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雪导学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雪》预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雪一、课前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ìng)忙碌(lù)脂粉奁(Iián)灼灼(zhuó)嘻笑(xī)褪尽(tuì)朔方(shuò)凛冽(lǐnlìe)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课堂学习研讨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三、当堂训练巩固4、作者将南北雪景对照描写有何目的?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各有什么含义?(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艰苦卓绝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咏雪导学案第【1】篇〗《咏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咏雪》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
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精心构建单元整体,选文以诗化的散文为主,兼顾古今中外。
《咏雪》是一篇浅显文言文,语言文字理解起来不难,且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是,对文中语言的辨析和欣赏,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情分析】《咏雪》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学生有吸引力,也有挑战性。
学生普遍认为诗歌是朗朗上口的,文言文是有难度的。
教师通过本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文言文是有趣的,是可以掌握的”这一理念,激发学生通过学习,爱上文言文。
【创意概述】《咏雪》的教学设计基于这是初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一教学实际,由学生熟悉的《乌衣巷》导入,再通过“我爱朗读”“我会译读”“我能赏读”“我可背读”等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顺畅朗读课文,习得学习方法,积累文言语汇,赏读精美比喻,感受良好教养……于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领略文章意趣,提升思辨能力,体悟文字简约丰美的意蕴。
【教学方案】学习目标:1.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复述故事,积累常用文言语汇。
(重点)2. 赏析比较咏雪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写法。
(重点)3. 注意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教养,以及和谐的家庭氛围。
(难点)教学过程:1. 导入:我们一起来温习一下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天我们做“小燕子”,重新飞回当年的谢家,去感受谢家寻常家居生活的情趣。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乌衣巷》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访谢家寻常家居生活的雅趣。
2. 我爱朗读(1)读准字音学生组内展示预习成果后,全班齐读:骤(zhòu)撒(sǎ)差(chā)可拟(nǐ)絮(xù)奕(yì)【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进入初中习得的第一篇文言文,疏通字词读音障碍,是必须的,更应是由学生来主动完成。
八下语文10雪导学案

编号10 八下语文导学案6、雪(2课时)教师寄语:一个人的毅力不是天生的,你与困难持续地作斗争,毅力便会在你身上萌生。
学习目标1、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2、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磬.口()塑.罗汉()脂粉奁.()灼灼..()..()朔.方()凛冽2、读课文,结合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谈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
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同学们。
目标二: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你觉得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为什么?三、精读品析: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四、课后拓展延伸北国的雪1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蹁跹(xiān)起舞,像鸟一样疾,像烟一样轻,像银一样白啊。
亲吻着久别的大地,拥抱着可爱的故土。
啊,北国的第一场雪!2一别七个月,这二百多天的时间你到哪里去了呢?噢,你化了,化作了晨霜,化作夜露,化作雨滴,化作青雾,化作……牺牲了自己,滋润着大地。
如今,你又穿上了洁白的羽裳,娉娉(pīng)婷婷、袅袅娜娜,来到了人间,来到了祖国的北方。
3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千里冰封,万里飘雪”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寒风刺骨的凛冽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4我欣赏着一望无际的广袤(mào),洁白千里的冷峻,银光闪烁的热烈。
《雪》导学案

6课雪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手法,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法。
诵读讨论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
鲁迅当时正与北京高校任教。
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16日的《雨丝》周刊第11期作者通过江南满含春意的雪景、繁忙采蜜的蜜蜂和快乐玩雪的孩子,抒发了自己对春日的热切渴望,对美好生活、光明前景的热情向往,展示了作者炽热的革命激情和积极追求、顽强抗争的战斗英姿!文章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反动军阀黑暗统治的年代,产生着强烈的鼓舞人们前进的作用。
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
作于1924年9月——1926年4月,共23篇。
内容主要有:(1)追求美好生活;(2)揭露腐朽和黑暗,表现表现顽强的反抗意识和战斗精神;(3)鲁迅在抗争和求索中的苦闷和矛盾。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6《雪》导学案

6《雪》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2、品读课文,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对比,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学习作者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字。
我国现代伟大的、和革命家。
1918年,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
1902年至1926年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兼课。
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
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咏雪名句集锦: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听读课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博识( ) 处()子磬()口嗡嗡()塑()雪罗汉粘()结脂粉奁()消释()目光灼灼()褪尽()朔()方粘()连升腾()闪烁()旷野()凛()冽()再读思考: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2.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精读赏析一: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南方的雪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精读赏析二: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南方的雪:朔方的雪:3.作者更欣赏哪里的雪?为什么?你能找出理由吗?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4.思考: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江南的雪():北方的雪():5.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小结:“南方的雪”,它是一种美的象征,但这种美未经磨练,不能长久的保持;而“朔方的雪”虽然孤独,不被理解,但有一种战斗的豪情,一种澎湃激昂的斗志,使人联想到那。
沁园春雪导学案

5、《词两首》导学案第2课时沁园春·雪【学习目标】1、巩固基础知识。
2、理解诗歌内容,感悟伟人的胸怀和气魄。
3、品读赏析优美诗句。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悟伟人的胸怀和气魄。
【导学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背景简介:1936年,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陕北高原,即兴而作。
直到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柳亚子向他索诗,才将此诗拿出来相赠,后登于《新华日报》,引起轰动。
词里抒发作者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充分体现了一代伟人宽广胸襟和凛然气魄。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弄清带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注音:惟余莽莽.稍逊.风骚.释义:须.晴日原驰蜡象..竞折腰.....略输文采数风流人物....【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学法指导:在读课文时把握好节奏和情感。
针对以下题目找答案,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3、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说说上下阕各写了什么?【探究活动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学法指导:从景物描写方面,以景体情;从作者对古今人物的评价中来体会情感。
4、上阕的写景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实写:虚写:5、一个“望”统领哪几句?下阕一个“惜”统领哪几句?6、你如何理解本词的最后三句?【探究活动四】品读课文,赏析诗句学法指导:从修辞、字词、内容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7、请你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诗进行赏析。
赏析示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北国雪后初晴的无限娇媚之景,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③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我选择第句:我选择第句:【探究活动五】当堂检测背诵全诗。
《雪》导学案

《雪》导学案出品人:张爱霞审核人:关学伟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2.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体味两幅雪景的不同,探究在不同雪景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
学习难点散文诗的特点,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链接预习课文的时候,细心的同学会注意作品后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1月18日。
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时国共两党结成统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就在鲁迅写这篇作品的半个多月前,1924年的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放晴,又刮起了凛冽的北风,满地的雪被风吹得漫天飞舞,在阳光下蓬勃奋飞,旋转升腾。
看到此番自然景象,作者当时就在日记中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个富有诗意的字,之后思绪在现实和回忆中翻腾,将一腔情思铸成了这篇抒情散文诗学法引导本文是一篇散文诗,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诗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语言比较自由。
因为不受形式的限制,更加便于抒发感情。
导学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磬口( ) 塑罗汉( ) 脂粉奁( )灼灼( ) 朔方( ) 凛冽( )二、自主探究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雪景?2.作者怎样描写江南雪的?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3.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朔方雪的?感觉朔方的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语句品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二)问题研讨1.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整体上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作者在描写雪中表达了什么情感,其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学习小结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
初中语文雪的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雪》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课文《雪》的作者鲁迅及其背景资料。
2. 展示一些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雪》两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内容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教师进行指导。
四、语言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的技巧。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精彩表达,进行交流和分享。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学生现场完成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的读后感的撰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开展与雪相关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内容分析,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和交流机会。
在写作练习环节,教师应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寄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课题:6、《雪》导学案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的运用。
2、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体会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对比品析两幅雪景图。
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鲁迅先生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南北两地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先生的这篇文字精粹,蕴含丰富的散文,感受先生借雪寄寓思想感情。
二、资料链接本文写于1925年1月18日,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蒋抗日的革命运动在南方蓬勃发展起来,而北方反动势力相当猖獗。
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鲁迅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
《野草》中收入的23篇散文诗,都是作者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的记录,其中《雪》是写的最好,成就最大的一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于雪的描绘中。
三、自主预习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磬()奁()朔方()灼灼()()凛冽()()霁()眷念()荷()戟()彷徨()()2、看拼音写汉字。
lǐn()冽péng()勃升téng()忙lù()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霁:眷念:4、读课文,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两幅画面?5四、探究赏析1、作者喜欢江南的雪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说说理由。
2、课文第二三两段有哪些动作神情描写,通过哪些传神的词语表现出来,分析一下妙处。
3、作者对江南雪有没有遗憾?从文哪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为什么遗憾?4、作者在写北方雪奋飞的同时,似乎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与孤独,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能够突出这一特点?5、你更喜欢哪幅图画,你觉得作者仅仅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6、精读品析,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五、当堂检测1、《雪》的体裁是,选自《》,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与《雪》的出处相同。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原名是,他的两部小说集是《》、《》,散文集是《》。
)))))))))念)())脂lǐn()冽péng()勃升téng()忙lù()3、勾画出词语中写错的字,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词语。
()A、单调博识滋闰隐约B、美艳蓬勃弥漫连续C、真切忙禄升腾孤独D、温热壮键包藏旋转4、根据文意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①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
②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③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5、解下列词语博识美艳消释褪尽朔方凛冽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作者更为欣赏“江南的雪”。
()②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
()③《雪》是鲁迅小说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
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
()④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对塑罗汉的生动描写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
()六、要素归纳1、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
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
②强烈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江南雪和北方雪的对比来表现的,江南雪固然美丽,让人喜爱,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一样,敢于直面冷酷现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作者借对朔方雪蓬勃奋飞,旋转,升腾与寒风严冬挑战的斗争精神的赞美,抒发自己蓬勃向上的生活热情,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表现了他对北方势力的反抗精神。
2、全文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1、鲁迅的故乡在绍兴,在江南,对故乡他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这在《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中有很好的体现,你还能想起吗?请列举说说。
2、这首散文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比如:火炬象征江南的雪象征北方的雪象征3、写雪的课文我们学过不少,你能想起那些?试作简要介绍。
4、阅读训练①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②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③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描写完江南的雪,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
用“但是”一词,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是怎样描写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是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对北方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都是作者所写的诗句,最能体现“朔方的雪”精神的一项是()A、两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C、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九、教(学)后记:参考答案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答案1、磬(qìng) 奁(lián) 朔(shuò) 灼(zhuó) 凛(lǐn) 冽(liè) 霁(jì) 眷(juàn)荷(hé) 戟(jǐ) 徨(huáng)褪(tuì) 彷(páng)2、凛蓬腾碌3、霁:雨后或雪后转晴眷念:想念。
4、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静态美的江南雪景图。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动态美的江北雪景图5练习答案:一课时1、散文诗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周树人《彷徨》、《呐喊》《朝花夕拾》。
2、凛蓬腾碌qìng lù Iián zhuó xī tuì shuò lǐnliè juan pang huang yan3、B4、nián zhān xuàn xuán5、学识丰富。
美丽鲜艳指冰雪融化。
(tuì)脱去全部。
(Shuò)北方。
(lǐn liè)刺骨地寒风。
6、灼灼消释弥漫7、1.× 2.√ 3.× 4.√二课时一、精读品析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二、拓展延伸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
3、写雪的课文我们学过不少,你能想起那些?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三、阅读训练1、表现了对美好事物不能长久的遗憾和引起下文对朔方雪的描写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