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群’归何处”导写
常州中考满分作文:文以“群”分_初中作文

常州中考满分作文:文以“群”分“群”,轻飘飘地抛过来,没错,一个字。
再想想,可不是?这个字像乾坤圈罩住了无边的世界;像一个小手指,轻巧巧地就把千万年、千万人提溜起来了。
“群”里乾坤大,“群”里宝藏多。
赶紧挖宝吧,考场一片嘁里咔啷的声音,考生中也形成了这几个群体(以下仅从立意上分出层次,实际得分还包括题材、表达、书写等要素):温饱型“群”体——记叙成长中跟群体有关的温情故事,表现对亲人、朋友的感恩,成长的快乐与收获。
类似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有你们真好”“我们集体有力量”。
这类文章容易上手,但长着一张大众脸,识别度不高,有可能“撞衫”甚至“撞脸”,激起阅卷老师贾宝玉式的叹息——这个妹妹在哪里见过?小康型“群”体——记叙并思考自己在群里的得与失、角色和位置。
比如写自己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写群体从貌合神离到同舟共济的过程;或者写自己建群交友、众筹、做公益的喜怒哀乐,或失败或成功;类似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的选择我的群”“群生活的美丽与哀愁”。
跟“温饱型”相比,它更注重自己“这一个”的独特体验,闪烁着个性和时代的光辉。
实际上,所有的作文题都是一个“杯具”,什么造型不重要,关键是——装的是什么(题材)?如何装(表达)?语文课标对作文除了要求“表达真情实感”,还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
譬如看似平淡1 / 3无味的阳光,架个三棱镜,不得了,赤橙黄绿青蓝紫。
同一扇窗户,有人看到了光秃秃的墙,有人看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
要学会横看成林侧成峰,前提是不人云亦云,“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扯到高考作文了,真不是故意的)。
于是下面的立意可以有——大康型“群”体——通过成长的真实体验,对“群”进行辩证性思考、建设性反思。
本想在群里寻找快乐,但充斥的是段子、八卦、游戏;想在群里寻找友谊,但不幸被拉帮结派,甚至遭到欺骗、利用;想在群里寻求真相,但是以讹传讹,站队互撕,舆论暴力。
群成了绳,成了网,成了坑,成了求点赞、求投票的工具。
2024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群”解析及范文

2024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群”解析及范文2024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群”解析及范文关键词:群、社会关系、合作、个体与群体作文题目:“群”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中文概念。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群”的含义,如社交网络、群体决策、团队合作等。
请以“群”为主题,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中的演变和意义,并探讨个体与“群”之间的关系。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800字。
文章开头:“群”的概念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的村落、宗族到现代的社交网络、群体决策,这个多元的概念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意义转变。
个体与“群”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复杂化、多元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理解“群”的含义和价值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推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群”的概念解析“群”这个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
它最初指的是动物聚集的现象,后来逐渐引申为人类社会的各类群体组织。
在现代社会,“群”的含义已经扩展到社交网络、群体决策、团队合作等各个方面。
二、“群”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1、社交网络:“群”在社交网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社交软件,人们可以轻松地建立起各种“群”,如朋友圈、讨论群、兴趣小组等。
这些“群”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社会联系。
2、群体决策:“群”在群体决策中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
在中国社会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等群体决策机制。
这些机制能够集中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3、团队合作:“群”在团队合作中扮演着凝聚力的角色。
无论是项目团队、工作小组还是临时组成的团队,“群”都能够促使成员共同为目标努力,形成协同合作的局面。
三、个体与“群”的关系个体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密不可分的。
个体需要依靠“群”来获取资源、交流信息、实现发展;而“群”也需要个体的参与和贡献,以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1、个体在“群”中的角色:“群”为个体提供了各种机会,使个体能够从中获取资源、交流信息、实现发展。
2020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群…”解析及范文

2020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解析及范文(2篇范文是63分,1篇范文是60分)原题回放: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身处各种各样的“群”里,这些“群”对人们的生活和认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人们对于“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材料类型:现象类话题词:群材料侧重:材料陈述了一种现象:群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人们对群的看法也不同,要求我们对这一现象谈看法。
我们可以问自己:群对我们有怎样不同的影响?我们对群有怎样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一.界定概念群:本义指牲畜聚合一处,泛指同类相聚,引申表示众多、集体的意思。
材料中的群:指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人,即成群的人—-线上线下都行。
特别是不同的微信群:家族群、同学群、工作群、吃货群、夸夸群、喷喷群……我们生活于群中:群可以是意识形式的圈子,或虚拟的聊天群,也可以具体到家庭、民族,抽象到命运共同体。
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①人是群居动物,群的存在是人性的本能,人们在群中寻找自我认同。
在群里相互交流互动,相互帮助,共同提升。
②在“小确幸”体质的群里,群友自娱自嘲,互吹互怼的同时,也是在彼此取乐,彼此治愈。
③人们往往通过机械趋同式的强迫来抹杀掉自己的欲望,出现集体逻辑绑架。
④群有束缚离心因素与排拒异端特性,使我们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
⑤群有意的排它性源自于自身的自卑,是对其他群优于自己群之恐惧。
⑥现代青年人对群怀有的争议集中在它的异化、排它与狂热性。
三.我们应该怎样做?1.要相信群是必然存在的,是大家普遍需要性。
我们不得不直面群以及其影响。
2.主流群做到不笑异己,摒弃偏见,多样化共存,才能减小群的排他性。
以偏概全的结论,标签化的认识,会阻碍群可持续生态的构建。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在群中要互帮互助,不断学习提升。
4.人们要真做到群聚而无异端,精神独立,彼此尊重。
5.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学会接受它。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群居和独居(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群居和独居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是群居的动物,人群密集处总显得热闹而繁华,但哲人们却总在说独居有无止境的好处。
你对此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写作指导这则材料是关系型的话题,讲述的是“群居”和“独居”的关系。
侧重在转折后的一句“哲人们却总在说独居有无止境的好处”。
所以材料的立意可以有三:第一个立意是独居带来的好处,带来的精神成长。
在繁华盛世,唯有独居才能惬意思考,带来思想的平和和精神的成长;第二个立意是人是群居的动物,所以这个“独居”是在群居中独居,也就是“心远地自偏”,追求精神成长并非独居不可,在喧嚣尘世,摒弃蜗角虚名,减去浮华奢靡,才可以沉淀心灵,开阔心境,自然能在喧闹中体会他人不及的风景。
第三个立意是真正的独居之心。
怎样才能拥有?不畏世俗繁华,不要让其成为生活的阻碍,这样,才能用真正的独居之心指引生活的方向,给予世界光明。
这样,对前后两句话综合起来思考可以有“独居带来精神成长”“在群居中独居”“真正的独居之心”等立意。
素材及化用强力素材1: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东方朔化用例段:繁华盛世,喧嚣至上,许多人想过一种闲逸潇洒的独居生活,所以跑到林泉野径中去,以为只有那才能真正体会“无止境”的好处。
其实,不然。
适时地隐于山林,却是可以远离人间,独立思考,对人生也是一种修炼。
但是这种“隐”只是暂时的,是形式上的“隐”。
真正的“隐”是什么?是“大隐隐于市”,是在人群密集的繁华都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
隐居于市朝中,摒弃嘈杂的干扰,独善其身,这样,才能找到一份宁静,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
强力素材2:晋宋名居士宗炳,佛教史学者,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师和绘画理论者。
他不到三十岁时,也就是在年青力盛、大有作为的时期,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抛弃了功名利禄,遁迹林泉,安贫乐道,过着清寒的生活,这使当时名利熏心的贪官政客无法理解。
化用例段:独居自有其妙处。
沉静的思考、思想的浸润、境界的提升,都是群居所没有的“无止境”的好处。
2021高三作文题 “群己、人我界限……”审题立意及范文

2021高三作文题“群己、人我的界限…”审题立意及范文(三篇优秀作文是60-62分)原题回放:大妈们跳广场舞,在楼道里存放自行车,“健步团”行走机动道……这些常见的现象,其实可以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群己、人我的界限”思考中得到启发。
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谈你的认识。
题目类型:现象类话题词:群己界限/人我界限材料侧重:材料明确了话题词,要求我们从罗列的三种不文明的现象中,思考怎样处理好群己关系。
对此,我们要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群己不分的现象,其有何作用及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界定概念群:是指群众,他人,社会,公共领域。
其特点:普遍性、排它性、狂热性。
己:是指自己,个人,自我,私人领域。
群己界限:是指他人与自己,社会与个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要界限分明。
-----即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
二.为什么会有群己界限不清现象?①人有社会性和群居性特点,合群存在是人的本能,人们在群中寻找自我认同。
②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从农耕时代走来,习惯人情社会的抱团取暖,还不完全适应契约社会的规则意识,群己不分的实质源于人们尚未摆脱乡土性。
③群己不分原因有贪小便宜的自私心理、侥幸心理及从众心理等复杂因素组成,关键是公共意识缺乏,文明素养程度不高造成。
④群里的人员往往通过机械趋同来遏制自己的欲望,出现集体逻辑绑架,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单向度的人。
三.我们应该怎样做到群己界限分明?①应该正视当下的我们群己界限不清、公共意识缺失的现实,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和公益意识的水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
②我们需加强个人自律,善待周围的一切,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要有契约精神、规则意识。
要遵守公共纪律及道德规范。
④面对群己不分现象,我们要劝说,要引导,要包容。
要做到不笑异己,摒弃偏见,多样共存。
真正做到精神独立,彼此尊重。
以偏概全的结论,标签化的认识,都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
⑤我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21年江苏常州中考满分作文:文以“群”分

2021年江苏常州中考满分作文:文以“群”分群: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
群这个字,代表着众多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社群的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往往是以群体的形式生活和活动的,无论是亲人、朋友、同事、同学或是社会大众,都离不开彼此。
家庭是最基本的群体,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
父母和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一个温暖的小天地。
在家庭这个群体中,我们学会了关心和关爱别人,学会了与人相处,学会了互相帮助和分享。
家庭也是我们学习的第一课堂,父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他们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以及不同的技能。
家庭的理念和价值观也会对我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小学到中学,同学是我们生活中最密切的群体之一。
同学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通过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让我们学会了分享和团结。
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竞争,共同进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外活动中,同学们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和荣誉。
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也是我们珍贵的财富,他们能理解我们的快乐和痛苦,给予我们关怀和支持。
工作是另一个重要的群体。
在职场中,我们需要与同事们共同合作,完成一定的目标和任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也需要与他人协调配合。
在工作中,团队合作是关键的,只有大家团结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和效果。
工作群体中的合作和默契,也是衡量一个人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社会是一个包容众多群体的大家庭。
在社会中,人们有着不同的角色和身份,但是大家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构建了和谐的社会关系。
群体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群意味着人们的互助和团结,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需要在不同的群体中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通过群体的力量共同前进和发展。
群给予我们温暖、关爱和力量,也需要我们去传递和贡献,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群”解析及范文

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群”解析及范文一、题目解析在今年的高三二模松江作文题目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词:“群”。
这个题目要求我们以“群”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探讨其含义、意义以及与我们生活的。
“群”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指人或物聚集成群体或团体的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群”。
在学校里,我们身处班级、年级、学校等不同的群体中;在社区里,我们又是社区的群体一员;在网络上,我们又成为了某个论坛、某个社交媒体群体中的一员。
因此,“群”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题探讨1、群的意义“群”的存在,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群可以给予我们安全感。
在群体中,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群体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在群体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提升自己的短处。
2、群的负面影响然而,“群”也不是完美的。
它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当我们过于依赖群体的时候,可能会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变得盲目从众。
当群体中的成员存在不良行为时,可能会对整个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使整个群体形象受损。
3、如何正确对待“群”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群”。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享受群体带来的安全感和价值的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他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在群体中保持自我约束和良好行为,不给整个群体带来负面影响。
三、范文展示以下是一篇以“群”为主题的范文:生活在“群”中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中:班级是一个群,社区是一个群,网络也是一个群。
这些“群”将我们连接在一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班级这个群体中,我们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问题、互相帮助。
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不仅可以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社区这个群体中,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关心。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了解到社会的多元性。
材料作文“何以回归”导写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材料作文“何以回归”导写□麦子语文工作室夏培程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归田园,回归本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启示我们勿忘“回归”。
在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诸多方面,我们都需要追问“何以回归”。
请以“何以回归”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何以回归”,首先是“何以”二字,可以理解为“为什么”,即这是针对“为什么回归”的讨论,如2016年高考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也可以理解为“用什么、依靠什么回归”。
前者是“目的论”,后者是“方法论”。
而材料的第一句话对题目的后两个字“回归”做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回归田园,回归本真”。
的确,“回归”的对象可以有很多,可以说“回归常识”,可以说“回归祖国”“回归家庭”,但这都离材料中的要求有所差距——“田园”和“本真”,会让生命更好地回到原初样貌,激发出生命中最纯粹、最本真、最动人的情思。
“田园”的对立面是“城市”,“本真”的对立面是“虚假”。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褪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形成的厚厚外壳,找寻生命最本质、最干净的样子。
个人的学习与成长,需要回到“本真”,找到最本质的规律,而不再被纷乱的成绩、目标迷乱双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回到“本真”,保持一份对自然、对田园的敬畏与追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回到“本真”,挖掘文化真正的内涵,给予文化应有的尊重。
写作时注意要有主线串联,不要在个人、社会、文化上下三盘散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群’归何处”导写
作者:黄绍文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07期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微信时代,我们进入了“群众”的天罗地网。
我们享受“群”的欢乐,“群”的浇灌,承受“群”的挤压,“群”的干扰……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想呢?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此文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引导考生对新媒体时代下的“群”进行客观和理性的思考。
从材料的表述上看,“群”是此文题审题立意的关键词,也是写作的核心所在。
写作时,考生可以赞成入“群”,论述“群”之利;也可反对入“群”,揭示“群”之弊;也可以辩证地看待入“群”。
特别要注意的是,材料中的“群”不是一般意义的群体,而是受“微信时代”所限定的。
例文
“群”而不同
□许振声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如今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与自己意气相投、志同道合的群体,加入其中可以与他人一起分享欢乐。
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个人生活也越来越容易受到群体的干扰,个人往往湮没于“群众”之中。
所以,我们应该“群”而不同,在享受“群”的欢乐与便利的同时,也应坚持自己独立的生活。
近来,“冰桶挑战”风靡全球,这项活动旨在吸引人们关注渐冻症这一罕见疾病。
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该活动快速走红。
从网络圈到演艺圈,从科学界到体育界,苹果CEO库克、英国当红超模卡拉·迪瓦伊、俄罗斯“铁腕总统”普京、香港导演陈可辛、残奥金牌得主苏桦伟……众多名人纷纷参与其中。
“冰桶挑战”成了“群众”踊跃参加的一场大众“狂欢”盛会,它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宣传了关爱罕见病患者的理念和相关的医疗知识,带动了社会各界许多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为对抗渐冻症筹集了大量资金。
如此之“群”,何乐而不为?
在社交媒体时代,“群”似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群众”的一员。
通过聚集每个人微小的力量,最后都发更多的光和热。
如同近年兴起的“微公益”活动,很多人都能尽自己的力量,去积极地帮助他人,这是群为我们带来的益处与快乐。
但是,进入“群众”的天罗地网后,我们又往往不堪“群”扰。
微信朋友圈中,总是充斥着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诸如广告、心灵鸡汤、美容养生之类的无聊消息。
在每天不计其数地翻看手机之后,在对他人的生活生发各种羡慕妒忌恨之后,我们的时间就这样白白地耗费,我们的生活就这样牢牢地被“绑架”。
屠格涅夫曾说:“人的个性应像磐石一样坚固,因为人所有的一切都建筑其上。
”陈寅恪也曾大力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可在微信时代,我们越来越缺少独立的精神,我们的自我则渐渐湮没于群体之中。
回溯历史,那些名仕隐者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嵇康不与那时的士大夫群体同流,鹤立鸡群,卓尔不群,才有咏叹流传千古的慷慨悲歌。
梭罗离群而居,避世自省,在瓦尔登湖畔发现独立人生的美好。
在形形色色的“群”面前,我们不应任其摆布,任其挤压,随“群”而流,而要放出眼光,汲取精华,弃其糟粕,应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利用社交媒体,每个个体都能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但倘若我们不能正确处理其间的关系,便不可避免会受到“群众”的困扰。
君子“群”而不同,我们需要“群”,更需要合理驾驭“群”。
(责任编辑:李跃)
评点
本文有如下亮点:一是标题有新意。
“‘群’而不同”紧扣材料,鲜明地点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又巧妙地化用了孔子名言“和而不同”,别致而动人。
二是观点全面。
作者通过“冰桶挑战”论述“群”给我们带来的便利,随后通过屠格涅夫、陈寅恪的名言与嵇康、梭罗的典型事例,告诫我们——要不被“群”扰,就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