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人物论
7个人物法范例

7个人物法范例在文学创作中,人物法范例是一种常用的描绘人物的方法。
通过这七个人物法范例,我们可以领略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富有魅力,有的英俊潇洒,有的则让人心生感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这些精彩的人物形象吧。
1.孟模块孟模块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角色,她是那种有着迷人微笑、温柔眼神的人。
她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为周围的人带来了不尽的喜悦。
她的聪明才智,令人佩服;她的善良真诚,让人感动。
孟模块总是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各种困境,她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面对任何困难都能泰然处之。
2.罗伯特模板罗伯特模板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男性角色,他总是站在正义的一边,维护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他的刚毅坚强,令人敬仰;他的正直无私,让人敬佩。
罗伯特模板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即使面对艰难的选择,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真理和正义。
3.莉莉丝模板莉莉丝模板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物,她总是带着一股幽默感,让人不禁被她的智慧所吸引。
她的机智幽默,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她;她的可爱单纯,让人倍感温馨。
莉莉丝模板总是能够在最关键时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
4.威廉模板威廉模板是一个具有极强个人魅力的人物,他总是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吸引众人的目光。
他的幽默风趣,令人喜欢;他的热情洋溢,让人感受到温暖。
威廉模板有着广阔的胸怀,即使遇到挫折,他也会坚持积极面对,最终成功解决问题。
5.玛利亚模板玛利亚模板是一个十分温婉贤惠的女性角色,她总是能够用自己的真诚和关爱化解各种难题。
她的善良朴实,让人感动;她的细腻入微,让人敬佩。
玛利亚模板总是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关心和照顾别人,她的美德,让人心生向往。
6.托马斯模板托马斯模板是一个富有激情与活力的男性角色,他总是勇于尝试新事物,挑战自我。
他的敢于突破,令人欣赏;他的勇于创新,让人感到敬畏。
托马斯模板有着坚定的信念,无论面对困难还是挑战,他都会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7.艾米丽模板艾米丽模板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女性角色,她总是能够用智慧化解各种问题,让人不禁感叹她的聪明才智。
九型人格解读

九型人格解读第一型:完美型(代表人物:周瑜——既生瑜何生亮)1.相信原则,贯彻始终;诚实可靠,有让人信赖的本领;2.组织能力强,有条理,做事井井有条;3.对组织的缺陷有警觉性和觉察力,并会提出实质性改进建议;4.道德感强、理想主义,是团体中的精神领袖;5.客观、公平、公正,追求真理,锲而不舍,坚持到底;6.喜爱学习和认识事物,并极力将它们用于事业和生活中;7.自律能力强,勇于自我批评。
适合工作类型:适合需要坚持原则与公正的所有领域,如法官、医生、质量检查、纪律检查、安全检查、财会等。
第二型:助人型(代表人物:雷锋)1.有爱心和同情心,较易感知别人的需要,易与人产生共鸣;2.乐于助人,主动地驱动自己把事情作好;3.适应力强,善于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获得他人的欢心和信任;4.钟情,对人一往情深,并富于表达情感,容易建立长久友谊;5.慷慨热情、友善体贴,外在具有弹性,调整自己迎合他人需要。
6.有欣赏能力,自发赞美他人,容易赢得他人友谊。
适合工作类型:在营销推广的领域中拥有非比寻常的优势,特别是讲求高质量个人直销服务的行业,例如保险行业等。
所有跟人打交道的工作都能发挥第二型天赋的才能,如客服、教师、护士、工会主席、推销人员。
第三型:成就型(代表人物:诸葛亮)1.精力充沛、活力十足,与人融洽相处、有凝聚力;2.有效率、灵活变通;实际、不好高务远;3.乐观、自信,是让人信服的领导者;会授权、组织、领导能力强;4.勤奋、自我推动,为实现目标卧薪尝胆、奋发图强;5.目标明确、头脑清醒、条理分明;6.有能力处理危机,知道如何避免冲突。
适合工作类型:充满弹性,擅长说服别人,又很有目标性,在具有挑战性和说服别人的工作中尤其能发挥天赋的才能,如在推销、保险、演讲等领域尤其容易成功。
给第三型一个团队也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华,马云就是,他不会编程、不懂做账,但是他知道谁会。
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ceo的本事就是会用别人的脑袋》——马云第四型:自我型/艺术型(代表人物:林黛玉)1.有创意、创造力和艺术感;2.敏感性高,慈悲情怀,同情他人的不幸遭遇并乐于提供帮助;3.敏锐的直觉、有内省能力、对日常事物有着过人的洞察力;4.真诚、忠于自己的感情和真诚的朋友,直率,善于表达;5.热情洋溢、精神亢奋时能量惊人、精力饱满地投入工作;6.举止优雅、智慧、机智,为人和善。
《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

《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又叫做“四大名著”之首,也是历史小说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包含着许多古代社会情节、军事理论、政治说服等一些丰富的元素。
在作品中,许多古代人物,特别是那些具有历史上影响力的人物,有着很明显的个性特征,比如曹操有耿直,孙权有智慧,刘备有谋略等。
在这些有着明显性格特点的古代人物中,还有一类人物,他们没有明显的特点,却又介入了许多古代历史的大潮中,他们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圆形人物”。
首先,什么是圆形人物?也就是指某一个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常常成为历史的转折点。
究其本质,圆形人物的角色,可以归结为“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他们不仅能够改变自身性格,还能改变历史走向,甚至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英雄、流氓,以及侠义和恶义的双重角色。
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论断。
诸葛亮,也就是“卧龙”,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他在不同的时期,能够站在发展历史的角度,把心思放在国家大局上,运用谋略,发掘潜力,策划策略,实现人民的愿望。
他的“八阵图”,“定蜀汉”,以及“定西凉”等策略,深深影响着三国时期的历史发展。
另一位典型的“圆形人物”,就是张飞,一个能够在“火烧赤壁”中斩草除根,又能够在“布阵”中称霸沙场的谋略家。
张飞的个性强烈,具有勇猛带有一点浮夸的特征,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他又能够极具魄力,能够英勇无畏,用生命证明自己的理想。
他可以既体现出勇敢无畏,又体现出友谊、关爱和爱国精神。
此外,还有一些“圆形人物”,他们角色比较低调,但其实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曹仁、夏侯渊,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英勇无畏,在建设中横渡关口,在和平期间又体现出智慧和温柔的特点,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圆形人物”的分析,可以发现,作为一种历史类型,他们在三国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具有一定的原则,比如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不断调整自身性格为基础、以改变历史走向为目标,这些原则,在今天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间人物论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

中间人物论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中间人物论名词解释中国当代文学概念与意义“中间人物”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处于主角和配角之间的人物形象。
他们不仅不拥有整个故事的主导权,却对故事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度。
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大量鲜明而又典型的中间人物形象,带给了读者极大的感染力和思考空间。
特点与类型中国当代文学中,中间人物形象有着明显的特点和类型。
他们往往是主角与配角之间的桥梁,既可以帮助主角解决问题,也可以向配角传递信息。
他们个性鲜明,丰富多彩,形象真实生动。
根据其性格、行动方式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1.“拼命三郎”型中间人物:如《狂人日记》中的夏洛克,他勇敢、冷静,不惧死亡,与主角一同为理想而奋斗。
2.“内心坚定”型中间人物:如《天堂蒜薹之歌》中的阿翔,他内心坚定,不屑媚俗,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
3.“旁人观察”型中间人物:如《平凡的世界》中的万运,他旁观者清,对主角的行为做出了冷静的判断。
4.“潜移默化”型中间人物:如《小说家》中的王小波,他不用言语,仅仅通过写作影响着主角,最终实现了故事的归宿。
价值与意义中间人物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如下:1.丰富了故事情节,强化了文学形态,使读者更加容易被吸引。
2.中间人物使故事情节变得更加立体化,让主角和配角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增强了故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3.中间人物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性的作用,使主角的行为更加合理化和自然化。
4.中间人物在起到故事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能促进读者的思考,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和启迪。
结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间人物形象,是作家为丰富作品内涵、加强情节逻辑性、提高作品艺术魅力而塑造的重要人物形象。
中间人物在塑造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作品情节,也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时代和社会,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追求的不懈追求。
我们应该在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深入挖掘这些中间人物,尤为珍视他们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艺术价值。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的人物理论摘要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批评家,其小说理论著作《小说面面观》分别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以及节奏这七个方面展开来剖析小说特点。
本文主要从福斯特在这本著作中提出的“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来了解其小说理论。
关键词《小说面面观》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在论述人物时,福斯特通过人生的五件大事: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死亡,对生活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考量和比较来凸显小说人物的特性。
首先小说人物具有真实性,因为小说能揭示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能透视在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见过的真实人物,当然只有对人物充分理解才能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福斯特认为,“当小说家对人物了如指掌时人物就显得真实”。
其次小说人物具有叛逆性,因为虽说小说中的人物是按照作者的安排出场的,但他们总是充满叛逆精神,他们经常“离开正道”、“无法控制”。
“如果给他们以充分自由,这些人物准会四处冲撞弄的整篇小说支离破碎。
如果限制过严,他们又会奄奄一息,作为报复使小说因内容衰竭而无法生存”。
因此小说家应该充分了解自己所塑造的人物并协调好人物关系,根据不同情况变换视角叙述,激发自己的阅读兴趣并进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
因此福斯特提出了在小说中要塑造不同的人物类型,即“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概念。
一、扁平人物在《小说面面观》中,福斯特将扁平人物定义为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假使超过一种因素,我们的弧线即趋向圆形。
”由于这种定义,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福斯特举了两个扁平人物的例子,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太太,她的所有性格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永远不会抛弃密考伯先生。
”再如《兰默摩尔的新娘》中的凯莱布·巴尔德斯通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必须隐瞒我主人家的贫困,哪怕是欺骗也在所不惜。
”其实这种类型的人物形象还有很多,如吝啬的阿尔巴贡,乐善好施、爱憎分明的匹克威克先生等等,他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概括出来,都属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
《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

《三国演义》圆形人物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史诗中最为著名的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曾听说过它的故事。
三国演义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发生的历史,而且也被许多人理解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主要形式是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的象征意义是一种比喻,重申了社会上反复出现的现象,并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演化过程。
圆形人物是三国演义中最重要的人物类型之一,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人物模板。
他们包括诸葛亮、曹操、孙权等名将。
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有助于揭示他们的思想和情绪。
根据相关文学研究,圆形人物的性格可以分为三类:人物特征、人物动机、人物性格。
首先,人物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定义和解释,其特征反映了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情绪。
例如,诸葛亮刻画出的智慧、智勇、英勇和慎重;曹操刻画出的狡诈、残暴、冷酷和勇敢;孙权刻画出的智慧、宽容、诚实和独立。
这些特征暗示着他们的思想和意图,以及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
其次,人物动机是圆形人物行为的动因,它是他们采取行动的原因。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动机往往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准则,例如诸葛亮以“忠义”为本,曹操以“奸诈”和“残暴”为本,孙权以“智勇”为本。
三者共同构成了三国演义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即“忠勇圣智”,这也成为当时的思想模型。
最后,人物性格反映了圆形人物的行为模式和性格特征,也是衡量他们行为的重要指标。
例如,诸葛亮以克勤克俭、冷静勇敢、忠心耿耿而著称;曹操以狡诈机巧、谋略多变而著称;孙权以宽容厚道、和平主义而著称。
这些性格特征体现了三位圆形人物的思想,也为古中国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
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的圆形人物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思想和道德,而且也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气氛。
正是圆形人物的出现,才使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更加真实、深刻,更加生动、鲜活。
它们不仅丰富了三国演义的内容,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
气质类型案例分析

气质类型案例分析在我们生活中,人类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和气质。
而这些气质特点不仅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还会影响着周围人的生活。
在心理学中,研究者们将人类的个性划分为四种气质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四种人物气质类型,并举例说明。
四种气质类型人物案例一、胆汁质胆汁质的人通常敢于冒险和挑战,他们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和斗志。
他们常常汲取到来自于内部的能量,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在达到目标时感觉到无限的愉悦。
此外,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事物的走向。
举例:比尔盖茨比尔盖茨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胆汁质类型的人。
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敢于在计算机系统行业中创业,充满了自信和勇气。
他喜欢有挑战,喜欢探寻未知领域。
他的创业历程中充满了重大的风险和危机,但他总是鼓足勇气、果断应对,并取得了成功。
二、多血质多血质的人往往拥有开放、渴望新鲜体验的个性特点。
他们非常友善、健谈,随时都能够和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此外,他们也很适应变化,具有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但是,他们很容易在取舍上无所适从、三心二意。
举例:伊隆·马斯克伊隆·马斯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血质人物。
他在创办了Paypal之后,又从事了太阳能、火箭、电动车等多个领域的创业。
而这些领域中琳琅满目的前景和未来能量都充分吸引了他。
虽然他对于自己创业浪潮中的选择有些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但他总是能够迅速找到生命中的终极目标,尽管这看起来有点矛盾。
三、粘液质粘液质的人往往拥有睿智,喜欢分析和推理,重视自己的领域专业性,因此用不同的管道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
他们的思考模式往往比较理性,更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事情,从而做出判断。
但是,他们也往往会感觉到自己的思考时间过长或是过于追求完美。
举例:乔希·沃饶兹基乔希·沃饶兹基是最知名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之一,他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粘液质人物。
他的“黑客软件”具有上百万数字用户。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

过客鲁迅人物解析1、人物分析:(1)过客这是一个勇往直前的顽强的战斗者的形象,衣履破碎,困顿倔强,他知道他的后面是黑暗和苦难的深渊,因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同时,他也知道他的前面既不是小女孩所说的到处是盛开的鲜花,也不是老翁所讲的都是坟,他始终相信前面总是有路可走的,只不过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而是需要自己从没路的荆棘丛生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
于是,他忍受着疲劳饥渴,带着满身创伤,不要任何布施和安慰,不分昼夜,不怕艰难险阻,奋不顾身地“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决不走回头路。
(2)老翁这是一个悲观厌世者的形象,他曾与黑暗势力作过斗争,然而被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及其走狗的野蛮统治所屈服,完全丧失了斗争意志,过着消极退隐的生活。
(3)小女孩这是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象征着向往光明的第三代人,天真活泼,拥有一颗好奇的心。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人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
而鲁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
这里将鲁迅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三类。
紧扣过客的精神内涵,重点论述前两类人物类型,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和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2、《过客》简介:《过客》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诗剧。
此文通过“过客”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作者鲁迅在上下求索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过客和老翁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通过他们的对话,批判了老翁代表的那种在探索中半途退缩,颓唐消沉的庸人思想,概括了辛亥革命以来革命探索者的不同道路和命运。
3、赏析:在写作和发表《过客》之后一个月左右,作者鲁迅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过一段非常明确的自述,其中说到《过客》的主题:《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作者鲁迅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型人物论人们习惯于将艺术大家庭的成员称作七姊妹,如果你问一些知识分子:“在…七姊妹‟中最粗俗的一位是谁?”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都会说:“电影。
”确实,就艺术气质而言,不管电影工作者多么不愿意承认,电影艺术在众姐妹中确实存在着某种自卑感。
同时从事过文学、戏剧和电影创作的老前辈夏衍在给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曾开宗明意地指出:“要记住,电影说到底是一种俗文化。
”他的见解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有些偏颇,但如果你考察一下电影的历史和现状就会觉得他说的确实有道理。
作为婴儿的电影降生的…产房‟是镍币影院。
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工们辛苦一天之后带着满身的汗馊气走进黑洞洞的仓库,去看那廉价的、黑白光影颤抖的《工厂大门》。
影院经营人在他们身边来回走动着,将一个空罐头盒伸到他们面前,他们便向里边扔上几个镍币,算作是电影票钱……看,电影的出身是多么贫寒,充其量不过是街头把戏的地位。
为了使电影成为一种能够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这些高雅的姊妹等肩而立的艺术,很多电影工作者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爱森斯坦、伯格曼、雷诺阿、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他们确实拍摄出了令知识分子不得不脱帽欣赏的作品。
但是从数量上看,在百年来世界电影作品的海洋里,他们这些高雅之作所占的比例又能有多少呢?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难怪英国小说家和小说理论家福斯特在他的影响世界的大作《小说面面观》里,公开地表达了他对电影和电影观众的鄙视。
他认为故事与情节相比,前者是一种粗俗的形式,后者则高雅得多。
因此前者是给“原始的穴居野人和现代的电影观众”看的。
你看,他将现代的电影观众与原始的穴居野人看作是一回事了。
再有,你听说过有谁来讨论戏剧或者音乐或者舞蹈算不算艺术这样的问题吗?肯定没有,因为它们天经地义就是艺术。
然而伴随着电影成长的整个过程,都有人在讨论“电影是一门艺术吗”这样的问题。
直到1933年鲁道夫.爱因汉姆还在他的著作《电影作为艺术》中讨论这个问题。
我常常考虑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电影艺术在人们眼睛里就会比其它的艺术姊妹要低俗?是电影工作者的水平低于从事其它艺术的人们?恐怕还不能作出这样简单的结论。
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与电影艺术的特性有关,正是这样的特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使电影艺术成为夏衍说的“俗文化”的。
众所周知,小说是一种文字艺术。
它作用于人们的第二信号系统,借助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完成其艺术欣赏过程。
尽管小说无法展现作用于第一信号系统的视觉场面,(即便是《老人与海》这样的小说,我们也很难真正体验到大海的视觉奇观。
)可是,观众的参与和想象活动是艺术审美的生命,小说拥有了这样的特性便成为了一种高雅的文化产品。
在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中,不仅人物命运能得到充分的展现,而且人物丰富复杂得难以言状的内心世界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揭示。
《奥勃洛莫夫》中的奥勃洛莫夫在床上一动不动地躺着,作者就能把他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展示给我们。
也许,只有小说有这样的魅力:一部小说的情节或细节描写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读者淡忘了,然而那小说中众多的成功塑造的人物却在读者心中长存甚至伴随他们一生。
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字有利于塑造复杂的人物个性和千变万化的内心世界。
在小说之林里,即便是象西德尼.谢尔顿或琼瑶这样的通俗小说作家,也依然必须在人物个性的塑造上下一定的功夫。
再看戏剧。
由于戏剧的空间表现的显而易见的局限性,导致它不可能依靠视觉手段。
因此戏剧的真正武器是对话。
戏剧家们运用对话来展开情节和冲突,揭示人物关系和性格。
如果对话过于肤浅,流于生活的表面,如果我们通过对话看不到人物心灵和性格中那些隐秘的层次,戏剧就会变成毫无戏剧性可言的浅薄的东西。
所以,戏剧没有选择,既然它不能用视觉的奇观来哗众取宠,就只能靠对人性深刻的揭示来将观众吸引到剧场里来。
正因如此,戏剧便获得了高雅的属性。
无论是莎士比亚或是易卜生,无论是斯特林堡还是奥尼尔,戏剧大师们所追求的永远是性格的丰富性和对心灵的隐秘的揭示。
正是戏剧的短处成就了戏剧的高雅。
戏剧也羡慕过电影的通俗性所带来的金钱,也有人希望能创作出类似于警匪片、惊险片或恐怖片这样一些戏剧样式。
但如您之所见,到现在我们也没看见有什么“警匪戏剧”、“恐怖戏剧”或“惊险戏剧”形成气候。
娘胎里生就的高雅何须作东施效颦呢?可是电影呢?电影拥有无与伦比的时空表现力,它可以表现高山大海和千军万马的古战场,可以展现星际大战和史前生物的肉搏。
它拥有任何其它姊妹艺术所没有的视听武器。
得天独厚的能力对人是不是有绝对的好处呢?比如一个长得十分漂亮的女孩儿,也许就因为她比别人漂亮便无需作更多的努力即能取悦于人。
电影艺术的“天生丽质”正是这样地使它无需在人物塑造方面苦下功夫就能取悦于观众。
它可以将冰海沉船、彗星撞击地球、龙卷风和大白鯊……所有人类能够想象到的惊心动魄场面都展现给观众,并且只靠了这些视觉的奇观本身便可以将观众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牢牢地吸引在影院的座位上。
人物性格的塑造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情,更遑论性格的深度。
稍有文化修养的人就能分辨出一部莎士比亚剧本与《泰坦尼克号》影片中人物塑造的高下,恐怕只有白痴才会把两者放在一个天平上衡量。
好莱坞那些高成本的大片中的人物性格的落套和浅俗几乎成为那种影片的标致。
不知是不是会有谁将一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与该影片的文化品味看作是一回事儿?如果有,那一定是利用电影赚到了钱的人或渴望赚到钱的人,千万不能相信他的话。
电影也有佳作,在佳作里也有脍炙人口的人物性格,但你会发现那常常就是借助了对小说或戏剧作品的改编,电影编剧的原创人物寥寥无几。
而且您还会发现,改变自小说和戏剧作品的电影作品,尽管有着比原作更广泛的观众面,但看过原著的人往往会抱怨这些改编实在是糟改原著,至少失去了原著的深刻性和人生品味,充其量不过是原著的赝品。
在这里,也许应该为电影艺术说上两句公道话。
我们无权要求任何门类的艺术都必须达到同样的人文深度。
要求一部恐怖片也要深刻如契柯夫的《海鸥》显然是滑稽可笑的。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把深刻作为自己的审美目标的。
恐怖片就象我们坐翻滚过山车,一时的刺激便带来了值得花钱的愉悦。
以往我们总是要求电影艺术的任何样式都要追求人物性格的丰富立体性其实是根本错误的。
在商业样式的影片中,我们根本无法做到也根本不必追求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即如美国影片《生死时速》,在创作这样的影片的时候,编剧最需要下功夫的是讲好一个具有惊心动魄场面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故事,而导演的任务就是把文字提供的视觉奇观设计图逼真地展现在银幕上。
人物的类型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电影样式商业成功的因素之一。
就象麦当劳的策略一样,如果它的汉堡包和辣鸡翅不作定型化的生产,就不会有那样多的赢利。
因为它必须用一种模式化的生产来培养人们固定的口味。
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的西部片,其中的人物都是固定不变的类型,那些无法无天的牛仔、那些孤单闯入敌阵的英雄、那些野辣辣但善良的妓女……所有这些就象定型生产的汉堡包,早已经培养起了一大批观众的口味,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西部片的常盛不衰的观众群。
香港的功夫片得到了西部片经营之妙吷,于是也成为中国唯一能够杀向好莱坞的电影样式。
人物性格的复杂和立体,人物内心生活的深层结构,这些都必然会带来作品在主题思想上的艰深和多意,这也许从来就不是把票房看作生命的那些电影投资者的意愿。
我认为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是很值得今天的中国电影人研究的文化现象。
一天,有个电视台的记者问我:“您认为张艺谋和冯小刚谁更棒?”我反问他道:“你认为跳高的朱建华和打乒乓球的邓亚萍谁更棒?”我认为他们都不错。
不能在商业喜剧如《不见不散》这样的作品上苛责冯小刚塑造的人物肤浅,这就好象我们不能听了相声抱怨它太不庄重一样。
我们应该看到他的机智和幽默和叙事节奏的流畅。
今天中国大部分的商业片不是太不深刻的问题,而是太不懂商业规律太缺乏商业想象力的问题,甚至是一个如何创作好类型人物的问题。
什么是类型人物?戏剧理论家和教育家贝克在他的著作《戏剧技巧》中有所描述。
他认为剧作中的人物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概念化人物,他说:“概念化人物是作者立场的传声筒,作者毫不把性格描写放在心上。
”第二种便是类型化人物,他说:“类型人物的特征如此鲜明,以至于不善于观察的人也能从他周围的人们中看出这些特征。
”这种人物“每一个人都可以用某些突出的特征或一組密切相关的特征来概括”。
第三种为圆整人物(Round Character),也有人翻译作“个性化人物”的。
他说:“圆整人物在类型中把自己区别开来,大的区别或者细微的区别。
”这种人物具有性格的多侧面和复杂性。
他们的性格复杂到无法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和分析。
贝克认为,类型人物在今天还大大地存在的原因如下:①人物性格特征有限并且鲜明,这样就易于观众领会和把握。
②这样的人物容易创造,更容易编写。
③闹剧和情节剧看重的是情节的戏剧性,这样的剧本哪怕它缺乏人物的个性化,观众仍然对同样的故事百看不厌(如罗马和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
事实上,中国人的叙事传统中更突出的是对类型人物的描写。
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相当地固定在类型人物上。
《红楼梦》除外,我国古典章回小说中的人物和戏曲舞台上的人物大多数便是类型化的人物(尚有一些概念化人物)。
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中的人物:曹操性格突出的是一个“奸雄”,关羽则可以概括为“忠勇”,诸葛亮不过突出了一个“神”字。
张飞性格全部集中在“直鲁”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艺术最大的特点便是夸张,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便是人物性格的夸张。
这种夸张的方法可以总结为强化人物性格中的某一特征。
这样的方法能取得良好的剧场性,易于为更多的普通观众所接受。
其实直到今天,中国观众的审美特点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记得《乡音》这部被专家看好的影片到湘西农村放映的时候,这部为农民创作的、表现农民的影片在农民中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他们抱怨说影片“分不出好赖人”来。
中国农民喜欢人物立场和性格一目了然。
就象中国戏曲舞台上人物,脸谱本身就有了综合地表述立场和性格的功能。
这种审美习惯在电视剧中表现得就更加明显。
专家们对《还珠格格》获得那样大的轰动效果瞠目结舌,觉得不可思议。
“小燕子”就人物塑造而言性格何其夸张简单,简单得几乎有点二百五!可为了看“小燕子”竟然能够万人空巷!其实,琼瑶是个聪明人,她明白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以对所有剧中人物都采取了类型化的处理原则。
您回过头去看看,《西厢记》里的那个红娘,整个性格无非就是个“伶俐可爱”,然而却被人们口碑至今。
现在又一只“伶俐可爱”的“小燕子”飞来了,能不家喻户晓吗?如果你细细分析就会发现,每一个大红大紫的电视连续剧中的人物其实都走的是类型人物的路数,例如《渴望》和《嫂娘》中的女主角之忍辱负重、以德报怨便是突出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