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合集下载

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_刘尊志

徐州两汉诸侯王墓研究_刘尊志
A 型: 7 座。墓葬主体建筑以墓道、甬道、后室为轴线左右对称。墓道均为长方形, 长度大于 甬道。塞石为多层多列置放。墓上封土覆盖面积大, 一般至山顶。根据墓道形状, 分为二亚型。
Aa 型: 斜坡墓道, 6 座。可分为四式。 Ⅰ式: 1 座。楚王山 M 1, 耳室开凿于墓道两侧, 主室为一室。墓道东向, 距山顶较近, 宽度小 于墓室, 两侧各二耳室, 平底, 平顶, 局部有弧状内收。甬道较窄短, 塞石为多层三列置放。主室 较墓道低, 呈竖长方形。室顶由条石砌成拱形顶( 图四) 。 Ⅱ式: 1 座。狮子山汉墓, 耳室开凿于墓道和甬道两侧, 主室由前后室组成, 呈“工”字形。墓 道南向, 分前、中、后三段, 由外向内宽度依次变窄, 前、中段墓道呈斜坡状, 前墓道的北端有对 称两土台。内墓道上有一面积较大的竖长方形天井, 形状似Ⅰ式墓室。甬道内塞石双层双列置 放。前后室之间有过道。室多平顶, 少量弧形。局部经打磨装饰( 图五) 。 Ⅲ式: 3 座。羊鬼山汉墓及驮篮山 M 1、M 2。耳室开凿于甬道两侧, 主室由前后室组成, 呈 “⊥”状。墓道均南向, 由两部分组成, 前为向内的斜坡, 后为与甬道口平齐的平台, 较短。甬道 内塞石双层双列置放。前室有浴室和厕间等。墓顶结构多样, 有平顶、两面坡顶、四面坡顶、
彭城。公元 70 年, 朝廷以谋反罪将刘英治
罪后贬为庶人流放, 楚国除为楚郡。公元 88
年, 刘恭被封为彭城王, 为靖王, 至公元 220
年彭城国接受曹 魏诏封国除, 前后 130 余
年, 共有五王, 其他为考王刘道、顷王刘定、
孝王刘和及其孙刘祗。下邳国位于彭城国
的东南, 初期封域不大, 后成为较大的封国
在全国范围内分封诸侯王是汉代中央政府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两汉 400 余年, 今徐州一 带共属七个不同的诸侯国, 前后有数十位诸侯王。目前徐州境内共发现两汉诸侯王墓十余处, 墓葬近二十座。本文拟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历史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这些诸侯王墓进行 研究, 并对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 古今 注 》 : 光 武 帝 原 陵 山方 三 百 二 十三 步 高 六 载 “
丈六尺”“ , 明帝 显 节 陵 山方 三 百 步 高八 丈 ” “ 帝 ,章 敬 陵 山方 三百 步 高六 丈二 尺 ”, 和帝 慎 陵 山方 三 百 “ 八 十 步高 十 丈” “ , 殇帝 康 陵 山周 二 百 八 步 高 五丈 五 尺 ”, 安帝 恭 陵 山周 二百 高 五 丈 四尺 “ “ 帝 宪 陵 ” ,顺 山方 三百 步高 八 丈 四尺 ” 冲帝 怀 陵山方 百八 十三 ,“
2 坟 丘 .
东 汉帝 陵 坟丘 的形 状 与 高度 , 《 汉 书 》 引 据 后 注
博 或刘 佗 的妻 子 。各 墓 虽 然 都 多 次 被 盗 , 墓 葬 但 形 制基 本 完好 , 也残 留有一 定数 量 的 随葬 品 , 然 显 仍
示 了诸侯 王墓 的一 些基 本特 征 。

道 , 夷吏 人 冢墓 以千 数 , 者 万 余 人 。 《 经 注 平 作 ” 水

易水 》 : 中 山简王 焉 之 葬 也 , 载 “ 厚其 葬 , 采涿 郡 山
汉 墓 , 主 被 认 定 为 卒 于 永 元 十 三 年 (0 ) 墓 1 1 的任 城
孝 王刘 尚 ; 南 淮 阳北关 1号汉 墓 , 主被认 定 为 河 墓 卒 于延 光 三 年 ( 2 的 陈 国 顷 王 刘 崇 ; 北 定 县 14) 河 4 3号 汉墓 , 主 被 认 定 为 卒 于 熹 平 三 年 ( 7 ) 中 墓 14 的 山 国穆 王刘 畅 ; 苏徐 州 土 山 1 汉 墓 , 主 被认 江 号 墓 定 为东 汉 中晚 期 的 某 代 彭 城 王 或 王后 ⑦ ; 山东 济 宁
21 0 0年 7月 第 4期 ( 第 18期 ) 总 7

东汉墓葬形制

东汉墓葬形制

东汉墓葬形制
东汉时期的墓葬形制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继承了西汉时期的一些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

根据考古发掘和研究资料,东汉墓葬的形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
1. 砖室墓:东汉时期,随着砖石结构技术的发展,砖室墓逐渐成为主流。

这类墓葬通常由砖砌成墓室、甬道、耳室等部分,结构规整,布局多样,有单室墓、双室墓乃至多室墓之分。

2. 前堂后室结构:东汉中晚期的大型墓葬中常见前堂后室格局,前部为象征生前居所的“堂”,后部为放置棺椁的“主室”。

这种布局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死观及家族礼仪制度的影响。

3. 壁画与画像砖:东汉墓葬中的装饰艺术发达,尤其是壁画和画像砖的运用极为广泛。

这些壁画和画像砖描绘的内容包括生活场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4. 分层结构:一些高级别的东汉墓葬在地下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如设有排水设施、墓道、耳室、壁龛等,且有的还伴有陪葬坑。

5. 天井与穹窿顶:部分墓葬采用天井结构,使墓室内部空间显得更为宽敞明亮,
同时穹窿顶的设计体现了建筑工艺的进步。

6. 防盗措施:鉴于盗墓活动的猖獗,许多东汉墓葬采用了复杂的防盗设计,如设置假门、流沙层、积石积炭层等。

7. 殉葬品: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陶器、漆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皿、钱币以及模型明器等,反映出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生活风貌。

8. 家族合葬:东汉时期,家族合葬的现象较为普遍,往往一个大型墓地内包含有多座相互关联的墓葬,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观念和社会等级秩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咨询历史学家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两汉诸侯王墓的演变

两汉诸侯王墓的演变

诸侯王墓的演变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西汉初期:诸侯王墓的建造风格主要以崖洞墓为主,这种墓葬形
式占比较大,而且建造方式较为特殊。

通过对崖洞墓平面结构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回廊、耳室、藏室等几个在崖洞墓平面结构发展中的变化突出的要素。

根据这些要素和营建年代对崖洞墓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将其划分为二型六式。

2.西汉中晚期:崖洞墓的建造风格逐渐向木(石)椁墓转变,包括
题凑墓和隔板椁墓两种。

通过对这两大系统进行结构和随葬品的比较,发现无论是结构还是随葬品,两个系统都存在相似之处。

根据平面结构的相似处判断崖洞墓部分平面结构的来源。

根据陪葬品的对比,发现两个系统在西汉中晚期都发生了简化的现象,这也符合此时的政治经济条件。

3.东汉时期:诸侯王墓的建造风格逐渐向砖室墓转变,这种墓葬形
式的特点是规模较小,结构简单,但内部装饰精美。

略论汉代的丧葬礼制

略论汉代的丧葬礼制

略论汉代的丧葬礼制在汉代的礼制体系中,丧葬礼制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沐浴、饭含、玉衣、棺椁、墓室等葬具均有定制,报丧、奔丧、赙礼等丧葬习俗也广泛存在于各级社会之中。

同时,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并直接导致了大量社会财富靡费,社会风气日趋奢靡。

标签:汉代;丧葬;礼制汉代是一个重礼制的时代,故汉代的丧葬之礼颇为讲究。

官僚豪富和皇室之家对丧葬的规格和所行之礼十分看重,整个丧葬的程序也比较繁琐。

普通民人之家则相对要简单得多。

我国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了一整套的丧葬礼制,汉代基本上承袭了这一套古礼并有所发展。

一、死者的衣着礼制按照古礼的要求,当一个人刚刚死去的时候,家属要沐浴净身并将死者尸体放于地上。

《后汉书·礼仪志》载:“登遐,沐浴如礼。

”沐浴净身是表示对死者的敬重之意。

沐浴之后就可以将死者的尸体装殓入棺了,装殓时要使死者口中“饭含”,即表示死者不能饿着离去,口中必须含食物方可,但一般情况下,饭含之物则多用玉石珠贝。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登遐,饭含珠玉如礼。

”皇帝有时也亲自赐予高官大臣珠玉之物以作饭含之用,《后汉书·袁安传》记载:“逢卒于执金吾。

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

”人死后身上所穿的衣服或裹身之物各不相同。

富人贵族和官僚之家非常讲究衣衾的选择,所以常用钱币布帛来缠绕尸体,也有些富贵人家选用纩绵等物。

死者随身之物有衣、被等,达官贵族的衣物则有豪华的锦衣,即使是死亡的婴儿,也是用衣被包裹的。

汉代的葬具中也有使用“玉衣”的记载,玉衣又称玉匣或珠襦玉匣。

所说的玉衣是指用玉缝制的形似铠甲的衣装,上面用黄金做成条带,腰部以下用玉来捆扎,脚足上也用黄金织成的缕线捆扎。

《西京杂记》记载说:“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武帝匣上皆缕为蛟龙。

”汉代的皇帝及贵幸大臣一般有条件和资格享用此物。

汉代除有金缕玉衣以外,还有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但是级别则显得低了。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摘要:东汉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阶层的埋葬制度,而且便于更全面认识汉代丧葬等级制度。

通过对考古发掘并已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的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从墓葬的地面建制、墓葬形制、随葬品、玉衣制度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汉代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并能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共8座,依时代早晚为: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自杀于永平十年(67)的广陵思王刘荆①;山东临淄金岭镇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平十三年(70)的齐国炀王刘石②;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元二年(90)的中山简王刘焉及其王后的合葬墓③;山东济宁肖王庄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元十三年(101)的任城孝王刘尚④;河南淮阳北关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延光三年(124)的陈国顷王刘崇⑤;河北定县43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熹平三年(174)的中山国穆王刘畅⑥;江苏徐州土山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东汉中晚期的某代彭城王或王后⑦;山东济宁汉墓,墓主被认定为东汉晚期桓灵之际的任城王刘博或刘佗的妻子⑧。

各墓虽然都多次被盗,但墓葬形制基本完好,也残留有一定数量的随葬品,仍然显示了诸侯王墓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地面建制1.墓园文献记载,东汉王墓有庙类建筑,辟有神道,墓前立有石像生。

如《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载:“匠作大将留起陵庙。

”《后汉书·安城孝侯赐传》载:“(光武)帝为(赐)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

”《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载中山简王刘焉死,“诏济南、东海二王皆会,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作者万余人。

”⑨《水经注·易水》载:“中山简王焉之葬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石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

汉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

汉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

汉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制
郑绍宗;郑滦明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籍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

五年(前202年),汉诛籍,天下归为一统,王家异姓。

“讫于孝文,异姓尽矣”。

目前发现的异姓王陵很少,只见南越王赵昧、赵王张耳等少例。

汉初由于藩国过大,“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弊病日益显露出来,“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

”皇子多立为诸侯。

【总页数】15页(P1-14,36)
【作者】郑绍宗;郑滦明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 [J], 张玉霞
2.从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玉器看汉玉艺术风格 [J], 石荣传
3.两汉诸侯王墓玉器中的葬玉美术代表——金缕玉衣初探 [J], 马莉;
4.钱镠墓神道墓表、石像生与王陵葬制考 [J], 无
5.被遗忘了的古迹——汉成帝昌陵、汉傅太后陵、汉霸陵城初步调查记 [J], 李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

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汉朝的丧葬制度:墓葬与祭祀仪式中国历史上,汉朝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其丧葬制度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本文将从墓葬与祭祀仪式两个方面来介绍汉朝的丧葬制度。

一、墓葬制度在汉朝,墓葬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与发展。

根据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不同,墓葬等级分为三级:上、中、下。

上级墓为皇室贵族和功臣所用,规模宏大,布局精细。

例如,王陵、东汉明陵就是汉朝最有代表性的墓葬之一。

中级墓适用于一般的官员和富裕的平民,规模适中。

下级墓普通百姓使用,规模相对较小。

汉朝的墓葬布局注重方位和风水。

墓前通常修建坛台,称为“天人合一”,象征着死者与天地的交汇。

墓穴选择在山区或山丘上,以便获得更好的风水条件。

坟头常常栽种大量松柏等树木,寓意长寿与永生。

除了墓穴,汉朝的墓地还包括寿星陵、配偶墓和墓道。

寿星陵是指死者的配偶在其死后修建的合葬墓,以表示夫妻情深。

墓道是用来连接墓穴和地面的道路,有些墓葬还会在墓道设置石雕、石刻等文物,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二、祭祀仪式在汉朝,祭祀仪式是尊敬祖先和纪念逝者的重要方式。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丧葬祭祀的重要日期,称为清明节。

这一天,亲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拜和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包括三个阶段:祭拜、祭祀和祈福。

祭拜是指向祖先致敬,并献上食品和酒水。

祭祀是祭司或宗教人士主持的仪式,通过焚香、燃烧纸钱等形式,向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祷。

祈福是向祖先祈求保佑和福运,希望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抚和超度。

丧葬祭祀还包括音乐、舞蹈和朗诵等文艺表演,以庆祝逝者的生平和贡献。

汉朝的祭祀仪式非常庄重,反映了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死的认识。

结语汉朝的丧葬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规范与文化的高度发展。

墓葬的等级划分和布局精细,彰显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差距。

而祭拜仪式则是对逝者的敬意与思念的表达,通过祈福和祭祀来祈求祖先的保佑与超度。

汉朝的丧葬制度不仅是社会仪式的一部分,更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的丧葬风俗与文化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探析作者:张玉霞来源:《中州学刊》2010年第04期摘要:东汉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阶层的埋葬制度,而且便于更全面认识汉代丧葬等级制度。

通过对考古发掘并已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的考察,结合文献记载,从墓葬的地面建制、墓葬形制、随葬品、玉衣制度等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东汉;诸侯王;墓葬制度中图分类号:K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179—03汉代诸侯王墓是规模、等级仅次于皇帝陵的大型墓,目前通过考古发掘并能基本认定的东汉王墓、王后墓共8座,依时代早晚为:江苏邗江甘泉2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自杀于永平十年(67)的广陵思王刘荆①;山东临淄金岭镇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平十三年(70)的齐国炀王刘石②;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元二年(90)的中山简王刘焉及其王后的合葬墓③;山东济宁肖王庄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永元十三年(101)的任城孝王刘尚④;河南淮阳北关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延光三年(124)的陈国顷王刘崇⑤;河北定县43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卒于熹平三年(174)的中山国穆王刘畅⑥;江苏徐州土山1号汉墓,墓主被认定为东汉中晚期的某代彭城王或王后⑦;山东济宁汉墓,墓主被认定为东汉晚期桓灵之际的任城王刘博或刘佗的妻子⑧。

各墓虽然都多次被盗,但墓葬形制基本完好,也残留有一定数量的随葬品,仍然显示了诸侯王墓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地面建制1.墓园文献记载,东汉王墓有庙类建筑,辟有神道,墓前立有石像生。

如《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载:“匠作大将留起陵庙。

”《后汉书•安城孝侯赐传》载:“(光武)帝为(赐)营冢堂,起祠庙,置吏卒,如春陵孝侯。

”《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载中山简王刘焉死,“诏济南、东海二王皆会,大为修冢茔,开神道,平夷吏人冢墓以千数,作者万余人。

”⑨《水经注•易水》载:“中山简王焉之葬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石兽,并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

”已发现的东汉王侯墓葬分别位于墓主封国境内或国都附近山冈或高亢的坡地上,均未发现墓园遗迹。

墓葬方向,除了北关1号汉墓和济宁汉墓为坐西向东外,均坐北朝南,以南为正。

2.坟丘东汉帝陵坟丘的形状与高度,据《后汉书》注引《古今注》载:“光武帝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明帝显节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章帝敬陵山方三百步高六丈二尺”,“和帝慎陵山方三百八十步高十丈”,“殇帝康陵山周二百八步高五丈五尺”,”安帝恭陵山周二百高五丈四尺“,“顺帝宪陵山方三百步高八丈四尺”,“冲帝怀陵山方百八十三步高四丈六尺”,“质帝静陵山方百三十六步高五丈五尺”,“桓帝宣陵帝王世纪曰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灵帝文陵帝王世纪曰山方三百步高十二丈”。

⑩由此可知,东汉帝陵坟丘形状为方形,边长普遍都在100米左右,高都在十几二十几米。

其中最大的是光武帝原陵,边长折合117.73米,最小的是质帝静陵,折合49.572米,最高的是安帝恭陵,折合36.45米,最矮的是冲帝怀陵,折合11.178米。

(11)东汉诸侯王墓各墓原都有高大封土,3座坟丘不存或未见报道,其余残高均在10米以上,北庄汉墓的坟丘更是高达20米。

坟丘的形状,北庄汉墓为方形,长宽均40米,余均为圆形,直径小的如金岭镇1号汉墓也有36米,大的如甘泉2号汉墓和肖王庄1号汉墓达60米。

这表明东汉诸侯王的坟丘体量在帝陵之下,坟丘的高度与西汉王墓基本一致,即在列侯墓与帝陵高度之间,同时也说明了两汉丧葬制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二、墓葬形制1.墓葬结构墓葬除了济宁汉墓为石筑,甘泉2号汉墓和定县43号汉墓为砖砌外,均为砖石合砌墓。

均设一条墓道,上宽下窄,底宽约3.8米,也有如定县43号汉墓仅宽1.6米的。

墓道长短不一,长的如北庄汉墓约50米,短的如北关1号汉墓仅有4.3米。

石室墓的封门为四扇石门,其余墓葬有的是一道封门砖墙,有的是二道,有的在二道之间还有木质墓门,有的是砖墙和石墙各一道,个别的在前后室之间也设有石门。

若不计墓道长度,这8座墓葬中最大的是北庄汉墓,南北长26.75米、东西宽20米,最小的是济宁汉墓,南北8.08米、东西6.18米。

除了定县43号汉墓是一座三室墓,余均为横长方形前室、长方形后室墓,其中甘泉2号汉墓为并列后室。

三室墓为长方形前室、横长方形中室、并列后室。

除甘泉2号汉墓和土山1号汉墓无耳室外,其余均在甬道、墓道或前室有一至二个耳室。

定县43号汉墓没有回廊,土山1号汉墓情况不明,余均设有回廊结构,其中北关1号汉墓的回廊环绕整个墓室,肖王庄1号汉墓的回廊围绕前后室,其他墓葬的回廊均只环绕后室。

石室墓的墓顶为抹角方形藻井,呈两层叠涩,其余的除了二座情况不明外,墓顶均为多券结构。

墓葬的合葬形式为同穴合葬和并穴合葬并行。

2.形制特征东汉王侯墓葬均为砖石洞室多室墓,普遍设置回廊结构,包括了由“明堂”、后寝(室)、“便房”、“梓宫”、“黄肠题凑”组成的“正藏”和“外藏椁”。

“外藏椁”之名最早见于《汉书》。

如《汉书•霍光传》载:“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颜注引服虔说云:“外藏椁”是“在正藏外,婢妾之藏也;或曰厨、厩之属也”。

(12)说明外藏椁是在正藏之外,用于埋藏婢妾、容纳炊厨和车马的。

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13)中,有题刻说明一个出有车马明器的耳室叫“车库”。

金岭镇1号汉墓耳室内,出土有仓、灶、鼎、壶、案、罐、耳杯等陶器。

定县43号汉墓的耳室发现有大量鎏金铜箱饰、鎏金铜车马器和陶饮宴具。

可以证明东汉诸侯王墓中的耳室当即西汉木椁墓中的“外藏椁”。

唐河县新店画像石墓题刻把回廓叫“藏閤”,即“藏”中之“閤”。

汉代把旁门叫“閤”,又把正室之旁的偏房叫“閤”,直到唐代人们还把“便殿”叫“閤”,可证回廊即“便房”。

《汉书•霍光传》的记载还表明,“梓宫”、“便房”、“题凑”虽非皇帝专用,也是汉代贵族尊礼享用的葬具。

东汉王侯墓葬形式虽然较西汉发生了重大变化,洞室墓代替了竖穴墓,但这种结构的配置无疑是承自西汉木椁墓,只是题凑砖石取代了题凑木。

即便是东汉的帝陵也已不用黄肠木而用黄肠石:“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

”(14)诸侯王墓如定县北庄汉墓,是一座以石材为题凑的大型砖室墓,由墓道、耳室、墓门、甬道、前室、后室、回廊组成,在方形砖室外侧增筑一圈题凑石墙。

石墙用加工的石块单道垒砌,平面方形,边长20米,厚1米,高8.4米。

在砖室券顶上又平铺石块三层,厚约80厘米。

整座墓共用石材4000余块。

石材大部分近方形,长宽各约1米、厚约25厘米。

前面墓道一侧的耳室,当即“外藏椁”,前室即“明堂”,后室即后寝,用围的回廊就是“便房”。

又如北关1号汉墓,也是带回廊的砖石多室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左右耳室、前室、后室和回廊组成,回廊内另设七间小室。

前后室、回廊组成“正藏”,二耳室为“外藏椁”,回廊内的七间小室,类似西汉题凑墓的椁房“内藏室”。

三、随葬品1.器物种类这8座墓葬均遭盗掘,但残留的随葬品仍有金、银、铜、铁、陶、瓷、玉石、骨、漆器和珍宝等。

金制品主要是各种金饰,银制品有容器和各种饰品,铜器有灯、炉、带钩、镜等日常用具,还有弩、矛、戟等兵器及饰品和各种车马器,不少车马器还鎏金,铁器主要是镜、刀、剑等。

玉器除了各种小饰品,主要是璧、环、璜、觽、剑格、剑首、剑珌、剑珥等,还有窍塞、琀蝉、握猪等丧葬用玉。

陶器主要是各种容器和明器,容器如鼎、盒、壶、瓮、罐、盆、盘、碗、案、勺、耳杯等宴饮器,明器有仓、灶、井、杵臼、碓房、圈厕、楼等模型,猪、狗、鸡等偶像俑。

印章仅发现于甘泉2号汉墓,有“长乐无极”铜印和无字虎纽玛瑙印各一枚,还采集有龟纽“广陵王玺”金印。

有的墓中还出土了一些文字资料,如甘泉2号汉墓的有铭铜雁足灯,北庄汉墓的有铭铜弩机、刻铭陶釜、刻字砖、题铭石刻,肖王庄1号汉墓的题铭石材,北关1号汉墓的模印文字砖等,都为推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参考。

2.随葬品特征《后汉书》记载皇帝随葬陶器:“筲八,盛容三升,黍一、稷一、麦一、粱一、稻一、麻一、菽一、小豆一;瓮三,容三升,酰一、醢一、屑一;黍饴,载以木桁覆以疏布甒二,容三升,醴一、酒一;豆八、笾八形方酒壶八、盘匜一具,瓦灶二、瓦釡二、瓦甑一、瓦鼎十二、容五升,匏勺一、容一升,瓦案九、瓦大杯十六、容三升,瓦小杯二十、容二升,瓦饭盘十、瓦酒樽二、容五斗,匏勺二、容一升。

”(15)诸侯王墓随葬的数量和种类可能稍有差异,但也以反映生活用具和模型类的器物为主,种类齐全。

陶器组合,较之西汉发生了重大变化,成套的仿铜陶礼器已经不见,这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墓内随葬品的内容,是墓主在世时期身份地位和财富占有状况的反映,也是墓主亲属希望继续下去的一种生存方式的表现”(16)。

随葬品中玉器颇多,玉璧较常见,仅北庄汉墓就发现23件,金岭镇1号汉墓的玉璧残片中,最大一件直径可达28厘米以上,颇具王者之气。

“璧圆以像天”,早在远古时玉璧就已具有代天、通天和祭天的功能。

在汉代,玉璧就是进出阴间的“天门”,四川巫山汉墓木棺上钉的鎏金铜璧,璧孔上部铭刻“天门”二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中,阴阳二界就是以一谷纹大玉璧作分界,便是明证。

(17)《汉书•霍光传》载:“光薨,(赐)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18)说明“璧”同“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题凑”等一样是高级贵族才能享用的随葬品。

玉质剑首、剑格、剑珌的存在,也说明墓主具备使用“玉具剑”的资格。

出土的金银铜器,虽数量不多,但制作精致,不少小件铜器还鎏金,反映了墓主生活的奢华。

东汉已经不用真车马随葬,改为鎏金铜车马器。

其他器物,尤其是仓楼等明器,气势宏伟,如北关1号汉墓出土的石雕仓楼,面阔147、高120厘米,重达2吨,且雕刻颇为精致,也是墓主身份地位较高的象征。

另外,东汉王侯墓葬使用玉衣葬制,除甘泉2号汉墓外,都发现有玉衣。

金岭镇1号汉墓、肖王庄1号汉墓、北关1号汉墓、定县43号汉墓、土山1号汉墓等5座墓的墓主着银缕玉衣,身份为诸侯王;定县43号汉墓的另一墓主着铜缕石衣、济宁汉墓的墓主着铜缕玉衣,身份为王后;北庄汉墓墓主着鎏金铜缕玉衣,或认为鎏金铜缕相当于银缕。

甘泉2号汉墓未出土玉衣,一般认为与墓主自杀的背景有关。

综上,东汉诸侯王墓的基本特征有:均位于封国之内;有高大封土,且多呈圆形;墓葬形制均为规模宏大的多室砖石墓,多设有回廊;随葬品以反映生活用具和模型类的器物为主,普遍有玉璧,玉衣制度等级严格。

同时,由于受资料的限制,东汉诸侯王墓的地面建制、随葬品等方面仍无法进行深入研究,有赖于更多、更完整墓葬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