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第三章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第三章

思修重点知识点整理归纳202第三章引言本文对思修课程中第三章的重点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归纳。
第三章主要涉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实践基础和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科学判断和理论规划的重要思想。
它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中国的特定国情出发进行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依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推进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度设计和改革,不能盲目复制别国的发展经验。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二、实践基础和活力实践基础和活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基础和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立足点。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改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实践基于人民群众,是指导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听取群众声音,密切联系群众,以实际行动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3.实践活力源于改革创新。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的强大动力。
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勇于突破陈规旧观念,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具体而言,根本目标包括: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意味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努力实现国家整体实力、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现代化。
思修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生活贫民化 精神贵族化
01
生活贵族化 04 精神贵族化
03
02 生活贵族化
精神贫民化
生活贫民化 精神贫民化
什么是人生观?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 人生 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 目的 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 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认真学习
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进行思想改造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遇 到 困 惑 或 问 题
面 对 问 题
认 识 问 题
解 决 问 题
听心理健康课 阅读心理卫生书刊 寻求心理咨询人员 运用到生活中
BINGO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知识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
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 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
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
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 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 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 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 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 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
������
第十六届总统——林 肯
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此路
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 也因而站
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只不过滑 了一跤, 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
•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大学思修第3章总结知识点

大学思修第3章总结知识点首先,第三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历史的、发展的认识,揭示了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反对形而上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基础,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方向,是反对唯心史观、机械史观和经验史观的哲学。
其次,第三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学基本方法是指导人们进行思想认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了对事物认识的历史性和社会性,揭示了认识的实践基础和社会要素,是反对唯心论和经验论的认识论。
辩证法的方法论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方法,是反对形式逻辑和形式辩证法的方法论。
最后,第三章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逻辑学基本方法在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逻辑学基本方法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科学研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指导人们正确对待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标准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第三章的内容对于学生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逻辑学基本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们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和逻辑学基本方法,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思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资产阶级法权的特点和来源资产阶级法权是指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存在,导致少数人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的权力和特权。
资产阶级法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平等性:资产阶级法权体现了社会阶级的不平等,少数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权力,而多数劳动人民则受到剥削和压迫。
2.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资产阶级法权是私有制经济的产物,只有私有制经济的存在,才能保障资产阶级法权的实施。
3.法律保障:资产阶级法权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维护,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资产阶级法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背景:资产阶级法权的形成和存在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与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密切相关。
2.经济基础:私有制经济的存在为资产阶级法权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只有通过剥削劳动人民取得剩余价值,资产阶级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3.政治权力:资产阶级通过掌握政治权力来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法权,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来约束和限制劳动人民的权力。
二、资产阶级法权的作用和限度资产阶级法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限度。
资产阶级法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维护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法权保护了私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资产阶级通过拥有资产和权力来剥削劳动人民,获取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3.促进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法权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动力,激励资产阶级进行创新和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资产阶级法权的限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内部矛盾:资产阶级法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矛盾和冲突,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2.劳动人民反抗:劳动人民对资产阶级法权的剥削和压迫存在不满和抵制,可能通过组织工会和社会运动等形式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3.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资产阶级法权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只能表面上调整社会关系,无法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
思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思修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思修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内涵和发展。
本文将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如亚里士多德、亨利·圣西门和恩格斯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正式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其创始人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提出了历史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首先是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形态。
其次是历史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冲突实现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无产阶级专政。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经历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重要发展阶段。
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提出了帝国主义阶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则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创造性发展,具有中国特色。
邓小平理论则是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这一部分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思想资源。
思修第三章-第一节

韩素云
思想道德修养 38
影像资料
课堂讨论
北大高材生殒命雪峰,值不值?
思想道德修养
39
四、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通过俞敏洪的事例,你认为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什么条件和途径?
思想道德修养
40
主观条件
选择正确的人生 价值目标,这是 人追求人生价值 的精神支柱
自觉提高自我 的主体素质, 这是实现人生 价值的关键。
思想道德修养
47
俞敏洪:从绝望中寻找
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十年前,可能整个北大 知道俞敏洪这个名字的 人都屈指可数;十年后 的今天,全中国的大学 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 知道中国有个俞敏洪, 有个新东方。
思想道德修养
48
俞敏洪的老家在江苏的农村。经过三年的高考,他终于
在1980年考入了北京大学西语系。俞敏洪说,这是一 种幸运——他本来的目标是江苏当地的师范学院,可是 没想到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干脆报了北大, 没想到竟被录取了。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看来“不堪回首” 的大学生活。用俞敏洪自己的话说,他在大学期间是被 遗忘的角落。从农村来到北大的他,在全新的环境和各 地的同学面前头一次感到了自己的渺小。这个曾经的班 长,曾经的孩子王,在北大同学的侃侃而谈面前露怯了, 在“各方神圣”的渊博的知识或出众的能力面前突然感 到了失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郁闷如潮水一样袭来, 让他变得沉默寡言,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结核,使他更 加压抑。大学期间,他几乎没有在北大学生经典的卧谈 会上自信地发表过自己的见解,没有参加过任何一种学 生活动,没有主动交往过女生,也就没有了竞争的意识 和信心。
思想道德修养 16
选择A 有点悲观型:旅馆的游泳池之类的,一般说来都在 窗边,这种距离感转换成时间轴时,以长久的态度 而言,觉得将来是抓不住的,稍微有点悲观的成分 存在。 选择B 乐观型:看得到旅馆外的东西的距离感,表示你多 少对长远的将来抱有一点展望,一般说来,这是认 为自己的将来很乐观唷。 选择C 超乐观型:可以看到那么远的距离的话,你的将来 是不是很安乐、无忧无虑呢?不过,比起忧郁地沈 思,还不如开朗一点更能招来运气。 选择D 严重悲观型:只有看到这么近的东西,你的未来观 实在是非常悲观!已经少有乐观想法,是不是已全 部都像河水一样流光啊
思修第三章

基本问题:
人生目的对于人生发展有着怎样的重 要性?
①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③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 准。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 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 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 图。
用人生态度来考察人生观 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②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她捐给“希望工程”的部分约为10万元,那是她一生的积 蓄。1992年她丈夫张文裕去世时,她已遵照张文裕生前与她的 共同约定-不为儿子留任何遗产,将张文裕一生积攒的10万元 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案例思考:
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 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是同学们应严肃对待的重 大人生课题。
人生观需要回答的问题: 人的本质是什么? -——人为了什么活着 人生为了什么? -——人怎样活着 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 -——人怎样活着更有意义
古希腊 特尔斐神庙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 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 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 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
案例:一辈子隐性埋名的科学家
1994年6月18日,中科院院士、工程物理学家、我国核同 位素分离科学的学术奠基人王承书,不幸病逝,享年82岁。
思修课件第三章

意义
人类生存与延续的前提条件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 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 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 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 恩格斯
人们的“吃、喝、行为等等,固然也是 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 脱离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 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 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
斯芬克斯。它有一个谜语,询问每一个路过的人,谜面 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
三只脚走路。‛据说,这便是当时天下最难解的斯芬克
斯之谜。如果你回答不出,就会被它吃掉。它吃掉了很 多人,直到英雄的少年俄狄浦斯给出谜底。俄狄浦斯的 谜底是‚人‛他解释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一个娇嫩的 婴儿,用四肢爬行。到了中午,也就是人的青壮年时期, 他用两只脚走路。到了晚年,他是那样老迈无力,以致 于他不得不借助拐杖的扶持,作为第三只脚‛。斯芬克 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了一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 会、集体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澄清错误认识。
教学内容
(二)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
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不仅回答了人是什 么,更回答了人可能是什么,应该是什么?
马克思:“人在自身需要的推动下,通过在 一定社会交往和关系中的生产劳动,逐步形 成、发展自身的自由自觉性。”
(一) 人的本质问题的构成及其主要回答
人是食品的过道 人是自然的仆役 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
人是两脚直立、不长羽毛的动物---柏拉图的“人”
人是万物之灵 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司芬克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单选1、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价值B、人生目的C、人生态度D、人生信仰2、人生价值的根本内容是以()的关系为实际内容的人与之间的价值关系。
A、自我与他人B、索取与享受C、劳动与创造D、贡献与索取3、人生目的是指人()的观点和主张,是人生的根本愿望和目标。
A、为什么发展B、为什么活着C、为什么工作D、为什么努力4、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和基本意图。
A、心理问题B、心理矛盾C、心理倾向D、实际行动5、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生活动(),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6、所谓人生观是指()。
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看法和观点的总和C、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D、科学的人生态度7、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人生的自我价值主要表现为()。
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B、自我对自己本身的肯定关系,即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关系C、国家对个人的积极评价D、个人通过劳动、创造为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8、()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A、世界观B、人生态度C、人生观D、价值观9、()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价值。
A、人生的自我价值B、人生的社会价值C、价值观D、价值标准10、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A、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发展B、能力大小C、对社会的贡献D、动机的善恶11、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
这种群众史观反映到人生观上必然是( )。
A、为人民服务B、为个人谋福利C、人生短暂,及时行乐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12、我们应当确立的高尚的人生目的是( )。
A、享乐主义的人生目的B、金钱拜物教的人生目的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D、为个人和全家求温饱的人生目的13、科学的人生观是()。
A、自保自利的人生观B、及时享乐的人生观C、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D、合理利已主义的人生观14、马克思说过,真正现实人的存在,就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
这说明()。
A、人的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B、人可以有受限制地创造出自己的价值C、人生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D、人与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同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15、全国劳动模范徐虎说过:“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奉献,只有有奉献才能有索取。
这种观点认为,人生价值的本质在于()。
A、个人的社会存在B、个人需要的最大满足C、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6、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A、对立的关系B、统一的关系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D、以上答案都不对17、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A、人们认识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C、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D、科学的人生态度18、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是A、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B、人类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C、人们对整个世界最根本的看法和观点的总和D、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标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19、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人生态度A、回答人为什么活着B、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C、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D、以上都不对20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是A、马克思B、恩科斯C、列宁D、毛泽东21、人的本质属性是A、自然属性B、社会属性C、地缘属性D、血缘属性22、引发钱权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的重要思想根源是A、拜金主义B、享乐主义C、极端利己主义D、极端功利主义23、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A、是否促进个人的发展B、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是否促进生产关系的改善24下列有关人生价值评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个人的能力越强,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B、个人的行为动机越高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C、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D、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满足越多,其人生价值也就越大25、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A、树立科学的人生观B、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C、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D、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26、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A、对自身物质需要的程度B、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C.、对自身精神需要的程度D、对社会贡献的程度27、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A、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B、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C、看客观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大小D、以上都不对28、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是A、客观地认识自己B、社会条件的具备C、勇往直前D、准确地确定人生理想29、()既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A.、远大理想B、社会实践C、坚定信念D、良好的环境30、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A、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B、没有任何利益的关系C、和谐关系D、对立关系31、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A、对他人的态度问题B、自己的交往能力C、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方式D、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32、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是A、平等待人B、诚信C、宽容D、互助33、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是A、平等待人B、诚信C、宽容D、互助3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A、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B、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C、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D、以上都不对35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A、人与人关系的协调B、人类战胜自然C、树立生态文明观念D、环境的优化36、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B、个人与社会既对立又统一C、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二、多项选择题1、人生观主要包括()。
A、人生价值B、人生的生活水平C、人生态度D、人生的文化素质 E、人生目的2、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条件包括()。
A、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B、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C、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D、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E、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3、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包括()。
A、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B、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C、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D、时代的局限E、阶级的局限4、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包括协调()。
A、自我身心的关系B、个人与他人的关系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D、个人与自然的关系E、利己主义关系5、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者的关系是()。
A、两者完全对立B、两者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C、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D、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E、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基础6、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A、平等原则B、公平原则C、诚信原则D、宽容原则E、互助原则7、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应当做到()。
A、坚持能力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C、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D、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E、坚持物质利益至上的原则。
8、下列选项属于人生观范畴的有( )。
A、人为什么活着B、怎样生活才有价值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如何D、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E、如何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9、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下列选择是指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有( )。
A、个人的社会存在B、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C、个体的人生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D、作为客体的人满足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关系E、个人通过劳动、创造对社会和人民所做的贡献10、关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中正确的说法有()。
A、竞争需要借助作才更有可能获胜,合作增强了竞争的能力B、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竞争,二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C、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合作愈好,竞争中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D、在现代社会中,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E、竞争层次的客观性决定了无论何种竞争都离不开合作,合作的基础在于竞争11、人生的幸福需要心理健康,事业的成功需要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生活更需要心理健康。
现代人为了有健康的心理,应加强心理修养。
加强心理修养的主要途径有()。
A、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B、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C、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D、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E、正确地对待环境,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12、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要求的有()。
A、一心为公,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B、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为亲朋好友或者为小团体牟取私利C、通过损公肥私、坑蒙拐骗等手段取得个人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需要D、在与人相处中,尽量做到替别人着想,使自己的行为能给他人或社会带来有益的结果E、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和他人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或服务1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需要我们()。
A、协调自我身心关系B、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C、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E、协调个人与理想的关系14、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是A、世界观决定人生观B、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C、人生观决定世界观D、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15、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体现出来的A、人生目的B、人生态度C、人生价值D、人生信仰16、关于人生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B、人生态度决定人生目的C、人生价值标准决定人生目的D、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核心17、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是A.、人知B、情感C、意志D、判断18、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人生观的共同特征是A、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B、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C、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D、反映的都是狭隘的剥削阶级利益19、“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