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15 诫子书——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5  诫子书——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不矛盾。(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 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 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 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
穷庐
15 诫子书/
dàn bó
zào
淡泊 险躁
suì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15 诫子书/
【静以修身】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 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 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整体感知
15 诫子书/
方法指导 断句读方法归纳
写作特色
15 诫子书/
❷正反阐述,对比鲜明。
文章从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了治学、 修身的条件,劝诫儿子惜时并有所为。同时概括了 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 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板书设计
15 诫子书/
诫子书
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正)
A.意与. 日去/呼尔而与. 之 B.非志无以. 成学/可以. 为师矣 C.夫. 君子之行/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 D.淫慢则. 不能励精/入则. 无法家拂士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要在平时积累文言词汇, 结合具体语境先弄清句子的意思,在由句子意思辨析推断词语的意思。A.介 词,随着/介词,给;B.连词,来,拿来/介词,凭借;C.助词,用在句首, 表示发端/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发端;D.连词,就/连词,如果。

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

6.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的作者诸葛亮,字 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 是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 》中的主要人物,杜甫在《蜀相》 中用“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来慨叹他的一生。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阐释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品德高尚的人 ) (2)俭以.养德( 用、凭借、依靠 )
(3)非宁静无以致.远.( 到达远大目标 )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性情 ) (6)多不接.世.( 对社会有贡献 )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最后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 息,(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0.本文作者就哪两方面展开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 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绩也取决于静。把失败 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照,增强了论述效果。
1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告知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2.文中常被人们远”。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 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 度光阴。
【译文】李存审出身清贫,地位低微,常常警告几个儿子说:“你们的父亲年 轻时握一把剑离开乡里,四十年后,地位到达将相,这中间多次经历过万死 一生(的险境),多次剖开骨肉取出箭头一百多枚。”于是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 交给儿子,命令他们把它保存好,说:“你们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们的 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15 诫子书【考点精讲版】

15 诫子书【考点精讲版】
yín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zào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suì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州中考)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
读节奏的划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考点 划分朗读节奏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B.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山西中考)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示例】对偶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我认为这组对偶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有音韵感、节奏感,而且意蕴深远。
结构梳理

静以修身
子 君子

俭以养德
成才
志存高远 学习广才 惜时勤学
谆谆告诫 修身治学
主旨归纳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 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 险躁,希望儿子坚定意志,刻苦学习,珍惜 时光,学有所成。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的 殷切期望。
助词,的。 屏除杂念和干 节俭。
非宁静无以致远。扰,宁静专一。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学以致用、勤奋致富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
文 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增长。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原文及注释

诫子书概况《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线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后有留存多篇《诫子书》。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实现远大理想。

要知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间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而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淡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安静,集中精神。

淫慢:过度的享乐与怠惰。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励精:奋发向上。

险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鉴赏提示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文章思想《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笔记

第15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1. 课文内容理解:《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2. 重点词语解释:- 诫:告诫、警告- 子:儿子- 书:信件- 淡泊:内心恬淡,不追求名利- 宁静:心境宁静,不受外界干扰- 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 养德:培养自己的品德- 明志:明确自己的志向- 致远: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3. 课文结构分析:《诫子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

- 第二部分(7-12句):诸葛亮告诉儿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

- 第三部分(13-18句):诸葛亮告诫儿子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4. 课文主题归纳:《诫子书》的主题是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诸葛亮告诫儿子要谦虚、谨慎,要懂得节俭、修身养性,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勤奋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要珍惜时间,不能沉溺于享乐。

5. 课文思想价值:《诫子书》是诸葛亮给他的儿子的一封信,信中诸葛亮教育儿子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

这些教诲不仅适用于诸葛亮和他的儿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通过学习《诫子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做人、做事,以及如何修身养性,这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5课《诫子书》的笔记.。

人教版语文七上 第15课《诫子书》

 人教版语文七上  第15课《诫子书》

穷庐 l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典故、故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称颂他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意志 消失 于是,就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 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 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 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 为空虚的心灵。)
宾语前置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居里夫人把英国皇家学会颁给她的金质奖 章送给小女儿做玩具,她说:“我是想让孩子们 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 能永远守著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这是因为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所以她能在科 学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 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 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美国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 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鲁迅珍惜时间的故事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 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 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 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 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 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 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 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 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 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 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 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 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七年级上册15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15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堂笔记一、导入《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34年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文章主要是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语言,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节俭节约,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并强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诸葛亮为了劝勉刘禅,表达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为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发出的呼声和宣言。

这篇文章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人们誉为文学巨匠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课文解读1. 文章开头,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

这是全文的主旨,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2. 接着,作者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两句来进一步阐述主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 文章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先从正面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再从反面说明过度追求名利和安逸的生活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4. 最后,作者再次强调“静”与“俭”的重要性,并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两句来结尾,鼓励儿子要勤俭节约、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三、重点词句解释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意思是通过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来修养身心,通过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2.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意思是学习需要保持安静平和的心态,才能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培养。

四、思考题1. 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封家书给儿子?2. 文章中的“静”和“俭”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3. 你认为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五、课堂小结《诫子书》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和优美文笔的家书,通过讲述修身养性、节俭节约等品德的重要性,传达了作者对于高尚品德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恬淡,不热衷名利)(使志 向坚定、明确) (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4)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怠忽)(振
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性情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6)年与时驰 (逝去) (7)意与日去 (日子、岁月) (8)遂成枯落 (于是,就)(凋落、
衰残)
(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有“用世” 的意思。)
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
) 今义:行为,行动

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 散精力 今义:指环境安静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年与时驰(
) 今义:危险,惊险 今义:治理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武侯祠
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 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 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 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所住 的陋室)
2.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3.古今异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今义:
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 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品行;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时间;今义:太阳)
◆古今异义
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今义:丈夫
以俭养德”)
4. 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有道德修养的人,摒除杂念干扰提高自 己 的修养,勤俭节约努力培养自己的品 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 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长期刻苦努力而 实现远大理想。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4.赏析精彩妙语,积累名言警句。 5.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fú)
淫慢则不能励精 (yín) 遂成枯落 (suì)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 明,琅琊(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 事家。官至丞相。死后被追谥为 “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 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 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 人物《。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 简意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 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寄予了诸 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除了 诸葛亮的《诫子书》,还有《曾国藩家 书》,《毛泽东家书》《傅雷家书》, 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希望大家找到有 关的书籍阅读。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诵读积累
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 句你最喜欢的话。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 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 易);心闲天地本来宽 (陆游);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 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 (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志士惜日短, 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 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 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放纵怠忽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 不能修养性情。
深层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 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 高远的厚望。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 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
2.教师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由学生讨 论交流解决文言字词。 由“单”变“双”(即将单音节词变为 双音节词语)。如:静——宁静,俭— —勤俭,学——学习。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其 他章节的意思,将不懂之处圈出来。
疏通文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夫君子之行 (品德高尚的人) (2)非淡泊无以明志
◆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

歌以咏志(

介词,用
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