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精)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精)

面对农民大规模流入城市务工 , 保障其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

目前 , 国家“两为主”政策已在各地得到深入贯彻 ,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为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 (以下简称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这一大背景下 , 农民工子女是否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为此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于 2007 年 9 - 10 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无锡、成都、郑州、顺德、义乌、沈阳、石家庄、乌鲁木齐 12 个城市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典型调研 , 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二、 12 个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一农民工子女的规模与结构1. 农民工子女数量庞大2. 农民工子女在中等规模城市递增态势明显3. 大部分城市均存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数量的递增 , 伴随而来的是当地各类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快速发展。

4. 农民工子女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5. 城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比例较(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与管理状况1. 中央提出的“两为主”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根据中央提出的“两为主”政策精神 , 各地均结合实际 , 出台了一系列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相关的政策。

除广州、顺德、石家庄 (没有专门出台政策文件 , 具体工作均参照本省转发国务院文件精神执行外 , 其他 9 个城市还专门制定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 均提出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上实行“一视同仁”原则 , 并对学习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给予特殊的帮助。

2. 城市公办学校均设置了一定的农民工子女入学标准3. 有一半的城市明确提出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4. C 类城市近两年农民工子女入学人数增加显著5. 有 4 个城市明确提出应按学生实际人数向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拨付生均公用经费6.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水平和待遇较低7.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条件较差8. 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对教学设备的经费投入较少(三农民工子女的学习现状通过调研发现 , 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不大 , 而且他们在整体学习状况上要好于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2015-2016学年清姜路中学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情况说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前提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不能入学以及到哪里入学的问题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了。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如何实实在在地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但是,面对这些随父母迁入城市的孩子们的教育,确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我校为初级中学,现有教学班30个,就读学生1474人,生源来自厂区及附近农村,其中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49人,占学生总数的10.1%。

其中,初一年级39人,初二年级83人,初三年级27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源自于外省、市、县区。

二、解决措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1、认真落实政府文件精神,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出最大努力。

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做到无条件接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由最初的指定学校变成学生和学生家长自主择校,在学生入学就读方面我校坚决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无条件完全接受选择我校就读的务工随迁子女,并在编办、学习及生活等方面提供应有的照顾及帮助。

2.办好家长学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监护人素质。

学校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为目标,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介绍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做法及相关的制度条文。

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具体指导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及具体做法,提出家长需配合学校实施的具体做法。

通过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3、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洒下更多的爱。

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到班级任课教师,给予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思想道德上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了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第一篇: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调查——基于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村一、调查背景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

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由于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在外地务工加上,我的叔叔现在就在郑州中原区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卖菜,孩子也在郑州上学。

我深知他们在郑州上学的艰苦,于是想借这次毛概课外实践的机会调查一下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怎么样的,他们受教育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们小组四人利用清明假期之便,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调查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情况。

二、调查目的这次做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研,了解民工子女在学校及家中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从郑州市相关政策,经费和师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并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目的和主要意义在于:1.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民工子女受教育及学习情况,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2.从个例推广到一般,认识现在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3.为提高郑州市外来民工子女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加强长效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时间2012年4月1日—3日(二)调查地点、对象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外来务工人员。

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09级的部分父母在郑州务工的学生(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二个部分。

1、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那里有很多卖菜的摊主,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来到郑州的务工人员,生活艰苦,由于常年不能回家,所以孩子都也在郑州上学。

我们以书面问卷为辅助载体,主要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了解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状况。

2、从自动化专业09级的学生中找民工子女,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郑州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其中许多人员将子女带入城市接受教育。

然而,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义务教育情况却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选取了S市五个区的多所中小学进行调研。

问卷主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其家长,共计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80份。

我们还对20位教师和学校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以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三、调查结果1、教育资源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中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学校存在班级超员、师资不足等问题。

部分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名额有限,导致部分孩子无法进入心仪的学校。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与城市户籍学生相比,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普遍较低。

部分学校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3、家庭教育缺失:进城务工人员工作繁忙,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时间较少。

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业缺乏,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

4、心理问题: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部分孩子存在自卑、焦虑等情绪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四、建议措施1、加大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城市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2、完善招生政策:教育部门应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招生政策,扩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招生名额,保障他们的入学权利。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和社区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研究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研究

2进 城 务 工 农 民随 迁 子 女 义 务教 育面 临 的 问题 .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 问题突 出 .而且处 于正在增 多的趋势 . 更有的处于隐形状态 21 . 义务教育财政政策问题 虽然 目 国家制定 了义务 教育免费等许 多政 策措施 . 而 . 的 前 然 它 具体实施却没有得到贯彻。 相反的还有许多附加 条件 、 复杂手续 , 以至 于农 民工不能完全享受到这些政策的优惠 22义务教育公平问题 . 义务教 育的公平研 究一 直受到社会 的关注 . 通过对择 校 、 建立重 点学校 、 设置进校 门槛 、 单独编班这几方面的研究 . 学校为实现校方 的 利益 . 设置进校 门槛 , 支持择校政策 : 而农 民工也越来越追求子女义务 教育 机会 的均等 . 不仅是 入学机会 的平 等 . 还有在校接 受同等教育 的 公平 。 23 民工对其子女的教育作用问题 -农 目前 . 国家 陆续 的制定 了一些政策为农 民工子女能在城市公立 学 校就学和在学校 生活中不受歧视提供 了政策保 障. 尽管进入 同样 的学 校. 学习同样 的课程 , 同等程度 的免费教育 . 享受 但农 民工 自 文化程 身 度的高低对其子女的教育有着不可忽视 的影响 由于农 民工 自身受文 化教育程度低 , 对其 子女教育产生 负作用 . 再者 . 由于收入水平低 , 无 法为子女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所需要 的教育资源 24教师对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的关注 问题 - 经调查 . 四成教师表示 不会 全方面 的同等 对待学生 . 在加 强学校 教师对农 民工子女的学习教育 、心理教育 的等 教育的关注问题上 . 还 有待于解决。
措施 . 建立 完善 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 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
【 关键词】 务工农 民; 义务教 育

西安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西安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序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 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 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 以来,农村人口流动模式开始由最初的 “跑单帮” 转变为 “举 ,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也跟随父母流入 家搬迁” 城市。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就随之凸显出来 。 由于教育经费和户籍管理的原因,流入地一般不会向他们提供 9 年义务教育,也不会向他们提供与本市市民子女一样的高中 教育。 进城务工子女既不同于普通农民家的孩子 ( 父母在家务 农) ,又不同于城市的孩子。 经济收入的悬殊,与父母交流时 间的短少,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 要了解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就应首先了解进城务工人员的生 活现状以及思想现状。 笔者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进城务工人员有着顽强的生存毅 力,有着面对恶劣自然条件和在艰难生活中所拥有的活得精彩 的勇气以及有着在困难中对生活怀着永不言败的信心 。 他们对 目前生活并没有太多的抱怨,他们觉得现在与过去比,挣钱比 种地要多而且容易,与比他们富裕的人比,虽然不如人家,却 也没什么可怨天尤人的,他们认为别人富是别人有本事,自己 穷,是自己无能。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所以他们几乎没有公民 权利意识,不考虑人权、平等之类较抽象的问题,如果遭到什 么不公正甚至非法的待遇,那只是因为碰到了坏人。 他们意识 到文化水平低是导致自己贫困的重要原因,希望子女能受到更 好一点的教育,为此他们愿意省吃俭用为子女积攒学费。 他们 对家庭的前景没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 对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也没有迫切的要求 。 他们宁愿牺牲自己 这一代,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将来出人头 地,脱离农村,能够生活的更好。想法很美好,但是进城农民 工子女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 一)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依然存在 “入学难、上学贵” 的现 象。虽然国家明确了农民工子女城市上学的 “两为主 ” 政策 ( 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见国 2001] 21 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 家颁布的 [ 。 ) ,但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上学仍然比较艰难,存 展的决定》 “ 在 入学难、上学贵” 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城市公立学校为进城务工子女上学设置的 “门槛 ” 比较高。据我们对西安市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现状的调查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汇报材料市教育局**市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从深入推进教育公平,落实《义务教育法》规定2013今年5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各区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公办学校潜力,各校起始年级接收随迁子女人数不得低于去年"的要求。

同时,将今年随迁子女招生政策通过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设立服务与咨询电话,随时接听群众来电咨询,及时回复市委书记信箱、市长信箱、局长信箱、"12345"的各类来信,解释相关政策,化解群众投诉,方便进城务工人员及时为子女办理入学手续。

各区也想方设法,在执行省市文件要求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

**区在报名工作开始前,就事先根据去年接纳规模,为随迁子女预留出义务教育学位;**区在公办学位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班级、扩大班额保障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区将公办学校学位情况统一公告,通过"电脑派位"的形式化解入学矛盾。

据统计,2013年我市共接纳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7.5万人,比上年度增加约40001至2逾90%。

**市同。

"2578人,2012普通高考和本科、专科层次录取。

参加江苏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与江苏籍考生一样,须参加全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并符合高考报名资格要求,享受与江苏籍考生同等的录取政策。

我市严格按照省里要求,做好外地考生的报名组织、资格审查、考试实施、招生录取等工作。

对不符合条件的非江苏籍考生,积极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为考生回原籍参加普通高考提供便利条件。

据统计,2013年我市参加普通高考的外省学生有99人,从今年报名情况看,参加2014年普通高考的外省学生将达到473人。

三、深入推进"三同教育"我市早在2003年就提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三同教育",即"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1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1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涌入城市,但是随着农民工的转移,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日益凸显出来。

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

是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进城农民工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务工子女入学问题,但是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享有教学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通过调查与分析:学习上,在这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6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基本技能的水准有待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引导。

生活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居住、食宿、穿着、学习等条件相对较差。

心理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学校后,60%的学生表现出真诚、善良、朴实的心理品质;但是,仍然有40%的学生往往有三种不良心理倾向:一是孤独、自我封闭。

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接触,没有较好的伙伴;二是自控力差。

表现为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貌似听讲,实则神离,结果是一学就忘,一做就错;三是逆反心强。

体现在心里有话不愿意倾诉,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不接受,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入学门槛高,就读公办学校困难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的区域,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造成入学门槛高,就读公办学校困难的主要原因。

出于生活成本及就业的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往往集中居住在城郊接合部,相对于市区而言,郊区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这使得义务教育资源区域性供给短缺现象十分突出。

(二)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进城务工人员忙于生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他们的孩子,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整日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

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历一般不高,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安镇中心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调研报告
伴随着社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镇,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情况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所有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校如何实实在在地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尽快地融入到新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但是,面对这些随父母迁入城市的孩子们的教育,确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一、我校的基本情况
1.分布情况
我校现有学生1122人,其中外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4.5%。

近三年来,随迁子女入学情况为:一年级9人,三年级8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外省的有5人。

2.学习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在这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中,60%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欠缺,基本技能的水准有待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正确引导。

3.生活状况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居住、食宿、穿着、学习等条件相对较差,多数学生能继续保持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但是少数价值观念有失偏颇的学生随即产生了抱怨、厌烦、自卑的心理。

4.心理状况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学校后,60%的学生表现出真诚、善良、朴实的心理品质;但是,仍然有40%的学生往往有三种不良心理倾向:一是孤独、自我封闭。

主要表现为不愿与他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学生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猜疑心较强,喜欢独来独往,没有较好的伙伴;二是自控力差。

表现为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貌似听讲,实则神离,结果是一学就忘,一做就错;三是逆反心强。

体现在心里有话不愿意倾诉,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不接受,甚至故意表现出抵触、不顺从的情绪。

二、保障措施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我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1、认真落实政府文件精神,切实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做出最大努力。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的要求,专门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民工子女)入学制度,做到无条件接收。

2.办好家长学校,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监护人素质。

学校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为目标,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介绍学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做法及相关的制度条文。

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具体指导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及具体做法,提出家长需配合学校实施的具体做法。

通过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3、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洒下更多的爱。

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到班级任课教师,给予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思想道德上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了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

通过学校共青团、少先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进城务工子女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提高他们自理、自立的自信心。

我们通过捐赠生活物质、学习用品和现金等形式,与68户校内贫困学生家庭建立了帮扶对子。

几年来,我校党员教师先后几次走访这些家庭,以各种形式的帮扶为贫困家庭捐赠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现金折合人民币5千余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在对待子女的学习、成长发展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

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

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

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

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

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

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

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

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82.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
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四、建议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

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3、以学校为依托,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丰富学生节假日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让他们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