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教学设计详案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公开课教案_5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 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 心。从此诗所用韵脚分析,前章用微韵、鱼韵,后章为微韵、侵韵,这些韵部都 较适合表达哀远沉痛的情绪。 诗人的随情用韵, 使诗情藉着韵脚所体现的感情基 调获得了充分的强调。所以方玉润评此诗云: “语浅意深,中藏无限义理,未许 粗心人卤莽读过。”
3、齐读诗歌 三、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式微《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式微:天黑了。式:语气助词。微:昏暗。 微君: ( 如果 ) 不是君主。微: ( 如果 ) 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四、主旨内容
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 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总之, 《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 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写作手法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 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 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 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 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 同时也引人注意, 启人 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七、板书:一、读诗
二、品诗
三、悟诗: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三、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文本材料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式微
《诗经》
作词:不详
作曲:不详
演唱:待定 wèi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gōng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①
《诗经》式微式微,胡②不归③?微④君⑤之故⑥,胡为⑦乎⑧中露⑨?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⑩,胡为乎泥中?
【注释】①式微:天快黑。
式,发语词,无实义。
微,幽暗,指天黑。
②胡:为何,怎么。
③归:回来。
④微:相当于“非”、“不是”。
⑤君:国君,最高统治者。
⑥故:事情。
⑦胡为:为何。
⑧乎:于,在。
⑨中露:就是露中。
⑩躬:自身,这里指君主自身的事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式微》《子衿》教学设计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 学习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自
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2024/1/26
17
创新性教学方法尝试
1 2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诗歌中的人物或角色,通过表演 的形式再现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 感。
创意写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诗歌进行续写 、改写或创作同主题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写作能力。
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 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
《子衿》是一首描写女子对心上人思 念之情的诗歌,表达了细腻而真挚的 感情。
2024/1/26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两首诗的背 景、主题、艺术手法等基 本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 力。
2024/1/26
过程与方法
输标02入题
回答:《式微》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 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01
回答:“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 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04
2024/1/26
03
《子衿》中的“青青子衿”等句有何作用?
26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 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 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诗歌 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 的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
5
课程安排与时间
2024/1/26
课程时间
01
36学时(每学时40分钟)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赛课导学案_14

八年级下册语文《式微》教学设计第1课时《式微》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高中语文:《式微》《子衿》教案

高中语文《式微》《子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式微》和《子衿》两首诗;(2)理解《式微》和《子衿》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表现手法;(3)分析《式微》和《子衿》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式微》和《子衿》;(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比较阅读,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背诵《式微》和《子衿》;(2)理解《式微》和《子衿》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诗歌主题及表现手法;(3)分析《式微》和《子衿》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格律知识。
2. 教学难点:(1)《式微》和《子衿》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如何鉴赏古代诗歌,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式微》和《子衿》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鉴赏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式微》和《子衿》,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字词,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式微》和《子衿》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格律知识;(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关注《式微》和《子衿》中的意象、情感、手法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比较阅读《式微》和《子衿》,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式微》和《子衿》;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式微》和《子衿》的内容;3. 结合课后注释,自主学习《式微》和《子衿》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期末考试:结合学期末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对《式微》和《子衿》的掌握程度。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子衿》《式微》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简短的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节课将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了解,增强文化底蕴。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子衿》和《式微》,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中古诗词的基本特点。古诗词通过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它们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子衿》和《式微》这两个具体案例。这两首诗词分别展示了古代恋人间的相思之情和社会动荡时的忧虑,体现了古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本节课将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古诗词朗读节奏、韵律,能准确表达诗词的情感。
-例如:《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朗读,要求学生注意“青青”与“悠悠”的韵律对应,以及诗句的平仄规律。
2.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掌握古诗词的朗读技巧,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式微》教学计划详案

《式微》教学计划详案式微教学计划详案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式微》这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式微》的作者、背景和题材。
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式微》所描绘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式微》的情节和结构。
逐章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故事线索。
3. 探讨《式微》的主题和思想。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以及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4. 阅读和解读《式微》的重要章节。
选取小说中的重要章节进行逐句解读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用意和技巧。
5. 进行小组讨论和文学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
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导读和解读。
通过导读和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彼此交流、思考和合作,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提供阅读材料和资源。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扩展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现,包括提问的质量、回答问题的准确度和讨论的深度。
2. 作业和阅读报告评估。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和分享评估。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式微》全文或节选2. 阅读材料和资料:关于《式微》的相关文章和评论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频设备等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介绍《式微》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人物。
2. 第二课:分析《式微》的情节和构思,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故事线索。
3. 第三课:探讨《式微》的主题和思想,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式微》教学设计详案

《式微》教学设计详案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歌词、猜作词者、想象诗歌画面、听旋律这几个环节了解《诗经》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体会其中的悲苦之情。
2.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
3.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内容与形式展现的?2.体会重章叠句的意义和作用。
3.朗读的层次性如何体现?方法技巧的指导如何落实?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很爱唱流行歌曲,其实古代也有流行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来自《诗经》的古代流行歌曲,给你们,也给我自己减减压,好吗?二、读歌词(一)认识歌词1.孩子们,认识歌曲。
先从认识歌词开始,是吧。
自由朗读两遍。
两个要求:读准字音和不增不减。
(指导一下停顿,读音)2.推荐一个学生读读看。
——齐读3.一分钟后有没有同学能够把它背下来的,你有秘诀吗?(PPT空白)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首歌词比较简短,而且上下行之间惊人的相似:“故”“中露”“躬”“泥中”。
并且还有重复,背起来省力。
(二)理解歌词尽管背的容易,可要想铭记于心,最好我们还能理解歌词的内容,对吗?这歌词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难度系数的确有点大,第一行的意思老师带着你们一起来解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微1:天黑,微2:不是,非,表否定。
)试着自己写一下第二句。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三.制作名片(一)猜作词者每一首歌曲都有作词者,我很好奇,两千多年前,创作这首歌词的人会是什么性别?什么身份?什么目的?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看。
作词者:男性身份:也许是田间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也许是在外服役的壮丁(中露,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写歌词目的:劳作服役之人不堪苦役,有家不能回的愤懑与委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微》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歌词、猜作词者、想象诗歌画面、听旋律这几个环节了解《诗经》的写作形式和内容,体会其中的悲苦之情。
2.初步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和反复这两种章法特点,明确它们的作用。
3.使学生的朗读在层次和情感上能够循序渐进,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诗经》中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哪些内容与形式展现的?
2.体会重章叠句的意义和作用。
3.朗读的层次性如何体现?方法技巧的指导如何落实?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平时很爱唱流行歌曲,其实古代也有流行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一首来自《诗经》的古代流行歌曲,给你们,也给我自己减减压,好吗?
二、读歌词
(一)认识歌词
1.孩子们,认识歌曲。
先从认识歌词开始,是吧。
自由朗读两遍。
两个要求:读准字音和不增不减。
(指导一下停顿,读音)
2.推荐一个学生读读看。
——齐读
3.一分钟后有没有同学能够把它背下来的,你有秘诀吗?(PPT空白)你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首歌词比较简短,而且上下行之间惊人的相似:“故”“中露”“躬”“泥中”。
并且还有重复,背起来省力。
(二)理解歌词
尽管背的容易,可要想铭记于心,最好我们还能理解歌词的内容,对吗?这歌词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难度系数的确有点大,第一行的意思老师带着你们一起来解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微1:天黑,微2:不是,非,表否定。
)
试着自己写一下第二句。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三.制作名片
(一)猜作词者
每一首歌曲都有作词者,我很好奇,两千多年前,创作这首歌词的人会是什么性别?什么身份?什么目的?你们能不能帮我想想看。
作词者:男性
身份:也许是田间劳作的底层劳动人民,也许是在外服役的壮丁(中露,泥中)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我)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我)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我)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写歌词目的:劳作服役之人不堪苦役,有家不能回的愤懑与委屈。
(板书:男子:抱怨,控诉,委屈)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简单翻译:小小星辰光朦胧,三个五个闪在东。
天还未亮匆忙出去,从早到晚都为公。
彼此命运真不同。
师追问:为什么不是宵星宵星,而是式微式微?
师:哪一句迫切想回家?半夜是归家无望。
师:为什么天黑了对于男子来说,想回家的愿望呢么迫切呢?
小结:每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劳动人民白天哪怕再辛苦,都是可以接受的,他们最朴实的愿望,就是天黑后能够聊作休息,共享天伦。
这也是坚持下来的动力,归家而不得,希望
到失望,不免有所怨怼。
追问:为了让统治者们感受到你们的委屈与愤怒,我们该如何处理朗读问题?(“胡”字皱起眉头试试看)男生齐读。
作词者:女性身份:底层阶级,劳动者的妻子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你)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的事情,(他、你)何以还在露水中辛劳?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他、你)还不能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自身的事情,(他、你)何以还在泥浆中受罪?
小结:若是“他”,更有一种指天对地的一种控诉,看似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叩问苍天。
若是“你”,则有一种面对面的关怀,心疼。
板书:女子:心疼,思念,愤愤不平
写歌词的目的:心疼丈夫,思念爱人,为丈夫的辛劳愤愤不平,抨击统治者夺人丈夫。
女生齐读,同样皱眉,读出一种心疼,读出一点愤怒
小结:我们会发现,这歌词写的很接地气,自己有了委屈愤怒就倾诉,丈夫回不了家,妻子不会遮遮掩掩,而是很直白的抒发对他的思念和心疼。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率真、朴实。
“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都是接地气的一面,唱出了百姓的心声。
四.品歌词
歌词学到这,老师还有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这首歌词有那么多重复的东西?这些重复的地方有意义吗?1.同个句子中词语重复——反复例如:式微式微
那去掉一个重复的词可以吗?(为了强调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
强调突出天黑,天将黑时的的自言自语,内心的焦灼不安,担忧)例子:快看,有流星。
快看快看,有流星。
(后者更喜悦,能感受到他的激动兴奋):
全班齐读,反复的两个式微要读快一些,胡字重一些。
2.同一句话两个章节中都有,有些一模一样,有些变了一两个字——重章叠句(1)式微式微,胡不归?相同:连续发问,一遍又一遍问
(2)微君之故——微君之躬,一模一样的重复我们可以理解。
那换了一个字,但都在强调的是为了统治者的事情在忙碌,而不是为了自己,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来夜以继日劳作,很不甘和无奈,也在控诉。
(3)中露——泥中强调的是环境的恶劣,劳作的愈来愈艰辛。
出示:《释名》云:“路,露也。
”。
《音义》:“路与露同。
”
道路中辛苦,下一行强调泥泞的道路,表意和情感的程度更进了一步。
PPT出示朱自清的话
“复沓不是要说得少,是为了说得少而强烈些。
”
小结:不是单调的无意义的重复,而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反复。
情感上,表意上递进了,更浓烈了。
齐读:因此朗读时第二行读得更用力一些,愤怒才会多一些。
3.变化一两个字都可以理解,但两个字顺序都不一样了是怎么回事呢?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露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露中,泥中不是更和谐吗?我来读改句,你们读下原句。
比较下。
“故露”押U韵,原来是露中,为了押韵和谐,特地倒过来。
“躬”“中”ong韵,“微”“归”ui韵。
请一生读。
“中露”停顿短一些,马上读下一行。
“泥中”二字可以停顿一下,拉长。
小结:因为音韵和谐,所以朗朗上口。
因为朗朗上口,所以它才得以广泛的传唱。
这是民歌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五、画面叠加
一首歌曲单是歌词写得棒就已经够迷人了的,偏偏读起来也是那么顺口,如果他的MV画面拍得更细腻些,会让我们更迷恋。
现在,想象一下你就站在2000多年前的那副画卷里,你看到
了什么?(描述完后,追问:你脑海中的这个画面能说明什么?)
思妇天黑男子统治者……
(1)预设学生答案:
我看到一个女子在等他的丈夫,她焦灼不安,眉头紧蹙,不断踮着脚尖,太阳从她的眼前一点一点消失,直至不见,她顿时面如死灰,惨白的脸颊先出痛苦的神情。
继而我看到她对着这黑暗在倾诉她的忧伤。
我看到一个男子在田间拄着锄头叹息,太阳虽已西沉,却仍是汗流浃背,他抬起头看着夕阳毫不眷恋的下沉却无能为力,他欲把腿起行,奈何今天的进程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摇摇头继续干活。
直至黑暗把他们吞没。
露水沾湿了他们的衣裳,污泥爬上了他们的胸膛,但是他们都无暇顾及。
我看到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一声令下,多少百姓告别家园,前往目的地。
男子们风餐露宿啃馒头,统治者们玉盘珍馐,莺歌燕舞。
两幅画面很有讽刺性。
(2)追问:能不能改成男子在田间忙碌,他们顾不上吃饭,顾不上休息,坚持在那里耕作的场景。
小结:不行,这里的画面是有组织,有意识的结合,如果不是天黑了回不了家这个大背景,不是远方的人在翘首以盼,我们只会看到他们的勤劳而看不到他们的忧伤和愤懑。
)
这样的画面叠加在元曲《天净沙》中尤为明显。
带着想象,带着画面,闭上眼睛读一遍。
六、唱曲调
这一遍读得真好,已让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这幅思归图,我的脑海里也有一幅画面,我也忍不住想把它跟大家分享一下。
配乐:
昏黄的夕阳恋恋不舍地藏在在青山背后,只露出一点微光。
后来见大势已去,便毫不留情地甩开了群山的怀抱,消失无踪了。
天顿时黑了下来,暮色苍茫,一片静寂。
村庄里的烛火一盏,两盏,渐渐多了起来,邻居家的炊烟也开始袅袅升起,唯有女子的家中一片漆黑。
她独自一人,踮起脚尖,双眉紧蹙地眺望远方,唱出了她的辛酸与思念: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