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
纳博科夫的固执己见

纳博科夫的固执己见纳博科夫屡屡拿自己的“蝶类专家”身份说事儿,所以1970年冬天美西北大学为庆祝他的70大寿,特别选择蝴蝶作为特刊的装饰图案。
纳博科夫表示理解:“蝴蝶是本书考虑最周全最感人的方面之一”,但他改不了臭脾气,还是针对其中的一幅蝴蝶照片发表了公开声明:“Nymphalidae只是它的科名,而不是它的属种(它属于Vanessa 种)。
”纳博科夫的“眼睛里不容沙子”,由此可见一斑。
往好的方面理解,纳博科夫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看他晚年恃才傲物、睥睨群雄、大鸣大放,旁观者难免有种慌乱和欣喜杂糅的心情,类似于听见小孩子大喊皇帝没穿衣服。
纳博科夫把这组访谈性文章取名为“Strong Opinions”,潘小松译为“固执己见”,译得真好。
根据纳博科夫的个人意见,巴尔扎克、高尔基、托马斯·曼写的都是“观念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个“廉价的感官刺激小说家,又笨拙又丑陋”;海明威和康拉德是“为小子们写书的作家”、“在精神和情感上不可救药地幼稚”;加缪、卡赞扎基斯、劳伦斯、托马斯·伍尔夫都是“二流作家、短命作家”;高尔斯华绥、德莱塞、泰戈尔、罗曼·罗兰、帕斯捷尔纳克和福克纳“好笑”而“荒唐”;庞德是个伪君子,弗洛伊德干脆就是个走江湖卖假药的……像纳博科夫这样的人,在布尔乔亚们看来,一般不是天才就是疯子。
不过纳博科夫并不是只破不立,也有他喜欢的作家:威尔斯、勃朗宁、济慈、福楼拜、魏尔伦、韩波、契诃夫、托尔斯泰、亚历山大·布洛克、柏格森、乔伊斯、普鲁斯特、普希金。
这里面,写《时间机器》的英国作家威尔斯位居第一,无他,威尔斯有“想像力”。
注意,一向认真的纳博科夫可不是那种随便说说、哗众取宠的人。
那么纳博科夫老师的评分标准是什么?答案:纳博科夫的脊椎。
上个世纪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教文学的时候,纳博科夫反复叮嘱学生:“虽然读书时用的是头脑,可真正领略艺术带来的欣悦的部位却在两块肩胛骨之间。
signs and symbols 纳博科夫解析 -回复

signs and symbols 纳博科夫解析-回复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美国作家,他的作品以复杂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文体风格而闻名。
其中,符号与象征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纳博科夫作品中的符号与象征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符号与象征在文学中的概念。
符号指的是一个事物、一个人或一个动作,代表或表示一种特定的意义。
而象征是一种更加抽象的概念,它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象征物来代表或表示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他常常使用符号与象征来传达他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洛丽塔》(Lolita)这部作品。
在小说中,女主角洛丽塔被描绘成一个年轻而性感的少女,她成为了男主角亨伯特(Humbert)的强烈的欲望和他无法抵挡的罪恶的象征。
这里,洛丽塔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人物,更象征了人性中的黑暗面、迷惘和道德沦丧。
另外一个符号的例子可以从纳博科夫的自传体小说《致本杰明·理柳·尤论的信》(Speak, Memory)中找到。
在这部作品中,蝴蝶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对于纳博科夫而言,蝴蝶代表着亲密关系、记忆和逝去的时光。
纳博科夫经常提到他童年时代的一种特殊的蓝蝴蝶,这个符号既承载着他对失去的乐趣和美好时光的回忆,也象征着青春的逝去和时间的流逝。
此外,在《一个暑假的悲歌》(Pale Fire)这部作品中,纳博科夫使用了许多象征来表达主人公查尔斯·金伯利(Charles Kinbote)内心世界的复杂和混乱。
例如,诗歌《浪荡子波西米亚》(Pale Fire)象征着查尔斯·金伯利对于自己幸福、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理想化存在的憧憬。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纳博科夫作品中的象征与解构。
在《纳芙斯卡娅》(Nabokov)的小说中,他使用了象征和解构的手法来破坏传统的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

论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对语言的精湛运用和丰富的想象力而闻名。
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方式在文学界和读者群体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纳博科夫对文学的看法包括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以及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
一、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的独特见解纳博科夫对小说结构和叙述技巧有着非常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其结构应该是精密而有机的,叙述技巧应该是巧妙而富有创意的。
他认为小说应该是一个艺术家完全掌控的作品,而不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神秘灵感的产物。
他在其作品中不断尝试新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形式,力求在小说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
他倡导使用多重叙述者和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以丰富小说的层次和深度,给读者带来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
二、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纳博科夫对语言和意象的重视是他文学观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灵魂,只有精湛的语言技巧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他对词语和句子的使用非常讲究,追求写作的精准和精致。
他注重意象的运用,善于通过意象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及通过意象来营造作品的氛围和情感色彩。
他通过对语言和意象的精心雕琢和运用,创造出了一系列深具个性和魅力的文学作品,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三、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纳博科夫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创作方法。
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严谨的艺术实践,需要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修养,以及对文学形式和语言的敏锐感知力。
他主张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对细节的精心把握,来表现作品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他倡导创作者要用心去体验和观察生活,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融入文学作品之中,创造出具有深度和意义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作方法,凭借其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创作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语录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语录标题: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语录:艺术与人生的交织引言: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位俄裔美国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语言的精湛运用而闻名于世。
他的语录不仅仅是对文学的思考,更是对人生、艺术和创作的深刻洞察。
本文将以纳博科夫的语录为引子,探讨艺术与人生的交织。
正文:1. "艺术是一种快乐的谎言,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真实。
"纳博科夫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看法。
艺术家通过创造虚构的世界,以及虚构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让读者或观众更好地理解真实世界。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往往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快乐。
2. "艺术是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新生活的方式。
"纳博科夫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对生活的反映,更是一种创造新生活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能够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完美之处进行改造和重构,创造出一个更加理想的世界。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憧憬。
3. "艺术是一种自由的表达,让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
"纳博科夫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艺术家可以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而不受到现实的束缚。
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创造出一个自由而开放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寻找自己内心的自由和解放。
4. "艺术是一种沉思的过程,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纳博科夫认为艺术是一种沉思的过程,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创作,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艺术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往往能够反映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理解,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入思考。
结论:纳博科夫的语录揭示了艺术与人生的交织。
艺术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一种创造新生活的方式,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以及一种沉思的过程。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纳博科夫文学讲稿——打开奇妙文学世界的钥匙》嘿,小伙伴们!你们听说过纳博科夫吗?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但当我接触到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的时候,哇塞,那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超级神奇的宝藏!老师把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带到课堂上,一开始我还在心里犯嘀咕:“这能有啥好玩的?”没想到,这一接触,就像掉进了一个充满魔力的文学漩涡。
就好比我们平常吃糖果,有些糖果看起来普普通通,可一放进嘴里,那种甜蜜和惊喜,简直让人陶醉。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对我来说,就是这样一颗特别的“糖果”。
还记得老师给我们讲纳博科夫对人物的分析,那叫一个精彩!他不是简单地说这个人怎么样,而是像个侦探一样,一点点揭开人物内心的秘密。
我就在想,这难道不是在玩一个超级有趣的解谜游戏吗?我们跟着纳博科夫的思路,一点点去探索,去发现,那种感觉太刺激啦!“哎呀,这难道不比玩电子游戏还有趣吗?”有同学这样感叹道。
老师笑着说:“那当然啦,文学的世界可比游戏丰富多啦!”然后我们又学习了纳博科夫对情节的解读。
他就像一个指挥家,让那些文字变成了美妙的音符,奏响了动人的乐章。
我们仿佛能看到故事在眼前一幕幕展开,就像看电影一样。
“这情节,咋这么吸引人呢?”我忍不住问。
同桌凑过来:“就是啊,比咱们编的故事厉害多啦!”纳博科夫还教会我们怎么去欣赏语言的美。
那些优美的词句,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一朵朵绽放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这语言,难道不是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吗?”我兴奋地和小伙伴们讨论着。
通过纳博科夫文学讲稿,我感觉自己像是长出了翅膀,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
所以啊,小伙伴们,别小看这纳博科夫文学讲稿,它可真是个宝贝!它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想象力,能让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惊喜和奇迹的世界。
难道你们不想也来感受一下吗?我的观点就是:纳博科夫文学讲稿是我们探索文学奥秘的绝佳伙伴,一定要好好去读,好好去感受!。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文学家纳博科夫的简介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Набоков;英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俄裔美籍作家。
在欧洲生活时期,出版了小说《王、后、杰克》、《圣诞故事》、《防守》、《眼睛》、《荣誉》、《黑暗中的笑声》、《天赋》、《斩首之邀》,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翻译作品、诗集、诗剧和剧本。
剧本《事件》与《华尔兹的发明》在巴黎以俄语上演。
1977年纳博科夫因患严重支气管充血病逝,遗体火化后埋葬在蒙特勒的公墓。
文学家纳博科夫的思想纳博科夫的艺术观:纳博科夫有很多深刻的偏见:“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他认为伟大的作家集三者于一身: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
他强调的是后者,认为大作家最要紧的是大魔术师。
他并不看好现实主义,认为这是一个伪名词。
他崇拜纯艺术,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他说:“文学是创造,小说是虚构。
说某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这简直是辱没了艺术,也辱没了真实。
”他认为“狼来了”的故事就是绝妙的文学,因为在丛生野草中的狼和夸张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幅棱镜,从而形成一种艺术所需要的迷幻效果。
他反复重申,“任何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幻想,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独特个体眼中的独特世界。
”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世界。
因为大多数客观词汇各自都有完全不同的主观含义。
事实上,人们的这种主观生活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它能使所谓的客观存在成为一个空洞的、破碎的外壳。
他的作品同样体现了他的艺术观。
在这部讲稿里,这位富有朗诵天赋的教师飞光溢彩的语言,才气横溢的讲授,情趣昂然的机智,他身上的艺术气质和科学的精确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他成为了一个奇妙的魔术师。
他为他的学生,为我们这些今天的读者,铺展开了一个多么美妙奇幻的世界。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育邦约翰·厄普代克说纳博科夫“以其丰富炫目的才智和令人欣喜的沉思冥想而独树一帜,这在美国文学中差不多是空前的”,我相信纳博科夫在二十世纪阔大的世界文学版图中也是独自成峰、卓然而空前的。
他是一位令人目眩的现代主义大师,一位高傲的移民,一个“没落的贵族”,同时也是一位国际顶尖的鳞翅目昆虫(蝴蝶与飞蛾)学家。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惊世骇俗的小说《洛丽塔》的诞生,在事实上改变了美国文学的版图。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
洛。
丽。
塔。
”这段《洛丽塔》中经典的开场白经过时光的发酵,已然成为与卡夫卡《变形记》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开篇一样璀璨夺目的文学结晶,传递出伟大杰作特有的气息和味道。
随着《洛丽塔》的广泛传播和库布里克导演的同名电影的上映,纳博科夫也遭受了各种谩骂和误解。
1956年,纳博科夫不得不亲自撰文,做一些自我说明,当然他不在乎,这不是澄清什么。
他强调,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
纳博科夫关心的不是亨伯特的道德取向,而是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和自主性。
他说:“人类的生活可以被喻为一个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围绕自我跳舞。
”对于读者而言,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洛丽塔,正如略萨所言: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
《洛丽塔》的情况就是如此。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诗化散文_纳博科夫_洛丽塔_语言风格赏析

收稿日期:2005-05-20作者简介:罗桂保(1967)),男,甘肃榆中人,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诗化散文)))纳博科夫5洛丽塔6语言风格赏析罗桂保(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小说5洛丽塔6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也是他最优秀的英文小说之一。
5洛丽塔6就像一首散文诗,充满优美的韵律、华丽而雕饰的语言、诗歌或散文常用的修辞。
主人公亨伯特就是运用如此优美的语言抒发了他对洛丽塔强烈的情感和炽热的爱,唱出了自己的爱情绝唱。
小说的这一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纳博科夫一贯带有唯美色彩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惟一标准。
关键词:洛丽塔;语言风格;诗化散文;赏析中图分类号:H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6)01-015-003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5洛丽塔6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先锋之作。
作品讲述的是一位来自欧洲的移民知识分子亨伯特对十二岁的性感少女洛丽塔的恋情故事。
亨伯特为了接近洛丽塔而娶了她寡居的母亲夏洛特#黑兹为妻,夏洛特后来死于车祸,这样亨伯特就占有了洛丽塔,并带着她在美国各地旅行,在一个个汽车旅馆留下了他们爱的痕迹。
后来,洛丽塔被一个名叫奎尔蒂的剧作家拐走,最后,亨伯特历经艰辛,找到了奎尔蒂并将其击毙,写下了这篇白人鳏夫的忏悔录,取名5洛丽塔6。
这部作品完全是作家想像力的产物,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恋情故事,而是一部颇具艺术魅力,充满着智慧和文学内涵的杰作。
5洛丽塔6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在讲述恋情的时候充满饱满的激情,它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美,华丽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形象的比喻,唱出了一位中年男子对一位十二岁少女的爱情绝唱。
正是这种诗化散文的语言风格使5洛丽塔6赢得了独特的艺术地位,迸发出了瑰丽多姿的语言艺术魅力。
5洛丽塔6散文诗的风格从小说开头的第一页就充分展示了出来。
如此风格的开头给读者留下的深刻而难忘的印象是其他小说所不能比拟的:Lolita,lig ht of my life,fire of my lo ins.M y sin,my soul.L o-lee-ta: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at t hree,on the teet h,Lo.Lee.T a.She w as Lo,plain L o,in the mor ning,standing four feet t en in one sock.She w as L ola in slacks.She was Dolly at school.She was Dolor es on the dotted line.But in my arms she w as always Lolita.Did she hav e a precursor?She did,indeed she did.In point of fact,there mig 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one summer,a cer tain initial gir l-child.In a princedom by the sea.O h w hen?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 e Lolita was born as my ag e w as that summer.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 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Ladies and g entlemen of the jury,exhibit number one is what the seraphs,t he misinformed,simple,noble-winged ser -aphs,envied.Loo k at this tang le o f thorns.(p.1)[1]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博科夫的文学语言观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文学大师,其创作生涯接近于50 年,成就斐然. 其在在童年就已掌握三种语言:俄罗斯语、英语、法语,这三种语言的交相穿插也是其日后文学创作中的一大景观。
在其万花筒般的文学语言魔法中,多语言的穿插仅是众多明显表象之一,而深藏其后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意向是“文学即语言”。
这种文学语言观不是形式主义式的辞藻堆砌,也不是现实主义化的情景逼真,而是一种脱离一般世俗经验的华丽与玄异相接的复杂性和迷惑性。
这也造就纳博科夫之于文学的独特位置和特殊影响。
本文选取了其代表作《洛丽塔》的开头两段进行描述分析,尝试展现纳博科夫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深层语言表达观。
(第一段) 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 lee- 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t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school. She was Dolores on the dott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always Lolita.
(第二段) Did she have a precursor ?She did , indeed she did. In pointof fact, there might have been no Lolita at all had I not loved,
one summer, a certain initial girl- child. In a princedom by thesea. Oh when? About as many years before Lolita was born as age was that summer. You can always count on a murderer for a fancy prose style.
在这段著名的段落中(《洛丽塔》的开头),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完全迥异于一般文学想象的氛围。
这个氛围是有远距离时间上的反思的,更是有近距离身体性的温情的,是浪漫的也是邪恶的,是挑逗的也是忏悔的。
纳博科夫超强的语言天赋造就了这种怪异。
具体分析,有如下两点最为明显:
1.身体性的文学语言“复魅”
第一段中明显的押头韵(“L”和“t”),表明这是一个极度诗意化的喃喃自语情景。
押头韵更多是一种记言化的押韵手段,其指向的是口语情景,light 和fire 的使用则是浪漫化的用意,其让读者感受的是一个极具情怀的戏剧性独白,其也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内心”向
度,整部作品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戏剧口白与诗性叙述的提前预设,暗示了语言和作品的不同凡响。
最为奇妙的是,纳博科夫竟然戏拟了一种语音“教学”式的细节,反复强化了这种内心独白的口头表现,直接削去了“所思”和“所言”之间的界限,同时这也符合主人公亨伯特的身份——大学英语文学教授。
从一个更开阔的思路说,亨伯特的“教学”(或者说是纳博科夫的教诲)是让听者先做好身体上的热身(一种细腻而感性化的发声器官热身),而不是一种制式上的预设(一个关于恋童和童年情结的市井龌龊传奇),这里引导读者的是一个知觉性的文学开场,更是一种身体式语言的“复魅”号召。
恰如一个原始巫师在开始巫术时所作的各种身体“表演”仪式。
如果把这一点返归到《洛丽塔》和纳博科夫其他作品上也是明显成立的。
2.文学语言中的时空赋格
第二段则是一段回忆式的排连描述,其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表述的节奏。
节奏鸣响点的选取是故意的,其背后的意向是复杂的,其表达的逻辑是高度的哲思化和音乐化的。
Lo、Lola、Dolly、Dolores 四个名字出现对应着四种不同的场景,但这四个场景不是“我(亨伯特)”的个人领地,它们是公共想象空间的四种落实。
Lo 是
小名,对应着家庭和年幼两个主题;lola 是俗称,对应着花园(这一点小说后面会看到,花园是个诱惑的所在,lola 的称呼出现在此)和性感(lola 这个称呼的出现正是在脱下宽松裤时);dolly 则是公共的称呼,它是正式的,是隐私的遮盖物,是一种反向的性感导向。
Dolares 则是符号型的,不被说出,只被书写的签名。
Lolita 则是专属于我的空间向度,是超越于Lo,、Lola、Dolly、Dolores 的终极精灵指称,纳博科夫用空间的递转和超越灵化了lolita 这一指称,lolita只有对“我”(亨伯特)才是lolita,对世俗和公共来说,它只是一个发育稍早的年幼女中学生,是“我赋予”了她成为“我”的“精灵”的魅力,也只有“我”在场或“我”在回忆时她才是有魔力的。
这里隐含的指出了我对lolita 具备的某种“自然权利”(因为在全文的氛围里,这段对话亨伯特是说给陪审团的),换而言之,亨伯特所有的辩护从一开始就不是针对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女学生的死亡,而是在申诉“我”的某种“自然权利”(我赋予了lolita 灵性)赋予了“我”的行为某种“正义性”(不容许对灵性的玷污和破坏)。
从第一段到第二段,动词的时态从一般现在时(强调动作的发生)到一般过去时(强调状态的描述态),无论是在现在时中,还是在过去时中,动作和状态都是
成系列的展开,相互有着不同层面时间维度,而恰恰就是这个隐含最多时间褶皱的“虫洞”前(尤其是第二段几乎是作品整体的全部时间的折叠),纳博科夫熨烫出了一个平稳的表面,只用一种不变的一般过去时表述着最复杂的时间流合。
每种时间之流,都被赋予了名称,Lo,、Lola、Dolly、Dolores、lolita、a certain initial girl- child。
在年长的亨伯特看来,其生命的开始就是在 a certain initial girl- child 出现的那个夏天,这样的时间之流成了亨伯特生命的总体意向之流,换句话说,在亨伯看来,其最初的生命给了他一个意义,而洛丽塔的出现则是这个意义的充实,并且也只有在充实后,亨伯特才能发现,生命最初的意义(lolita)也就是全部和唯一的意义。
在各种时间之流中,流在地上的是Lo,、Lola、Dolly、Dolores 这些支流,而在地下则是 a certain initial girl- child 这个暗流,这些最终汇成lolita 主流,这一幅流向之景既是亨伯特对自己存在的界定,也成为了纳博科夫叙述迷宫的地图。
如果从整本小说看来,纳博科夫的文字犹如是站在日界线上一排椰树,随风轻摆,谁也不知道椰果究竟要落在昨天还是明天;但细索之间恰恰是有迹可寻的,其秘密早在文本开头就已经标注清楚了。
如果我们拿纳博科夫最热衷的蝴蝶来看洛丽塔的
开头两段,那能想象到的是这两段是一幅近于逼真的蝴蝶标本,每一个细节都是清晰和饱含深情的,剩下的就是等待“巫师”如何把二维空间变为三维空间,把过去、现在和将来取消,从标本中召唤出灵魂。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