
君主通过祭祀和礼仪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敬意,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在封建君主制下,分封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政治制度。
君主将全国分为多个封邑,封给亲信、功臣和亲属,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保持与地方的联系。
封邑的分封不仅是物质上的奖赏,还是一种政治控制和管理手段。
分封制使君主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地的资源和人口,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宗法制是先秦政治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和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先秦时期,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作为政治和经济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依赖关系。
宗法制规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权力和义务,决定了家族内部的继承和领导方式。
宗法制通过家族的传承和延续,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政治制度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世袭制指的是位高权重的职位由家族成员世代相传。
在先秦时期,职位是与家族联系在一起的,通过世袭制度,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能够在家族内部不断传承下去。
世袭制对于维护统治者和家族的利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和机会。
总的来说,先秦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君主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包括了分封制、宗法制和世袭制等。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位世袭导致的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等。
这些问题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改变和修正,但先秦政治制度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课件

先秦时期的货币制度逐渐完善,如 布币、刀币、蚁鼻钱等,方便了商 品交换,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经济思想
重农思想
先秦时期的经济思想以重农为主,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根基, 强调发展农业、稳定农村。
轻重之辩
先秦时期的经济学家如管仲等提出了轻重之辩,主张国家应调控市 场、掌握经济命脉,以维护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展。
水利建设
先秦时期重视水利建设,如春秋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 利工程,提高了农田灌溉能力,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与商业
手工业发展
先秦时期的手工业以青铜器铸 造、陶器制作、玉器加工等为 主,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商业繁荣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逐渐繁荣起 来,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集市,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官僚制度的初创
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度逐渐向官僚制度过渡。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任用贤能之士担 任官职,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为后世科举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经济观念与政策的传承与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先秦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普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这种政策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限制商业活动,对后世 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孔子提倡仁爱、礼义,主张恢复周礼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 思想,提出性善论和仁政说。
道家思想:老子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 顺应自然规律,反对过度干预。庄子进一步发展 了道家思想,主张逍遥自在,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思想: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法 治、重刑,强调国家权力和法律的重要性,提倡 变法图强。
THANKS
感谢观看
礼乐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 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 等级森严; • 地方分权; • 贵族政治; • 礼乐治国; • 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原始民主传统。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春秋战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 政治制度转型时期; • 分封宗法破坏,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 地方分权; • 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 • 君主权力加强; •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分析西周政 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 特点: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 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 影响: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 的基础;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 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概括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发展特点?
• 继承发展,不断完善。 • 君主制不断加强。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以内制外,加强皇权。 • 政府事务和皇室事务逐渐分离。 • 官职和差遣的分离。 • 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三、两汉至明清地方制度的演变
• 汉初:郡县、封国并存,诸侯国权力加强。 • 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加强集权。 • 东汉:州、郡、县三级。 • 隋朝:州、县两级。 • 唐朝:道、州、县三级;节度使。 • 宋朝:路、府(州)、县三级。 •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多级。 • 明朝:明初设三司,中后期设巡抚统领三司。 • 清朝:省、府、县三级;总督和巡抚。
影响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因素:
• 原始民主传统、氏族制度。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农业发展。 • 社会生产力。 • 土地制度。 • 治国思想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世卿制度、列国联盟制度以及争霸政策等。
首先,封建制度是先秦时期主要的政治体制之一。
在封建制度下,各封建诸侯拥有一定的独立权力,他们被封于不同的领地,统治着自己的封土。
封建诸侯对君主的首领地位承认不够,往往有着较大的权利和独立性。
君主与封建诸侯之间的关系是属臣关系,君臣之间彼此有着约束与依赖的关系。
其次,世卿制度是先秦时期的一种贵族制度。
世卿制度规定了贵族子弟的继承和任用,基本上是按照亲属关系和血统进行继承的。
只有出自贵族家族的人才能继承家族的世卿地位和权力,并且享有世袭的权益。
世卿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君主往往需要依靠贵族的支持才能维持统治。
再次,列国联盟制度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之一。
先秦时期的中国地区分为了很多小国,这些小国之间经常会形成联盟,通过联盟来相互支持和对抗更大的国家。
列国联盟制度使得各个小国得以在同盟国的支持下存活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地区间的相对平衡。
最后,争霸政策是先秦时期各国间的一种重要政治策略。
各个小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不断进行战争和扩张,力图统一整个中国地区。
先秦时期的争霸政策导致了长期的战争和流血冲突,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其中包括世卿制度、列国联盟制度和争霸政策等。
这些政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特点,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 BC2070-BC1600年 年 商 BC1660-BC1046年 年 西周 BC1046-BC711年 年 周 春秋BC770-BC476年 年 春秋 东周 战国BC476-BC221年 年 战国
年前) 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 年前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 先秦时期( 年前) 年前 2.政治(必修1P.4-8;选修1P.16-30商鞅变法) 2.政治 必修1P.4- 选修1P.16-30商鞅变法) 1P.4 1P.16 商鞅变法 政治制度的演变: (1)政治制度的演变:松散的中央集 权到中央集权的确立 (2)政治局势的变化 朝代的更替 政治环境 疆域的拓宽与民族融合
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选修1P.16 30) 1P.16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选修1P.16-30) 思考: 思考:战国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发生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 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在 制度变革中废除了哪些旧制度? 制度变革中废除了哪些旧制度?并用何种 新制度取代? 新制度取代?又在哪些方面制定了前所未 有的新制度?它们有何历史作用? 有的新制度?它们有何历史作用?
②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
分封制:背景;目的;对象; 分封制:背景;目的;对象;受封者的义 作用; 务;作用; 特点: 特点: 与此前的地方管理制度比较 从受封对象看, 从受封对象看,强调血缘,巩固了家天下 的统治; ; 从权利分配看, 从权利分配看,中央大于地方,但地方有 相对的独立性,诸侯争霸; ; 从分封的方式看, 从分封的方式看,层层分封,构成阶梯等 级.
(1)商周的政治制度 ①商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②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 ③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④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
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演变 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夏商(早期)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及机构(见下页图示) 中央官制及机构(见下页图示) 地方官制(见下页图示) 地方官制(见下页图示)
作用: 作用:
体制的变化;社会秩序), 对当时的政治(体制的变化;社会秩序), 经济,文化(习俗) 经济,文化(习俗)
对以后(体制;地方建制;户籍;法制) 对以后(体制;地方建制;户籍;法制)
(1)政治制度的演变
松散的中央集权制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
由上页图示看出夏商 早期) 夏商( ①由上页图示看出夏商(早期)的政治制 度是什么特点: 度是什么特点: 松散的中央集权 ②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王位世袭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中央到地方的行 政管理制的 C 宗法制与封分制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维系中央到地方的统治 D最高统治者尚为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2)政治局势的变化 朝代的更替:夏商周[西周; 朝代的更替:夏商周[西周;东周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政治环境:统一 分裂( 政治环境:统一——分裂(春 分裂 孕育统一( 秋)——孕育统一(战国) 孕育统一 战国) 疆域的拓宽与民族融合(周时期) 疆域的拓宽与民族融合(周时期)
1,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苘可以强国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 不法其故;苘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不法其故;苘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 , , , 2,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在政治上的 ,春秋时期,奴隶社会逐渐崩溃, 最突出表现是 A,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各诸侯国普遍进行变法B,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奴隶起义频繁 ,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A,周王室衰微 ,井田制瓦解 ,周王室衰微B, 分封制崩溃D, C,分封制崩溃 ,奴隶制腐朽
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思想源自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尤其是法家理论 成为变法的理论依据
表现(1): 表现( 废除的旧制度 分封制 世卿世禄制
创立新制度 创立新制度
县制,二十等爵制( 县制,二十等爵制(依据 奖励军功; 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
前所未有的新制度有, 前所未有的新制度有,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做法;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做法; 明法令(秦律); 明法令(秦律); 社会习俗实行一夫一妻制
职权,职能: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职权,职能:统率大小官员,
国王
中央(内服) 中央(内服) 相,卿士 卜,祝,史
职权, 职权,职 能:参与 决策 职权, 职权,职 能:祭祀 占卜, 占卜,记 事
师
职权, 职权,职 能:执掌 军权
地方 外服) (外服)
侯,伯
职权,职责: 职权,职责:方国 首领,商朝高官; 首领,商朝高官; 纳贡,奉命征伐 纳贡,
年前) 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 年前 年前) (一)先秦时期(前221年前) 先秦时期( 年前 (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年 年 (三)三国至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年 隋唐时期(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 年 宋元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1368年) 年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 ) 明清时期( 年
宗法制: 宗法制: 原因;目的;方法: 原因;目的;方法:确定嫡长子的 地位和对财产的继承权); 地位和对财产的继承权); 实质是维系家天下 家天下的政治统治 实质是维系家天下的政治统治 影响(当时;以后); 影响(当时;以后);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的 继承制 阶梯等级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阶梯等级关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中
思考(审题) 思考(审题)
国
选修1P.16 30) 1P.16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选修1P.16-30)
原因:表现:作用: 原因:表现:作用:
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工具和农用动力;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工具和农用动力;耕作 方式;耕作技术), 方式;耕作技术), 生产关系变化(税制改革;土地私制); 生产关系变化(税制改革;土地私制); 政治上阶级结构的改变,地主阶级要求当权, 政治上阶级结构的改变,地主阶级要求当权, 发展封建经济,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封建经济,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耕作方式, 经济: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耕作方式,耕作 技术;土地所有制); 技术;土地所有制); 完成了向封建经济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