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阶段一 母性分裂 (未分化的自体)
好母亲
坏母亲
阶段二
想象分裂 好母亲映像 坏母亲映像 (前分化的自体)
阶段三
自体分裂 (分化的自体)
好我
坏我
阶段四 认同分裂 (社会分化的自体)
性 事 业 婚 姻 父 母 其 他
融合一体
好的客体 好的自体
坏的客体 坏的自体
客体关系病理学
个案疾病的本质可以追溯至自体发展的停滞以及分裂中的 异常。研究的重点在于这些停滞在什么时候发生、分裂的 准确特性是什么,以及这两者渗透至个案的不同认同的程 度。 既然自体是构建于人际关系中的,因此所谓的“心理困扰” 就等同于人际关系困扰。
随着时间的流逝,内在世界的口头表达越来越不明显,直 至完全消失。这种对话也从内在世界消失。
自体分裂
由于不得不应对我们人际关系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儿童的内在表象 经历了最后一次转变,即转变为称之为“自体”的东西。 自体出现的标志是儿童词汇中出现了“我”这个词。 “我们是我们的他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正在进行的社会合并过程的语言 顶峰。它不受冲突支配,它是构成人类关于他们是谁的内在感觉的多重客体 关系的复杂构造。 自体是起始于儿童内化了的关系的语言衍生物。
基本观点
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 依恋状态转向实践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 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原欲客体恒 定亚阶段
基本观点
• 温尼科特:具有独特视角的儿科医生
• 温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儿科医师,从1950年到1971年,进行了大量的写作, 很难将其理论安排到适宜的客体关系理论的分类中。他的许多著作及理论都 是开始于无线电广播讲话或专业性演讲,因此具有非正式的调调。虽然他有 时从梅兰尼.克莱茵那边借来一些用词,但他也会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创造一些 词,诸如足够好的母爱、容纳性环境。 温尼科特于1971年去世,享年 74岁。他既是位小儿科医生,也是位精神分析 师。在伦敦的儿童医院从医四十年。他是在1930年代间从事精神分析并且受 了梅兰尼.克莱茵的影响。在他繁忙的小儿科兼精神分析师生涯中,温尼科特 关注了成千上万的母亲和她们的孩子,他自己曾说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 几乎从没注意到敌军的突袭,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了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上。 温尼科特并未建造一正式体系,而是把其关怀投注到儿童发展的某些特定领 域上。温尼科特的创新理念之一是强调环境与演化中自体之间微妙的平衡性 上。他对自体发展的创新观点为科胡特后来的理论设立了起点 。
现代精神分析走进客体关系

走进客体 关系
现 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
走进客体关系
本节课程安排4个方面的学习:
1 对客体关系的体验 客体关系与经典精神分析
2 3 4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小结
焦点解决短期咨询
不同的咨询取向 叙事治疗
后现代主义思想,现实由语言 构成。“主流知识”即权力, 对个人甚至咨询师,进行一定 压制。 主张将人和问题分开,咨询者 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 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 当事人找出遗漏故事情节,从 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 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 力量的过程。 治疗主要过程为:外化、解构、 重写
心理治疗
弗洛伊德: 让病人清晰地回忆起事件和唤起与事件相伴发的情感,并让 病人尽最大可能用言语把事件的细节和伴随的情感描述出来, 如果我们成功地这样做了,那么每个癔症症状就会立刻消失, 而且是永远消失。 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 客体关系: 关系是诊断也是治疗:治疗师所利用的是此时此地和来访者 之间的关系,来治愈来访者人格上那时那地的问题。
经典 精神 分析
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可能会探究灰姑娘性本能的压抑以及她对父母所有而 未解决的伊底帕斯感受。这类治疗师或分析师就会从其自我(ego)与本 我(Id)结构间的防卫以及冲突方面来分析灰姑娘的问题。
客体 关系 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观点来进行治疗的治疗师必然注意到灰姑娘所遭受到的是早 期因丧母所产生的心理剥夺。可能这样的失落导致灰姑娘习于运用“分裂” 这类的心理防卫机制,藉此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 而视其它女性为“全坏”的(如她的继妹和继母)。 自体心理学架构来进行治疗工作的治疗师会趋向于体验,即灰姑娘本身在 治疗中的所感受到体验到。分析移情,可以看出灰姑贫瘠的自体需要强大 的和理想的化的客体。幻想的仙女教母、王子、治疗师。她需要与理想化 的王子融合是出于对美好感觉的希望。她本身内在的空虚与愤怒感觉,灰 姑娘要么就理想化治疗师,要么就把治疗师当作是她的继母般看待。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客体关系量表;临床评估1 前言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
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概述客体关系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留有“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关系[1]。
自Freud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精神分析理论经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流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从经典的Freud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1)关注的重点从本能内驱力转变到关系;(2)对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3)从不同角度看待发展阶段;(4)对心理冲突和治疗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1,2]。
Freud人格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将本能内驱力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内驱力先于客体,客体是用来满足内驱力欲望的,基本上决定着客体关系的质量。
客体关系理论家梅兰妮·克莱茵是第一个修改了Freud的内驱力模型,对人际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保留了对本能的强调,她认为本能与客体具有内在联系。
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克莱茵的思想,立足于“纯粹的”客体关系立场,认为主要的内驱力都是对关系的驱动,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因此他是从人际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方面考察人格和动机。
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及奥托·康伯格试图将内驱力模式与纯客体关系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新的模式。
精神分析发展的新模式-客体关系理论解读

( ) 客 体 关 系理 论 发 展 的 溯 源 一 、
析 的起 点 。 的 “ 展 线 索 ” 她 发 这一 概 念 把 重 点 放 在 自我适
应生 活要 求 的 能力上 ,使 精 神分 析 在摆 脱 单 纯受 内部 本 能冲动 的分 配上 迈 出 了重 要一 步 。嘲 13 9 9年 ,Hen r n izHat n在 《 ma 自我 心 理 学 与适 应 问
客 体 关 系学派 的影 响 日益扩 大 。通过 回 顾客 体关 系理论 的发 展 渊 源、 儿童发 展 观和人 格发 展观 等研 究进 展 . 以后 的研 对 究进行 了思考和 瞻 望 。 【 键词】 关 客体 关 系 ; 精神 分析 ; 渡性 客 体 ; 过 分裂
【 中图分类号】 8 - 6 B 4 0
他 成年 后 的性生 活产 生严 重 的影 响 。I 1 管他 的关 注点 ] ”尽
题 》 书 中 , 适应 定 义 为“ 机体 与 环境 的 交互 作 用 , 一 把 有 一
种 不断 地与 环境 相适 应 的进化 运动 ” 。他 认 为 自我 与伊底 具 有共 同的先 天起 源 , 底不 是 唯 一 的遗 传 禀赋 。 伊 自我 也 不 是伊 底 的副产 品 。 两者 都是 分化 的产 物 。自我 与伊底 是 两 种 同时存 在 的心 理机 能 , 自我 独立 于 本 能 冲动 , 这就 使 自我在 起 源上 摆脱 了伊 底 。 围绕着 Hen r n izHa ma n提 供 t 的理论 框架 和 体系 , 成 了一 个 发展 的客 体发 展 理论 , 形 其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

2019年,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主要著作:《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精神分析》
(1976)、《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实用性的客 体关系理论》(1980)、《严重人格障碍》( 1984)、《精神分析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的当代 争论》(2019)等。
第二节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一、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 (一)客体和客体关系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
琼斯(Jones E,1879~1958)
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 身的客体,是婴儿心灵中具有可依赖性、爱、贪婪、仇 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的人格。
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或者说每 一个“我”与外在于他的“非我”之间的联系。 部分客体关系 整体客体关系
(二)心理发展观——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样心态
(四)心理治疗观
精神分析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减少原始自我 的三元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
要消除症状,改变旧有的关系模式,还必须打 破构成病人内部世界的封闭系统,使其能够受 到外部现实的影响。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与观念进行了扬弃 抛弃了躺椅技术;以病人的利益为中心
病人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也是治疗极为重要的 方面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08:客体关系(温尼科特)--李鸣老师精神分析微课》听课笔记

《08:客体关系(温尼科特)--李鸣老师精神分析微课》听课笔记客体关系是现代精分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经典弗洛伊德、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靳等)、后弗洛伊德(依恋、客体关系、自体)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投射的对象称为客体,这个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体,可以是抽象的物体。
客体关系理论学派:泛指人与人建立关系的对象。
认为人都有基本的动力寻找与人建立的关系。
人都具有基本的动力,去寻求与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人总是习惯沿袭早年形成的客体关系观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符合这种观念的人和事,以此来建立人际联系的。
举的例子:苹果。
主要是因为内部有苹果的呈相。
重要的客体对象帮助你造成的,内化和内部呈象是上一次课的主要内容。
识别自己与他人、识别物与物不同的区别。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童年期造成的。
内部呈相在生活中不断的演习,是在无意识中的。
会深深地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态度。
遇到事情时自然出现的第一想法或念头或反应。
一个人在生活中实际面对的是两个:一个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一个是大脑的内部呈相。
老师举例子:一个心理老师,如果你去听课,这个现实中的心理老师和你想象中的一样,你就会觉得这个心理老师真好;否则你就会觉得不好,失望。
我们的实际态度与想象中会有差距。
你的童年期对某人的印象会不知不觉转化到现实中来。
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上往往会受到个人的经验影响。
心理学效应:墨菲定理,如果事情有可能出错,它就一定会了错,只是早晚问题。
(老师还用英语念了一遍),逻辑上不通的,心理上能行通的。
事情举例:1、总觉得自己会考试考不会,即使考的好,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考好的,也会否定自己。
2、灰姑娘的故事。
倾向于不好的事情。
以上内容是上节课讲的。
下面是新内容:大脑内部有多少呈相,你也不会知道。
比如:我说苹果、桌子、勇敢、仁慈等,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
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内部观去理解这个世界的。
婴儿的感觉是如何归因的,最初形成对自己的看法,是双亲对孩子的态度决定的。
客体关系学派

(二)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的转变
费伦茨(Ferenczi S, 1873~1933)
第一个强调了分析师的人格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病人
与分析师的关系,并进而影响治疗 提出一种积极疗法或母爱式的治疗技术
对前生殖欲发展阶段的研究
亚伯拉罕(Abraham K,1877~1925)
琼斯(Jones E,1879~1958)
2.抑郁样心态 含义:对所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 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攻击性而感到负疚或悔恨。 从第5或第6个月开始,直到1岁左右。 特点:开始把母亲知觉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客体, 此时的客体关系是与整体客体的关系,占优势 的机制是整合、矛盾、抑郁性焦虑和负疚感。
(三)游戏治疗
1.解释与移情分析 解释:解除潜意识的焦虑;推动游戏顺利进行。 移情分析 2.游戏治疗的环境设置 环境设置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性 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使用性 玩具与环境和病人的适宜性
一、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贡献
促使精神分析运动由驱力模式向关系模式发展。 促进了精神分析运动由传统精神分析向儿童精神 分析的发展。 推进了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
二、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的局限
概念不够确切,容易使人误解。
理论建构的推测成分较大,缺少系统的观察证据。
END
1.偏执-分裂样心态
含义:把人看成全好或全坏的心态,这一心态大约存 在于从出生到3、4个月左右。 来自母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母亲的乳房就被分 裂为“好”与“坏”两种客体。 自我也被分裂为“好我”与“坏我”。 分裂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 特点:婴儿还没有“人”的意识,他的客体关系是与 部分客体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 虑。
简答题请简述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异同

简答题请简述经典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特点及
异同
经典精神分析利用的是自由联想,更多的是使用心理学理论进行解析,与咨询者有一定的距离,甚至不会去观察咨询者,经典精分主要是做诠释,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你的问题映衬出来,让你看清楚自己的症状是什么,再给你进行专业的诠释,所以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关系是来访者提供自己的情况,资料,而咨询师要做的是整合,给出精神分析的专业诠释和反馈,所以经典精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偏于理性,比较远离来访者的。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内驱力并不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客体关系中有其所推崇的驱动力理论。
但这些客体关系中驱动力的表述,在我看来有些牵强,并没有得到我的更多的共鸣,他们显得没有太多的说服力,没有清晰的心理能量释放的途径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中客体关系评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客体关系量表;临床评估1 前言客体关系理论作为新精神分析的一种理论在当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领域应用相当普遍。
在西方,客体关系早已应用于精神病理的解释,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评估和分类以及疗效的预测;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本文主要综述了西方客体关系的基本理论、客体关系的评估方法以及客体关系评估在临床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
2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概述客体关系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的最新发展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以及塑造这种模式的留有“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关系[1]。
自Freud创立精神分析以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精神分析理论经发展演变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主流的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从经典的Freud精神分析向自我心理学发展,形成了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理论,它们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同:(1)关注的重点从本能内驱力转变到关系;(2)对心理结构的性质和形成有不同的看法;(3)从不同角度看待发展阶段;(4)对心理冲突和治疗结果存在不同的观点[1,2]。
Freud人格理论的基本要素是将本能内驱力作为基本的人类动机,内驱力先于客体,客体是用来满足内驱力欲望的,基本上决定着客体关系的质量。
客体关系理论家梅兰妮·克莱茵是第一个修改了Freud的内驱力模型,对人际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仍保留了对本能的强调,她认为本能与客体具有内在联系。
费尔贝恩进一步发展了克莱茵的思想,立足于“纯粹的”客体关系立场,认为主要的内驱力都是对关系的驱动,而不是生物本能的满足,因此他是从人际互动而非生物本能方面考察人格和动机。
其他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伊迪斯·雅各布森及奥托·康伯格试图将内驱力模式与纯客体关系模式进行整合,发展新的模式。
海因兹·科胡特不考虑Freud的Libido的客体投注,而关心自恋性投注,注重的不是两个不同人之间的关系,认为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1~3]。
客体关系理论家关于心理机构不同于Freud的本我、自我、超我,他们认为人格的组织和建立是内化的结果。
个体通过内化将他或她环境中的规则性互动和特征,转化为内部的规则和特征[1,4]。
对于发展阶段,Freud将注意力主要放在俄底浦斯期(3 a~5 a)的关系,认为该阶段的危机重点是理解Libido的投注和神经症的类型,而客体关系理论家们则注重的是前俄底浦斯期(0 a~3 a)个体从融合和依赖母亲到增加独立和分化的发展过程[1,5]。
客体关系和自我心理学对心理障碍的看法与经典的Freud 的模型不同,Freud将心理障碍理解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儿童未解决的冲突,特别是俄底浦斯期的冲突可以一直在无意识中延续,而到成人期才浮现出来,而客体关系理论家认为心理障碍的原因是早期发展的缺陷阻碍紧密结合自体的建立,妨碍心灵结构的整合。
其治疗的手段主要是通过移情帮助修复个体早期自体心理结构发展的缺陷[1,4,5]。
客体关系理论是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理论,没有单一的普遍的被承认的客体关系学派和理论,虽然它们在概念表述上有些不同,或者在人格结构的划分及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解上存在差异,但它们探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客体、心理结构、内部世界、内化及外化的心理过程[1,6]。
3 客体关系的评估3.1 客体关系量表的评估方法对客体关系评估多采用量表来完成,测评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的性质。
(2)主体对刺激所做的反应。
(3)对反应的评分。
(4)作何种解释及如何评分。
刺激的性质有从模糊到具体的,包括各种图案和调查或访谈问卷;对刺激的反应包括感知、记忆、绘画、梦、自传描述、人际关系的叙述等;解释评分等级一般从最低等级到最高等级[7]。
3.2 客体关系量表的分类目前在国外,客体关系理论家们已发展了很多信度、效度较好的量表[7],从不同的维度对客体关系进行评价,投射测验(含罗夏测验和TAT)早就被用来作为评价客体关系的工具,还发展了很多客体关系访谈问卷或自我陈述量表。
根据刺激的性质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客体关系量表分成两类:(1)投射性客体关系量表,常见的有:自主同一性量表(Mutuality of Autonomy Scale,MOA),客体概念发展分析量表(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the Object),边缘人际关系量表(Borderline Interpersonal Relation Scale,BIRS),分离个体化量表(Seperation individuation Theme Scale,SITS),发展性客体关系量表(Developmental Object relations Scale,DORS),社会认知客体关系量表(The Social Cognition and Object Relations Scale,SCORS)。
前5个量表是在罗夏测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MOA、BIRS、SITS 、DORS都是基于玛勒的发展阶段理论编制的,SCORS 量表是在主题统觉测验(TA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7,8]。
(2)自评他评客体关系量表,如:Bell客体关系现实检验调查表(Bell Object Relations Reality Testing Inventory,BORRTI),客体关系调查表(Object Relations Inventory,ORI),客体关系质量量表(Qualityof Object Relations Scale),Ainsworth陌生情景技术问卷(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Technique),自我功能评估量表(Ego Function Assessment),成人依附访谈量表(The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成人依附量表(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等[7,9]。
另外,有些学者从量表所反映的领域不同进行过分类:如(1)更多关注内部心理世界,主要围绕内心的自体与客体表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包括现实和幻想的),其反应的是通常认为达不到的潜意识领域。
如以投射技术为基础的测验,另外如 the Comprehensive Early Memories Scoring System and the Object Representation Scale for Dreams用于早期记忆和梦的评估的测验。
(2)更多关注外部客观世界(包括观察者报告的行为或人际关系,或自评行为或人际关系),围绕自体、客体外部的行为及关系,反应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客观领域。
如Ainsworth Strange Situation Technique,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cial Behavior (SASB)等[7,8]。
3.3 客体关系量表简介3.3.1 投射性客体关系量表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RIM)是自192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Hermann Rorschach创立以来,临床心理学界应用最广泛的心理测验之一。
罗夏测验的性质包含两个方面:其一,知觉认知作业,被试对于模糊的图片刺激的加工建构风格,代表了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加工方式及外显的行为方式;其二,由刺激物引起的想象,在引发想象的过程中被试将潜意识的需要和冲动投射了出来。
客体关系是一种内化的人际关系模式及在建立该关系时的认知情感体验,这种内化的关系隐藏在潜意识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及行动,罗夏测验性质决定了其作为客体关系评价工具的可能性[10,11]。
近年来,Exner的综合系统的许多变量,如人际知觉变量(H,Hd,Isolate:R,AG)、自我中心指数(Ego)、合作运动(COP)、映象形状回答(Fr)、形状映象回答(rF)或成对回答等均用来作为客体关系的指标[10,11]。
(1)人际知觉变量[H、Hd、(H)、(Hd)、AG、Isolate:R]的研究:H、Hd、(H)、(Hd)是罗夏测验中被试对卡片所作的关于人类的反应:H(Human)表示被试将图卡中的刺激知觉为人体,Hd表示知觉为人体的一部分,(H)表示知觉为虚构的或迷信的人体,(Hd)代表虚构的人体部分反应,四变量均为被试对卡片刺激作出关于人类的回答。
被试在对卡片做出反应时,无关于人类的回答[即无记H、Hd、(H)、(Hd)等分]是罕见的,5 a正常儿童中86%的记录至少有一个人类回答,6 a时升高到90%,6 a~12 a可达94~96%,12 a以后到成人达100%。
缺乏关于人类回答表示缺乏对人的兴趣和/或与人分离,或者提示有某种病理特性,如在认同和/或自我意象上的问题。
纯H回答涉及关于对社会环境的看法和态度[10,11]。
攻击运动(AG)、孤立指数(Isolate:R):均提供一些关于社会环境的看法和反应的信息。
(2)映象回答(Fr、rF)或成对回答,对Fr的回答,同性恋病人及病态人格比精神病人及非精神病人要多得多。
Exner提出Ego,Ego=[3(Fr+Rf)+Sum(2)]/R,研究结果提示那些自我中心或自我意识高的人其映象回答倾向高。
(3)人类运动回答(M)是一个复杂的变量,Piotrowski(1957)和Exner(1974)发现M 特征上的差异与行为表现和人际关系有效性的差异有关,合作的M越多,社会的有效行为也越多,大量性被动性M表明倾向于逃避责任和更多的依赖他人,进攻性M越多,在言语和行为上表现更多的攻击性,人际关系中倾向于攻击好斗。
M与几种精神病理状态的关系:抑郁症病人减少,躁狂症病人增多,有幻觉的病人其M多于有妄想而无幻觉的。
Exner1978年认为M回答是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关键标准之一,有人提出,1个M回答可能联系社会技巧低和人际关系不好[10,11]。
目前国外建立在罗夏测验基础上的客体关系量表如下。
3.3.1.1 MOA 由Urist1977在罗夏墨迹测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套评价个体客体关系的量表。
量表共分7个等级,分别为分离、自主的相互作用(Separate,autonomous interraction,SI),分离、自主的相似活动(Separate,autonomous parallel activity,SA),依赖活动(Dpendent activity DA),反射性活动(Reflected activity RA),恶意控制(Malevolent control MC),毁灭性不平衡(Destructive imbalance DI)和压抑性封闭(Overpowering envelopment)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