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习题1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1

5.鲁迅自传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筹.办衰.落学籍.彷.徨2、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⑴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变化)⑵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3、简答。
(1)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破折号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作者的处境如何?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课文整体理解能力升级达标(一)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5、文段所述作者的经历按时间可分为五个层次。
请用“‖”在文中标明层次,并归纳层意(10字以内)。
①②③④⑤6、文段所述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
7、作者“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又为什么“决意要学医”?“决意”表明了什么?8、文段叙述了作者人生道路上的哪几次重大转折?哪一次最为重要?为什么?9、联系课文全文,谈谈你对鲁迅不断改变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 语文版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①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暖洋洋的,一群小孩在十分卖力地捕捉那些色彩斑斓的蝴蝶。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时代发生的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
那时我才十二岁,住在南卡罗来纳州,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放到笼子里,而那件事发生以后,我这种兴致就被抛得无影无踪了。
②我家在林子边上,每当日落黄昏,便有一群美洲画眉来到林间歇息和歌唱。
那歌声美妙绝伦,没有一件人间的乐器能奏出那么优美的乐曲来。
③我当机立断,决心捕获一只小画眉鸟,放到我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人歌唱。
④果然,我成功了。
它先是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
但后来它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
站在笼子前,聆听我的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唱,我感到万分高兴,真是喜从天降。
⑤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
第二天,它那慈爱的妈妈口含食物飞到了笼子跟前。
画眉妈妈让小画眉把食物一口一口吞咽下去。
当然,画眉妈妈是知道这样比我来为它的孩子喂食要好得多。
看来,这是件皆大欢喜的好事情。
⑥接下来的一天早晨,我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结果发现它已经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底层,死了。
我对此迷惑不解,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想,我的小乌不是已得到了精心的照料了吗?⑦那时,正逢著名的鸟类学家阿瑟威利来看望我的父亲,在我家小住。
于是,我就把那小可怜儿的可怕的厄运告诉了他,听后,他做了精辟的解释:“当一只美洲画眉鸟妈妈发现它的孩子被关进笼子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鸟足以致死的毒莓,它似乎坚信它的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我听了,大吃一惊。
⑧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因为我知道:任何生物都有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而这种追求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大意。
2.小画眉鸟“无声无息地躺在笼子的底层,死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我再也不捕捉任何活物来关进笼子里。
”这句话表明作者懂得了什么道理?(后一问请用原文回答)3.选文第④段为何略写“我”成功捕获小画眉的过程,而详写小画眉被关在笼子里的情形?4.选文第⑥段和第⑦段分别把小画眉称为什么?这两个称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中考语文辅导:鲁迅自传练习题

中考文:迅自中考文:迅自?其我是十八,便旅游到南京,考入水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路学堂去学开,以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京的豫学校,我已决意学医了。
原由之一是因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于日本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了仙台医学学校,学了两年。
正俄日争,我有时在影上看一其中国人因做探而将被,所以又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有广大的运⋯⋯先倡导新文。
我便弃了学籍,()到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划,()都失了。
我()想往德国去,也失了。
于,()我的母和几个的人很希望我有上的帮助,我()回到中国来,我是二十九。
1.填入横完整正确的一是()A.再但又因为便B.又但再因为便C.又但再因便D.再但又因便(考大)2.用段中原句填空:①迅先生决意学医的原由是。
②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由是。
3.对鲁迅先生几次改变人生道路理解,切合鲁迅先生的精神的一项为哪一项().鲁迅先生依据自己的特色和社会环境选择人生遍路,特别理智。
B.鲁迅先生几次转变,说明他向来在找寻最合适自己的职业。
C.鲁迅先生数次改变人生道路,是切合当时社会现状的,因为当时文学是最茂盛,最能令人成名的事业。
.鲁迅先生多次改正自己的人生道路,主假如从国家民族利益考虑的。
4.对他归国后的几次“出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是鲁迅为了找寻志同道合的战友B.是鲁迅思想追求的表现C.反应了当时社会环境对进步人士的排斥D.表现了鲁迅归国后,在一准期间内的徘徊。
参照答案:2.①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关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②感觉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当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鲁迅自传》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鲁迅自传》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绍.兴 ch óu 办 乞.食 提ch àng 段祺.瑞 捕.拿 呐.喊 彷徨. 编译. shu āi 落 骈.句 侮.蔑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侮蔑: (2)失怙:(3)旧时军队或行政部门里由长官私人聘请的人员,协助办理文案、讼诉、钱粮等事务,俗称师爷。
( )(4)意外发生的事情。
( )(5)在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 )(6)清朝末年讲西学的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 )3、《鲁迅自传》选自《 》,作者是 ,他原名 ,是我国伟大的 家、 家、 家,浙江绍兴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 》,散文诗集《 》,小说集《 》、《 》,杂文集《 》《 》《 》等。
4、传记是一种记载 的作品,按照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 ,一类由别人撰写的,称 或 。
传记要求 ,。
5、选词填空。
(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 。
(变化、变故 )(2)我 (居住、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3)我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 。
(生活 生计)(4)因此又觉得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 。
(文艺、文学)6、下面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踌办B 、学藉C 、通缉D 、哀落7、在本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湘.潭 韶.山 攒.积 积蓄. 接济. 懒惰.逮.捕 磕.头 器械.慷k ǎi d òng 吓x ùn 服 j ǔ 丧 s ǒng 听 y á 门 q ǐ 图2、解释下面的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1)沮丧: (2)克勤克俭:(3)驯服: (4)引经据典:(5)怒不可遏:(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7)大方,不吝啬。
()(8)使听的人吃惊。
()(9)明白地告诉,告知。
【参考文档】《鲁迅自传》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鲁迅自传》阅读附答案鲁迅自传(13分)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2〕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3〕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鲁迅自传》导读练习及答案

一、课文导读㈠作家作品㈡要点提示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浙江()亲戚()乞食()彷徨()学籍()筹办()皖()2、内容结构本文共四段,按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4)写创作和著述情况。
3、写作特点(1)言简意赅,内容丰富(2)线索分明,层次清晰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
(3)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本文共四段,内容各有侧重,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从内容上看,第1段写在故乡时的少年生活;第2段写青年时代离乡在外求学的情况;第3段写回国之后的工作情况;第4段写在文学创作上的成果,衔接紧密。
从结构上看,首段结句写要离乡“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次段写“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段末写“我便回到中国来”;三段首句是“我一回国……”,段末是“一直住在上海”;尾段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情况。
段与段之间自然勾连,过渡巧妙。
4、重点探究(1)理解下列重点语句.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这段话,鲁迅用极简洁的文字交待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避难寄人篱下以及艰难求学的历程。
这段看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少年时代无尽的辛酸和苦涩,更流露出强烈的自尊感和反叛意识。
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鲁迅自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5.鲁迅自传知识盘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筹.办衰.落学籍.彷.徨2.解释下列词语。
决意:筹办:彷徨:光复:3.下列句子中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B.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历。
C.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
D.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4.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
B.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C.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
D.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评。
5.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试结合上下文说说理由。
⑴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变化)⑵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居住)6.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表达的语气和语义是否相同?为什么?(1)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2)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阅读在线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9 鲁迅自传练习 语文版

9 鲁迅自传积累运用1.请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厦.门(xià)皖.南(wǎn)学籍.(jí)乞.食(qǐ)páng huáng(彷徨)shuāi(衰)败chóu(筹)办nà(呐)喊2.你能根据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吗?(1)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意外发生的事情。
(2)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A.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B.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C.老师要求此次作文的题目里含有“秋”字,如“秋风”“中秋”……等。
D.《鲁迅自传》选自《鲁迅全集》第八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解析:A项中应删去引号;C项中“秋风”“中秋”的题目应为《秋风》《中秋》,省略号与“等”字作用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中结尾的句号应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后。
]4.修改病句。
(1)鲁迅的籍贯是浙江省绍兴县人。
去掉“的籍贯”或“人”。
(2)王林的年龄恰好比他父亲的小一倍。
将“恰好比他父亲的小一倍”改为“恰好是他父亲的一半”。
5.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一书,回答下列问题。
(1)《朝花夕拾》的“朝”字读“zhāo”,意思是:早晨。
(2)除了“小引”和“后记”外,《朝花夕拾》中还有_10 篇文章,其体裁全部是散文。
(3)如果要为《朝花夕拾》这本书设计一个封面,你觉得下面哪个设计较为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示例:第①幅图片较为合适。
首先,图片景物暗含“朝花夕拾”之意;其次,整幅图片的灰白色调也与《朝花夕拾》的整体风格相一致,即在回忆往事的温馨中又带有理性的批判。
6.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鲁迅的艺术世界: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在天水市博物馆隆重开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习题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厦门()
2、皖南()
3、学籍()
4、乞食()
二、根据语境,理解加粗词语的意思
1、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看书的学力。
2、但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3、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常走的两条路。
4、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
三、阅读理解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文段可分为三个层次,请用“∥”把它划出来。
2、文中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文段中画直线的句子含蓄地交待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
什么要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1、xià wǎn jí qǐ
2、彷徨衰筹浙呐戚
二、1、学问上达到的程度。
2、意外发生的事情。
3、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4、反对旧的,提倡新的,一般指政治上的改良或改良主义运动。
三、1、……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
2、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3、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
作者是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达的。
它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露出无声的控诉。
4、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鲁迅在这次重大事件中,看到了更多的血,更残酷的杀戮。
他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因而毅然决然地“辞职”。
5、本文段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