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
必修四1《窦娥冤》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窦娥冤》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窦娥冤》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文学的人物殿堂里,有这样一些奇女子:“举身赴清池”的刘兰芝、“感天动地”的冤窦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林黛玉。
她们以其鲜明的个性和抗争精神,在温存娇柔的背后闪耀着中国古代女子桀骜不驯的锋芒。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顶峰之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盛赞该剧“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学习本文,要在了解元杂剧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戏剧的“本色”语言,了解窦娥形象的典型意义。
请同学自读全文,整体把握,概括剧情,重点分析第三折。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剧情的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窦娥冤说课稿篇一:《窦娥冤》说课稿《窦娥冤》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准备从以下八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和意图。
一、说教材和学情说教材《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所以,我今天将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学情分析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元杂剧,对于元杂剧的知识没有多少了解。
本课《窦娥冤》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具有极高的悲剧美学价值。
高二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戏剧方面相关的知识,对戏剧的矛盾冲突以及本课极具价值的悲剧意义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时数设置为两个学时。
二、说教学目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主要落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阅读鉴赏”这一课程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我主要把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相关知识;理清节选的剧情,初步把握窦娥的形象。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戏剧的能力依据:单元要求:感受人物曲词和矛盾冲突,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鉴赏曲词之美,领略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问题导读法理清戏剧情节;运用讨论法、研究型阅读法、分析法赏析窦娥形象;运用情境创设法、发散法深入课文主题。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理解悲剧美的价值意义。
依据:新课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学重点:1、掌握元杂剧的相关知识。
2、窦娥形象及社会矛盾的分析。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目之一,是取材于中国唐代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故事。
窦娥因被诬陷而受到了惨无人道的待遇,最终在死后得到显灵复仇。
窦娥冤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传统戏曲,其故事情节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多次被改编,并且在现代的文化领域中也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次演讲主题是《窦娥冤》。
我们将从故事情节、文化价值和反映历史等方面进行讲解,希望能够将这部传统戏曲的魅力展现给大家。
一、故事情节窦娥,本名窦氏,是唐朝著名的美女。
据传说,她长得十分美丽,深受吕洞宾的赞扬。
窦娥本人性格善良,明良正直,不幸被王官贱子所陷害。
为了替他练就镇压蛟龙的法术,王欲借助窦娥的力量。
窦娥拒绝采取欲求不得的行动,结果被诬告贼盗,遭受夫妻的谴责和毒打。
在长达三年的监禁中,窦娥被迫与死人共处一室,饱受折磨和残酷对待。
最后,窦娥终于病死于监禁中。
但是,在她死后的三年里,王官千方百计想要桎梏她的灵魂,结果却被窦娥的母亲用悬剑所杀。
窦娥之灵得到了解脱,化作神仙来惩罚罪恶的人,也保佑善良的人。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为吴三桂所保佑,使他在抗击清军的时候翻身得志。
二、文化价值《窦娥冤》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份瑰宝。
这部曲目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其中主人公窦娥的命运寓意着对美女的爱慕和对正直女性生命的尊重。
《窦娥冤》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之作。
这部曲目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艺术性,深刻地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美学特征。
此外,《窦娥冤》还有着其他的文化价值。
它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化和风俗情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精神面貌,为当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部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传统戏曲,它揭示出的社会问题也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相当现实意义。
三、反映历史古代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较被动的局面,对女人的评价几乎都是建立在物质财富、外表美貌等方面基础上的。
而窦娥所表现出的正义、勇气和韧性,不仅代表着妇女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深邃内涵。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窦娥冤》。
我的说课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说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作业布置七、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窦娥冤》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首次接触中国古典戏剧。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古典戏剧瑰丽之门。
《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开放的思维和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根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目标: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作者关汉卿及作品《窦娥冤》相关介绍。
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
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 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表演法——学生通过话剧表演,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戏剧语言,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窦娥冤》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的讲读课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欣赏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以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
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共有三场戏。
第一场戏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强烈抒写了窦娥的冲天怨恨;第二场戏写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集中表现了窦娥的善良;第三场戏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集中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鉴赏窦娥的艺术形象和关汉卿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和关汉卿的相关知识。
2、体会元杂剧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3、赏析窦娥的艺术形象。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此,我主要采用“朗读鉴赏”“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鉴赏”“文本研习”,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关汉卿的杂剧语言,赏析窦娥的形象。
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本单元后面有一篇《古代戏曲鉴赏》的短文,对如何鉴赏古代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可指导学生先看。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语设计: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2、关汉卿其人:可结合课后补充读物《一枝花·不伏老》了解关汉卿:多才多艺,活得潇洒,性格倔强。
重点掌握: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3、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4、元杂剧常识:杂剧有体制,一折一宫调,四折一本戏角色分主次,末旦主,净丑次剧本三要素:科唱白即是(二)结合注释①,介绍相关剧情(三)自由品读,熟悉内容:1、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圈点疑难字词。
2024窦娥冤说课稿范文

2024窦娥冤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24窦娥冤》,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窦娥冤》是一本传世的古代戏剧作品,描写了窦娥被冤枉入狱,最终获得昭雪的故事。
这部作品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掌握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理解古代戏剧作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在阅读《窦娥冤》的过程中,感受其中的悲剧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把握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难点是:理解古代戏剧作品的语言特点,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窦娥冤》,我将采用课前导入法、解读分析法和互动讨论法。
学法是:理解古代戏剧作品的语言特点,注重整体理解和细节把握。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有关《窦娥冤》的课件资料,包括选段的文字材料和相关图片。
同时,我还准备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教学反思和评价。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对《窦娥冤》的兴趣,我将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通过猜字谜来猜测故事的主题和人物。
例如,“一个女子冤死狱中,哭得眼泪纵横,她是谁?”通过这样的引入,我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解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在学生对《窦娥冤》有了初步认知之后,我将进行全班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解读其中的重要片段和隐含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
环节三、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窦娥冤》教案(精选5篇)

《窦娥冤》教案《窦娥冤》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窦娥冤》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窦娥冤》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3.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二、重点难点1.品味戏曲的语言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三、预习点拨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第一课时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代表作品有等。
《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
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
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
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

《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5篇)《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窦娥冤》教学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窦娥冤》教学教案精选篇1【目的要求】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经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课文释义】(1)亲眷(眷,juàn)亲属。
(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
(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
(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
阡,qiān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
(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
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
(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
【资料主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杯具之一。
作者经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完美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杯具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
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经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
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
【写作手法】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
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
它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
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经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经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
善而蒙冤,杯具愈悲。
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High School Chinese "Dou E Wrong" Theory Text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中语文《窦娥冤》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
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
《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
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
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
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贪腐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
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
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设计原因:好的新课导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创设生动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为全体学生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
环节二:快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从窦娥的语言中感受残酷与震撼:窦娥的呼喊,哪些是让人为之动容的?在她的身上发生过怎样悲惨的故事,让你最受震撼的是什么?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
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
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
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
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环节三:精读品析,探讨思考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2)课文在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同时,还表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敢于反抗,可她为什么要忍受这不白之冤?这体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还体现在哪里?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4)三桩誓愿—应验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可能,现实主义的大师关汉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无稽的情节呢?而且“亢旱”受害者只会是百姓,窦娥是善良的,那么她为什么让楚州百
姓为自己的冤屈受苦呢?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