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合集下载

毛霉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学习课资)

毛霉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学习课资)

上课参考
19
上课参考
20
• 5、在公共场所最好不要用公用的或者别人 用过的洗具。同时选用适宜的个人清洁护 理产品。
上课参考
17
• 6、正确的避孕,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有促进 霉菌侵袭的作用。如果反复发生霉菌性阴道 炎,就尽量不要使用药物避孕。
• 7、内裤最好选择棉质的,紧身化纤内裤会 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高,有利于霉菌 生长。
上课参考
14
霉菌的预防
•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他比 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 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 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 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感染
上课参考
15
• 2、自己的内裤要单独洗,特别是家人或自 己有足癣或灰指甲时更应该注意,为了防 止交叉感染都应该分开来洗。
我们身边 的微生物 ——毛霉
上课参考
1
毛霉特征
• 毛霉菌(mucor)又叫黑霉、长毛霉。 • 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毛霉科真菌中的一个大属。 • 以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繁殖。 • 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在基物内外能广泛蔓延,无假
根或匍匐菌丝。 • 不产生定形菌落。 • 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 • 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粪便、禾草及空气等环境中存在。 在高温、高湿度以及通风不良的条件下生长良好。
孢子成熟上课后参孢考 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 5
用途
• 毛霉的用途很广,常出现在酒药中,能糖化淀粉并能生成 少量乙醇,产生蛋白酶,有分解大豆蛋白的能力,我国多 用来做豆腐乳、豆豉。
• 许多毛霉能产生草酸、乳酸、琥珀酸及甘油等,有的毛霉 能产生脂肪酶、果胶酶、凝乳酶等。
上课参考

生活中的微生物

生活中的微生物

生活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无处不在,这句话一点都没错。

鉴于微生物不在肉眼识别范围之内,我们
很多人对它们了解不深,现列举几个比较生活化的菌种。

一、大肠杆菌:
大多数是不致病的,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
常菌群,少数的大肠杆菌具有毒性可引起疾病. 具体说来,它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
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
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
合成维生素B和K ,以及有杀菌作用的素大肠杆菌素。

正常栖居条件下不
致病。

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

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
便干重的1/3。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


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
原菌的存在。

所以说,大肠杆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细菌。

二、酵母菌:
酵母菌在生活中用处非常大,不仅可以用它来制作面包、酿酒,还可以用
于医药工业和畜牧业
面包酵母
酿酒酵母
三、乳酸菌
可发酵碳水化合物(主要指葡萄糖)产生大量乳酸,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动
物和人肠道等处的重要的生理性菌群之一。

该类群细菌绝大多数对动物和
人无毒、无害,负担着动物体内重要的生理功能。

牛奶是日常生活中必不
可少的,而酸牛奶中必须得有它。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寻找微生物》课件1

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寻找微生物》课件1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来自微生物的种类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
口蹄疫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
1.疾病和灾难 2.食品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酵母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乳酸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乳酸菌
霉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酵 母 菌
自己来试试
微生物形态:有丝状菌丝——霉菌
菌落外表:光滑,湿润——细菌 粗糙,枯燥——放线菌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1.细胞构造: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
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构造: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DNA 蛋白质
如何区分——有没有细胞构造
蛋白质
DNA
无细胞构造
有细胞构造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 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 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

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教师评定】。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_(十三组)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_(十三组)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疾病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疾病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疾病
口蹄疫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酵母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乳酸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乳酸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霉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酵 母 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食品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结构: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病毒
DNA 蛋白质
如何辨别——有没有细胞结构
蛋白质 DNA
无细胞结构
有细胞结构
如何辨别—有无完整的细胞核
细胞核
没有——原核微生物
有——真核微生物

可食用大型真菌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应用
我们和微生物的关系
1.疾病和灾难 2.在工农业以及生物制药等方面的应用 3.食品 有点懂了。。。。。
1.细胞结构: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2.无细胞结构:
病毒
微生物的种类——细菌
微生物的种类——细菌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不成形
细菌模式图
微生物的种类——细菌
纤 毛
微生物的种类——放线菌
1.细胞结构:
原核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真核微生物: 酵母菌、霉菌
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第十三组
组员:
XXX XX XXX XX XXX

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

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

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虽小,却在我们的生活中扮
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食物加工、医疗保健还是环境清洁等方面,微生物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在食物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酵母菌在面包和啤酒
的发酵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使得这些食物具有了特有的口感和味道。

此外,发酵还可以帮助食物保质保鲜,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从而减少食品浪费。

其次,微生物在医疗保健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药物的生产过程都离不
开微生物的参与,比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就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而来。

此外,人体内的肠道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最后,微生物还可以帮助我们清洁环境。

生活中的很多清洁产品都含有益生菌,这些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分解有机废物,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一些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也是利用微生物来降解有机废物,净化水质。

总的来说,微生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应该更加
重视微生物的作用,保护好它们,让它们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健康和环境清洁做出贡献。

生活中微生物的例子(两篇)

生活中微生物的例子(两篇)

引言概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微生物无处不在,并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继续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的例子。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存在于空气、水、土壤以及人体内外。

了解这些微生物的例子,不仅能够增加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健康和环境。

正文内容一、细菌1.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它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有益作用,帮助消化食物和保护免疫系统。

某些菌株也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卫生。

2.乳酸菌(Lactobacillus):乳酸菌是一类产乳酸的细菌,在发酵食品制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酸奶、酸菜等。

它们不仅能够改善食品口感,还有益于肠道健康。

二、真菌1.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evisiae):酵母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通过发酵作用,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它在食品加工中常用于制作面包、酒类等产品。

2.曲霉(Aspergillus):曲霉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有些品种可以用于制作食品添加剂,如味精等。

某些曲霉也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病毒1.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流感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以引发流感。

我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预防流感的传播。

2.乙肝病毒(HepatitisBvirus):乙肝病毒是一种主要通过血液和性传播的病毒,会导致乙型肝炎。

我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和避免共用针头等方式来预防乙肝的传播。

四、其他微生物1.蓝绿藻(Cyanobacteria):蓝绿藻是一类原核微生物,存在于水体中,有些种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过量的蓝藻生长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质。

2.真核单细胞生物(Eukaryotes):除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类真核微生物,如原生动物、小型藻类等。

它们在水体中广泛分布,并且对水生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引言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

我们身边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对于了解我们周围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进行调查,以了解我们身边的生物是如何生存和演化的。

第一部分:动物调查对象我们首先将调查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如家猫、家狗、鸟类、昆虫等。

生活习性在此部分,我们将探索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

例如,猫咪喜欢独立行动,具有清晰的领地观念;狗是群居动物,喜欢社交;鸟类有很多不同的物种,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飞行方式和巢穴筑设技巧;昆虫有着多样的进化策略,有些昆虫通过蜜蜂等社会性组织生活,而有些昆虫则过着独立的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影响动物生活习性的因素。

这包括它们的天然栖息地、食物来源、气候等。

例如,大部分鸟类喜欢生活在森林或开阔地区,这样它们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一些昆虫对温度和湿度有着较高的适应性,它们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中都能存活下来。

第二部分:植物调查对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调查我们身边的植物,如花卉、果树、草地植物等。

分类和特征我们将首先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例如,花卉可以根据花朵的形状、颜色和香气进行分类;果树可以根据果实的形状、味道和生长环境进行分类;草地植物可以根据生长形态和适应性进行分类。

生长环境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研究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

这包括它们对土壤类型、水分和阳光的需求。

例如,一些花卉和果树需要湿润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一些草地植物则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第三部分:微生物调查对象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调查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作用和影响我们将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在分解有机物质、循环营养物质以及参与植物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也可以帮助维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研究进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微生物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和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能源微生物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寻找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年级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完成日期:寻找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学生: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有的甚至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

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並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

微小的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与我们人类也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Find microbes around usName: Hou XiaoxuMajor: Agricultur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Tutor: Liu ChaoAbstractThe microorganism ispresent in the natural shape of the group of small-sized,simple structureunicellular orprokaryotic or eukaryotic cell, or even a cell-structure(such as viruses).Currently, themicrobesare broadly classifiedasbacteria, fungi(includingyeasts andmicro-bacteria),commonly known as algae and protozoa parasites and worms.Anorganismis a simple virus can replicate in the cell sof living organisms,strictly speaking can not be considered a biological,however, also belong to the microorganisms.Tiny microbes are ubiquitous,and human shavea great relationship.Keywords: microorganism; human;healthy一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1 人体中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体腔中存在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被称为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

它们构成了人体内的微生态环境,和人体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人体为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微生物可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如、烟酸和生物素、各种氨基酸,同时也可抑制或排斥外来微生物的侵入和寄生,起到保护作用,保证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如皮肤、粘膜受损,机体疲劳、受凉导致防御机能减弱时,一部分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微生物,失去它正常的功能,导致人体出现异常,如腹膜炎、肾盂肾炎等炎症。

如果长期服用广谱抗菌素如青霉素,可导致肠道内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的细菌则大量繁殖,破坏了正常菌群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而引起疾病,如腹泻、消化不良、胃肠炎等。

这通常被称为菌群失调症。

因此在进行治疗时,除使用药物来抑制或杀灭致病菌外,还需要考虑调整菌群,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同时,在使用抗菌素时,需要了解引起感染和炎症的主要原因,做到对症下药,不能滥用抗菌素。

在维护人体健康方面,维持微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生物带来的疾病1 微生物带来的常见疾病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

例如,世界各地一度似乎销声匿迹的结核病,近年来却死灰复燃,患病率节节上升。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百万人中,有3分之一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虐疾、霍乱“卷土重来”,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

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

而这些疾病的出现,又是跟人们的行为有关,由于发展的需要,人们对环境进行破坏,造成生态的不平衡,生态环境越来越严重,造成病毒能够接触到人们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且加快了它们变异的能力。

这些无不是人类自身所种的恶果。

2人类为消除疾病做出的努力为了防除这些疾病,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罪魁祸首却仍然没有被征服,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

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微生物学甚至比别的学科重要得多,如果人类被病原微生物消灭了,其它科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个人都有生病的经验,但不一定了解为什么会生病。

人和动植物都会患病,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

例如血吸虫病是较高等的软体动物引起的,肺癌多半由环境因素(如吸烟)造成,流血不止的血友病则是遗传性疾病。

虽然今天不是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例如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在人类死亡原因中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然而大量致病微生物却仍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虽然呱呱落地的婴儿体内几乎是无菌的,但离开母体后,就同周围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密切接触,因而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

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1012 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三微生物的益处1 微生物在药物治疗方面的益处1929年,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

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

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

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

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细菌的确很聪明的,一个细菌可在24小时内留下约l60多万个后代,然后成群地更有效地带着抗药性来危害人类。

因此,人类和细菌这场无宵烟的战争又开始了,一场领先者不断变化的比赛就这样持续下去。

在人体肠道中有很多微生物,其中要有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这些细菌生活在人的肠道中能合成核黄素,维生素k 等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体吸收利用。

在医药方面,自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类药物的诞生。

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

这些药物都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

这些抗菌类药物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得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得以有效治疗。

四人类对微生物的应用1 微生物工业与产品微生物代谢产物及其本身的组成物质是微生物工业能生产出众多食品和饮料的根本机理。

按出现的年代可以分为:传统产品、近代产品和现代产品。

传统产品是以酿造业的产品如酒、醋、酱、豆腐、泡菜、乳酪、面包等为代表;近代产品是以发酵法生产的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等为代表;现代产品是以基因工程产品,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为代表。

当前国内外的微生物产品,既有传统产品,又有现代产品,但大多数还是近代产品,三者并存,品种繁多,并且涉及各行各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常识的普及,人们不仅对食品的色、香、味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食品营养、卫生的要求也更高了。

2 生物医药制品人们在充分利用微生物造福人类的同时,微生物也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疾病甚至是灾难。

但人类并没有在疾病面前退缩,而是从微生物身上找到了抑制它的方法。

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病的药物,其高药效和丰厚的经济价值使抗生素工业成为发酵工业的重要组成。

抗生素不仅能治疗微生物感染人、畜、植物的疾病,而且还能抗肿瘤、防治害虫和杂草,除少数抗生素用化学合成外,绝大多数抗生素都是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青霉素是由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的,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抗生素。

如今人们从微生物中已筛选到了几千种天然抗生素,同时在天然抗生素的基础上,开创了半合成抗生素时代。

不仅克服了天然抗生素的某些缺陷,而且也是抗生素工业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在人类医疗保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制品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预防、治疗和诊断制品三大类。

为了预防一些由于感染某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生物学家们利用病毒制成病原疫苗,通过接种疫苗来控制人类的疾病。

现在的很多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使这些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能流行开来。

如:乙脑、流脑、乙肝、脊髓灰质炎等。

科学家尝试利用病毒作为载体,对人类遗传病进行基因治疗。

但是,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而且大多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例如:解放前曾肆虐的鼠疫、霍乱、疟疾等,2 0 0 3 年引起人们恐慌的S A R S ,还有近期部分省份新出现的手足口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

虽然微生物的个体小,但是威力却很大。

1 3 4 7 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约2 5 0 0 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我国在解放前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随着科技、医疗条件的提高,我相信由这些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不再肆虐。

3 微生物与农牧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腐生性微生物能将人、畜粪便、植物枯枝落叶分解,并能转换成植物能够吸收利用的养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