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扁平人物的类型化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话题:人物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优质课件_2

二、“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1.区别一: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扁平人物性格是单面的。 【举例分析】:《祝福》中“我”、鲁四老爷、四婶、祥
林嫂等。
思考:简单的说,“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最大的 区别就是一个是人物性格多样,一个是人物性格单一。那 么在“圆形人物”多样的性格中,各个性格之间可能是什 么关系呢?
(2)曾经爱的痛。
……
周朴园:你的生日……我总记得。……你以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感动,心软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感指动使我、来心的!软 →认清周朴园虚伪的
周朴园:(冷冷的)三十年的功夫丑你恶还是嘴找脸到这后儿的来了坚。毅、不卑不亢。
性格 动态
莫里哀《吝啬鬼》(《悭吝人》)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吝啬鬼,贪婪,狡猾奸诈,爱钱胜于生命。他的身上没有一点闪耀人性的地方, 哪怕是对于亲情。他做起生意来是个行家里手,常装口吃耳聋,诱使对方上当受骗 而自己稳操胜券。他家财万贯,但开销节省,每顿饭的食物,每天点的蜡烛,他都 亲自定量分发。为了钱他六亲不认,克扣妻子的费用;幽禁女儿时,只给她吃冷水 和面包;用卑劣的手段骗得了女儿的财产;弟弟破产他无动于衷;侄儿求他,他置 之不理。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对象。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临终前都不忘吩 咐女儿看住金子。这个人物身上没有矛盾,一切言行都是为了凸显他的吝啬,因此 葛朗台成为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
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优劣
(一)比较优劣 思考:说到“扁平人物”,很多人就会潜意识地认为,这些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话题:人物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优质课教案_0

微课教案《小说中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一、导入: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法中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之说,这两个概念涉及到人物的性格,而在我们的写作或欣赏中,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是很关键的。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圆形人物,什么是扁平人物,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圆形人物(1)引例:我们先回顾一下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里的一个典型人物——王熙凤。
在王熙凤出场这个经典情节里,我们看到了王熙凤多面的性格:她聪明美丽,能说会道,机敏能干,同时又泼辣霸气,善于阿谀奉承。
我们再联系一下整部《红楼梦》,我们还会发现凤姐还善于玩弄权术,贪权贪利,阴险狠毒,但这样的王熙凤她也有温情的一面。
整部《红楼梦》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多重性格的王熙凤。
(2)定义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非类型人物。
(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圆形人物基本特征是:圆形人物的塑造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复杂、丰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再比如: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的林冲,他的性格是变化着的,在沧州遇旧时:善良安分,忍辱求全听说陆谦的密谋后:打惊大怒,刚直坚强,强烈反抗。
买刀寻敌三五日未得到消息是:松懈,忍耐。
接管草料场之后:随遇而安,小心甚微,逆来顺受,唯恐出事在山神庙亲闻陆谦的阴谋之后:愤怒反抗,杀死富安,差拨,陆谦等人时的表现:恼羞成怒,气急败坏。
所以林冲也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在中外文学中数不胜数: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孙悟空,宋江,李逵,曹操,安娜卡列尼娜,娜塔莎,……三、扁平人物(1)引例接下来,我们说说和圆形人物相对的“扁平人物”。
同学们还记得必修五第一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里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吗?他把自己全副武装在大大小小的套子里,我们对他的印象只有胆小怕事,顽固守旧。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性格走向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性格走向作者:王良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5年第06期内容摘要: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分法中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之说,一般来说,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扁平人物是单面的;圆形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扁平人物是单一的;圆形人物性格是有空间感的,扁平人物是平面化的。
在写作中与欣赏中,人物性格的领会是很关键的。
关键词:艺术作品人物性格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在小说创作中,有“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不同说法。
圆形人物就像一个几何体,有多个面,有层次感,有空间感;而扁平人物只展示一个面,一切都向这一个面聚拢。
简单地说圆形人物是“一个球”,扁平人物是“一个圆”。
一、圆形人物性格是多面的,扁平人物是单面的好比一个立方体,你会看到它有六个面,圆形人物就是这样,有许多不同的面呈现。
比如娜塔沙,从正面看呈现的是纯洁善良,从侧面看是任性无知,从后面看又是对爱情的盲目。
所以这个人物就像个多面体。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也是多面的。
她与人相处时时小心处处谨慎,又总是去揣度别人话里、行动里是否有对她的讥讽和轻视。
例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一个送给她。
本来是抄便道,不分高低贵贱,偏偏黛玉认为是把别人挑不了要的给了她。
这是她极强自尊心的体现。
当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与她有点像时,她更是震怒了:“拿我比戏子取笑?”这些情节让读者看到一个既是小心谨慎又自尊心极胜的林黛玉。
大观园里,她将史湘云和薛宝钗当成了情敌,总不免对她们酸言冷语,显得小家子气;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从来也是毫不遮掩的表露自己的情感想法,锋芒毕露地直陈己见,这也只是就事论事,论过陈过之后也就丢在了一边。
这种待人以诚的直率又让人不得不对她心生喜爱。
对宝玉她既关心却又不喜欢听他的表白,我们看到一个大家闺秀对爱情执着却又矜持的一面。
细细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有血有肉,时而令人嗔怨时而惹人怜爱,多面的性格让读者将这个人物形象不自觉的铭记于心。
相较于圆形人物,扁平人物性格则会单一些,作者在刻画的时候是为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其他的性格基本不会呈现。
对扁平人物旧的认识和新的理解

对扁平人物旧的认识和新的理解关于扁平人物价值的探讨主要纠结通过性格来判断小说人物是否为扁平人物,其主要根究就在于小说人物性格特征的突出与否。
而本文要明确的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讨论小说人物划分的最终标准,而是探讨以性格划分出来的扁平人物的存在价值。
小说人物形态中“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或称“扁形人物”)的观点最初出现在英国小说评论家E·M福斯特的文学评论集《小说面面观》。
对于扁平人物,福斯特解释道:“扁平人物在十七世纪叫‘性格人物’,现在他们又是被称为类型或漫画人物。
在最纯粹的形式中,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假使超过一个因素,我们的弧形即趋向圆形。
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描述殆尽。
”然而对于圆形人物,福斯特没有直接下定义,而是从圆形人物的特点着手隐含的告诉读者什么事圆形人物,他指出:“圆形人物必能够在令人信服的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
如果他无法给人新奇,他就是扁平人物;如果他无法令人信服,他只是伪装的圆形人物。
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活泼的生命。
”对于圆扁形人物的价值,福斯特在文章中说道:“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成就上无法与圆形人物相提并论,而且只有在制造笑料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自E·M福斯特提出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之后,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的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这种单纯依靠理论来否定扁平人物的价值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根据福斯特所言,他们(扁平人物)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或性质被创造出来。
我们可以判定,在福斯特的眼中,扁平人物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单纯理念的化身,即概念化的人物。
诸如远古神话中的英雄、依民心观念或宗教信条而制造出来的神魔鬼怪、写实形象中出现的作者观念的传声筒(即为我们所熟知的“席勒式”创作)、纯寓意小说;另一种则是特性人物或性格人物,即福斯特所言“类型或漫画人物”扁平人物性格单一、突出、鲜明,具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易于漫画化或抽象化的理想化,他们一出现,人们就能轻易地认出他们。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话题:人物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优质课件_6

续写作品1: 《十一卢布》 续写作品2: 《酬劳》
她颤巍巍地伸手接过这十一卢布。晶 尤丽娅颤抖地伸手接过那十一卢布。
莹的泪珠顺着她白皙的脸颊,流淌下来,
我挥了挥手,示意她退下。可她低着头,
滴在地板上,“滴滴答答”作响。我看得 像是被施了定神法术般,立在原地,丝毫没有
出她的不满,可那不满的神情却只在脸上 要离开的意思。
我坐在椅子上,用嘲弄的眼神注视着眼前娇小的尤丽娅。 她的手攥得紧紧地,那少得可怜的钞票都被捏得扭曲了。她脸 色苍白,悲伤的眼神不断躲闪,好像生怕我再找什么理由扣掉她 仅得的那点工钱。片刻的死寂过后,她的唇角颤了颤,终于开口 了:“谢谢……”这几个字说得无比艰难。 “现在,你的工作结束了,工钱也算清了。一切都有记载,没 有任何错误。” 尤丽娅木然地起身,椅子摩擦地面发出了刺耳的响声。 “父亲。”柯里雅敲了敲办公室的门,推门而进。一束阳光溜 进了门缝,射在尤丽娅僵硬的脊背上。 “你的老师要走了,你送送她吧!” 尤丽娅紧紧攥着手中的卢布,艰难地转身,那束温暖的阳光使 她感到格外的刺眼。离去时,那背影有着说不出的凄凉。
张三深感压抑,他知道自己那天错了。 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张三都记得这个错误。 也就是说,那截枯枝,不——现在它是一条吓 人的蛇了——这条吓人的蛇已经潜伏在张三心 里了,它时不时地钻出来,让张三觉得害怕。
布置作业:
阅读作品4《春暖花开》,联系全文, 简要评价王鹏程这一人物形象。
谢谢!
写一写:
仔细阅读小说《蛇》,品读文中张三的形象, 结合上下文内容,补写一处促使人物形象转变 的情节。
《蛇》原文情节展示:
这事很快给张三带来了不良后果。那领导 回来后对张三明显变了,见了张三跟没见一样。 毫无疑问,张三把领导得罪了。一个人得罪领 导,就很难有出息了。单位有人出去学习,出 去进修,出去深造都没有张三的份。分房提拔 等等别人能得到的好事,张三得不到。
娄烨电影中边缘人物形象分析

娄烨电影中边缘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李婧来源:《卷宗》2019年第28期摘要:第六代导演是中国影坛上备受瞩目的群体,娄烨无疑是第六代导演中颇具潜力的一位,娄烨的作品因题材和内容备受争议以及受严格的审查制度所限,导致其许多作品无法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但这并未影响娄烨对于电影的热爱以及通过电影的途径来表达自我。
关键词:边缘人物;需求层次论;欲望1 娄烨电影中所刻画的边缘人物形象纵观娄烨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其中主要人物形象一个共同点,即极力刻画边缘人物形象。
对于“边缘人物”这一词语的定义十分广泛,既可以指徘徊在社会边缘或底层的小人物,也可指漂泊无依的弱势群体。
马斯洛指出“至少从理论上可对某人的单一行为尽可能的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表现根源”[1],娄烨电影中的边缘人物形可分为两类:以社会身份作为定位依据的边缘人物和具有边缘心理的普通人。
1)以社会身份作为定位依据的边缘人物。
《推拿》中刻画的是盲人群体,富有文艺情怀的沙复明,受荷尔蒙支配的小马、极度自尊的都红都是社会身份处于边缘的人物代表。
影片中按摩院的服务员、按摩房的性工作者,他们也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
《苏州河》中马达靠送货赚取微薄收入,与同伙计划绑架牡丹也是出于窘迫的生活状态,美美靠着在水箱中表演美人鱼为生,他们身份地位的底下决定了其边缘人物属性。
《春风沉醉的夜晚》中女工李靜,与罗海涛在一起的同时依附于老板阿明,在阿明入狱后,只能以身体作为筹码换取阿强的帮助,也是以社会身份作为定位依据的边缘人物。
2)具有边缘心理的普通人。
《苏州河》中家庭富裕的牡丹,缺乏原生家庭的关爱,心理上极度缺乏归属感;《浮城谜事》中乔永照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因依附于妻子缺乏男人的尊严;《春风沉醉的夜晚》中江诚则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靠着和不同的男人在一起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已婚男人王平拥有看起来幸福的家庭,但实则并不幸福,他们都是具有边缘心理的普通人。
《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精品教学设计

圆型人物与扁平人物导入:鲁迅曾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莫言也说:“小说是写人的艺术,赏析小说的重点之一就是赏析小说中的人物。
”所以一部优秀的小说离不开成功人物的刻画,人物是小说的灵魂。
大家往往通过记住一些典型的人物而记住了一部作品,比如《西游记》中大家喜欢的人物是谁呢?猪八戒:懒散,贪婪,憨厚——多面孙悟空: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单一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的的《小说面面观》中,将这种性格比较复杂多面的人称作是圆形人物,而将这种性格比较单一简单的人称作是扁平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形人物有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1、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2、艺术性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
扁平人物:类型化的人物或者漫画人物。
艺术无国界,思想无国界,因为一些优秀的作家心理是相通的,请大家想想古今中外作品中咱们熟知的复合此两种性格特点的人物有哪些?我找了一些大家学过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一下你熟悉的人物性格特征,并说说是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
娜塔莎马蒂尔德别里科夫葛朗台阿巴贡林冲王熙凤曹操刘备孔乙己总结:我们通过古今中外一些典型人物性格的分析,认识到圆形人物性格千姿百态,血肉饱满,但又真实可信;扁平人物的性格相对稳定,一目了然。
一部复杂的小说往往需要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出入期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升高,真正现实生活中人物性格都是矛盾的,所谓善恶一念间,好人也有选择恶的时候,十恶不赦的人也有其善良的一面,因为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通向自我认知自我完善的道路上。
究竟大家有没有真正领悟作品中的人物性格,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请大家再次阅读《娜塔莎》第三部分的内容和课本60页《变色龙》片段,仔细揣摩人物心理,然后请同学给大家表演一下。
学生表演环节下面我们通过一道高考题再来检测一下大家对人物形象的赏析(ppt展示)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真题牛筋老汉对春草说:妮,我说,你写。
扁平人物艺术功能再反思

扁平人物艺术功能再反思作者:闫浩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5期摘要: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概念,并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艺术成就高于扁平人物。
自此之后,理论界渐渐形成这样一种倾向,他们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
这种理论倾向体现了不同的文艺观,同时也反映了对文艺本质的不同见解。
在此,我们将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综合论述,并结合不同的文艺观,对扁平人物的艺术功能进行再反思。
关键词:扁平人物;圆形人物;文学;生活;文艺本质中图分类号:I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05-03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扁平人物”、“圆形人物”的概念。
“圆形人物”具有复杂的性格,能够表现生活的广度和丰度。
而“扁平人物”又被称作漫画人物或类型人物,是围绕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
他们性格单纯,自始至终变化不大,读者都易理解。
而且,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描述殆尽。
同时,爱·摩·福斯特在书中对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必须承认,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相匹敌的”。
在这里,爱·摩·福斯特就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高于扁平人物。
自此之后,文艺理论界就渐渐形成了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的理论倾向。
他们批判扁平人物缺乏性格内部的戏剧化冲突,认为扁平人物是将人物的某一品性推向了极致,这样就造成了性格单一化,违背生活,违背真实。
由于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有复杂性与深度,他们要求对现实做出如实的反映,对于人物塑造而言,自然就要将人物写得丰满,将人物进行如实的描写,全面的展开。
因此,他们在评价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把圆形人物的有无、多少、成功与否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而扁平人物则被他们视为无足轻重。
但是,这些理论在一些作品中有其合理性,但是在以成功塑造扁平人物著称的一些作品中,如莫里哀的《伪君子》,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矿工》,就显得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