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精编版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黏膜炎症,归属于中医的“缠腰火龙”“蛇串疮”范畴,常表现为带状的疱疹和疼痛,好发于身体一侧,以不同程度神经痛、水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为特征,发病时疼痛剧烈且遗留后遗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西医采用阿昔洛韦等药物治疗,但疗效欠佳,而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属于火毒内伤证,其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那么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呢?本文就做一阐述。
1.病因病机带状疱疹在古代医籍中多属“痈疽”。
其病因多样,外感病因多与风、湿、热、毒等六淫邪气有关,内伤病因多为情志不遂、饮食失宜、过度劳倦,继发病因则包括痰饮、血瘀,病位涉及心、肝、脾、肺,久病可及肾。
该病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人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外邪侵袭,或是情志内伤、饮食不当、久病耗伤等原因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出现火毒内伤之症。
具体表现为火毒内盛,气滞血瘀,经络阻滞,津液亏虚等,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疱疹、水肿、疼痛等症状。
同时还会影响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继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所以,中医治疗带状疱疹时要从整体上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在病毒消散的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
1.辨证分型论治2.1肝经郁热证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肝经郁热证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或肝气郁结所致。
这种证型表现为皮肤瘙痒灼痛,伴有尖锐、刺激性的疼痛,疱疹形成后,疱内为黄色浊液,周围有红晕,疱体较大,且单个疱疹直径可达数厘米。
同时,此证型还会出现胸胁部或腹部胀满疼痛,口苦口干、咽喉干燥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证型时,应采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机体,使其排出体内的毒素和郁热气血,改善气血运行,消除疼痛,从而缓解患者皮肤上的症状。
具体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黄连等,同时也可以使用具有疏肝理气作用的草药如柴胡、枳实、郁金等,以加强药效。
2.2 风热表证风热表证多为外邪风热侵入人体所致。
中医经方治疗带状疱疹验案集,值得收藏!

中医经方治疗带状疱疹验案集,值得收藏!什么是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四季皆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多见。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并且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
带状疱疹的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皮肤上出现一簇簇红斑、水疱,排列成带状,伴有明显的神经痛。
如果治疗不及时,还会产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对于该病的命名则更为形象,称之为“蛇串疮”、“腰缠火丹”、“蜘蛛疮”等,认为多由机体经络受阻、情志内伤以及肝气郁结所致。
带状疱疹是怎么发病的如前所述,带状疱疹是由于感染了一种叫做“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病毒而引起的。
而其实有一大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
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而发病。
带状疱疹有传染性么?理论上讲,带状疱疹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对水痘-带状病毒没有免疫力的儿童接触了疱液,可能会被感染而发生水痘。
正常成年人大多已经具有免疫力,被传染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带状疱疹患者不需要特殊隔离,只是尽量避免与儿童接触就可以。
带状疱疹有什么具体症状表现?发病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低下、进食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可有明显的痛感,持续1-3天,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主要为肋间神经,其次为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的支配区域。
患处常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状至黄豆大小的丘疹,成簇分布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痘,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皮肤红晕。
皮损多沿某一神经成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多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人较为剧烈,病程为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
带状疱疹如何治疗?带状疱疹,多是由肝脾内蕴湿热,秉感邪毒所致。
带状疱疹的中药方剂辩证用药治疗方

带状疱疹的中药方剂辩证用药治疗方带状疱疹的患者可以在中医辨证后用药进行治疗,比如辨证属于是湿热郁蒸,气滞血瘀的带状疱疹患者。
应该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化瘀行气止痛,在临床当中常用的方名为解毒止痛灵。
这种偏方组成的药物是黄芩,连翘,板蓝根,元胡,僵蚕,柴胡,香附,川楝子,薄荷,陈皮,甘草。
带状疱疹的中药方剂,辩证用药治疗方:带状疱疹在皮肤上一旦发作,就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并且疱疹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疱疹痊愈后也会遗留神经痛的症状经久不愈。
因此,专家认为患者一定要及时进行规范化的治疗,才可尽快控制病情让症状尽快好转,而中药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就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中医处方(一):辨证属于是湿热郁蒸,气滞血瘀的带状疱疹患者。
应该采用的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化瘀行气止痛。
常用的方名为解毒止痛灵。
这种偏方组成的药物是黄芩,连翘,板蓝根,元胡,僵蚕,柴胡,香附,川楝子,薄荷,陈皮,甘草。
具体用法是把药物加水煎服,每日可使用1剂,日服3次,另外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患者可同时外涂2%龙胆紫,连续使用6天为1疗程。
中医处方(二):如果患者辨证属于是火毒内蕴血分型。
在治疗的上应该采用凉血散血,清热解毒,透疹的治疗方法。
可使用的药物名为虎杖解毒汤。
组成药物包括了虎杖,板蓝根,丹皮,赤芍,蝉蜕,甘草。
具体用法是把药物加水煎服,每日可使用1剂,每日服2次。
中医处方(三):如果带状疱疹患者辨证属于是湿热外侵,肝火内郁,结于肌肤的类型。
治疗应该采用清火解毒的方法,常用药物名称是雄蚣膏。
组成药物包括了雄黄,蜈蚣(瓦焙)。
使用方法是把这些药物分别研为细末,然后两者混合均匀,加入适量香油调涂带状疱疹患处,每日应该坚持使用3次。
上几种带状疱疹的治疗药方效果都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患者一定不能自己随便使用,而是应该请专业医生为自己辩证然后选用适合的药方,在治疗期间也要做好皮肤护理,注意皮肤卫生清洁,避免摩擦和搔抓,减少皮肤的刺激,也可避免其它部位的皮肤受到感染。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带状疱疹:辨证论治】九

【带状疱疹:辨证论治】九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与严重性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病程持续24周,一般愈后不复发。
春秋季是本病的好发季节。
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缠腰火丹”、“蛇串疮”、“火带疮”、“蜘蛛疮”等范畴。
一、辩证论治1.肝胆湿热(1)主症皮损鲜红,疱壁紧张,密集成片,掀红灼热.痛如针扎,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处方柴胡、龙胆草各6g,板蓝根30g,生地黄15g,泽泻、车前子、桅子、黄芩、木通、赤芍各10g,甘草3g。
发于头面者,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加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牛膝;继发感染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党参。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湿内蕴(1)主症皮疹谈红,疱壁松弛,易于溃破,糜烂渗出,纳呆腹胀,大便时溏。
舌体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2)处方厚朴、陈皮各6g,苍术、猪苓、白术、黄柏、泽泻、大青叶各10g,茯苓15g,甘草3g。
胃肠症状明显者,系由脾失健运,湿热阻络,兼感毒邪而致,纳呆腹胀者.加神曲、木香。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气滞血瘀(1)主症多见于老年人,疱疹基底暗红,疱液成为血水,疼痛剧烈难忍,或皮疹消退后仍疼痛不止。
舌质紫暗,或有被斑,苔白,脉弦细。
(2)处方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芍、川楝子、香附各10g.陈皮6g,生地黄15g,板蓝根30g。
气滞明显者,加郁金;血热明显者,加丹皮、栀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延胡索。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带状疱疹(蛇盘疮)中医辩证与治疗

带状疱疹(蛇盘疮)中医辩证与治疗
夫哥小课堂第76期
带状疱疹俗称蛇盘疮,一般发作起来疼痛难忍,一连串一连串,基本上沿着肋骨分布,这类患者肝火都比较大,这时肺里有痰,肝上有火。
痰火郁结而致。
治疗起来也非常简单清肝宣肺即可,把肺里面的痰清出去,把肝上的火排出去也就好了
给大家个方子:
柴胡10克、枳实10-12克、桔梗10克、赤芍12克、瓜蒌15克、橘叶10克、青皮1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0克
方解:
柴胡舒肝,枳实清痰,要是痰多才可以加大点量。
桔梗宣肺,赤芍清热凉血化瘀,瓜蒌清热化痰消痈,橘叶疏肝理气,祛痰,青皮破气能力强,夏枯草破结能力强,连翘清热发散,把人热排出去。
这样的方子,一般吃两天也就好了。
好了后也就不用吃了。
一副熬两袋,早中晚饭后各一袋。
也就是一副药吃半天。
熬完的药渣也可以外敷患处。
百病之源,五脏为根。
内外双休,五脏同调。
这期小课堂就到这里了,关注夫哥不迷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健康生活吧!
祝福天下人身体康健。
如果您有问题可以留言。
大家相互探讨,利益苍生。
扫码即可沟通
私人订做:丸(大蜜丸/水蜜丸),散剂,膏方,丹,药酒,汤剂。
中药银针治奇病,祖传秘方断其根。
中医辨证为主治疗带状疱疹42例疗效观察

较 紧张 , 基底色红 , 常单侧分 布, 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 , 皮损可
表 现 为 出 血 性 , 可 见 坏 疽 性 损 害 。皮 损 发 于 头 面 部 者 , 情 或 病 往 往 较 重 。皮 疹 出现 前 , 先有 皮 肤 刺 痛 或 灼 热 感 , 常 可伴 有 周 身 轻 度 不 适 、 热 。 自觉疼 痛 明显 , 有难 以忍 受 的剧 痛 或 皮 发 可 疹 消 退后 遗 疼 痛 。 14 中医 辨 证分 型 .
14 1 肝经郁热 ..
症见皮损鲜 红, 疱壁紧张 , 灼热 刺痛 , 多发
于头 面 、 胸胁 , 自觉 口 苦 咽 干 、 口渴 , 闷 易 怒 , 呆 , 赤 便 烦 纳 溲 秘, 舌质 红 , 苔薄 黄或 黄 厚 , 弦 滑 微 数 。 舌 脉 14 2 脾 虚 湿 蕴 .. 多 发 于 腹 部 、 部 和 下 肢 。皮 疹 色 淡 , 臀 水
疱易破 , 糜烂渗液较多 , 疼痛不甚。伴不 思饮 食 , 食后腹胀 , 口
不 渴 或渴 不 欲 饮 , 怠 乏 力 , 便 时 溏 , 性 患 者 带 下 增 多 。 倦 大 女 舌质 淡 或 正 常 , 白或 白腻 , 沉 缓 或濡 滑 。 苔 脉 143 气 滞血 瘀 .. 多 见 于 年 老 体 弱 患 者 。疼 痛 剧 烈 , 疹 消 皮
为簇集水泡 , 沿一侧周 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 , 伴有 明显神经 痛, 红斑水疱 累累如 串珠 , 每多缠腰而发 , 形如蛇 串, 故中医称
为 “ 串疮 ” “ 腰 火 龙 ” “ 腰 火 丹 ” “ 蛛 疮 ” 。笔 者 自 蛇 ,缠 、缠 、蜘 等
退后仍疼痛不已, 以忍受, 难 并放射至附近部位 , 重者可持续数
减: 若发 于眼 部 者 , 谷 精 草 、 决 明 以疏 肝 清 热 明 目; 于 颜 加 草 发 面者 , 菊 花 、 蒡 子 以疏 散 风 热 , 热 解 毒 ; 于 胸 胁 部 者 , 加 牛 清 发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1】“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
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
带状疱疹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
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带状疱疹的病因有:一、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当人体受到疱疹病毒感染的时候,病毒通常是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察觉神经系统,并沿着四面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绘制内繁殖,从而产生病变。
二、诱发因素:疱疹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会在人体受到外伤或出现免疫力底下的时候发病。
潜伏的病毒就会开始活动,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降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四面察觉神经分离区的皮肤产生水疱,与其患者违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含混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一、肝经郁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板蓝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为半日量,分两次,空腹服用。
每日两剂,昼夜间隔分服。
二、脾虚湿蕴型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
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黄柏、猪苓、金银花、连翘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陈皮、桔壳各6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
三、气滞血瘀型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壳、郁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参各15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药资料推荐…………………………………………………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
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
带状疱疹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
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带状疱疹的病因有:
一、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当人体受到疱疹病毒感染的时候,病毒通常是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察觉神经系统,并沿着四面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绘制内繁殖,从而产生病变。
二、诱发因素:疱疹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会在人体受到外伤或出现免疫力底下的时候发病。
潜伏的病毒就会开始活动,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降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四面察觉神经分离区的皮肤产生水疱,与其患者违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含混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一、肝经郁热型
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板蓝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为半日量,分两次,空腹服用。
每日两剂,昼夜间隔分服。
二、脾虚湿蕴型
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
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黄柏、猪苓、金银花、连翘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陈皮、桔壳各6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
三、气滞血瘀型
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壳、郁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参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
每日一剂。
另用毛巾或纱布包药渣热敷患处,冷则加温后再敷,每次敷一小时左右。
每日2~3次,直至痊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