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初一语文24《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6年初一语文上24《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2016年初一语文上24《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含答案)

2016年初一语文上24《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含答案)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 贻以金钗()但逐层布板讫()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中的意思。

(1)以钳搏之()(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但逐层布板讫()(4)人履其板()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喻皓之妻B.岁以大穰以丛草为林.其喙有钳人履其板D.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旬日/子方尽皆B.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盖/钉板上下弥束D.则/以钳搏之.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6.下列语句属于言省略句,试在括号内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1)()遇子方虫(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7.学了《梦溪笔谈》中的《以虫治虫》这篇后,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你,你很想把《梦溪笔谈》整本书读完,恰好你的同桌有这本书,你准备向他借,你会说什么呢?02内精读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2)贻以金钗()(3)乃以瓦布之()(4)人皆伏其精练()9.翻译下列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请谈谈你从喻皓的“笑”中读出了哪些信息?11.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2.请你对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一)1、《以虫治虫》选自 ________, 作者 ________,字________, 浙江钱塘人 ,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1) 其喙 () 有钳(2 )岁以大穰()(3)梵 ()天寺木塔(4) 贻() 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 ()()(6)人履()其板( 5) 但逐层布板讫()3、解说字词 .①蔽 ()②悉()③旬日( )④穰()⑤岁( )⑥患 ()⑦履( )⑧赠()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 , 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差别以下各句中“之”的不一样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愿”。

()5、填空(用原语句填写)。

文章一开始就用一个“介绍子方虫的天敌 , 用“明它清剿害虫时威力大。

最后用“”字显示虫害的紧急 , 治虫实为事不宜迟 . 接着"说明为数众多 , 用“”说"的结果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二)3、解说句中加粗的词①患其塔动 ()②故这样 ()③未布瓦()④ 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说句中的文言虚词① 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④但逐层布板讫 ())③贻以金钗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皆伏其精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 1、《梦溪笔谈》沈括存中北宋 2 、① xi ē②huì3 、①掩盖②所有或都③十天④庄稼丰产 4 、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格斗 , 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沈括试题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沈括试题

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沈括试题1.简述《以虫治虫》的主要内容。

(5分)【答案】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时,在主要内容中,要体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比如本文,事情的起因为“秋天里出现了害虫”;事情的经过为“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事情的结果为“农业取得丰收”。

2.简述《梵天寺木塔》的主要内容。

(5分)【答案】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时,在主要内容中,要体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比如本文,事情的起因为“木塔晃动”;事情的经过为“喻浩解决塔动之因”;事情的结果为“人们佩服其精炼”。

3.《以虫治虫》一文中“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5分)【答案】害虫天敌的出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业增产,保护了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文章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这一现象来分析“岁以大穰”的原因。

4.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5分)【答案】逐层布板,实钉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一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方法即可。

5.向别人介绍一下《梦溪笔谈》。

【答案】《梦溪笔谈》:笔记集。

因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因而得名,共30卷。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补查、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目,共609则。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有许多沈括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发现。

特别是在药用植物方面的知识更为广泛。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6分)(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6分)(1)千万蔽地蔽:(2)岁以大穰岁:(3)患其塔动患:(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5)贻以金钗贻:(6)人履其板履: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6分)(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2)岁以大穰以:(3)以钳搏之以:(4)乃以瓦布之乃:(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而:(6)盖钉板上下弥束盖: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10分)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译述下列句子。

(8分)(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10分)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8.填空。

(4分)《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基础题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4.(1)B、E、F(2)A、D(3)C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

梦溪笔谈题目及答案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rush Talks from Dream Brook?(《梦溪笔谈》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讲课后作业1、单选题(题数:6,共6.0分)1.1.《梦溪笔谈》的作者是()。

A宋应星B贾思勰C郦道元D沈括正确答案:D1.2.《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反映了()社会情况的全景式画卷。

A唐朝B北宋C南宋D明朝正确答案:B1.3.上个世纪中叶,由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发起,研究《梦溪笔谈》和它的作者就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被称为( )。

A红学B梦学C易学D笔学正确答案:B1.4.为了制作出精确的地图,沈括创造了(),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制作出误差很小的地图。

A二十四至法B制图六体C计里画方D二十三至法正确答案:A1.5.以前有一种物质叫作“脂水”,生于水际沙石,沈括根据它的物理性状起名为(),这个词提出来之后,立刻被人们广泛采用,九百多年来一直沿用至今。

A石漆B石脂水C火油D石油正确答案:D在法医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为了验伤,在中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清洗干净的尸体放在()油伞下面,那些伤痕自然会显现出来。

A白色B红色C黑色D黄色正确答案:B2、多选题(题数:2,共2.0分)2.1.沈括“纵横”笔端著述《笔谈》是为了()。

A求名B求利C排遣不愉快之事D躲避他的妻子正确答案:CD2.2.中国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有哪几项在《梦溪笔谈》中有记录?()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正确答案:BC3、判断题(题数:7,共7.0分)3.1.沈括写作时所居住宅叫梦溪园,园子里有一条小溪叫梦溪,于是沈括便以此为名,起名《梦溪笔谈》。

正确答案:×3.2.沈括全面的科学才能,在古代为大家所公认的,在正史上留下“无所不能”的评价。

正确答案:√3.3.《梦溪笔谈》的研究偏向于自然科学方面。

正确答案:×3.4.沈括著述《梦溪笔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仕途断绝。

苏教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 同步练习

苏教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 同步练习

第五单元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蔽:(2)岁以大穰岁:(3)患其塔动患:(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5)贻以金钗贻:(6)人履其板履: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其:(2)岁以大穰以:(3)以钳搏之以:(4)乃以瓦布之乃:(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而:(6)盖钉板上下弥束盖: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C.其虫旧曾有之D.问塔动之因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1)代词,代物:(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5.译述下列句子。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课内阅读】(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办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岁以大穰.()(2)贻.以金钗()(3)其喙.有钳()(4)人履.其板()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方.为秋田之害方.两三级B. 如.土中狗蝎匠师如.其言C. 旬日子方皆.尽人皆.伏其精练D. 其.虫旧曾有之匠师如其.言E. 以钳搏之.问塔动之.因3.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七年级语《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梵.天寺木塔( )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钳搏之(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为秋田之.害喻皓之.妻B.岁以.大穰以.丛草为林C.其.喙有钳人履其.板D.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旬日/子方尽皆B.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C.盖/钉板上下弥束D.则/以钳搏之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6.下列语句属于文言省略句.试在括号内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1)( )遇子方虫(2)(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7.学了《梦溪笔谈》中的《以虫治虫》这篇课文后.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你.你很想把《梦溪笔谈》整本书读完.恰好你的同桌有这本书.你准备向他借.你会说什么呢?02课内精读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 )(3)乃.以瓦布之( )(4)人皆伏.其精练( )9.翻译下列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请谈谈你从喻皓的“笑”中读出了哪些信息?11.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12.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梦溪笔谈》二则·综合能力测试(一)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 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狗蝎()②其喙有钳()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①其虫旧曾有之。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加粗的字注音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③但逐层布板讫()④人履其板()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③未布瓦()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③贻以金钗()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①钱帅登之()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6.翻译句子①六幕相联如胠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
01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其喙.有钳()岁以大穰.()
梵.天寺木塔() 贻.以金钗()
但逐层布板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钳搏之()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3)但.逐层布板讫()
(4)人履.其板()
3.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为秋田之.害喻皓之.妻
B.岁以.大穰以.丛草为林
C.其.喙有钳人履其.板
D.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旬日/子方尽皆B.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C.盖/钉板上下弥束D.则/以钳搏之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6.下列语句属于文言省略句,试在括号内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1)()遇子方虫
(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7.学了《梦溪笔谈》中的《以虫治虫》这篇课文后,古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深深地吸引了你,你很想把《梦溪笔谈》整本书读完,恰好你的同桌有这本书,你准备向他借,你会说什么呢?
02课内精读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患.其塔动()
(2)贻.以金钗()
(3)乃.以瓦布之()
(4)人皆伏.其精练()
9.翻译下列句子。

(1)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10.匠师“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问塔动之因”,而喻皓是笑着回答,请谈谈你从喻皓的“笑”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11.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2.请你对文中匠师的表现,作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03拓展阅读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②喻皓所造也。

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

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③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制度:制造方法、技艺。

②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

③国朝:欧阳修是宋朝人,所以把宋叫国朝。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塔初.成()
(2)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为法()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

15.喻皓在建造开宝寺塔时为什么要使塔身向西北倾斜?请用原文回答。

二十四《梦溪笔谈》二则
1.huìráng fàn yíqì2.(1)用(2)派(3)只(4)走,踩踏 3.A(解析:A项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前者是“因”,后者是“把”;C项前者是“它的”,后者是“那”;D项前者是“在”,后者是“到”。

) 4.B(解析:B项的朗读节奏应为“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5.(1)(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2)于是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6.(1)这虫(2)木塔上7.《梦溪笔谈》这本书中的自然科学知识很有趣,我很想把整本书读完,听说你有这本书,借给我看看,好吗?8.(1)担心(2)赠送(3)就,于是(4)同“服”,佩服9.(1)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2)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10.示例:一方面是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解决“塔动”胸有成竹。

11.示例: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而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

12.示例:匠师的虚心好学是值得肯定的。

但他要面子,不敢(不愿)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

13.(1)刚(2)把14.开宝寺塔,在京城所有的宝塔中最高,而且设计很精巧,是都料匠喻皓负责建造的。

15.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

【附参考译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结构也是最精良的,是都料匠喻皓所造。

塔刚建成的时候,看起来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奇怪,问喻皓,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

”喻皓用心之精细大抵如此(大概就像这样)。

宋朝开国以来,(像样的,著名的,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喻都料(姓+官职)为榜样(标准)。

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