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摘录重点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和讲析法。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科学是美丽的》一文,领会了科学美,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篇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
板书课题并解题:“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二、作者简介。
沈括及《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
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
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
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
采草药文言文附译文

采草药文言文附译文采草药文言文附译文原文: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归其根。
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
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并、汾乔木,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
此地气之不同也。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此人力之不同也。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译文: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
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
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
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
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
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
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
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
古籍_梦溪笔谈_论中药材种植与采收_唐细英

古籍《梦溪笔谈》论中药材种植与采收唐细英谢玲陈荣《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博学多才,在科学领域也作出了卓越成就。
史书记载:“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1]他是宋仁宗嘉祐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且和王安石一样具有深厚的农业情结。
[2]熙宁九年变法失败,沈括隐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因而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3]还称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4]《梦溪笔谈》26卷,分故事、辨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8条。
本书主要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对医药也有专节的记载,见于卷二十六“药议”与《补笔谈》卷三“药议”中。
其中对中药材种植、采收等见解尤为精辟。
一、论中药材的栽培与生长中药材的种植和采收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内容之一。
中草药栽培源远流长,历代广大药农对中草药种植有着丰富的经验。
因为绝大多数的中药材来自天然或人工栽培植物,所以中药及中药学书籍古代称之为“本草”,后者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
中草药的生长和形成,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
我国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日照、湿度、温差、土质等生态环境因地而异。
《梦溪笔谈·药议·采药》谈及:“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5](注:本文有关《梦溪笔谈》原文均引自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下同。
《梦溪笔谈之采草药》教案

《梦溪笔谈之采草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梦溪笔谈之采草药》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学生能够领悟到作者对采草药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与采草药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观察、实践,学会识别不同的草药,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与草药相关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梦溪笔谈之采草药》的文章内容。
(2)学生能够掌握识别不同草药的知识和技巧。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与草药相关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草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要学习的《梦溪笔谈之采草药》一文,提出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提到的草药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草药知识和作者情感态度。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实践环节:(1)学生实地观察、采集不同的草药,学会识别和辨别。
(2)学生将采集到的草药进行分类、整理,加深对草药知识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将《梦溪笔谈之采草药》一文进行熟读背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江苏省泗阳县新袁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21《梦溪笔谈》二则同步导练 苏教版

21《梦溪笔谈》二则我国的科技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中有一部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
这部中国文化科技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较为详细地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课文所选的两则,文字简洁生动。
《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
相信你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疏通文句】1.查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粗的字注音。
蝎( ) 喙( ) 穰( ) 贻( ) 遂( ) 箧(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如:①而动如初②匠师如其言(2)以:①岁以大穰②以钳搏之(3)之:①方为秋田之害②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4) 方:①方为秋田之害②方两三级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
(1)贻以金钗()(2)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3)但逐层布板讫()(4)方为秋田之害()5.请把句子中省略的成分补全。
(1)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2)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2)方为秋田之害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7.翻译下列句子。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3)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4)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感知内容】8.《以虫治虫》一文中“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是怎样的?9。
《梵天寺木塔》中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了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众人对此事的反应?【探究问题】10.读了《以虫治虫》一文,它给你怎样的启示?11.《梵天寺木塔》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能力拓展】12.同学李军想进一步了解《梦溪笔谈》相关知识,请你为他提供几个获取该项知识的途径。
《梦溪笔谈》二则 3

《梦溪笔谈》二则 3一、教学目的: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 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菔fú(芦菔产是萝卜) 愆qiān(过失) 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 并bīng(古代并州) 陨yùn(坠落)牒dié(.文书) 湫qiū(水池)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 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县名) 迥jǐong(高挺的样子)作者及《梦溪笔谈》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
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
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
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联系课文的背景,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文实词词义,如:“岁”、“穰”等。
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具”、“以”等。
过程与方法:引导、交流、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简短的科技片断。
教学难点:欣赏课文简练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1.我们的教材第五单元设计的主题是“关注科学”。
你们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小黑板][生]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等。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发现同学们知道许多对人类有过贡献的外国科学家。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之一。
你知道我国古代在科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吗?[小黑板][生]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地动仪……从中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国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梦溪笔谈》。
二.感知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简介《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
[生]看书164页注释①2.全班齐读课文。
3.小组进行学习,借助工具书及注释,排查字音、词义并进行翻译。
4.针对字音、词义,针对课文内容互相提问。
[教师打出问题并在节上作补充。
一组复述文章内容,另一组读教师提供的文段。
比较交流]5.提示重点字音、实词含义及虚词用法。
三.体会语言1.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本课的大意。
谁能用准确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内容?[天敌]2.老师写的文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自由发言]3.一本记录科学发展的典籍,都用老师文段中的这种语言好不好?[自由发言]四.拓展1.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科学的发现。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自由发言]2.你知道在生物界中还有那些“天敌”的现象吗?[自由发言]3.放“以虫治虫”的投影。
4.这些都是昆虫的本能,是一种自然现象。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的文章内容。
(2)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特点。
(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问题,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的文章内容。
(2)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3)了解《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梦溪笔谈》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文学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采草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感知文章内容。
(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理解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如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巩固所学内容。
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搜集有关《梦溪笔谈》的其他故事或文章,进行阅读鉴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两则之《采草药》 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难解的文言虚实词, 疏通文句, 能够读懂课文, 翻译文句。
2、了解本文说明事理的思路,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认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并学习之。
教学重点 1 学习并掌握实、归、理等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2 指 导学生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3 进一步体会、学习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层次脉络,特别是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教时安排本课文共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采草药》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讲读《雁荡山》。
第三课时总析课文,比较阅读,练习。
教法选择目标教学法。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讲析 《采草药》 , 疏通文句,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准备为四化建设更好地服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设问,引导同学了解《梦溪笔谈》及科学 家沈括,为课文展开创设情境。
二前提检测检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及前期预习情况,布置同学作前
题测评题,作完后加以核对订正。
三逐步导读达标。
一讲析课文第一段 1 读请同学朗读课文,注意学生朗读中的停顿。
并指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利用文下注释,掌握殊、芽、归、实、效等 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 疑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 本段如何说明古法未当?2 皆不可限 以时月与古法未当的关系如何?3 论引导学生对阅读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 讨论,解决疑惑。
1 讨论所设之疑。
答案略 2 学生质疑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并讨论解决。
4 结小结课文第一段,并导入课文第二段。
设问本段由否定古法到提出不可拘于时月已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为何 文章还未完?是否后文属于赘笔?2 讲读第二段 1 读请同学读第二段,并 请同学发现问题,准备质疑。
引导学生理清层次, 疏通文句, 重点掌握花、 芽、 实等活用实词及盖、 理、凌、望、荣等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意。
2 疑引导学生针对本段内容设疑、质疑 1 已有结论,为什么还要继续 说明?2 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3 引导学生就读、 疑中的问题进行质疑。
3 论引导学生讨论前面所提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启发。
1 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理,当与不当之原因自明。
2 前面从用药的部位不同谈不可限以时月,是从内因的角度讲,后从
外部条件谈不可限以时月是外因。
4 结引导学生小结课文第二段,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1 实事求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值得提倡。
2 小结几个文言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四总析课文脉络。
根据板书分析课文脉络,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多种 思维能力。
五达标测评指导学生作达标测评题并加以订正附达标测评题。
学生做完以后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发现共同问题请测评题作得比较好 的同学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略附达标测评与板书设计前提测评一、注音宿根;黯恶; 愆 伏。
并汾乔木二、课文关于采草药的时间否定了什么观点,证明了什么观 点?三、解释1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答案略达标测评 1、指出下列文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1 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光芽。
2 诸越则桃李冬实。
3 深山则四月花。
2、解释加点词 1 则津泽皆归其根。
2 无苗时采则实而沉。
3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3、作者如何论证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课文从哪 些方面论证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