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寻找我们身边的微生物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能源微生物结课论文论文题目:寻找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年级专业: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生姓名:学号:*******评阅教师:完成日期:寻找我们身边的微生物学生: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有的甚至无细胞结构(如病毒)。
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
病毒是一种只能在活的生物细胞中复制的简单有机体,严格说来並不能视为一种生物,不过,也被归属于微生物。
微小的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与我们人类也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Find microbes around usName: Hou XiaoxuMajor: Agricultur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Tutor: Liu ChaoAbstractThe microorganism ispresent in the natural shape of the group of small-sized,simple structureunicellular orprokaryotic or eukaryotic cell, or even a cell-structure(such as viruses).Currently, themicrobesare broadly classifiedasbacteria, fungi(includingyeasts andmicro-bacteria),commonly known as algae and protozoa parasites and worms.Anorganismis a simple virus can replicate in the cell sof living organisms,strictly speaking can not be considered a biological,however, also belong to the microorganisms.Tiny microbes are ubiquitous,and human shavea great relationship.Keywords: microorganism; human;healthy一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1 人体中的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体腔中存在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被称为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
学生活动 自主探究 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
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迅速繁殖和生长,并形成肉眼可见的微生物群落。
根据这个原理,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微生物。
【问题】
组内围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的主题,进行充分讨论后提出一个进行探究的问题:
【作出假设】:
我们组对这个问题所作的假设是:
【材料器具】:
根据我们组的实验假设,需要的实验材料是:
需要的实验器具是:
【方法步骤】:
我们组实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是:
【实验预期与结果】
我们组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我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结论】
我们组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的结论是:
【思考】
1.本组的实验结果与假设的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全班交流了各组得出的实验结论后,你对身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有哪些新的认识?【教师评定】。
生活中微生物的例子

生活中微生物的例子
1、螨虫。
螨虫是一种体型微小的动物,它也是和人共生最亲近的微生物,生活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层中,螨虫会引起皮肤瘙痒、严重会引起毛囊炎。
螨虫在生活中常藏身于床、床垫、窗帘等容易积聚灰尘的地方。
2、白色念珠菌。
它通常存在于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
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
当机体免疫失衡时,才会引起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一小时后即可死亡。
但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化学制剂抵抗力较强。
念珠菌病预防主要是个人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激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科学预防。
3、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细菌,属于肠道杆菌的大类的一种。
大肠和小肠里对人体无害的一种单细胞生物。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大肠杆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
他们不但不会给我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反而还能竞争性抵御致病菌的进攻,同时还能帮助合成微生物K2,与人体是互利共生关系。
4、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日常接触与食品接触传播。
因此,对加工不充分或密封不严的食品要特别注意。
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存在皮肤当中,如果是有皮肤问题的,如痤疮、粉刺、痘痘等,以上皮肤问题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存在。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第十八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生物圈中的作用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教学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教学难点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设疑:它们是生物吗?是哪一类生物?引入教学主题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什么是微生物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微生物的概念1、微生物的种类从观察教材插图,听“形象大使”介绍,看媒体展示图片三个方面认识微生物,并小结微生物的种类2、微生物的生活场所由学生自学后得出结论3、探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展示课前准备的发霉食品,提示空气中存在微生物,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微生物现象(二)微生物的生活方式1、先让学生阅读教材P54,初步了解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再结合图片分析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简介寄生生活的微生物,明确其生物圈中的角色,区别腐生寄生的异同点3、简介自养,生活方式4、简介根瘤菌,黏球菌的固氮作用(三)微生物的繁殖特点学生阅读56页第1自然段后,小结微生物的繁殖特点提示:微生物的繁殖与环境中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因素有关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根据表中已知部分完成未填空内容2、算一算,假如你的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按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4个小时不洗手,你的手上将有多少个细菌?四、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件展示五、练习六、感悟与反思通过学习,我知道微生物的特点:个体结构分布代谢类型代谢强度繁殖速度我还知道,微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是腐生性微生物作为生物圈中的对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一、指导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和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能力中心”的教学观为指导思想,通过由实验到理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探讨时间,引导学生逐步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一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第1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认识微生物(包括微生物的概念、种类、分布);二是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二)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节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在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独立的体现,却与今后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特别对于十大主题中的《生物技术》一章,起到奠基的作用。
在新课标的10个一级主题中,科学探究位居第一,它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而本节所涉及的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是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生物学习后,进一步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
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对生命现象背后的奥秘,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都对本节内容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是本节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学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知识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例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2、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微生物在我们身边作文

微生物在我们身边作文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有一群看不见的“小伙伴”一直在默默地陪伴着我们?没错,我说的就是微生物!你可能会惊讶地问:“微生物?那是什么鬼东西?”其实啊,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就像一群神秘的小精灵,在我们的周围忙忙碌碌。
想象一下,当你清晨醒来,伸个大大的懒腰,打着哈欠走进洗手间洗漱。
你挤牙膏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牙刷上可能就有微生物在“开派对”呢?当你洗脸,捧起一捧清水,那些小小的微生物也许正随着水流在你的手中欢快地游动。
这难道不神奇吗?再比如说,你美滋滋地吃着一块香甜的蛋糕。
可你知道吗,制作蛋糕的过程中,微生物可是出了不少力呢!酵母这种微生物,让面团发酵膨胀,才有了蛋糕那松软的口感。
这就好像是酵母在面团里施了魔法,把平凡的面粉变成了美味的糕点。
你难道不觉得这很奇妙吗?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野餐。
我们在草地上铺开餐布,摆上各种美食。
“哇,这风景真美,食物也太诱人啦!”朋友兴奋地喊着。
可就在我们大快朵颐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草地上、食物上,说不定都有微生物的身影呢。
朋友听了,瞪大了眼睛:“啊?那岂不是我们一直在和微生物一起吃东西?”我笑着说:“那有什么可怕的,它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呀!”还记得有一回,我感冒了,难受得要命。
妈妈一边照顾我,一边说:“这可恶的病菌,怎么就找上咱啦!”其实啊,病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种。
它们有时候会让我们生病,但从另一方面想,我们的身体也会因为和它们“战斗”而变得更强大,不是吗?你看,微生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它们既可以是美食的“小助手”,也可能是让我们生病的“小捣蛋”。
微生物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
它们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麻烦。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它们是大自然神奇的创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啊,朋友,别再忽略这些小小的微生物啦!它们就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案

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学习目标】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微生物类型;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自主学习】1.我们把那些个体,结构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2.根据微生物体内细胞数量的多少和有无,我们把微生物分为三类:、和。
3.微生物活动的主要场所是。
4.一些微生物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中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叫做,这类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中的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作探究】1.你知道的微生物有哪些?2.微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哪些类型,并举例。
【学习检测】1.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2.一些微生物能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3.乳酸菌、炭疽杆菌、青霉、肝炎病毒的营养方式分别是()A.寄生、腐生、寄生、腐生B.腐生、自养、腐生、寄生C.异养、自养、腐生、寄生D.腐生、寄生、腐生、寄生4.有一条死小鱼深埋在一棵大树的根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以后,小鱼不见了,其原因是( )A.被树根吸收了B.被水冲走了C.被猫挖出来吃掉了D.被腐生细菌分解了5.下列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是( )①人体中的链球菌②人体皮肤中的真菌③使玉米得黑粉病的珊瑚菌④地衣中的真菌⑤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⑥腐烂香蕉中的枯草杆菌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课后反思】。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学案

第18章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一、学习目标: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能验证微生物的存在;2、尝试接种以及培养微生物;3、通过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提高实验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4、通过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习惯。
二、学习重难点:“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活动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原理三、学习准备1、阅读教材52—54页,标不懂的问题。
2、利用图书室或网络等资源,收集微生物的资料。
思考下列问题: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哪些?微生物有哪些种类,它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3、课外完成活动: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四、课堂互动【信息交流】以小组代表或个人发言方式,交流所收集微生物及其种类的资料,提出遇到的问题。
【活动思考】——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1)发现并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方案::A、制作“培养基”将2块大小相同的馒头放在锅中高温蒸10分钟,再向馒头上滴少量经高温煮沸过的清水,再将馒头分别放在2个大小相同的保鲜袋中密封,并标号。
制成培养基备用。
B、采集微生物选定一组采集环境,各组应尽量选择不同的环境:如家中客厅,卧室,厕所,阳台,教室,教师办公室等场所。
C、培养微生物你组设置的培养环境是____________.实验组和对照组必须放在相同环境吗?____________.每隔一天观察馒头上是否有菌落(菌斑)出现,并将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上述活动,再以小代表或个人发言方式,交流探讨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自主下去查 阅资料和进行探究 活动,延展课堂, 使其进一步了解微 生物,明白其带来 的利与弊,从而建 立健康卫生的生活 习惯,从而达到 培养学生良好生活 习惯和热爱生活、 实事求是的探究精 神的教学目标。
七、板书设计
1.微生物的定义: 2.微生物的分类: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分析论证 得出结论 交流与讨论
分析论证
老师根据学生的 活动情况,以提 问的方式去引导 学生通过自己做 出的实验结果论 证假设,得出结 论。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开 讨论总结
1. 通过分析论证,比 较霉菌菌落与生活中 常见的发霉现象,可 以得出什么结论? 2. 为什么1号培养基 得出结论 长出蓝绿色或灰白色 的粉磨状的物质,即 霉菌菌落,而2号和3 号培养基都没有该物 质产生?
通过老师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思 考,分小组讨论 ,从而进入探究 活动的第一步, 达到师生交流、 合作探究的教学 目的。
作出假设
根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 生作出正确的假设。
学生根据其自主探 讨提出的问题,通 过老师的带领,作 出假设:我们身边 存在微生物,且在 适宜的环境下能大 量繁殖,形成肉眼可 观察的菌落。
发霉的玉米
发霉的卧室
美国160头海豹染新型 禽流感病毒死亡
发 霉 的 衣 物
被病原真菌微生物感染的灰指甲病
真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教学难点】 学生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并通其 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五、教学和学法
【教法】
【学法】 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交流: 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可行的办法, 培养综合能力。 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得出我们身边 存在微生物的观点,总结出其可以通过观察得到的特点。 自主总结: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探究活动中遇见的一些问 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并联系生活,尝试写一个活动感想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简述什么是微生物, 从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 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让 课堂老师引领、学生合作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 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认同我们身边存在微生物的观点 ,自觉养成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师范大学
说课流程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和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与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八年级 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 节的内容, 而“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既 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学生探究 其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既可以使本节的内容前 后有一个更好地过渡和连贯性,也可以加深学生 对微生物的理解,达成教学目标。
学生自己根据自己 提出的问题,在老 师的指导下作出正 确的假设,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 考能力,也尊重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通过与学生互动,融 合学生的想法,设置以下 步骤:
1.老师提前配置好琼脂制作的无菌 培养基,课前准备好活动需要的器 材。 2.学生选择材料——霉菌 3.在实验室内,分小组,将霉菌分 别接种到琼脂制作的无菌培养基上 (标上1号)和不含琼脂的无菌培养 基(2号),并留一个不结种的无 菌培养基做空白对照(3号)。 4.将1、2、3号培养基放在适宜且 相同的环境下培养1-2天。 5.观察,记录。
二、学情分析
•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 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 涉及的几乎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 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八年级的学生才13、14岁 ,心理还不成熟,对抽象的事物理解有困难,但 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在实际教 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 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 他们的认识。其次,对于探究活动,平时学生虽 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的实践,虽 然有探究的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 ,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辅助学生完成该活动 。
制定计划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 见,并认真听老师 的讲解和安排。
由于处于初二的学 生,单独完成探究 实验的设计还是有 一定的难度,所以 需通过老师综合学 生的意见,设置试 验,以保证试验能 够顺利进行下去。
实施计划
老师将制定好的 学生按照自己与老师协同制作 步骤写到黑板上 的试验步骤,分成小组,根据 (ppt),并准备 老师的提醒,一步步做下去。 通过老师示范, 好相应的试验器 1.老师提前配置好琼脂制作的无菌培养 让学生更近一步 基,课前准备好活动需要的器材。 具和学生自己提 熟悉实验的过程 2.学生选择材料——如:霉菌 供的试验材料。 ,然后自主完成 3.在实验室内,分小组,将霉菌分别接 对于较难的环节 种到琼脂制作的无菌培养基上(标上1号) 实验,并观察和 ,可以先示范给 和不含琼脂的无菌培养基(2号),并 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看,然后再 留一个不结种的无菌培养基做空白对照 从而培养学生的 (3号)。 观察学生在活动 实际操作能力和 4.将1、2、3号培养基放在适宜且相同 动手能力。 过程中遇到的状 的环境下培养1-2天。 况,协助其解决 5.用放大镜观察形成的菌落,记录。 相应的困难。 老师提问:1.通 过观察培养基, 我们可以发现什 么现象?2.该霉 菌菌落和身边的 那些现象相似? 学生回答: 1. 1号培养基长出蓝绿色或者 灰白色的粉磨状的物质,上面还 有白色的细毛,即霉菌菌落, 2号和3号培养基都没有该物质 产生。 2.柑橘、大米、面包的物质都 很相似菌落产生。
表达与交流
本实验,我们得出了微 生物是存在我们身边的 ,而且是在其适宜的条 件下才能生长、繁殖。 而通过这实验,大家有 什么收获?我们身边的 微生物有很多类型,除 霉菌之外,还有很多微 生物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 料和生活中的现象,可 以得出还有微生物影响 着我们的生活?
学生自主收集资料 和文献,分小组讨 论得出:微生物在 我们身边是存在的 ,和我们的生活密 切相关。有利也有 害,我们需建立一 个良好的卫生习惯 ,合理利用微生物 ,防止细菌、病毒 等危害我们的健康 。
2. 观看微生物的图片
3.微生物的类型
先复习微生物的概念,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再以情境图片,联系生活实 际,展示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现象。简要介绍、讨论这 些微生物现象,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整体的了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去发现微生物,引入教学 主题——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大肠杆菌
酵母菌
蘑菇
青 霉
曲 霉
微生物的种类
A.单细胞微生物
(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 (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 (如病毒、朊病毒、类病毒) 衣原体、单细胞藻类等)
B.多细胞微生物
C.无细胞结构微生物
蛋 白 质
螺旋形细菌
青霉菌
烟草花叶病毒
蛋 白 质
酵母菌
金针菇
朊病毒
发霉的大米 发霉的面包
发 霉 的 橘 子
3.探究活动的步骤
八、作业与课后反思
• 作业:学生下去独立写一份活动感想(可以写活 动中自己的发现、体会或者懂得了什么道理)
• 课后反思:略
Thank You!
什么是微生物?
甲型H1N1流感病毒 黄曲霉菌(放大400倍) 大肠杆菌(放大10000倍) (放大10万倍)
定义: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开
活动流程
教师活动 老师述说:通过上 面的学习,我们知 道生物圈存在许多 微生物,但大多数 的微生物的个体都 很微小,我们无法 用肉眼看到,因此 ,我们该如何来判 断我们身边是否存 在微生物呢?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微生 物的资料,并分小组针 对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实 施探究活动的第一步。 提出问题: 我们身边是否都存在微 生物?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老师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结合多 媒体直观教学(特别是图片),通过问题、知识点及注意事项的按流 程讲解,由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 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习是微生物, 利用多媒体展 示微生物的图 片
1.定义: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 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 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学生以小组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 1.生活中的食物发霉也是由于霉菌 所造成的。而霉菌也是微生物, 所以可以说明微生物是存在我们 身边的。 2.微生物是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 繁殖,生产菌落。
老师以问题 的形式,引 导学生总结 所观察的现 象,得出结 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开 讨论总结 活动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