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表格式教案-10、神奇的泡泡-长春版

合集下载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奇妙的泡泡(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奇妙的泡泡(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奇妙的泡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和气体之间的区别,认识水与泡泡的性质及其对生活的作用。

2.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泡泡的形成原理及其变化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实验探究兴趣。

4.提升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水,洗洁精,碗,吸管,蔬菜油,盐,糖,食用碱,饮料瓶等2. 教学环境教室、实验室或操场3.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及总结。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首先引入泡泡在生活中的作用,如:洗澡、洗碗、装饰等。

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或实物示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泡泡的形成原理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取出蔬菜油、食用碱、盐、糖、洗洁精等材料,并在一张白纸上滴入每种材料。

然后在学生的指导下,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这些材料,拿起吸管在里面吹入空气,学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的反应。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其中的原理,让学生明白泡泡的形成原理。

3. 制作泡泡液制作泡泡液是探究泡泡变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泡泡液的制作方法,如下:•泡泡液一:在碗里加入适量的水和洗洁精,旋转搅拌,待泡泡液均匀时即可使用。

•泡泡液二:在瓶子里加入蔬菜油和饮料瓶口的洗洁精,然后适量加水搅拌,使混合物均匀。

•泡泡液三:在碗里加入适量的食用碱和水,加糖搅拌,形成泡泡液。

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制作泡泡液,比较不同配方制作的泡泡液的效果和泡泡的大小、颜色等差异。

4. 泡泡表演制作好泡泡液之后,让学生进行泡泡表演。

通过在泡泡中加盐、糖等实验探究泡泡变化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泡泡很容易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 总结交流在活动结束前,让学生归纳总结、展示交流,通过分享和讨论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和反思过程,总结和巩固学习成果。

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泡泡实验。

四、教学成果的评估对于此次综合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了解液体与气体之间的区别,是否认识水与泡泡的性质及其对生活的作用。

《10神奇的泡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10神奇的泡泡》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激发创新思维。
4.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实验室、显微镜、试管、滴管、肥皂水、色素、吹泡泡工具等。
2. 课程平台:教学PPT、实验指导手册、在线科学视频等。
3. 信息化资源:科学教育网站、实验教学软件、科学游戏等。
4. 教学手段:讲授、演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协作探究等。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神奇的泡泡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泡泡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清洁作用:去除油污、杀菌消毒等
医疗领域:药物递送、生物成像等
其他领域: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互动交流等情况,评估学生对泡泡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方面,以及他们对泡泡的特性和应用的理解。
展示一些关于泡泡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泡泡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泡泡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泡泡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泡泡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泡泡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泡泡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神奇的泡泡》教案

 《神奇的泡泡》教案

《神奇的泡泡》教案神奇的泡泡教案引言: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融入趣味教育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而"神奇的泡泡"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探索性的主题,通过泡泡实验和相关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本教案将介绍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们引导孩子们在泡泡中进行探索与学习。

一、泡泡教学目标1. 学习泡泡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性质;2. 观察和描述泡泡的形状、颜色等特征;3. 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提高注意力集中能力;4. 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5. 通过互动游戏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活动设计1. 实验:泡泡的形成原理a. 材料准备:香皂液、水杯、吸管、清洁布b.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香皂液倒入水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步骤二:用吸管轻轻吹出气泡,并观察气泡的形状和持久性;- 步骤三:用清洁布揩拭手部,了解泡泡爆破的原因。

c. 辅助问题:- 为什么吹出的气泡会变成球状?- 为什么泡泡会爆破?d. 结果总结:气泡形成是因为香皂的化学性质,而泡泡的持久性取决于水分子表面张力。

2. 观察与描述:泡泡的特征a. 材料准备:不同大小的泡泡液,细吸管,白纸b. 活动步骤:- 步骤一:准备好不同浓度的泡泡液,并用吸管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 步骤二:在白纸上观察和记录泡泡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步骤三:加入不同颜色的液体(如食用色素)观察泡泡颜色的变化。

c. 辅助问题:- 大泡泡和小泡泡的特征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加入食用色素会改变泡泡的颜色?d. 结果总结:泡泡的形状和大小受到气流、液体浓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泡泡颜色的变化是因为色素的作用。

3. 创意发挥:泡泡艺术a. 材料准备:各种颜色的泡泡液、吸管、纸板、颜料b. 活动步骤:- 步骤一:将各种颜色的泡泡液倒入不同容器中;- 步骤二:使用吸管吹出泡泡并将其粘在纸板上,创作自己喜欢的泡泡艺术;- 步骤三:可以使用颜料添加更多色彩,并在作品上进行涂鸦。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神奇的泡泡》

小学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神奇的泡泡》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泡泡的认知,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

3.培养学生参与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1.泡泡概念和特征。

2.泡泡形成原理。

3.泡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活动一:泡泡观察1.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的泡泡,如洗手液泡泡、肥皂泡泡、可乐泡泡等。

2.让学生用实际的泡泡触摸、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3.让学生归纳总结不同泡泡的特征,并讨论泡泡的用途。

活动二:泡泡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尝试用不同的液体(肥皂水、洗洁精、蜂蜜水等)制作泡泡,并观察不同液体制作的泡泡特征有何区别。

2.学生依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下每一次实验的结果。

3.让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泡泡形成的条件和原理。

活动三:泡泡创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自己的泡泡创作实验。

2.小组成员合作讨论并确定实验方案,例如:用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制作泡泡,或者添加其他物质调整泡泡的特征等。

3.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

活动四:泡泡应用1.组织学生讨论泡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泡泡浴、泡泡画、吹泡泡比赛等。

2.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泡泡应用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并创作一份小报告。

3.学生分享自己的小报告,并给予互动和评价。

评价与反思:通过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的方式,对泡泡进行充分的认知。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并多给予学生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学习方法和方式。

长春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第10课《神奇的泡泡》教案

长春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第10课《神奇的泡泡》教案

《神奇的泡泡》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制作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 发展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学习。

3. 提倡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制作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对泡泡形成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第10课,学生年龄为8-9岁,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正在逐渐发展,但对于科学现象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因此,本节课以制作泡泡为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张描绘泡泡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曾经看到过泡泡吗?你们认为泡泡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展示一张生动有趣的描绘泡泡的图片,例如一群孩子在户外吹泡泡的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泡泡现象,如洗澡时的肥皂泡、洗碗时的泡沫等。

2.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你们有没有亲自制作过泡泡?你们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泡泡的形成?”-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泡泡的经验,例如使用肥皂水和吹泡泡器等工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泡泡形成的原因,如水的表面张力、空气的作用等因素。

二、探究泡泡的形成原理1. 教师组织学生进入小组合作,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泡泡。

-教师准备肥皂水、吹泡泡器、水杯和吸管等材料,并将它们分发给学生小组。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泡泡(教案)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泡泡(教案)

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泡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泡泡的基本原理,掌握制作泡泡液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良好习惯。

4.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泡泡的基本原理2. 泡泡液的制作方法3. 泡泡工具的制作与使用4. 泡泡表演与欣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泡泡的基本原理,泡泡液的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泡泡液的配比,泡泡工具的制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泡泡棒、吸管、塑料瓶、洗洁精、胶水、容器等。

2. 学具:学生自备泡泡棒、吸管、塑料瓶、洗洁精、胶水、容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1 老师展示泡泡表演,引导学生关注泡泡。

1.2 学生分享自己对泡泡的了解和喜爱。

2. 讲解泡泡的基本原理2.1 老师讲解泡泡的基本原理,包括表面张力、泡泡膜等。

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泡泡的基本原理。

3. 泡泡液的制作方法3.1 老师讲解泡泡液的制作方法,包括洗洁精、胶水等原料的配比。

3.2 学生分组合作,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泡泡液。

3.3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泡泡液,交流心得。

4. 泡泡工具的制作与使用4.1 老师讲解泡泡工具的制作方法,如泡泡棒、吸管等。

4.2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泡泡工具。

4.3 学生尝试使用自己制作的泡泡工具吹泡泡,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泡泡表演与欣赏5.1 学生分组进行泡泡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

5.2 全班同学一起欣赏泡泡表演,感受泡泡的魅力。

6. 总结与反思6.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6.2 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展示自己制作的泡泡液和泡泡工具。

2. 家长协助孩子拍摄泡泡表演视频,上传至班级群分享。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泡泡的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制作泡泡液和泡泡工具的熟练程度。

长春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10课 神奇的泡泡

长春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第10课 神奇的泡泡

2 泡泡的组成
PA R T
泡泡的组成
泡泡的形成
泡泡的结构
泡泡的颜色
泡泡的组成
泡泡的形成
泡泡是由水和气体混合形成的,通常使用肥皂水制作泡泡。肥 皂水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气体能够在水 中形成泡泡。
泡泡的组成
泡泡的结构
泡泡的外层是由肥皂水形成的薄膜,内部是充满气体的空腔。 泡泡的薄膜非常薄而且柔软,能够承受气体的压力,使泡泡能 够保持形状和稳定性。
泡泡的特性
泡泡的颜色丰富多彩
泡泡的颜色来自于光的干涉和折射。当光线照射到泡泡的表面 时,会发生干涉现象,不同厚度的泡泡膜会使得不同颜色的光 线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涉。因此,我们可以在泡泡上看到丰富多 彩的光谱,包括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等。
泡泡的特性
泡泡的破裂原因
泡泡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泡泡膜的厚度不 均匀。当泡泡膜某一部分的厚度过薄时,这部分的表面张力会 比其他部分大,导致泡泡膜在这个地方破裂。此外,泡泡还会 受到外力的作用,例如被触碰或被吹风等,都可能导致泡泡破 裂。
泡泡的组成
泡泡的颜色
泡泡的颜色是由光的干涉和衍射效应引起的。当光线照射到泡 泡的薄膜上时,部分光线被反射和折射,不同波长的光线干涉 产生了不同颜色的泡泡,使泡泡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
3 泡泡的特性
PA R T
泡泡的特性
泡泡的形状多样
泡泡的颜色丰富多 彩
泡泡的破裂原因
泡泡的特性
泡泡的形状多样
泡泡可以是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这是因为泡泡 的形状受到表面张力和空气压力的影响。当泡泡形成时,表面 张力使得泡泡的外形呈现出最小曲面积的状态,所以泡泡通常 是圆形的。但是,当泡泡受到外力影响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 变化,例如被吹气球时,泡泡会变成椭圆形或长方形。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泡泡(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泡泡(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神奇的泡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描述、比较的能力。

2.让学生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和特性。

3.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泡泡水、洗碗精、纸杯、吸管、食盐、糖、食用色素、纱布、吸水纸等材料。

2.PPT讲解素材及实验步骤介绍。

教学过程及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泡泡形状的图片、讲解泡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于泡泡的兴趣和好奇。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小视频或其它震撼人心的形式,通过简要介绍泡泡的形成原理和构成成分等知识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泡泡。

3. 实验环节1.实验1——色彩泡泡(1)材料:泡泡水、纸杯、食用色素、吸管。

(2)实验步骤:① 在纸杯中加入泡泡水和适量的食用色素,搅匀后用吸管吹出泡泡,使泡泡飞出并观察泡泡的形态和颜色。

② 实验时可尝试加入不同的颜色和用吹管缠绕泡泡等玩法提高趣味性。

2.实验2——耐热泡泡(1)材料:泡泡水、洗碗精、纸杯,烧杯,火柴。

(2)实验步骤:① 在纸杯中加入泡泡水和少量洗碗精后加热,待泡泡冒出时点燃泡泡,发现火焰可以被包裹在泡泡中,形成具有弹性、非常鲜明的形态。

② 辅助性探讨:泡泡为什么有“障碍物”的保护作用?3.实验3——奇妙的泡泡(1)材料:泡泡水、洗碗精、纸杯、吸引铁粉的强磁等。

(2)实验步骤:① 在纸杯中加入泡泡水和少量洗碗精后,倒入适量的铁粉,用带有强磁性的物品,如磁铁等将泡泡吸附。

② 辅助性探讨:泡泡为什么可以吸附铁粉等物品,探究科学原理。

4. 总结反思回顾整个活动过程,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操作技巧、元素分析、科学知识等方面,并思考玩乐中探究的意义。

教学评估通过文本编写、小测验、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应用和创新加以考核。

教学安排计划通过教学计划表,将时间、内容等列出以便于教员在实施教学时,能够控制教学进程,保证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方。

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

了解不同民族儿童的课余生活。

同学们,你了解了哪些丰富多彩的课
余生活。

课余涛涛在海边捡贝壳、踩沙滩。

山山提着小篮子采蘑菇,青青骑着小马在
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驰,平平在平原上抓
蝴蝶,京京正跑向科技馆,看样子他在课
我们也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而
且认真执行了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
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
与大家分享。

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
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
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
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⑴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
的游戏、娱乐活动。

⑵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
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

⑶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
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
⑷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
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
⑸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
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
新见识。

⑹可以讲讲自己学会的一样生活
小技能
交流要求:别人发言认真倾听
断。

自己交流尽可能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声音响亮全班交流。

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安排都不太一样,那么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最合理、最有意义、最切实可行呢?也可以说说听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并和大家共同讨论。

能手、勤劳小能手、休闲小能手、阅读小能手等。

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彝族
的农历7月间我们都会举行欢快的火把节表达自己对火的崇拜,自己的高兴之情。

傣族,每年的农历4月13日—4月15日之间
蒙古族
余生活。

黎族、苗族
达对生活的热爱。

应该怎样与更多人来分享它呢?说说你
的好办法。

方法:交流、拍照片、把自己学到的、听到的告诉更多的人,与同学合作编课余生活三句半,将有趣的画面画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