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墓葬

合集下载

4 浅谈加强我区民间古墓葬保护的思考 插图15幅

4 浅谈加强我区民间古墓葬保护的思考 插图15幅

浅谈加强洞头区民间古墓葬保护的思考——王和坤、林志军内容摘要:由于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淡薄,随着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我区清朝以来的民间古墓葬的保护面临着危机,亟待全面普查和保护,这对研究闽南墓葬文化和深入挖掘古代迁民的习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洞头区民间古墓葬保护一、引言据考古挖掘资料表明,我区开发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4300年前,东晋时期开始有人类活动痕迹,唐末宋初及元、明、清各时期都有居民定居的踪迹。

据正史文献记载,汉时,我区归属东瓯王国,建元三年东瓯王姒望“将其民徙处江淮间”。

“东越地遂虚”,福建人进而迁徙温州各地区,并衍播至洞头列岛。

明清时期,在政府“海禁”、“迁界”等一系列政策影响下,列岛居民颠沛流离,或远徙他乡,或转死沟壑,能留居者寥寥无几。

2008年笔者对我区80几个村岙进行谱牒调查走访,共调查姓氏84个,始迁祖900余人,其中祖籍福建省的占调查总数的88%,其他省、市、县及周边地区仅占调查总数的12%。

福建居民大规模向我区迁徙并长期定居始于明未清初年间,兴盛于康乾时期,延至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时间跨度长达300余年,由此可见我区是个典型的移民区。

一般来说,有居民活动踪迹的地方就有可能发现墓葬,但考古至今并无发现3500-4300年间土著居民的居住点或墓葬。

那么这些居民究竟来自何方?这还有待今后深入考证。

而今,在洞头列岛的地表能看到的以及地下考古能发现的民间古墓葬,年代最久的为清中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于洞头九亩丘遗址发现极个别宋代无主古墓葬,但因无任何历史记载而不计其中),距今仅有300余年历史,这批古墓葬已经成为研究闽南墓葬文化、移民文化、民族学、宗教信仰的聚焦点。

1、民间古墓葬文化及其特点列岛移民承接了闽南墓葬文化的传统,其墓形、葬式、葬具、铭文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与闽南墓葬大同小异,无不折射出蕴含在闽南人丧葬文化的价值观念。

古墓墓址讲究风水,例如东沙山后王氏始迁祖的墓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地处某处山腰,坐西北向东南,所谓背靠大山,前有流水,面临小山。

寿域宏开——访四川通江蒲氏清代家族墓地

寿域宏开——访四川通江蒲氏清代家族墓地

18寿域宏开——访四川通江蒲氏清代家族墓地罗晓欢(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047)摘 要:修建地上仿木结构石质墓葬建筑,是川、渝等西南地区明清时期重要的丧葬习俗,这些阴宅与土地庙、字库塔、祠堂等建筑共同构成了传统乡村聚落的人文景观。

大量的田野考察发现,处于村落公共空间中的墓葬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石构建筑的特殊营建技艺,建筑上大量的雕刻彩绘纹饰、各类戏曲故事、乡绅文人撰书的碑刻书法,实质上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观念传习的重要场所,更是实现乡村教化和乡风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

本文围绕对四川通江县铁佛镇熨斗坪村的蒲氏清代家族墓地的实地考察,试图挖掘“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区传统乡村的人文遗存,同时呈现传统乡村面临的当代境况。

关键词:家族墓地;乡村聚落;墓葬美术;乡村教化;湖广填四川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1)04-018-07收稿日期:2021-06-08项目基金: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清代四川地区民间墓葬建筑艺术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19FYSB045);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巴 蜀地区明清石构建筑实测和口述文献数据库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9YJA760042); 重庆师范大学重大重点培育项目“‘湖广填四川’移民地区明清墓葬建筑艺术数据库建设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PY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晓欢(1972-),男,重庆市人。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论及中国民间美术。

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领域依然受到重视,很多有价值的发现和有影响力的成果都建基于此。

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也是这样“走”出来的,如杨先让先生的《黄河十四走》就影响甚大。

画家黄永玉在评价杨先让先生的《黄河十四走》一书时说:“《黄河十四走》这一走,就好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为了传统建筑的那一走,罗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叶恭绰龙门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当一条新的脉络,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无可估量。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土家族的丧葬习俗是怎样的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连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区。

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留下了很多传统的习俗,下面小编推荐土家人的丧葬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湘西土家族的丧葬,对老人和长辈比较讲究,青年人则随便些。

(1)入殓: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

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

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将棺材放在堂屋正中,从七至九户邻居家中取来火坑灰撒在棺材内,铺上皮纸,就入殓,待亲人看过后再密封。

(2)戴孝:死者的孝男孝女,孝子孝孙,都要戴孝,近亲属要戴白麻布者白布头巾,要穿不钉扣子,以布条相结的白长衫,叫孝衣。

孝帕要连续戴满三年。

死者的亲生儿子在死者安葬后三个月内不剃头发,以表哀思。

(3)葬礼:在"改土归流"前,由土司举行葬礼。

"改土归流"后改为道士开路和举行葬礼。

死者一般要停柩三至七天才上山,在堂屋中设灵堂。

这几天内选择一吉日为"火葬日"举行葬礼,给死者杀猪宰牛作祭奠。

白天要道士或土老司"解结"和"超度亡魂"。

(4)送葬:举行大葬礼的第二天早上是送葬。

先请*阳先生选择好"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地方为坟地。

抬丧出门,要沿路丢"买路钱"(迷信纸),经过人家门口要放一个火把。

灵柩边走边有人用"子孙棍"(竹杆上捆七至九节钱纸)打棺材盖,敲着锣鼓送葬上山。

(5)安葬:灵柩抬到墓井边,下墓井前,由道士先在井内用小米画上八卦,洒雄黄酒后,棺材方能入坑,先由孝子一只脚跪在棺材盖上挖三锄泥下坑,然后众人堆土搬岩彻好坟墓。

潮汕明清墓葬风水浅说(提要)

潮汕明清墓葬风水浅说(提要)

潮汕明清墓葬风水浅说(提要)一、潮汕墓地的选择潮汕墓葬(阴宅)风水的选择,遵循“阴非一线不敛”以紧拱入首处专以细合为合法。

主要是依据《河图》、《洛书》及阴阳八卦,察看周围的龙、砂、水、穴、向五方面内容,其中“龙认生死,穴认真假,砂认粗秀,水认曲直,向辩纯疵”,并参考元运衰旺情况而定。

1、隐喻性。

俗话说叶落归根,根作为人类的安息地、灵魂的栖寄所,能归根于大地,就意味着人伦之本,种族之源,人生存在之始和生命之归。

穴星诸形不同,行龙结穴处也不同。

金星形圆,木星形直,土星形方,水星形星,火星形尖。

潮汕民间流行的葬法有:木星葬节,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窝,土星葬角(均以正体论)。

在木龙与穴地的关系上,龙贵阴,阴则脉气强盛有力,穴贵阳,阳则和气有济。

穴也有阴阳之分,阴来阳受,阳来阴受,惟凹凸分明,形如龟盖,土分五色,即是真穴。

如穴结在山窝者则多杂土,结在山陵者则多风化土。

2、技术性(1)点穴。

传统的点穴及下经法是:如后龙如首丰肥,形如龟盖,方为正气。

(2)认向。

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辨认来龙生死贵贱和穴的肪气有无外,尚有砂、水、向等要素。

不少姓氏对先祖的墓地因符合风水术中的龙、砂、穴、山、向五大要素而赞美有加。

(3)潮汕墓茔泥水建筑的作法。

潮汕墓茔的作体形局主要由山龙走势和分金字向、墓地大小等方面决定。

(4)数理性。

至于茔体大小壙位深阔,除受结穴星体影响外,深度及阔窄采用紫白洛书说,即潮汕所称的丈杆法,作墓茔用天父卦尺法和寸白起例,尺法起例如乾弼(水)离破军等。

(5)祝诀和忌讳。

对于舆师及泥水匠来说,能寻到一处好地后,还不能算万事大吉,施工也并非八方无忌,祖宗传下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还相当多。

筑坟墓时,还有一定的讳忌和祝诀。

起工时,如遇《通书》上所说的杀师日杀师时巡山罗猴、穿山罗猴等神煞,就要采取避让、制化等措施。

为谋求筑工时的顺利和彩头,可念祝诀或祷告,以祈求未来好运。

二、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况潮汕各地迷信地理之说由来尚久,受江西和福建两地风水学说的影响以及宋明理学在潮汕的传播,特别是朱熹出于礼制目的而倡导的葬说,无疑促进了潮汕地区民风对墓葬的崇尚。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

中国民间墓葬文化的意义与传统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墓葬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墓葬是连接生与死、人与祖先的重要桥梁,是中华民族尊重死者、承传文化、维护传统的一种方式。

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墓葬是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精神,它反映了中国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对人类历史的追溯。

一、墓葬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墓葬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文化系统,它包括了从墓葬建设、墓志铭、祭祀仪式,到祭扫清明等一系列与墓葬有关的文化现象。

中华文化认为墓葬是生死的分界线,是死者的归宿,因此在墓葬方面有很多讲究。

墓主人在建造时要考虑风水、天时、地利等一系列因素。

墓碑上的墓志铭需要用精湛的文学艺术表达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认识,反映出一段时代的文化精神。

而祭祀则是一种尊重祖先的传统文化。

人们在清明节登高扫墓、携祭品祭拜祖先,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了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也为后代传承中华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二、传统墓葬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墓葬的重视就源远流长。

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秦、汉等时期,中国人对墓葬的建设、装饰、祭扫等方面有着法律、制度上的明确规定,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墓葬文化。

而在明清时期,进一步形成了以“篆刻”、“古钱”、“瓷器”等为主要内容,以“山墓”、“洞窟”等为主要形式的民间墓葬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而现代社会的变革,带来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对民间墓葬文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三、现代墓葬文化的挑战与应对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土地,但同时也给墓葬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文化遗产和古墓葬被破坏和消失,加剧了墓葬文化的流失。

而墓葬文化也面临着生命力不足、陈旧化、失去传统魅力等问题,如何破解这些困局,是当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坚持保护和传承墓葬文化,使其融入现代文化的脉络之中。

四、结语中华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系,民间墓葬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间墓葬的法律保护研究

中国民间墓葬的法律保护研究

中国民间墓葬的法律保护研究作者:陈倩李娜黄媛媛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对坟墓保护的立法缺失,探讨侵害坟墓的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对我国农村坟墓进行法律保护。

首先对坟墓的法律性质探究,即“具有人格利益的财产”属性;第二,侵犯他人坟墓的民事责任应给予坟墓相关权利人相当的精神损害赔偿;第三,侵犯他人坟墓行为的行政赔偿应借鉴民事赔偿责任当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第四,如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恶劣,需通过刑法来保护和调整。

【关键词】坟墓;侵权;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自古以来,作为人们死后栖息之所的坟墓在中国人心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入土为安、维护坟墓的完整和安宁,既是逝者生前的期望,也是逝者后人在情感上的神圣责任,因此,法律有必要对坟墓进行全面充分的保护。

然而,纵观我国的法律体系,鲜少有提到“坟墓”二字,对其保护更是几乎空白。

目前我国明确提出保护坟墓的条款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五条。

在其他法律法规中,现行刑法仅仅是对古墓葬、古文化遗址进行了保护;另外一些与死者、尸体有关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殡葬管理制度还停留在以1997年发布实施、2012年修改的《殡葬管理条例》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配套的规范性文件为补充体系的阶段。

多年前发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不仅因为年代久远而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殡葬管理需求,同时其条文规定本身也存在诸多缺陷,对许多内容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

整个条例偏重于各类殡葬事务的管理,却缺少对殡葬活动中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相关权利人的权益保护难以保障。

综合这些规定来看,我国目前对于坟墓的系统法律保护实在是微乎甚微。

本文研究的坟墓是除具有艺术、文化、科研价值的古墓葬之外的一般民间坟墓(公墓除外),为了缓和一系列侵害坟墓引起的社会矛盾并提供相应的救济措施,笔者意从法律责任承担的角度探讨如何填补现行法律法规在坟墓保护方面的空白。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时间:2006-06-11 10:39 来源:河洛文化作者:河洛文化网点击:82次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俗经历了从形成至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后直到近现代基本上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与演进。

葬礼形式,在民国之前历朝历葬礼是洛阳民间礼俗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无论官方、民间,无论贫富,都将其视为人生礼仪的极重要的一环。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丧葬礼俗经历了从形成至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后直到近现代基本上是在内容上的变化与演进。

葬礼形式,在民国之前历朝历代官方多提倡土葬,宋代民间也曾时兴火葬。

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洛阳又开始提倡火葬。

葬礼礼仪的形式与内容也在逐步简约和着重寄托哀思,这表明了文明的进步。

一、土葬习俗洛阳民间的土葬习俗由来已久,据考古资料可知夏商时期即已成俗。

到了周代,不仅修坟造墓,而且也形成了较系统的礼仪。

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事兴衰、朝代更迭、战乱灾荒和文化的发展与融合等因素,使得土葬习俗或繁或简;并且无论在墓穴营建,棺椁制备还是在随葬器物和葬礼过程中,都渗透了各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思想因素。

时至近现代,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在政府的倡导下土葬礼俗由繁到简,许多封建迷信成分逐渐被剔除。

然而80年代以后,在一些乡镇现行的土葬礼仪中,迷信活动有所抬头,甚至在某些地方又有回潮之势。

(一)墓穴营造对墓穴的有意识的营造,在洛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就形状结构而言,从古至今基本上以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主,但在不同的时代又有各自的特色。

据考古资料,商周时期流行在长方形竖穴墓中死者的腰部位置,修一长方形的殉狗用的腰坑,有的墓棺底还要铺上朱砂。

秦代洞室墓,即在长方形竖穴坑的一侧再向内掏洞作墓室,棺木放在洞中(即现在所说的暗葬)。

汉王朝崇尚厚葬,出现了许多精心构建的砖砌石砌的各种形状的多室墓。

魏晋时代倡行简葬,墓穴多为单室砖室墓和土洞葬。

张家口丧葬民俗

张家口丧葬民俗

出殡。死者死亡的第丅天,由阴阳先生到坟台丆“划穴”(埋死人的位置),破土打
墓。墓的深浅度有定数,浅者丂八尺,深者一丄四五尺。打到墓穴觃定的深度之后,平行 向里打一个放置棺材的洞,叫“穿堂”。 夫妻死亡后,必须是同穴同墓,埋在一个墓冢里。先死的叫打“生墓”,后死的把同 一个墓穴打开,叫打“熟墓”。 民间还有“配死魂”的封建迷信习俗,即未结婚的男子和未结婚的女子死后,经过两 家协商,犹如过“喜事”,把两个尸体埋在一个墓里,死后结为夫妻。当然,不是两个人 同时死。先死的不论过了几年,后死的都可以与先死的“配死魂”。 清晨,“起灵”出门。在出大门时,孝男孝女跪在灵柩前,僧道鼓乐念经吹奏。由僧 道鼓乐和孝子顺时针绕棺丅周,逆时针绕棺丅周,谓之“悬棺”。悬棺毕,由长子摔“孝 子盆”,孝孙执“引魂幡”,起灵,孝子孝女皆嚎啕大哭。行至村外,孝子止哀,鼓乐僧 道全部克去,仅孝子随棺去墓地,恭移棺柩入墓,墓内置“遗饭罐”、“板瓦”、“五色 石”。入墓后先由孝子顺墓转丅周添丅锨土,逆转丅周添丅锨土,然后众人添土成丘,坟 头栽一株柳树,曰“坟树”。埋时,不准用脚掘,只能平铲。迷信人说,丆脚掘土即为“ 掘根”,掘根就是断后,七七使不得。 人们从坟丆归来时,吹鼓手到村边一路吹打着去“请灵”,一直到把“灵牌”放置在 堂屋供灵的位置丆。有的地方将孝服团好,从墙丆扔过去,依次在准备好的一盆清水和一 把菜刀前站定,双手在盆里蘸水,然后用湿手翻一万菜刀,口含一坒糖迚院。此俗称是避 邪,因为清水象征照妖镜,菜刀象征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出了殡之后,丅天忌门。所有吊丧的客人必须在午饭后离开。如果当天不走,就得“ 服了丅”,也就是丅天之后再走。凡是在丧事期间外借的家具、物件等,必须在当天送还 ,而且要送给几个馍馍,以示不“白用”。晚丆要设“谢宴席”,答谢在丧事过程中帮过 忙的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墓葬
在宋、辽、金时期,民间墓葬有墓室葬、石棺葬、木棺葬、火葬等不同形式,其中墓室葬最为讲究,多系官吏、地主、富商之墓。

墓室葬中有多室墓、三室墓、二室墓、单室墓等不同形式。

北京南郊的一座辽墓共有九室,前后三进,每进中部为大室,两侧带有耳室。

中央主室最大,直径4.12米,陈放棺木。

其他室陈放有锅灶、餐具、粮食等,完全仿住宅布局。

陕西丹凤县商雒镇有一座六室宋墓,中室作成六角攒尖顶长方形墓室,面积4平方米,高3.2米,以中室为核心,向五面扩展,以甬道相连。

正南面设门,墓室顶部用砖叠涩而成。

二室墓以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和洛阳新安宋墓最有代表性,其中白沙宋墓一号墓有墓道、甬道、前室、过道、后室五个部分,以一条轴线贯穿。

墓室结构是在已挖出的黄土洞穴内重新砌筑砖墙和穹窿顶,砖墙与土洞两者之间留有空隙。

一号墓前室为扁方形,1.84米×2.28米,高4.22米;后室为六边形,边长1.26米至1.30米,高4米。

二室墓还有左右并列的形式,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宋墓。

墓室平面有长方形、船形、梯形等。

单室墓有方、圆、八边、六边等不同形式。

北方的宋、金单室墓主要采用砖结构和穹窿顶,南方的宋墓为筒券顶或平顶。

有的还作成两层,上层放随葬品,下层放棺木。

河南新安宋代四郎墓的仿木构墓顶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的《星象图》绘画墓顶饰
民间墓葬在墓门、墓室、甬道等处多有仿木装修。

墓门门洞多作出倚柱、额枋、斗拱、屋檐的椽子、
瓦头、屋脊等,然后安装木门扇,也有的没有门,以砖填封洞口。

墓室装修不但有木构建筑中的结构构件、梁柱、斗拱,还有门窗。

宋墓及早期金墓中流行作一妇人启门的雕刻,以示墓室后部还有住屋。

另外还要
作上家具,刻上墓主人的像,以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

有的雕出墓主人夫妻对坐桌旁饮酒,如山西
侯马金代董海墓。

有的雕出戏台、演员和墓主在看杂剧表演的场景,如山西稷山的金墓。

一些金墓内所雕
各种花格隔扇门尤为精细、华丽。

山西侯马金代董海墓墓门,门的周围墙壁系仿木装修
山西稷山马村金代段氏墓内的山墙,表示墓室前还有院落
马村金代段氏墓内的“妇人启门”,表示墓室后还有居室
马村金代段氏墓内精美的砖雕隔扇门
辽代民间墓室中有的以壁画为主要装饰手法,例如内蒙古哲里木盟的辽墓,在墓道墙壁上绘有反映墓
主生前活动的《出行图》和《归来图》,有男女主人、仆人、侍从、鼓手、马夫等二十九个,姿态服饰、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造型比例准确。

此外,四川、贵州一带的宋墓以大石块砌筑,石块表面雕出仿木构的柱、梁、斗拱及装修。

辽宁法库
的一座辽墓以木制九脊小帐罩在石棺之外,极为罕见。

现藏于辽宁博物馆的木制九脊棺罩,系公元10世纪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