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实践论文

安徽铜陵大通古镇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大通古镇--和悦洲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6年公布的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2006年大通历史文化保护区更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历史文化、建筑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目前已制订了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办法,现有的历史建筑得到了整修与维护。
本文通过对大通古镇和悦老街的历史文化、建筑特点进行阐述,指出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通古镇和悦老街历史文化、建筑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利用措施,以此加强对古镇历史文化及建筑的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大通和悦洲;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大通古镇地处江南,位于安徽省铜陵市西南部长江夹江与青通河(大通镇—青阳县)出口汇合处,古名澜溪,因水路交通发达而名。
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是一座名蜚中外的江岸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有“小上海”之美誉。
大通镇历史文化建筑群集中地区为和悦洲的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从2007年-2011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一大批如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公布了一批市(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文化建筑作为文化遗产,已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本文试以大通-和悦洲两岸历史文化建筑特色作一探索与保护实践,以期世人对此加以更大的关注。
1 大通古镇和悦洲历史文化的兴衰据铜陵县志记载,大通在唐代就设水驿,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通正式设镇,明代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又在此设巡检司、河泊所、递运所、驿运站等机构。
1853年以后,清政府为了对抗太平军溯江西进,在大通设驻了“大通水师营”,隶属长江水师提督。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深入了解安徽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以及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实地考察主要是对铜陵大通地域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其保存状况和开放情况。
访谈是通过与当地居民、文化从业者和相关机构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认知和看法。
问卷调查则是对大众的意见和反馈进行收集,了解普通民众对铜陵大通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和文化需求。
三、文化遗产调查结果1.历史遗迹a) 名胜古迹i) 古镇:该古镇建于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貌。
目前,该古镇的保护状况较好,但需要加强管理和修缮工作。
ii) 庙:该庙建于年,是铜陵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
目前,该庙的主体建筑保护状况良好,但附属建筑存在一定的损坏情况。
b) 建筑文化i) 传统民居:铜陵大通地域保留了许多传统民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民居的保护面临一定的挑战。
ii) 历史建筑群:铜陵大通地域还有一些历史建筑群,如建筑群和建筑群等。
这些建筑群是铜陵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分析1.文化保护工作a) 政策法规: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文件和文件等。
然而,由于落实不到位和监管力量不足,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一些问题。
b) 资金支持:铜陵市对文化遗产保护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有关部门应加大对文化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以保证文化遗产的长期保护。
2.文化发展现状a) 文化教育:铜陵市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开展文化课程和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
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文化教育在铜陵大通地域仍有待加强。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文化旅游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探讨的是旅游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在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中,铜陵大通古镇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铜陵大通古镇的历史背景、文化资源、旅游规模和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
铜陵大通古镇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作为铜陵市历史文化名镇,大通古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是一个典型的古镇,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大通古镇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首先,古镇内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历史文物,如清代的民居、祠堂、牌坊等。
这些古建筑物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是游客了解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其次,古镇拥有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如花会、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是古镇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古镇的风景优美,有着独特的水乡风情,游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镇的独特韵味,这也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大通古镇的旅游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
古镇景区的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古镇的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建筑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不尽人意,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其次,古镇旅游的规划和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游客数量过多、环境卫生不达标等,这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最后,古镇旅游的开发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来解决。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
首先,需要加强对古镇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更好地展示古镇的历史文化魅力。
其次,要加强对古镇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力度,合理控制游客流量,提高旅游环境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要加强对古镇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促进旅游与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古镇旅游文化发展分析调查——以铜陵大通古镇为例

量足够.
表 1 效 度 分 析
取样足够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0.701
Bartlett 的 球 形 度 检 验
近似卡方
6101.142
df
1762
Sig. 表 2 效 度 分 析 Cronbach'sAlpha
0.000 项数
0.811
19
1.2 调 查 结 果 与 数 据 分 析 通过实地市 场 调 查,我 们 一 收 集 了 202 份 游 客 基
本情况问卷和63份商家发 展 情 况 问 卷,事 后 我 们 对 数 据进行整理、分类,通过 SPSS软件进行数 据 分 析,所 得 结果如下:
(1)游客信息.被调查者 的 有 效 问 卷 中,来 自 铜 陵 的有126份,占 比 62%;来 自 非 铜 陵 的 有 76 份,占 比 38%(如图1 所 示 ),其 中 来 自 非 铜 陵 的 还 包 括 在 铜 陵 上 学 的 学 生,由 此 可 得,来 往 大 通 古 镇 的 游 客,铜 陵 人 偏多,非铜陵人较少,这反映 出 大 通 古 镇 在 外 市 外 省 的 知名度和游客 吸 引 力 是 比 较 小 的,古 镇 的 名 声 还 未 被 打 响 ,仍 需 发 展 、宣 传 .
经效 度 分 析 (如 表 1 所 示 )得 出 结 论,KMO = 0.701>0.5,且 Bartlett球形度检验表明 变 量 之 间 的 相 关性显著(伴随率为0.000,在 置 信 度 水 平 为 95% 的 情 况下可以拒绝原假设),说 明 问 卷 效 度 良 好,结 果 有 效. 进而进行信度(如 表 2 所 示 )分 析,由 于 此 问 卷 的 题 目 及形式是参照 信 度 较 高 的 相 关 课 题 问 卷 设 计 的,所 以 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可信的,各 题 间 的 一 致 性 较 好,样 本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铜陵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安徽铜陵家乡文化调研报告安徽铜陵家乡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家乡文化是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所特有的、受到人们共同推崇的文化形态。
通过对安徽铜陵家乡文化的调研,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铜陵的历史、民俗、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文化特点和传承情况,为铜陵的文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有助于增强居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调研方法和步骤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编制调查问卷并向铜陵居民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铜陵家乡文化的认知和评价,同时还会深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以获取更多文化细节和感受。
三、调研结果1.历史文化:铜陵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铜陵古城墙、铜陵承天寺等历史建筑物都是该地区的重要代表。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是极具吸引力和价值的,呼吁加强相关保护和利用。
2.民俗文化:铜陵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灯笼节、水燈节、舞龙舞狮等活动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希望保护和传承下去。
3.地方特色:铜陵是一个盛产铜矿的地区,因此铜元素在当地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
铜陵人民非常自豪地以“铜人”自称,同时还利用铜元素来进行文艺创作和装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文化。
4.传统美食:铜陵的传统美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如铜陵小吃的糖炒栗子、槟榔糟、铜锅鱼等,这些美食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味觉享受,也是外地游客品尝的热门选择。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通过对安徽铜陵家乡文化的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要加强对铜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营销活动,推动铜陵古城墙、承天寺等历史建筑物的修缮和旅游开发,提升其在文化旅游市场的价值。
2.在保护、传承和弘扬铜陵的民俗文化方面,应加强研究和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积极开展相关传统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们参与和关注。
3.要进一步发扬铜陵的地方特色,将铜元素融入到更多的文化创作中,打造更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品牌。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中国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对该地区的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对其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2. 背景大通地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中部,是该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本次调查旨在深入挖掘和理解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以促进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 历史文化3.1 建筑遗产大通地区保存有许多历史建筑,包括古代寺庙、古宅、古桥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传统建筑风格和技艺,并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3.2 艺术传统大通地区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例如绘画、雕塑、手工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互交融。
3.3 历史人物在大通地区,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有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颂,并成为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4. 社会民俗4.1 传统节日大通地区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人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团聚、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4.2 饮食文化当地的饮食文化独特而丰富,代表了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大通地区的传统美食以其口感和烹饪技巧而闻名,吸引了许多游客。
4.3 民俗传统大通地区的民俗传统包括婚俗、葬礼仪式、庙会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宝贵资产。
5. 文化传承与发展5.1 文化教育为了保护和传承大通地区的地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社区应重视地域文化教育,推动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5.2 跨界合作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大通地区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可以开展艺术展览、文化节庆等活动,增进与外界的交流与了解。
5.3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
铜陵环境的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铜陵环境的调查报告篇一:安徽铜陵大通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铜陵郊区大通古镇地域文化调查——《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及过程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铜陵郊区大通古镇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对大通古镇的地域文化从古镇的历史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访问当地居民,走访当地的特色古街、参观建筑,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一)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
铜陵大通镇位于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是一个千年古镇,它曾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的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清末民初,是大通古镇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古镇上居住着10余万人,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1876年,大通古镇与当时的安徽省府安庆一起,被《中英烟台条约》列为对外商开放的暂泊口岸;在辛亥革命时期的1912年,它更是安徽临时省政府所在地;其地理位置独特,距安徽精品旅游风景区九华山83公里、黄山和太平湖154公里,是“两山一湖”名符其实的“后花园”。
(二)特色的历史建筑
和悦街和澜溪街两个历史街区,隔江相望,一江两岸,各具特色。
在两个历史街区广泛分布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本身既
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味,也反映了因水而生的商业城镇的基本格局。
其中盐务招商局、商铺、报馆等建筑遗迹,是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士阁”作为“大九华山头天门”,是我国一座著名寺庙。
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南面的神椅山下、青通河畔,大士阁经多次修缮建设,陆续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大愿殿、伽蓝殿、祖师殿和功德堂、大慈殿、阿罗汉书画院及五百罗汉堂等庙宇。
龙泉井,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由于这口井位于长龙山的脚下,在建井之前,这里就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了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便在这泉眼之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
因为人们称那泉眼为龙泉,所以主人就把这口井取名为:龙泉井。
大通钟楼,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园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
(三)丰富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这里有青通河、长江、鹊江、祠堂湖、白浪湖、潜洲沙滩湿
地、江心洲田园风光、国家级淡水豚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3A 景区)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三、个人意见
近几年,大通相继荣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奖”和全国“文明镇”等荣誉称号;2005年5月,铜陵抓住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契机,推荐大通镇参加首届CCTV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大通在全国2万多小城镇中脱颖而出获第24名,其美誉度得到较大提升。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文化做出相应的有效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城镇发展侵蚀古镇魅力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