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练习课
苏科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7.4认识三角形考点同步训练(含答案)

苏科版2020-2021 学年七年级数学下册7.4 认识三角形考点同步训练考点一.三角形:1.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共有()A.1 个B.2 个C.3 个D.4 个2.某同学在纸上画了四个点,如果把这四个点彼此连接,连成一个图形,则这个图形中会有个三角形出现.3.如图,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4.过A、B、C、D、E 五个点中任意三点画三角形;(1)其中以AB 为一边可以画出个三角形;(2)其中以C 为顶点可以画出个三角形.考点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5.用三角板作△ABC 的边BC 上的高,下列三角板的摆放位置正确的是()A.B.C.D.6.以下是四位同学在钝角三角形△ABC 中画AC 边上的高,其中正确的是()A.B.C.D.7.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画边AC 上的高时,出现下列四种图形,其中正确的是()A.B.C.D.8.如图,△ABC 中,∠BAC 是钝角,AD⊥BC、EB⊥BC、FC⊥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D 是△ABC 的高B.EB 是△ABC 的高C.FC 是△ABC 的高D.AE、AF 是△ABC 的高9.如图,已知P 为直线l 外一点,点A、B、C、D 在直线l 上,且PA>PB>PC>P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线段PD 的长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B.线段PC 可能是△PAB 的高C.线段PD 可能是△PBC 的高D.线段PB 可能是△PAC 的高10.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1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CD,3AB=4AD=6CD,E 为AB 的中点.萧钟同学用无刻度的直尺先连接CE 交BD 于点F,再连接AF.则线段AF 是△ABD 的()A.中线B.高线C.角平分线D.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12.如图,D、E 分别是△ABC 的边AC、BC 的中点,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DE 是△ABC 的中线B.BD 是△ABC 的中线C.AD=DC,BE=EC D.DE 是△BCD 的中线13.如图,AD⊥BC 于D,BE⊥AC 于E,CF⊥AB 于F,GA⊥AC 于A,在△ABC 中,AB边上的高为()A.AD B.GA C.BE D.CF14.如图,在△ABC 中,∠ACB=60°,∠BAC=75°,AD⊥BC 于D,BE⊥AC 于E,AD 与BE 交于H,则∠CHD=.15.在△ABC 中,AC=5cm,AD 是△ABC 中线,若△ABD 周长与△ADC 的周长相差2cm,则BA=cm.16.如图,在△ABC 中(AB>BC),AB=2AC,AC 边上中线BD 把△ABC 的周长分成30和20 两部分,求AB 和BC 的长.17.如图,△ABC 的周长是21cm,AB=AC,中线BD 分△ABC 为两个三角形,且△ABD的周长比△BCD 的周长大6cm,求AB,BC.18.已知:∠MON=40°,OE 平分∠MON,点A、B、C 分别是射线OM、OE、ON 上的动点(A、B、C 不与点O 重合),连接AC 交射线OE 于点D.设∠OAC=x°.(1)如图1,若AB∥ON,则①∠ABO 的度数是;②当∠BAD=∠ABD 时,x=;当∠BAD=∠BDA 时,x=.(2)如图2,若AB⊥OM,则是否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ADB 中有两个相等的角?若存在,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考点三.三角形的面积:19.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DE 是△ADC 的高线,AB=3,AC=5,DE=2,那么点D 到AB 的距离是()A. B. C. D.2 20.如图,在△ABC 中,已知点E、F 分别是AD、CE 边上的中点,且S△BEF=4cm2,则S△ABC 的值为()A.1cm2 B.2cm2 C.8cm2 D.16cm221.已知AD 是△ABC 的中线,BE 是△ABD 的中线,若△ABC 的面积为18,则△ABE 的面积为(A.5 )B.4.5C.4 D.922.如图,D,E,F 分别是边BC,AD,AC 上的中点,若S 四边形的面积为3,则△ABC的面积是()A.5 B.6 C.7 D.8 23.如图,长方形ABCD 中,AB=4cm,BC=3cm,点E 是CD 的中点,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1cm 的速度沿A→B→C→E 运动,最终到达点E.若点P 运动的时间为x 秒,那么当x =时,△APE 的面积等于5.24.把一张三角形的纸折叠成如图后,面积减少,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50 平方厘米,则这张三角形纸的面积是平方分米.考点四.三角形的稳定性:25.如图,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 固定长方形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样做的根据是()A.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B.三角形具有稳定性C.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D.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6.下列图形中不具有稳定性是()A.B.C.D.27.用八根木条钉成如图所示的八边形木架,要使它不变形,至少要钉上木条的根数是()A.3 根B.4 根C.5 根D.6 根考点五.三角形的重心:28.三角形的重心是()A.三角形三条边上中线的交点B.三角形三条边上高线的交点C.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29.在Rt△ABC 中,AD 是斜边BC 边上的中线,G 是△ABC 重心,如果BC=6,那么线段AG 的长为.考点六.三角形三边关系:30.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3,4,8 B.5,6,11 C.5,6,10 D.1,2,3 31.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 两点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15 米,OB=10 米,A、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A.5 米B.10 米C.15 米D.20 米32.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组至少有两个整数解,且存在以3,a,7 为边的三角形,则a 的整数解有()A.4 个B.5 个C.6 个D.7 个33.若a、b、c 为△ABC 的三边长,且满足|a﹣4|+=0,则c 的值可以为()A.5 B.6 C.7 D.834.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 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5 B.6 C.12 D.1635.△ABC 中,AB=10,BC=2x,AC=3x,则x 的取值范围.36.在△ABC 中,若AB=4,BC=2,且AC 的长为偶数,则AC=.37.若a、b、c 为三角形的三边,且a、b 满足+(b﹣2)2=0,第三边c 为奇数,则c=.38.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和4,第三边长是方程x2﹣13x+40=0 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39.如图:已知AD 为△ABC 的中线,且∠1=∠2,∠3=∠4,求证:BE+CF>EF.40.在△ABC 中,AB=5,AC=3,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AD 的取值范围是.参考答案1.解: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有Rt△ABD、Rt△BDC、Rt△ABC,共有3 个,故选:C.2.解:∵①当四个点共线时,不能作出三角形;②当三个点共线,第四个点不在这条直线上时,能够画出3 个三角形;③若4 个点能构成凹四边形,则能画出4 个三角形;④当任意的三个点不共线时,则能够画出8 个三角形.∴0 或3 或4 或8.3.解:如图,直角三角形有:△ADC、△BCD、△CDE、△BDE、△ACE、△ACB,一共6 个,故答案为:6.4.解:(1)如图,以AB 为一边的三角形有△ABC、△ABD、△ABE 共3 个;(2)如图,以点C 为顶点的三角形有△ABC、△BEC、△BCD、△ACE、△ACD、△ CDE 共6 个.故答案为:(1)3,(2)6.5.解:B,C,D 都不是△ABC 的边BC 上的高,故选:A.6.解:A、高BD 交AC 的延长线于点D 处,符合题意;B、没有经过顶点B,不符合题意;C、做的是BC 边上的高线AD,不符合题意;D、没有经过顶点B,不符合题意.故选:A.7.解:AC 边上的高应该是过B 作垂线段AC,符合这个条件的是C;A,B,D 都不过B 点,故错误;故选:C.8.解:△ABC 中,画BC 边上的高,是线段AD.故选:A.9.解:A.线段PD 的长不一定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故本选项错误;B.线段PC 不可能是△PAB 的高,故本选项错误;C.线段PD 可能是△PBC 的高,故本选项正确;D.线段PB 不可能是△PAC 的高,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10.解: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选:C.11.解:∵3AB=6CD,E 为AB 的中点,∴CD=AB,BE=AB,∴CD=BE,又∵AB∥CD,∴∠EBF=∠CDF,又∵∠EFB=∠CFD,∴△BEF≌△DCF(AAS),∴BF=DF,∴线段AF 是△ABD 的中线,故选:A.12.解:∵D、E 分别是△ABC 的边AC、BC 的中点,∴DE 是△ABC 的中位线,不是中线;BD 是△ABC 的中线;AD=DC,BE=EC;DE 是△BCD 的中线;故选:A.13.解:∵AB 边上的高是指过顶点C 向AB 所在直线作的垂线段,∴在AD⊥BC 于D,BE⊥AC 于E,CF⊥AB 于F,GA⊥AC 于A 中,只有CF 符合上述条件.故选:D.14.解:延长CH 交AB 于点H,在△ABC 中,三边的高交于一点,所以CF⊥AB,∵∠BAC=75°,且CF⊥AB,∴∠ACF=15°,∵∠ACB=60°,∴∠BCF=45°在△CDH 中,三内角之和为180°,∴∠CHD=45°,故答案为∠CHD=45°.15.解:如图,∵AD 是△ABC 中线,∴BD=CD,∴△ABD 周长﹣△ADC 的周长=(BA+BD+AD)﹣(AC+AD+CD)=BA﹣AC,∵△ABD 周长与△ADC 的周长相差2cm,∴|BA﹣5|=2,∴解得BA=7 或3.故答案为:3 或7.16.解:设AC=x,则AB=2x,∵BD 是中线,∴AD=DC=x,由题意得,2x+x=30,解得,x=12,则AC=12,AB=24,∴BC=20﹣×12=14.答:AB=24,BC=14.17.解:∵BD 是中线,∴AD=CD=AC,∵△ABD 的周长比△BCD 的周长大6cm,∴(AB+AD+BD)﹣(BD+CD+BC)=AB﹣BC=6cm①,∵△ABC 的周长是21cm,AB=AC,∴2AB+BC=21cm②,联立①②得:AB=9cm,BC=3cm.18.解:(1)①∵∠MON=40°,OE 平分∠MON,∴∠AOB=∠BON=20°,∵AB∥ON,∴∠ABO=20°,②∵∠BAD=∠ABD,∴∠BAD=20°,∵∠AOB+∠ABO+∠OAB=180°,∴∠OAC=120°,∵∠BAD=∠BDA,∠ABO=20°,∴∠BAD=80°,∵∠AOB+∠ABO+∠OAB=180°,∴∠OAC=60°;故答案为:①20°;②120,60;(2)①当点D 在线段OB 上时,∵OE 是∠MON 的角平分线,∴∠AOB=∠MON=20°,∵AB⊥OM,∴∠AOB+∠ABO=90°,∴∠ABO=70°,若∠BAD=∠ABD=70°,则x=20若∠BAD=∠BDA=(180°﹣70°)=55°,则x=35若∠ADB=∠ABD=70°,则∠BAD=180°﹣2×70°=40°,∴x=50②当点D 在射线BE 上时,因为∠ABE=110°,且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所以只有∠BAD=∠BDA,此时x=125.综上可知,存在这样的x 的值,使得△ADB 中有两个相等的角,且x=20、35、50、125.19.解:∵AC=5,DE=2,∴△ADC 的面积为=5,∵AD 是△ABC 的中线,∴△ABD 的面积为5,∴点D 到AB 的距离是.故选:A.20.解:∵由于E、F 分别为AD、CE 的中点,∴△ABE、△DBE、△DCE、△AEC 的面积相等,∴S△BEC=2S△BEF=8(cm2),∴S△ABC=2S△BEC=16(cm2).故选:D.21.解:∵AD 是△ABC 的中线,∴S△ABD=S△ABC=×18=9,∵BE 是△ABD 的中线,∴S△ABE=S△ABD=×9=4.5.故选:B.22.解:∵D 为BC 的中点,∴S△ABD=S△ACD=S△ABC,∵E,F 分别是边AD,AC 上的中点,∴S△BDE=S△ABD,S△ADF=S△ADC,S△DEF=S△ADF,∴S△BDE=S△ABC,S△DEF=S△ADC=S△ABC,S△BDE+S△DEF=S△ADC+ S△ABC=S△ABC,∴S△ABC=S 阴影部分=×3=8.故选:D.23.解:①如图1,当P 在AB 上时,∵△APE 的面积等于5,∴x•3=5,x=;②当P 在BC 上时,∵△APE 的面积等于5,∴S 长方形ABCD﹣S△CPE﹣S△ADE﹣S△ABP=5,∴3×4﹣(3+4﹣x)×2﹣×2×3﹣×4×(x﹣4)=5,x=5;③当P 在CE 上时,∴ (4+3+2﹣x)×3=5,x=<3+4,此时不符合;故答案为:或5.24.解:∵折叠后面积减少,∴阴影部分的面积占三角形纸的面积的(1﹣﹣)=,∴三角形纸的面积=50÷ =200 平方厘米=2 平方分米.故答案为:2.25.解:加上EF 后,原图形中具有△AEF 了,故这种做法根据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故选:B.26.解: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只要图形分割成了三角形,则具有稳定性.显然B 选项中有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故选:B.27.解:过八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角线,可以做5 条,把八边形分成6 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选:C.28.解:三角形的重心是三条中线的交点,故选:A.29.解:∵AD 是斜边BC 边上的中线,∴AD=BC=×6=3,∵G 是△ABC 重心,∴=2,∴AG=AD=×3=2.故答案为2.30.解:3+4<8,则3,4,8 不能组成三角形,A 不符合题意;5+6=11,则5,6,11 不能组成三角形,B 不合题意;5+6>10,则5,6,10 能组成三角形,C 符合题意;1+2=3,则1,2,3 不能组成三角形,D 不合题意,故选:C.31.解:连接AB,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15﹣10<AB<15+10,即:5<AB<25,∴A、B 间的距离在 5 和25 之间,∴A、B 间的距离不可能是5 米;故选:A.32.解:解不等式①,可得x<a,解不等式②,可得x≥4,∵不等式组至少有两个整数解,∴a>5,又∵存在以3,a,7 为边的三角形,∴4<a<10,∴a 的取值范围是5<a<10,∴a 的整数解有4 个,故选:A.33.解:∵|a﹣4|+ =0,∴a﹣4=0,a=4;b﹣2=0,b=2;则4﹣2<c<4+2,2<c<6,5 符合条件;故选:A.34.解:设第三边的长为x,∵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 和10,∴10﹣4<x<10+4,即6<x<14.故选:C.35.解:根据题意得:3x﹣2x<10<3x+2x,解得:2<x<10.故答案为:2<x<10.36.解:因为4﹣2<AC<4+2,所以2<AC<6,因为AC 长是偶数,所以AC 为4,故答案为:4.37.解:∵a、b 满足+(b﹣2)2=0,∴a=9,b=2,∵a、b、c 为三角形的三边,∴7<c<11,∵第三边c 为奇数,∴c=9,故答案为9.38.解:x2﹣13x+40=0,(x﹣5)(x﹣8)=0,所以x1=5,x2=8,而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和4,所以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为5,所以三角形的周长为3+4+5=12.故答案为12.39.证明:延长ED 到H,使DE=DH,连接CH,FH,∵AD 是△ABC 的中线,∴BD=DC,∵DE、DF 分别为∠ADB 和∠ADC 的平分线,∴∠1=∠2=∠ADB,∠3=∠4=∠ADC,∴∠1+∠4=∠2+∠3=∠ADB+ ∠ADC=×180°=90°,∵∠1=∠5,∴∠5+∠4=90°,即∠EDF=∠FDH=90°,在△EFD 和△HFD 中,,∴△EFD≌△HFD(SAS),∴EF=FH,在△BDE 和△CDH 中,,∴△BDE≌△CDH(SAS),∴BE=CH,在△CFH 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CF+CH>FH,∵CH=BE,FH=EF,∴BE+CF>EF.40.解:如图,延长AD 到E,使DE=AD,∵AD 是BC 边上的中线,∴BD=CD,在△ABD 和△ECD 中,,∴△ABD≌△ECD(SAS),∴CE=AB,∵AB=5,AC=3,∴5﹣3<AE<5+3,即2<AE<8,1<AD<4.故答案为:1<AD<4.。
74基本营养物质(夯实基础练)-2021-2022学年高一化学分层练(人教版2019)

7.4 基本营养物质(夯实基础练)化学(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1.(2022·广东·广州六中高一期中)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人体必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灼烧可以鉴别蚕丝和羊毛B.蔗糖与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生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答案】B【解析】【详解】A.蚕丝、羊毛成分均是蛋白质,灼烧均有烧焦羽毛的气味,不能鉴别,故A错误;B.蔗糖和麦芽糖分子式均为C12H22O11,它们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C.糖类中淀粉、纤维素为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生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故D错误;答案为B。
2.(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淀粉、纤维素和天然橡胶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C.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相同,互为同分异构体D.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小分子有机物发生聚合反应生成的A.淀粉、纤维素属于天然多糖,天然橡胶主要成分是聚异戊二烯,它们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A项正确;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各种聚合度不同的有机物组成的混合物,B项正确;C.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相同都为:(C6H10O5)n,但他们的n的数量不同,所以不互为同分异构体,C项错误;D.除天然存在的高分子化合物外,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以小分子有机物为原料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D项正确;答案选C。
3.(2022·河北邢台·模拟预测)中华古诗词精深唯美,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中所描述的场景中涉及焰色反应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桃符”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紫烟”描述的是碘升华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暗香浮动”是分子运动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A.“星如雨”是指燃放烟花的美丽景象,属于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A正确;B.最早的“桃符”是桃木做成的,桃木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含有尘埃的空气对阳光有散射作用,导致光线呈紫色,与碘单质升华无关,C错误;D.“暗香浮动”是由于梅花香味分子不停运动,在空气中进行扩散,所以会闻到梅花香味,D正确;答案选C。
【分层作业】7.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同步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同步课时练 (人教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7.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在一张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去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
哪种剪法,剩下部分图形的周长最短。
()A.B.C.D.2.一根32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A.8 B.4 C.163.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厘米,长是5厘米,宽是()厘米。
A.11 B.9 C.34.把一个边长8米的正方形花圃扩建成长方形花圃(如图),正方形的一边长增加了5米,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米。
A.50 B.10 C.425.一个正方形,各个边长均增加3厘米,周长就增加()。
A.3厘米B.6厘米C.12厘米二、填空题6.一个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6米,四周围上篱笆。
篱笆长( )米。
7.用8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cm,也可能是( )cm。
8.按要求填表。
表中数据分别为4个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9.李芸用20米长的绳子围成一个长方形,有( )种不同的围法。
(长、宽均为整米数)10.《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狼把羊圈挖了一个洞(如下图),这个洞的周长是( )分米。
你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图形计算题1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能力提升】四、作图题12.画出一个周长16厘米的正方形。
(每个□代表1平方厘米)五、解答题13.一个正方形的水池,它的边长是18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14.有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其中一根围成了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另-根围成了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拓展实践】15.如图,李老师家有一块靠墙的长方形空地,她准备用篱笆围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做花房,剩下的做菜地。
(1)围花房的篱笆至少长多少米?(2)如果把菜地也用篱笆围起来,至少还需要篱笆多少米?16.下面方格纸上每小格的边长按1厘米计算。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7.4温度和温标 知识点总结及课时练习

4温度和温标记一记温度和温标知识体系一个比较——平衡态与热平衡一个定律——热平衡定律一个关系——摄氏温标与热力学温标的关系T=t+273.15 K三个理解——温度、平衡态、热平衡辨一辨1.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2.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这两个系统原来的温度是相等的.(√)3.处于热平衡的两个系统的温度一定相等.(√)4.温度变化1 ℃,也就是温度变化1 K.(√)5.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想一想1.平衡态就是热平衡吗?提示:不是,平衡态是一个系统所处的状态,该状态下系统的状态参量如温度、压强等不再发生变化,热平衡是两个系统达到了相同的温度.2.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体每个分子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吗?提示:不正确,温度是反映分子做无规律运动的剧烈程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对单个分子来说温度没有意义,并非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体每个分子都具有相同的温度.思考感悟:练一练1.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达到热平衡后,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理量是()A.质量B.密度C.温度D.重力解析:由热平衡的定义可知,C项正确.答案:C2.(多选)下列有关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标表示温度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B.用两种温度表示温度的变化时,两者的数值相等C.1 K就是1 ℃D.当温度变化1 ℃时,也可以说成温度变化274 K解析:温标是用来定量描述温度的方法,常用的温标有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两种温标表示同一温度时,数值不同,但在表示同一温度变化时,数值是相同的.若物体的温度升高1 K,也可以说物体的温度升高1 ℃,但在表示物体的温度时,物体的温度为1 K,而不能说成物体的温度为1 ℃.答案:AB3.关于温度和测量温度的依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温度宏观上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感觉冷的物体温度低B.当A、B两物体分别与C物体达到热平衡时,则A物体与B物体之间也处于热平衡状态C.当甲、乙两物体达到热平衡时,甲、乙两物体的温度相同D.热平衡是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依据解析:温度宏观上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但并不是感觉冷的物体温度就低,人体感受的物体冷热程度,一方面取决于被感受的物体的温度,另一方面还与被感受物体单位时间内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有关,A项错误;由热平衡定律知道,B项正确;只要两个系统温度相同且不再发生变化,它们就处于热平衡状态,所以C、D两项正确.答案:A4.(多选)关于平衡态和热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系统就一定处于平衡态B.两个系统在接触时它们的状态不发生变化,说明这两个系统原来的温度是相等的C.热平衡就是平衡态D.处于热平衡的几个系统的温度一定相等解析:一般来说,描述系统状态的参量不止一个,仅仅根据温度不变且处处相等,不能得出系统一定处于平衡态的结论,A 项错误;根据热平衡的定义可知B、D两项是正确的;平衡态是针对某一系统而言的,热平衡是两个系统相互影响的最终结果,可见C项错误.答案:BD要点一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1.下列关于热力学温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热力学温度的零度是-273.15 ℃B.热力学温度的每一度的大小和摄氏温度每一度的大小是相同的C.绝对零度是低温的极限,永远达不到D.1 ℃就是1 K解析:由T=t+273.15 K可知选项A、B说法正确;绝对零度只能无限接近,不能达到,C项说法正确;表示变化量时,改变1 ℃就是改变1 K,但是表示温度时,1 ℃与1 K不同,D项说法错误,故选D.答案:D2.(多选)关于热力学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33 ℃与240 K表示同一温度B.温度变化1 ℃,也就是温度变化1 KC.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能取负值D.温度由t℃升至2t℃,对应的热力学温度升高了273 K+t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T=273 K +t.由此可知-33 ℃与240 K表示同一温度,A、B两项正确;热力学温度初态为273 K+t,末态为273 K+2t,温度变化t K,故D项错误;对于摄氏温度可取负值的范围为-273 ℃至0 ℃,因绝对零度达不到,故热力学温度不可能取负值,故C项错误.答案:AB3.严冬,湖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但冰下面鱼儿仍在游动.为了测出冰下水的温度,某同学在冰上打了一个洞,拿来一支实验室温度计,用下列四种方法测水温,其中正确的是() A.用线将温度计拴牢从洞中放入水里,待较长时间后从水中提出,读出示数B.取一塑料饮水瓶,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取出,再用温度计测瓶中水的温度C.取一塑料饮水瓶,将温度计悬吊在瓶中,再将瓶拴住从洞中放入水里,水灌满瓶后待较长时间,然后将瓶提出,立即从瓶外观察温度计的示数D.手拿温度计,从洞中将温度计插入水中,可待较长时间后读出示数解析:要测量冰下水的温度,必须使温度计与冰下的水达到热平衡,再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可隔着冰又没法直接读数,把温度计取出来,显示的又不是原平衡态下的温度,所以A、D两项不正确,B项做法也失去了原来的热平衡,水瓶提出后,再用温度计测,这时周围空气也参与了热交换,测出的温度不再是冰下水的温度了.只有C项正确.答案:C4.下图是四种测液体温度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解析: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必须置于液体中,而且不能与器壁接触,只有D项正确.答案:D要点二对温度、平衡态、热平衡的理解5.(多选)关于热平衡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两系统的温度相同时,才能达到热平衡B.A、B两系统分别与C系统达到热平衡,则A、B两系统热平衡C.甲、乙、丙物体温度不相等,先把甲、乙接触,最终达到热平衡,再将丙与乙接触最终也达到热平衡,则甲、丙也处于热平衡D.热平衡时,两系统的温度相同,压强、体积也一定相同解析:两个系统热平衡的标志是它们温度相同,但压强、体积不一定相同,故A、B两项正确,C、D两项错误.答案:AB6.[2019·榆林高二检测](多选)下列物体中处于平衡态的是()A.冰水混合物处在1 ℃的环境中B.将一铝块放入沸水中加热较长的时间C.冬天刚打开空调的教室内的气体D.用玻璃杯盛着的开水放在室内足够长时间解析:冰水混合物在1 ℃的环境中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不是平衡态,A项错误;当铝块放在沸水中足够长的时间,铝块各部分的温度与沸水的温度相同,达到平衡态,B项正确;同理可知D项也正确;冬天刚打开空调的教室内的气体各部分温度不同,不是平衡态,C项错误.答案:BD7.有关热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A.如果两个系统在某时刻处于热平衡状态,则这两个系统永远处于热平衡状态B.热平衡定律只能研究三个系统的问题C.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接触而不发生状态参量的变化,这两个系统又不受外界影响,那么这两个系统一定处于热平衡状态D.两个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温度可以有微小的差别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热平衡.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如果受到外界的影响,状态参量会随之变化,温度也会变化,故A项错误;热平衡定律对多个系统也适用,故B项错误;由热平衡的意义知,C项正确;温度是热平衡的标志,必须相同,故D 项错误.答案:C8.两个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系统,由于受外界影响,状态参量发生了变化,则关于它们后来是否能处于热平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能B.一定能C.要看它们后来的温度是否相同D.取决于除温度外的其他状态参量是否相同解析:由热平衡定律可知,只要两个系统的温度相同,两个系统就处于热平衡状态,而与其他状态参量是否相同无关.答案:C基础达标1.(多选)在热学中,要描述一定质量气体的宏观状态,需要确定下列哪些物理量()A.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B.压强C.体积D.温度解析:描述系统的宏观状态,其参量是宏观量,每个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是微观量,不是气体的宏观状态参量.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分别是从力学、几何、热学三个角度对气体的性质进行的宏观描述,是确定气体宏观状态的三个状态参量.故B、C、D三项正确.答案:BCD2.(多选)下列关于温标的说法正确的是()A.温标不同,测量时得到的同一系统温度的数值可能是不同的B.不同温标表示的温度数值不同,则说明温度不同C.温标的规定都是人为的,没有什么理论依据D.热力学温标是从理论上规定的解析:根据热量的传播特性可知,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因此热量传播方向的决定因素是温度,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答案:D3.(多选)热力学系统的平衡态的特点是()A.定态平衡B.动态平衡C.分子已经不动D.分子仍做无规则运动解析:热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大量分子运动的平均效果,处于热平衡的系统,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答案:BD4.如果一个系统达到了平衡态,那么这个系统各处的() A.温度、压强、体积都必须达到稳定的状态不再变化B.温度一定达到了某一稳定值,但压强和体积仍是可以变化的C.温度一定达到了某一稳定值,并且分子不再运动,达到了“凝固”状态D.温度、压强就会变得一样,但体积仍可变化解析:如果一个系统达到了平衡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状态参量如温度、压强和体积等不再随时间发生变化,温度达到稳定值,分子仍然是运动的,不可能达到所谓的“凝固”状态.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A5.关于温度与温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与温标是一回事,所以热力学温标也称为热力学温度B.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都可以取负值C.摄氏温度升高3 ℃,在热力学温标中温度升高276.15 KD.热力学温度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温度每一度的大小相等解析:温标是温度数值的表示方法,所以温度与温标是不同的概念,用热力学温标表示的温度称为热力学温度,A项错误;摄氏温度可以取负值,但是热力学温度不能取负值,因为热力学温度的零点是低温的极限,故B项错误;摄氏温度的每一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每一度的大小相等,D项正确;摄氏温度升高3 ℃,也就是热力学温度升高了3 K,故C项错误.答案:D6.(多选)温度计所用测量温度的物质应具备的条件为() A.它必须是液体或气体B.它因冷热而改变的特性要有重复性C.它因冷热所产生的效应相当明显D.当它与其他物体接触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热平衡解析:温度计所用测量温度的物质应该具有以下特性:因冷热而改变的特性要有重复性,因冷热所产生的效应相当明显,当它与其他物体接触后,能在短时间内达到热平衡.至于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则没有要求.故选B、C、D三项.答案:BCD7.(多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不断冷冻,物体的温度就会不断地下降B.温度是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C.热力学零度是低温的下限D.任何物体,温度下降到某一点就不能再降了解析:热力学零度是低温的下限,永远不能达到,故A项错误,C、D项正确.温度是决定一个系统与另一个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物理量,故B项正确.答案:BCD8.小明自定一种新温标p,他将冰点与沸点之间的温度等分为200格,且将冰点的温度定为50 p,今小明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为150 p时,则该温度用摄氏温度表示时应为()A.30 ℃B.40 ℃C.50 ℃D.60 ℃解析:每格表示的摄氏度为100200℃=0.5 ℃,比冰点高出的温度为(150-50)×0.5 ℃=50 ℃,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答案:C9.在25 ℃左右的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观察它的示数变化情况是()A.上升B.下降C.不变D.先下降后上升解析:室温为25 ℃,温度计在酒精中的示数为25 ℃.将温度计拿出后,附着在温度计上的酒精挥发吸热,使温度计温度降低,挥发结束后,温度计和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示数再次恢复到25 ℃.答案:D10.荷兰人华伦海特引入了华氏温度,规定水凝固时的温度为32华氏度,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212华氏度.中间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华氏度,今年1月份上海出现了近几年罕见的低温,最低温度接近-10摄氏度,换算成华氏温度为()A.14华氏度B.16华氏度C.18华氏度D.20华氏度解析:设摄氏温度为t时,对应的华氏温度为T,根据题述知,T=1.8t+32,将t=-10 ℃代入得T=14华氏度,故选A项.答案:A11.关于分别以摄氏温度及热力学温度为横、纵坐标所表示的t与T的关系图线说法错误的是()A.为直线B.通过第二象限C.纵截距小于横截距D.斜率为1解析:根据T=273.15 K+t可知t与T的关系图线是一条与纵坐标轴交点坐标为(0,273.15 K)、斜率是1的倾斜直线,故A、B、D三项正确,选C项.答案:C12.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在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建成并投入使用.加速器工作时,需要注入约1万吨液氮对电路进行冷却,冷却的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271摄氏度,则该温度用热力学温标可表示为()A.2 K B.271 KC.4 K D.0.1 K解析:由热力学温标与摄氏温标的关系式T=t+273 K和t=-271 ℃得T=2 K,故A项正确.答案:A能力达标13.(多选)伽利略在1593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温度计——空气温度计,如图所示.一个细长颈的球形瓶倒插在装有红色液体的槽中,细管中的液面清晰可见,如果不考虑外界大气压的变化,就能根据液面的变化测出温度的变化,则()A .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槽中的液体B .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细管中的红色液体C .该温度计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的空气D .该温度计是利用测温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解析:细管中的红色液体是用来显示球形瓶中空气的体积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测温物质是球形瓶中封闭的空气,该温度计是利用它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 、B 两项错误,C 、D 两项正确.答案:CD14.实验室有一支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 ℃;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 ℃.下面分别是温度计示数为41 ℃时对应的实际温度和实际温度为60 ℃时温度计的示数,其中正确的是( )A .41 ℃、60 ℃B .21 ℃、40 ℃C .35 ℃、56 ℃D .35 ℃、36 ℃解析:此温度计1 ℃表示的实际温度为10080-20℃=53 ℃,当它的示数为41 ℃时,它的示数变化的格数为21格,对应的实际温度应为21×53 ℃=35 ℃;同理,当实际温度为60 ℃时,此温度计的示数应变化6053=36格,即它的示数应为(36+20) ℃=56 ℃,所以C 项正确.答案:C。
【分层作业】7.4 百分数的应用(四)(同步练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同步课时练 (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七单元百分数的应用7.4 百分数的应用(四)【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2022年6月1日,王老师在某银行存入20000元,定期2年,年利率是2.25%。
到期后,王老师一共可以取回多少元?下列算式正确的是()。
A.20000×2.25%×2 B.20000×2.25%C.20000+20000×2.25%×2 D.20000+20000×2.25%2.小亮的爸爸用5000元人民币买3年期凭证式国债的年利率是5.58%,到期时获得本息是()元。
A.837 B.279 C.5279 D.58373.李阿姨将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2年,年利率是2.43%。
到期时,李阿姨可得到本金和利息共()元。
A.10000 B.5300 C.5243 D.54304.妈妈把8000元存入银行,存了2年,到期后把利息捐赠给灾区,假如年利率为2.35%,到期后妈妈可以捐赠给灾区()元。
A.376 B.188 C.37.6 D.18.85.李建把1000元按年利率为2.79%存入银行,计算他两年后得的利息列式正确的是()。
A.1000×2.79%×2+1000 B.(1000×2.79%+1000)×2C.1000×2.79%×2 D.1000×2.79%+1000×2二、填空题6.李阿姨把10000元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75%。
到期后,李阿姨可得利息( )元。
7.小丽的妈妈在银行存了15000元钱,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2.75%,到期时,应得利息( )元钱。
8.小丽去年6月28日到银行存了一个定期储蓄1000元,年利率是1.98%,今年到期小丽可得本金和利息共( )元。
9.王奶奶把20000元存入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2.75%,到期可获得利息( )元;3年的利息占本金的( )。
八年级物理下册 7.4大气压强精选练习(含解析)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试题

7.4 大气压强一、选择题1.如图装置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是()。
A.用注射器注射药液 B.吸管吸饮料 C.吸盘挂钩 D.吸尘器【答案】A。
【解析】A:用注射器注射药液;是利用给针管内部的活塞施加压力,把药液推入人体的,故A符合题意。
B:吸管吸饮料;是在人吸的过程中,人的口腔内压强减小,外面大气压强大,在大气压强作用下,饮料杯吸入嘴里;故B不符合题意。
C:吸盘挂钩;使用时,按压挂钩,是其里面的气体排出,内外形成压力差,来实现的;故C是利用大气压强的例子,C不符合题意。
D:吸尘器;吸尘器的工作原理也是利用吸尘器内部的压强小,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把灰尘吸入吸尘器内部来工作的,故D不符合题意。
此题答案是A。
2.下列用矿泉水瓶所做的实验中,能验证大气压存在的是()。
【答案】C。
【解析】A:两次海绵凹陷程度不同反应的是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B:反应的是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深度越深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C:类似覆杯实验,纸片不下落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D:两瓶向中间靠拢说明了空气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故选C。
3.对下列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甲:压力相同时,压强随受力面积的増大而増大;B. 乙: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C. 丙: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D. 丁: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答案】A。
【解析】A.甲:压力相同时,压强随受力面积的増大而増大;此说法错误。
当压力一定时,压强随受力面积的增大而减小。
B. 乙: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此说法正确。
液体的压强,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C. 丙: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此说法正确。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D. 丁: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此说法正确。
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A的说法错误,此题答案是A。
4.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下图所示的现象进行讨论,其中错误的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7.4 练习十九-课件

(2)参加( 羽毛球 )活动的人数最多,参加( 跳绳 ) 活动的人数最少。 四(5)班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的一共有( 26 )人。
颜色 黄花 紫花 粉花 白花 红花 朵数 8 5 4 9 7
朵数
花店新进各种 9
颜色花的朵数
8 7
6
5
4
3
2
0
黄花 紫花 粉花 白花 红花
喜欢白花的 人数最多。
每格表示一朵。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条
形
统
根据数据的特点,可以用
计 图 一格表示
多个单位
“1表示1”、 “1表示5”、 “1表示10”,
还可以用“1表示更多”
颜色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1.7.2921.7.29Thursday, July 29,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2:13:0222:13:0222:137/29/2021 10:13:02 PM •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7.2922:13:0222:13Jul-2129-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2:13:0222:13:0222:13Thursday, July 29, 2021
铜牌
29 23 19 32
总数
104 88 65 82
每格代表( )枚。其它同学表示的是什么奖牌的数
量?每格代表几枚?为什么?
(
)和(
)牌枚数最多。
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7章 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同步练习(含解析)苏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第7章7.4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第7章 7.4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1、(2016•北京)为了节约水资源,某市准备按照居民家庭年用水量实行阶梯水价.水价分档递增,计划使第一档、第二档和第三档的水价分别覆盖全市居民家庭的80%,15%和5%,为合理确定各档之间的界限,随机抽查了该市5万户居民家庭上一年的年用水量(单位:m3),绘制了统计图.如图所示,下面四个推断( )①年用水量不超过18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一档水价交费;②年用水量超过240m3的该市居民家庭按第三档水价交费;③该市居民家庭年用水量的中位数在150﹣180之间;④该市居民家庭年用水量的平均数不超过180.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如图是某班40名学生一分钟跳绳测试成绩(次数为整数)的频数分布直方图,从左起第一、二、三、四个小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4:3:2,那么该班一分钟跳绳次数在100次以上的学生有()A、6人B、8人C、16人D、20人3、某次考试中,某班级的数学成绩统计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得分在70~80分之间的人数最多B、该班的总人数为40C、得分在90~100分之间的人数最少D、及格(≥60分)人数是264、为了描述温州市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A、扇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C、条形统计图D、直方图5、如图是某学校全体教职工年龄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每组年龄包含最小值,不包含最大值),根据图形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学校教职工总人数是50人B、这一组年龄在40≤x<42小组的教职工人数占该学校全体教职工总人数的20%C、教职工年龄的中位数一定落在40≤x<42这一组D、教职工年龄的众数一定在38≤x<40这一组6、某企业为了解员工给灾区“爱心捐款”的情况,随机抽取部分员工的捐款金额整理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直方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样本中位数是200元B、样本容量是20C、该企业员工捐款金额的平均数是180元D、该企业员工最大捐款金额是500元7、(2011•金华)学校为了解七年级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情况,随机调查了40名学生,将结果绘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则参加绘画兴趣小组的频率是()A、0.1B、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备课人:玛伊拉第二备课人:
课题
练习课
课型
练习课
课时
第4
上课
日期
5.25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小数概念,小数的大小比较,简单小数的加减法和小数加,减的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和教师指导完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充分掌握小数计算的基本规则和运用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思的练习
教学
重点
1.正确计算,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
难点
1.正确计算,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手段)
二次修改
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2.4+3.4= 5.3-4.6= 35.2-7.8= 2.8+6.2=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8.1元一个,文具盒5.1元一个,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手段)
二次修改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Leabharlann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1、连线。
5.3+2.7 8.6
3.6-2.1 1.5
12.6+4.7 8
15.9-7.3 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3.5-9.2 30.7-1.8 17.6+14.7 45.3+16.9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