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合集下载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教导对当今社会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他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但其思想却具有普世的价值,对现代人的生活、道德和社会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启示。

孔子的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伦理。

他提倡“仁爱”、“礼义”、“忠诚”、“孝顺”等传统美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方面。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需要孔子的教诲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了崇尚礼仪和仁爱之道。

他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是人们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桥梁,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在当今社会,礼仪文明依然是我们应该弘扬的美德,它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建立起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时,仁爱之道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只有心怀仁爱,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和亲情。

孔子的思想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教育无远近,性别无差别”,主张“教育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在当今社会,教育仍然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教育思想,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总的来说,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思想和教导贯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借鉴孔子的思想,传承他的优秀传统,努力实践他提倡的道德伦理和教育理念,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上一条符合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需要的道路,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的中国现在面临很对问题。

如果不去面对将来必然会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从文化上入手,只有文化复兴了,只有民族的根复兴了,其他的才能够进行。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这作为一个世界的准则,那么在中国,怎样把文化复兴和和平与发展结合起来呢?我认为我们需要从孔子的思想中获取答案。

下边我就以自己的认识来表达孔子的思想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有序,这是我们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的前提。

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每个人每天都生活在不稳定的状态下,人心是散的,那即使是每个人的人均收入都是世界第一那依旧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要做到社会的和谐,我认为必须有三方面在大家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社会差别的客观性、人需要关爱、人需要尊重。

而这三种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贯穿始终的,所以要谈论孔子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是非常给力的。

社会差别的客观性。

在这个问题上,必须明白一个问题是,每个人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身份使拥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这些的取得是通过自己和这是家族长时间奋斗获得的。

多了不说,以家庭为例,既然有父就会有子,那么有了这种差别怎么会改变呢,所以这是一种秩序、一种准则,没有一种秩序的规范下世界必然会乱。

可是在当今的社会上充斥的另外一种规则,并且这种规则在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意识,那就是金钱的对大家的改变,大量拜金主义的诞生,使原先的规则被抛到一边,被人给践踏,一种这样的社会就会变得不尊礼数,变成病态的社会。

社会有差别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没有差别必然无法让别人有动力,但是怎样面对这个社会的差别性,必须客观的认识到,为人不老是一种病态,必须改变。

人是需要尊重的,尊重在孔子的思想中是占很大的比重的,没有尊重,人的本性中是有很多的攻击性的,所以不懂尊重,触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准则,就会被准则所收拾。

尊重是一种大义,人类之间怎样实现交流?我觉得没有尊重的话根本是无法实现交流的,在交流下不断地成长。

浅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39神州文化浅谈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影响段可心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仁爱”思想包括仁者、仁政、爱人等思想主张,对中国的社会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孔子的仁爱思想鼓励现代社会的人们关心帮助他人,提高自身修养,这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是由仁爱思想衍生而来。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仁爱;思想;现代;影响一、孔子的仁爱思想1.1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主要由爱亲和爱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孝悌思想,可以说孝是人类一切美德的基础,在尊敬家人,孝敬父母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泛爱的境界,其实所谓的泛爱就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升华。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升华,由爱家人到爱惜所有人的生命,尊重不同等级的人的生命价值。

1.2忠恕之道的思想孔子仁爱的思想中还有一种是忠恕之道,指的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这其实就是孔子仁爱思想中换位思考的一种思想,“忠”是指对自己的要求,即待人真诚,待己真诚,“恕”是对待他人时的态度,即宽容与尊重。

其实忠恕之道是仁者爱人思想的一种升华,孔子通过忠恕之道使仁爱的思想从家庭伦理推向了社会大众。

1.3中庸之道的思想中庸之道的三个理论要点分别是不轻易更改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要持之以恒;要有中正之心;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出的修己治人的思想主张,自己要做到自我教育与反省,对待别人要谅解宽容,以此达到调节人际关系,提高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目标。

中庸之道是忠恕之道进一步的发展,要求人们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1.4恭、宽、信、敏、慧的思想恭、宽、信、敏、慧是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恭主要是指克服内心的焦躁不安,保持庄重的心态,做一个踏实不浮躁的人;宽是指待人宽容,能够包容和理解他人;信是信用,说做讲信用,守诚信;敏是指聪敏,发挥自身的才智进行积极的创造,是实现人自身发展的途径;慧是为了实现目标而产生的动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孔子对现在人的影响的详细解释:
一、教育观念方面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观念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中,如今的学生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成功。

二、人际关系方面
孔子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他提出了“仁爱”、“友谊”等概念。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理解,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如今,在职场或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注重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政治伦理方面
孔子提出了“君子”、“仁政”等概念,他认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
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并且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治理国家。

这种政治伦理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文化传承方面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这种学派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礼仪之邦”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所提出的思想和学说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教育观念、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到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千古一帝”。

孔子曾搬迁到商朝,创立“学文”道义,在当时顿成一种思想。

他倡导“礼、义、廉、恕”,主张以“仁(和睦社会)义(服从顺欣)”为核心。

他的思想极为深远,历史上非常重要,对中国至今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孔子文化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先后流传了几千年,他丰富的哲学思想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1)孔子的思想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深深影响着历代中国文学和思想的发展,它也影响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2)孔子思想至今仍然是指导中国人言行的品德规范。

仁义道德贯穿始终,被深植在中国人的心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3)孔子的社会思想及其深刻的文化哲学,主张礼义廉耻、恕己宽仁,教育大众让其成为一个和谐、自然、文明的社会。

3 孔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到了今天,孔子思想依然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影响:(1)传统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孔子思想的教育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各个角落。

仁义道德仍然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准则。

(2)孔子思想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让大家重视身心健康,努力在职业发展和事业的创建中取得平衡,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3)孔子思想强调一切绝对人道主义,认为人人平等,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拒绝专制主义,这些原则在当今的社会中仍具有坚实的体制。

4 结语孔子思想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有重大贡献,当今对此仍然存有敬意。

浩瀚广阔的孔子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一种经久不衰的传承。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社会中每个人都把孔子思想作为自己道德规范,把仁、礼、义和信作为自己行事准则,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能够和谐的成长!。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孔子思想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比如孔子“术业有专攻”,现代称之为社会分工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发达国家的基本理论。

也就是社会各个职业都应该遵从社会分工原则,由相应专业的人负责。

按照这个理论鼓吹让普通人决策的民粹思想是错误的,鼓吹工人或农民掌握国家的极权思想也是错误的。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现代成为了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体系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苛政猛于虎思想,在现代成为了合理税负理论。

孔子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思想成为了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基础。

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阐明了当权者道德修养对下属的影响。

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阐明了政府行为对百姓的影响。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仁的思想启迪了欧洲启蒙运动,成为人权理论的基础。

……
因此可以说,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就是孔子思想,反对孔子思想就不存在现代文明了。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完整的阐述和记录。

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孔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并从教育、政治、道德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育启示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这对于现代的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变化迅速,知识更新快速,学生需要具备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启示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治和仁政。

他认为君主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并以仁爱之心对待子民。

这对于现代政治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需要具备高尚品德的领导者,他们应该为人民谋利益,实施和谐的社会治理。

同时,孔子还强调了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为子民树立良好的榜样,这对于现代政治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社会道德启示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思想。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他人怀有同情和仁爱之心,并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道德沦丧的现象,人们过于追求个人利益,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因此,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弘扬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四、人际关系启示孔子在《论语》中还提出了“四友”之说,即与有道的人为友,以增长智慧;与有仁德的人为友,以增长人格;与有信义的人为友,以增长正直;与有勇敢的人为友,以增长勇气。

这对于现代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具有启示。

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多变,我们可以从“四友”之说中找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选择真正优秀的朋友,与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成长。

五、家庭教育启示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并提出了“孝”作为重要的原则。

他认为孝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伦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孔子思想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孔子一生以人和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创立了以“仁”为核心价值、以“礼”为社会规范、以“中庸”为思辨方法的思想体系。

其“仁”和“和”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孔子思想;仁;和;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孔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在中国已经流行了两千多年,可以肯定的说,在今天,孔子思想依然还会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之一,这不但是因为孔子思想在今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之一,更重要的仍在于孔子思想的精神特质在一定的意义上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心路历程”。

孔子最受推崇的“仁”、“和”思想,实质上契合了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而是与人有关,与普通人有关,因而有着深厚的现实土壤。

1982 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会中,谈到21 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要从2500 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精神的营养。

在高科技的引领下,现代社会高速前进,可与之相伴的是人们精神的匮乏与心灵的躁动,而宗教的力量显然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此时,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华文明的开创者之一——孔子,想在他那里找到解决现代社会难题的钥匙。

一、仁”的思想是现代社会所需的一剂良方
“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

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

他明确提出,“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仁”是看待整个世界的根本。

只有心怀“仁”心态的人才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希望——80 后、90 后的青年一代,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但在与他人相处的能力上、与社会相处的能力上有所欠缺。

他们缺少是对社会的责任与对他人的关爱。

发生的深圳富士康企业的接连的跳楼自杀事件就充分说明自杀者大多是身心疲惫,缺少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最终选择了轻生之路。

孔子思想的里“仁”简单点说就是爱人。

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亲人朋友,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这社会将会变得更加温暖。

二、“和”的思想是理顺社会关系的钥匙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
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就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现代的社会的一大特点是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是难以理顺。

现代人一个突出特点是独立性强,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们一样集体观念强烈。

个性突出的一个结果就是很难做到互相包容,人们之间相处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

和谐社会的提出,顺应了社会发展要求,也对中华民族的“和”的思想是一个继承和光大。

“和为贵”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背景下确实是应大力提倡。

和谐,是在健全法治环境下的和谐,是在合理社会伦理道德约束下的和谐,决不是庸俗意义的和谐。

真正的做到和谐,那么我们社会将会发展更加迅速,人们生活将会更加幸福。

往大处说,和谐相处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没有硝烟,没有纷争,世界将一片和平。

人们共同关注孔子思想,揭示了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尊重与敬仰,古老文明中所镌刻的精神家园的路径,日益焕发出暖人的光泽。

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惊人影响,更为孔子周游“列国”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中国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吸引无数人对中国好奇与神往,一个古老与现代同辉的中国,让孔子光彩夺目,尽享中国文化的无比尊严,我们期待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更
加绚烂多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黄建鹏. 谈孔子思想普世价值于现代社会之影响. 2011. [3]方向红.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代意义再认识. 2008. [4]郭正文. 孔子思想是否具有现代意义. 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