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影响

合集下载

麻醉中的体温管理

麻醉中的体温管理

麻醉中的体温管理在麻醉过程中,体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合理的体温管理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康复速度。

本文将介绍麻醉中的体温管理的重要性,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麻醉中的体温管理的重要性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可能会波动,而过高或过低的体温都会对患者的生理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保持患者的体温在理想范围内是非常重要的。

1.手术效果:适当的体温管理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手术效果。

例如,在外科手术中,维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2.术后恢复:体温管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保持适当的体温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并加快伤口愈合速度。

3.麻醉药物效果:患者的体温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麻醉药物的效果。

低体温会增加麻醉药物的作用,增加麻醉深度,而高体温则可能导致麻醉药物的代谢加快,影响麻醉效果。

二、麻醉中的体温管理方法1.术前体温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生应该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评估,并了解患者的基础体温水平。

这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制定合理的体温管理方案。

2.预热措施:术前预热是一种常用的体温管理方法。

例如,使用温热被单、电热毯等设备,提前将患者的体温提升到理想的水平。

3.监测体温: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有效监测是必要的。

可以使用体温探头贴片等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调整环境温度:手术室内的环境温度也会对患者的体温产生影响。

麻醉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手术室的温度进行调整,以保持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5.体温调节措施:根据患者的体温情况,可以采取冷热敷、冷暖输液等方式来调节患者的体温。

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温调节方式。

6.术后恢复: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体温监测和调节仍然很重要。

麻醉医生应对术后患者的体温进行密切观察,及时采取相应的体温管理措施。

三、麻醉中的体温管理的注意事项1.个体化管理:不同患者的体温反应可能存在差异,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体温管理。

麻醉科术中高体温处理

麻醉科术中高体温处理

麻醉科术中高体温处理在麻醉科手术中,高体温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高体温可能会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正确处理高体温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术中高体温的处理方法。

一、高体温的原因及危害高体温在麻醉科手术中可能由以下因素引起:1.手术刺激:手术过程中,机体会受到外界刺激,导致体温升高。

2.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机体的体温升高反应。

3.感染:手术创面感染、全身感染等都可能导致高体温。

高体温对手术过程及患者的安全可能产生以下危害:1.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高体温会导致心跳加快、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

2.神经系统的负担增加:高体温可能导致脑缺氧、脑水肿等神经系统异常,增加手术风险。

3.代谢紊乱:高体温会引起机体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二、麻醉科术中高体温的处理方法在麻醉科术中,对高体温的处理应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1.针对手术刺激引起的高体温:(1)合理控制手术刺激: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尽可能减少对机体的刺激,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体温升高的可能性。

(2)冷却措施:在手术过程中,可采取一些冷却措施,如使用冰袋降低患者的体温。

2.针对药物反应引起的高体温:(1)调整药物使用:如果发现某种药物引起患者高体温,可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2)对症处理:对于药物反应引起的高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患者的体温。

3.针对感染引起的高体温:(1)早期预防:在手术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手术创面感染等。

(2)积极治疗感染: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积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感染对患者的影响。

(3)对症处理:对于感染引起的高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降低患者的体温,并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总之,麻醉科术中高体温的处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处理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保持良好的气道通畅,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环境因素对体温的影响可以通 过调节手术室温度和湿度来改 善。
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年龄
新生儿和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机 制较弱,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疾病状态
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和虚弱的患者 容易发生体温下降。
药物使用
某些药物会干扰体温调节,导致体 温下降。
03
体温管理的策略与措施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情况
保温护理
保持病房温度适宜,避免患者受凉,同时注意遮 盖裸露的部位,减少热量散失。
观察与记录
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便及时调 整护理措施和评估治疗效果。
04
体温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新型保温设备的应用
主动加温设备
主动加温设备能够提供持续的热源, 通过电热毯、热风循环等方式,有效 防止患者在麻醉期间出现体温下降。
一位老年女性,因髋关节置换手术接受麻醉。手 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体温降至34℃。
处理措施
医生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如加温毯、输注加温液 体等,同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
3
结果
经过及时处理,患者体温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 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高体温患者的风险防范案例
患者情况
一位年轻男性,因腹部 手术接受麻醉。手术过 程中出现高体温,体温 升至39℃。
了解药物代谢与体温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 给药速度具有重要意义。在手术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温变 化,医生可以适时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以确保患者安全度 过手术期。
体温与管理决策
对体温的监测和管理是麻醉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做出管理决策,以应对可能出现 的风险。
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后感染率

手术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手术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护理对策
及 热 量 散 失 。离 开 手 术 室 前 1 5 mi n 通 知 病 房 护 士 为 手 术 病 人 床单位进行加温 , 防止 病 人 回 病 房 后 更 换 一 个 较 冷 的床 单 位 而 加重病人低体温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4 7 4 8 . 2 0 1 3 . 0 8 . 0 3 5
透, 导 致 机 体 热 量 的散 失 l _ 3 ] 。转 运 过 程 中病 人 的躁 动 , 覆 盖 的不
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病人 , 了解 病 人 的 病 情 , 对 病 人 进 行 综 合 评
估, 针 对性 地 制 订术 中 护 理 方 案 。 同 时 通 过 访 视 面 对 面 交 流 消 除病 人 对 手 术 室 工 作 人 员 的 陌 生 感 , 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恐惧感 。
用 合 理 安 全 的体 温 监 测 方 法 , 在 手 术 过 程 中 巡 回护 士 加 强 对 病
温的保证 , 是手术成功 、 减 少术 后并 发症 的重 要 措 施 。
1 低 体 温 的 影 响 因素
人 体 温 的观 察 , 对 早 期 出 现 低 体 温 者 及 时 采 取 相 应 的 护 理 手 段 进 行 适 当保 暖 。 3 . 4 术 中输 血 、 输液的管理 术 中输 入 预 热 ( 3 7 ℃ ~3 8℃ ) 的 液 体 可 有 效 预 防体 温 降 低 和 热 量 丢 失 。输 血 温 度 要 严 格 控 制 ,
多器 官 产 生 不 良影 响 , 如延迟术后 苏醒时间 , 降低机体免疫 力 , 减 弱凝 血 功 能 , 延 长 切 口愈 合 时 间 , 增加感染 机会 , 进 而 影 响 舒

麻醉学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学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

麻醉期间的体温管理正常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通过自主性和行为性体温调节功能维持体温的恒定。

麻醉期间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丧失,单纯依赖体温调节中枢调控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不足以维持体温的恒定,所以围术期普遍存在体温失恒的现象。

第一节围术期体温下降一、围术期体温下降的原因围术期体温低于36℃称为体温过低。

全麻状态下行为性体温调节能力丧失只能通过自主性反应来调节体温的变化。

1、年龄老人和小儿最容易发生低体温原因是老年人肌肉变薄,静息的肌张力较低,体表面积\体重之比增大、皮肤血管收缩反应能力降低及血管储备功能底下等。

早产儿及低体重新生儿以及婴幼儿因体积小、体表面积\体重之比相对较大,热传导性高,皮下组织较少及缺乏寒战反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等使其体温调节能力较弱。

早产儿缺乏棕色脂肪,使其影响更加突出,更容易发生低体温。

2、手术操作的影响术前手术区域皮肤的消毒多用冷消毒液擦洗,皮肤裸露面积大,时间长,皮肤通过蒸发辐射丢失热量增多,体温很容易降低。

术中大量冷液体冲洗胸腹腔或胸腹腔手术野面积大且较长时间暴露使热量大量丧失。

术中大量输注未加温液体导致体温下降,通常输入1L室温晶体液体或一个单位4℃库血可使体温下降0.25℃。

当大量快速输血,以每分钟100ml 4℃库血连续输注20min,体温可降低到32~34C,对病人相当不利。

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大量的灌注冲洗液不加温也可使病人体温降低。

3.室温对病人体温影响较大当室温21℃时,散热明显增加。

原因是通过皮肤、手术切口、内脏暴露及肺蒸发增加,使热量丢失15~30%,通过热传导到冷手术台或其他接触物上丢失20~35%,通过冷空气对流占15~30%,通过辐射丢失约30%。

4.麻醉作用区域阻滞中,由于阻滞区域肌肉松弛,热量生成减少,血管扩张,热量散失增加,致使体温下降。

全身麻醉使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运动、寒战及其他反射被抑制,同时代谢率降低。

副高卫生职称《麻醉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

副高卫生职称《麻醉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

副高卫生职称《麻醉学》(题库)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肺换气的动力是A.呼吸运动B.呼吸膜(江南博哥)两侧气体的分压差C.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E.胸内压与大气压之差参考答案:B[单选题]3.麻醉前病情评估的主要目的是 ()A.获得有关病史B.指导病人配合麻醉,回答有关问题C.解除病人的焦虑和恐惧D.就麻醉和手术风险及如何相互配合与手术医师取得共识E.以上全是参考答案:D[单选题]4.长期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患者术前须停药时间为A.3~7天B.1~2周C.2~3周D.3~4周E.1个月以上参考答案:C[单选题]5.普萘洛尔(普萘洛尔)的禁忌证是 ()A.甲状腺功能亢进B.心律失常C.心绞痛D.高血压E.支气管哮喘参考答案:E[单选题]6.胸部交感神经阻滞的适应证不包括A.血栓闭塞行脉管炎和雷诺病B.带状疱疹疼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末梢神经麻痹和多汗症D.腹部外科手术的麻醉E.术后疼痛的止痛参考答案:D[单选题]7.全麻主要是通过哪种机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 A.全麻药与乙酰胆碱M受体作用的结果B.全麻药与GABA受体作用的结果C.全麻药与门冬氨酸受体作用的结果D.全麻药与多巴胺受体作用的结果E.全麻药与去甲肾上腺素(NA)受体作用的结果参考答案:B[单选题]8.下列哪项不符合严重创伤病人的麻醉特点A.不能耐受深麻醉B.容易发生呕吐,误吸C.麻醉药作用时间明显缩短D.伴有不同程度脱水和酸中毒E.常需支持循环功能参考答案:C[单选题]9.临床上不单用晶体液治疗休克的主要原因是 ()A.可导致脑水肿B.可降低胶体渗透压C.可导致酸碱平衡的改变D.可导致电解质紊乱E.作用维持时间短参考答案:B[单选题]10.吗啡的适应证是 ()A.支气管哮喘和上呼吸道梗阻B.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急性疼痛C.严重肝功能障碍D.颅内占位性病变或颅脑外伤E.待产妇和哺乳妇参考答案:B[单选题]11.下列哪项不是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A.抗炎B.免疫抑制C.抗毒素D.抗病毒E.抗休克参考答案:D[单选题]12.低温给机体带来的最大危险是 ()A.寒战B.复温时烫伤C.酸碱平衡紊乱D.意识障碍E.心室颤动参考答案:E[单选题]13.腹部炸伤,小肠或大肠多处穿孔,易死亡的原因为 ()A.麻醉意外B.中毒性休克C.失血性休克D.肾衰竭E.呼吸衰竭参考答案:B[单选题]14.随着血K逐步升高,心肌兴奋性的变化为 ()A.迅速升高B.迅速降低C.逐步升高D.先升高后降低E.逐步降低参考答案:D[单选题]15.麻醉蒸发器中装有棉线等织物制成的吸液芯的作用是A.节约药液B.过滤通过的气体C.增加蒸发表面积D.温度补偿E.防止液体晃动参考答案:C[单选题]16.轴针安全指示系统(PISS)的作用是A.防止麻醉机共同气体出口输出错误气体B.防止贮气筒出口管道漏气C.防止贮气筒减压阀失灵时漏气D.防止麻醉回路连接错误E.防止加错麻醉药参考答案:A[单选题]17.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手术的关键在于A.术前明确诊断B.做好充分术前准备C.疝囊高位结扎D.选择适当的修补方法E.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生命力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患者的肠壁都有静脉回流的障碍,而嵌顿性疝的肠壁尚有动脉血供,如果不及时处理,随着静脉回流障碍的加重,会出现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肠壁坏死,从而发展成为绞窄性疝,所以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动脉血流障碍。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目的探讨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和拔管时间的影响。

方法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行全麻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麻醉后常规手术处理,观察组麻醉后给予保温措施,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体温变化情况、麻醉后苏醒和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给予保温措施的观察组患者体温高于对照组,患者蘇醒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x±s)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麻醉后给予常规手术处理,观察组患者全麻后给予保温手术处理。

手术麻醉操作为:术前给予患者肌内注射0.5 mg阿托品+0.1 g苯巴比妥钠,然后给予患者静脉推注2~4 mL的氟芬(25∶1)合剂+2 mg/kg的异丙酚+0.1 mg/kg的万可松,气管插管后进行机械通气,让患者吸入安氟醚,保证呼出气安氟醚的浓度在0.3%~0.5%之间。

同时给予患者持续静脉滴注万可松液,以维持肌松,速度以没有自主呼吸为度。

术中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静脉推注1~3次异丙酚,完成手术前1 h不再追加任何药物。

手术保温措施:术前1 h将手术室温度设置为26℃;在手术床上铺循环水毯,消毒范围外患者身体裸露部分覆盖棉被或用棉垫包裹;使用电子加温仪输血及输液;使用水温浴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

手术过程中定期有效地测定两组患者的鼻咽温度,以低于正常体温1~2℃为发生低体温。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患者清醒时间、手术拔管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以患者恢复定向力,能够对一些问题进行准确的回答,可完成抬头、举手等简单的动作为清醒;手术拔管时间是指从完成手术到咳嗽反射、咽反射恢复的这段时间;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压、心率、寒颤的异常等。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

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

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低体温(低于36摄氏度)是麻醉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

因此,在麻醉科手术中,对于低体温的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低体温的原因、危害以及处理方法,来探讨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处理的重要性与方法。

一、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在麻醉科手术中常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 麻醉药物的影响:许多麻醉药物会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从而导致患者的体温下降。

2. 麻醉科手术的环境:手术室的温度通常要低于正常室温,这也增加了患者低体温的风险。

3. 麻醉科手术的时间:麻醉手术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患者体温的下降。

二、低体温的危害低体温对于麻醉科手术患者来说,可能带来以下几个主要的危害:1. 代谢率下降: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的代谢率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器官功能。

2. 心血管系统影响:低体温会导致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的降低,进而增加术中心脏事件的发生风险。

3. 免疫功能受损:低体温会影响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使其易受感染。

三、麻醉科术中低体温处理方法为了有效应对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的问题,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1. 预热:在手术开始之前,使用预热设备或毛织品等对患者进行预热,以提高其体温。

2. 反应性预防:在手术中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情况,一旦发现体温下降,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叠被、加热灯等,以保持患者体温的稳定。

3. 使用加热设备:在手术中使用加热设备,如加热床、加热呼吸器等,以帮助维持患者体温。

4. 加强监测:在手术中加强对患者体温的监测,及时发现体温下降的情况。

5. 给予保温措施:手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患者接触冷的物体或表面,使用保温器材等措施,以保持患者的体温。

6. 加强团队合作:麻醉科手术中,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等应保持紧密的沟通和协作,及时探讨低体温处理的策略,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结语在麻醉科手术中,低体温的处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低体温带来的危害,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低体温的监测与预防,提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准备,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和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轻度低体温已经被证实与围术期心肌缺血, 凝血病和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相关,并可以延 迟拔管时间,增加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输血量, 改变药代动力学等等。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 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
1.低温对心脏的影响
寒颤是低温的重要并发症之一,最近有证据 提示寒颤可能触发心肌缺血。寒冷会使血浆 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上升30%,这会增加心 脏应激性,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而麻 醉本身和大多数麻醉药都可降低寒颤阈值。
行为调节—— 指通过自身行为的改变以控制散热和 产热的程度,维持体温的恒定。
包括变化时, 核心室很快达到平衡。
核心室:
房室模型
主要指四肢,各部分温度不一致, 不恒定,外周室温度通常比核心
室低2-4摄氏度。
外周室:
体热的房室模型
核心室 外周室
二. 麻醉与低体温
指体内发生广泛的代谢产热增加。以脂肪组织 的产热量最大,约占非战栗产热总量的70%。
主要散热途径: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75~85%)
其他的散热途径还有呼 吸器官、消化器官和排尿等。
三、体温恒定的调节
机体体温的调节主要有两种形式:
自主调节——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 散热的调节而使体温维持恒定。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约一半患者术中的核心 体温低于36摄氏度,有1/3者低于35摄氏度
未保温者术后初体温多在34摄氏度左右。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
体温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麻醉方式与低体温
1.全麻
a. 全麻期间代谢率减少45%-40%, b.机械通气减少呼吸做功 c.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 d.麻醉药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颤
B由于椎管内麻醉从外周阻断了下肢的体温调节性 血管收缩,故不能达到主动平台期,体温会继续下 降。
C正常机体对外周的温度主要是冷感觉,椎 管内麻醉时,外周的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 断,使得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 行为性调节被抑制。
D由于下肢运动神经被阻滞导致寒颤反应亦 无效,尽管未阻滞区域出现代偿性收缩和寒 颤,但不能阻止进一步的体温下降。
平台期——麻醉后3-4小时后,核心温度可
逐渐稳定某一水平
A被动平台期-核心温度虽低于正常,但不 足以促发血管收缩反应,失热等于产热。
B主动平台期-由于显著低温,血管收缩反 应被触发,但体热被限制在核心室,核心温 度亦能稳定。但在这期并非是稳态,若不加 温,体热含量和平均体温将继续降低。
2.椎管内麻醉
在腰麻或硬模外麻醉时,体温再分布是导致 早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第一小时核心温度可下降0.8度左右,而 皮温因外周血管的扩张而升高。
随后二小时,由于皮肤散热增加,核心温度 线性下降0.4度左右。
椎管内麻醉较全麻低温时间长,且体温 上升速度慢
A椎管内麻醉时,再分布主要在下肢,因此椎管内 麻醉时再分布所导致的核心温度的下降幅度是全麻 的一半,加上代谢产热基本正常,所以低温的进展 可能比全麻慢。
体温对麻醉期间机体的影响
指导老师:郑志雄 学生:张一帆
一.体温生理
一、体 温
生理学上的体温(body temperature)是指身 体深部的平均温度。通常用直肠温度来代表。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产热多于散热,体温升高,而散热超过产热则引起体温下降。
组织器官
脑 内脏 骨骼肌 其他
占体重百分 比(%)
(二)麻醉用药与低体温
苯二氮卓类可导致低体温,但作为术前药与阿托品 合用时,低体温发生率可降低。
挥发性麻醉药增高出汗阈值,降低血管收缩阈值, 异氟烷,七氟烷等呈剂量相关性抑制寒颤阈值。
丙泊酚不影响出汗阈值但降低血管收缩阈值,不仅 抑制中枢,还显著扩张外周血管。
神经安定类及其他镇静药都可增加术中低温危险
3低体温还加重术后蛋白质的消耗,使愈合受到抑 制。
4.低体温影响药物代谢
3全麻复合硬模外麻醉
A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 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模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温, 线性下降速度更快。
B全麻和椎管内麻醉都可以降低血管收缩阈值,因 此复合麻醉较全麻更晚出现血管收缩
C全麻抑制了椎管内麻醉时增加产热的寒颤
D椎管内麻醉阻断了中枢介导下的血管收缩反应, 核心温度持续下降。
2.5 34.0 56.0 7.5
产热量(%)
安静状态 劳动或运动
16
1
56
8
18
90
10
1
机体产热的其它形式:
① 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骨骼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屈肌和伸肌同
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代谢率可增加4-5倍。
② 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寒颤虽然会引起不适,但并不会直接引起心 肌缺血或梗死
1高龄削弱了体温调节反应,所以老年人很 少寒颤。
2寒颤并不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的重要原因, 低氧血症反而会抑制寒颤
2.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体温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凝 血酶功能,纤溶状态。低体温时,血小板数量可以 保持正常,但功能却受到抑制,这可能由血栓素A2 释放减少有关。
反应的抑制
全麻体温下降的“三阶段模式”
再分布期——全麻早期总体热散失少,
体热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由于血管收 缩反应被抑制,体热由核心室向外周室 再分布,核心温度快速下降1-5度
线性期——全麻诱导后2-3小时内,失热
大于产热,导致核心温度继续呈线性下 降,但其速率是由产热和失热的差值决 定,同时全身体热含量进一步下降。
低体温时标准凝血实验保持正常。因为这些实验是 在37摄氏度下进行,不受病人体温影响。若在病人 实际体温下进行,凝血实验结果就会延长。
3.低温促使切口感染
1.低体温引发体温调节性血管收缩,显著降低皮下 氧张力,组织缺氧间接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从而 增加切口感染率。
2.低体温直接抑制免疫功能,包括t-细胞介导的抗体 的产生以及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氧化杀伤细菌的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