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对存在的洞见及其态度_对_洛丽塔_的文本解读
透过《洛丽塔》看纳博科夫的“反弗洛伊德倾向”

研究的全面性集中体现在论述专著的资料丰实、收录整严和内容权威上。其中 一部具有重大珍藏价值的文集是诺曼・佩奇(Norman Page)编纂的《纳博科夫: 批评遗产》(1997)。收录的七十多篇批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便于研究者发 现不同批评阶段的诸种批评潮流。哈洛尔德・布鲁姆于1993年再次编纂《主要文 学人物洛丽塔》一书,更为全面地收集了关于《洛丽塔》的研究文章。而布莱恩・波 伊尔德(Brian Boyd)的《纳博科夫的俄罗斯岁月》(1990)和《纳博科夫的美国 岁月》(1 991)这两本专著,既是极具权威性的纳博科夫传记,又非常完整中肯地 评价了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1995年《加兰纳博科夫研究大全》一书面世。到了 2005年,由朱利安・康诺利(Julian W.Cormolly)编辑的《纳博科夫剑桥文学指 南》是最新一部纳博科夫研究论文集,其中巴里・谢尔的《诗人纳博科夫》前所 未有地完整地评述了纳博科夫的诗歌创作。 在研究领域的多方向方面,研究者们纷纷进行了跨界研究。亚历山大罗夫
绪论
III
源泉就是此阶段由杰弗里・格林(Geoffrey Green)撰写的《弗洛伊德和纳博科夫》 (1988),这部书中所讨论的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反感在后来不断地成为纳氏研 究的焦点问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此时纳氏已去世多年,学界对纳博科夫的 研究不断呈涟漪式向多领域跨界扩散的态势,如对纳博科夫哲学思想的关注,纳 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与音乐、绘画、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关系等……关于纳 博科夫研究的第三阶段可表现为研究的全面性和研究领域的多方向性这两个特
.
11
.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

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1. 引言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
《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而且涉及到了敏感且复杂的社会议题。
2. 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解读《洛丽塔》之前,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现代主义文学的背景。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兴起并发展壮大的文学流派,它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与规则,并引入了新的写作技巧和符号体系。
3. 《洛丽塔》概述《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创作并出版的小说。
它通过一名中年教授亨伯特对少女洛丽塔的迷恋和追求展开叙述,并揭示其中扭曲和病态心理。
4.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写作风格纳博科夫以其独特而复杂的写作风格而闻名,《洛丽塔》也不例外。
他巧妙地运用了插叙、反讽和多重意义等技巧,使得小说更具迷人的神秘感和隐喻含义。
5. 困境与道德辩证《洛丽塔》涉及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话题:性别权力与少女性虐待。
小说中的主角亨伯特在欺骗和控制洛丽塔的过程中展现出扭曲的道德观念,引发了对于道德与伦理辩证的思考。
6. 对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的挑战《洛丽塔》还通过对社会和文化价值观进行挑战,突出表现出现代主义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它暴露了社会上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虐待、压迫和欺骗,并提供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机会。
7. 后果和影响《洛丽塔》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轩然大波,既受到了广泛的争议和谴责,也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它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8. 结论通过对《洛丽塔》进行解读与评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突破。
尽管小说涉及到敏感而复杂的话题,但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审视道德观念,并反思社会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上就是对于主题《现代主义文学的突破:《洛丽塔》的解读与评析》所编写的详细内容。
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洛丽塔》是由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它以一个中年男子与一名未成年少女之间禁忌的爱情为主线,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道德的边界。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令我深感触动。
通过主人公亨伯特的视角,作者展现了一个充满欲望、邪恶和破坏的世界。
亨伯特拥有对女孩的不健康的欲望,并以各种不道德的手段追求自己的欲望。
小说通过生动描绘亨伯特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对洛丽塔的描述,让人对人性的阴暗面有了更深刻、真实的认识。
这使我不禁思考,人性是否真的无法抵挡欲望的驱使?我们是否都潜藏着某种暗黑的一面?其次,小说对道德边界的挑战让我深感触动。
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爱情是非常错误的,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让我感到震惊和愤怒。
然而,小说中作者对这段禁忌的爱情以及亨伯特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如此细腻、深入的描写,引发了我对道德边界的思考。
人们在面对禁忌和欲望时,又该如何判断和抵制?道德准则和法律是否能够完全约束人们的行为?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令人困惑的问题。
此外,在阅读《洛丽塔》时,我也对文学表达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纳博科夫通过精心的叙事和细致的描写,刻画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节,让读者对故事的情感产生共鸣。
尽管小说的主题充满争议,但作者的才华和对细节的重视使得它成为一部让人难以忘怀、引发深思的作品。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境界和思想,这对于拓宽我们的思维和世界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洛丽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
它通过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和对道德边界的挑战,引发我对爱、欲望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
同时,作者出色的文学表达也让我体验到了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力量。
尽管这本书引发了许多争议,但我相信,通过读书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对于培养个体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非常重要。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一位俄籍美国作家,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语言的精确和审美追求而著称。
纳博科夫的小说作品中融入了许多深刻的存在主题,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主题的简要概述:1. 记忆和时间:纳博科夫的小说中经常涉及到记忆和时间的主题。
他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的流逝的感受,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有限性的思考。
在《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回忆起与她的禁忌爱情,展现了时间的深意。
2. 虚构和真实:纳博科夫善于将虚构和真实相互交织,揭示了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模糊界线。
他的小说经常以叙述者的视角为基础,以便模糊作者和叙述者之间的区别,挑战读者对真实和虚构的辨别。
3. 爱与孤独:爱与孤独是纳博科夫小说中普遍存在的主题。
他描绘了许多场景,使人类的基本情感与孤独和失落相关联。
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常常被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所困扰,体现了一个个孤独的灵魂。
4. 文学和创作:纳博科夫的小说常常以作家和创作过程为主题。
他通过刻画作家的角色和内心挣扎,探讨了创作的困境和挑战。
他将自己对文字和语言的热爱和追求融入到他的小说中,呈现了一种对文学和创作的深入思考。
5. 身份和变形:纳博科夫的作品强调个体的变形和身份的复杂性。
他经常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双重身份、假扮和自我伪装来探索身份的概念。
在《乌丸之安娜》中,主人公身份的转变和混乱体现了现代人在多重身份和社会期望中的迷失。
6. 艺术和美学:纳博科夫的小说着重探讨了艺术和美学的问题。
他对语言的使用和文学形式的探索,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批判性思考。
他的小说融入了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元素,呈现了一种对美学体验的独特追求。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既有个人情感和内心挣扎的探索,也有关于人类共同存在和现实世界的反思。
他通过复杂的叙事和明晰的语言,呈现了一系列深刻的主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人类存在和意义的问题。
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书评读后感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备受争议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对少女洛丽塔的病态爱情。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小说中所揭示的人性和道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对爱情、性欲和道德的探讨让人深思。
主人公对洛丽塔的病态爱情让人感到不安和恶心,但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对他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这种矛盾的心理让我深深反省了人性的复杂和深邃。
同时,小说中对性欲和道德的冲突也让我思考了人类的本能和道德观念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对少女洛丽塔的描写也让我感到心痛。
她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被主人公利用和伤害,她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生怜悯和愤怒。
小说中对她的形象的塑造让我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性侵犯和虐待问题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洛丽塔》让我对人性和道德有了更深刻的认
识,也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小说虽然充满争议,但它确实引发了我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希望更
多的人能够读完这部小说,思考其中所揭示的问题,从中获得启发
和反思。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

纳博科夫小说的存在主题纳博科夫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精妙的构思,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为人称道。
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便是存在主题,他在小说中探讨了存在的本质、意义、困境和追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
一、存在的本质纳博科夫认为存在就是感知、经验和自我意识。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感官世界的细致描绘和对意识流的深入剖析。
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巴黎讣告》通过叙述主人公海因斯的自我意识和内心世界来表达存在的本质。
小说中海因斯以一名作家的身份活在巴黎,他对身处异国的感官刺激、物质享受和人际关系的冷漠都有着深入的感知。
同时,他对人类需要寻找真相、面对死亡和与世界相处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提升。
二、存在的意义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追求卓越。
他的小说中经常描述一些出色、卓越的人物,这些人物追求卓越的动力源于生命的意义和使命。
比如《洛丽塔》中的亨伯特就是一个为了自我的欲望而背离了生命的意义的人物,而小说中的洛丽塔则是一个被人压迫却甘愿接受惨遭命运的女孩,她对生命的爱和美丽使她的存在具有无限的意义。
三、存在的困境纳博科夫认为存在的困境在于无法逃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他的小说中经常通过死亡、疾病和旅行等情节来表达时间和空间对人类的束缚。
比如《巴黎讣告》中的海因斯最终被时间和疾病的束缚所压垮,而小说中的女主角奎克为了时空的自由而选择了自杀。
这些困境使人类面对现实的存在感到无助和无奈。
总之,纳博科夫小说中的存在主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主题,他通过对感知、意识、追求、意义和困境的描绘,反映了人类对存在的探索和思考,是一种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独特贡献。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

超现实意志的纳博科夫——现实与艺术的激撞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是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超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的意志而闻名。
他的小说描绘了复杂而充满张力的人物关系,探索了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边界,以及独特的个人意志如何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
在纳博科夫的作品中,现实与艺术激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让人们迷醉其中。
纳博科夫的作品擅长挑战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限。
他的小说《洛丽塔》(Lolita)以其故事的饱满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而闻名,同时也因其对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巧妙剖析而备受赞誉。
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男子痴迷上了一个少女,他的痴迷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事件。
小说中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但又夹杂着作者的超现实主义幻想,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神秘和张力。
纳博科夫对现实的刻画有着独特的视角,他的作品擅长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同时又将描述推向了另一个令人震惊的层面。
他的小说《巴黎谋杀案》(Laughter in the Dark)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子如何利用她的魅力和聪明才智摧毁了一位富裕商人的生活。
小说中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又融入了作者的超现实主义想象,展现了深邃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纳博科夫的作品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刻洞察和对文学的热爱。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文学和语言的独特关注,他善于将现实和想象融合在一起,用文字来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世界。
在他的小说《弗拉丽斯》(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中,作者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政治压迫的世界,同时又将想象推向了极端的超现实主义。
这种对现实与想象的巧妙结合,让作品充满了革命性的力量,引导着读者去重新审视世界和人性。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审美意味,他的小说中融入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艺术的热爱。
他的作品将现实与想象进行了深刻的对话,让人们迷失在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之中。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作者:刘文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本文将简要分析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并论述小说的悲剧意义。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中,将探讨《洛丽塔》中蕴含的伦理及不伦现象,通过这些现象了解小说中蕴含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
关键词:道德倾向;《洛丽塔》;解读作者简介:刘文娟(1979-),女,河南平顶山人,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引言:纳博科夫作为《洛丽塔》的创作者,曾一度表示希望销毁这部作品,究其主要的原为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产生了较深的误解,其中最主要的误解是将这部小说定义为关于“情色”及“伦理缺失”的作品。
基于道德倾向视角的纳博科夫《洛丽塔》解析,将更加深入的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伦理维度及伦理价值,避免盲目的对《洛丽塔》进行抵制及抨击,而是借助小说深入的了解人性之中的黑暗与扭曲。
一、《洛丽塔》的悲剧解析纳博科夫《洛丽塔》是一部充满欲望的悲剧作品,小说之中的悲剧性并非单纯的到以及失去,而是对一种忠诚及背叛的讲述,这部充满“欲望”的小说向读者讲述了有关生活伦理的家庭故事及涉及刑法的情杀案件。
《洛丽塔》中亨伯特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陷入自以为是的聪明之中,而自身的行为却是愚蠢且缺少伦理约束,为了接近洛丽塔他愚蠢的挑战着社会之中正常的家庭伦理关系。
而当奎迪拐走洛丽塔后,因难过绝望失去理智的亨伯特强杀奎迪,并最终自己也死在狱中,这部小说最终的结局并非是仅是欲望的破灭,也是因欲望蒙蔽双眼后而衍生的悲剧。
二、《洛丽塔》内容概述(一)创作背景《洛丽塔》的创作想法于纳博科夫在来到美国之前产生,而当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以及美洲大陆之后为《洛丽塔》之后小说的创作得以实现,美国时期的生活经历为《洛丽塔》的创作提供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时代精神以及小说人物,在小说之中第二部分的发展线路及结局的产生也得益于美国时期的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郭卫民(1965—),男,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主任、副教授。
小说《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生于俄国首都圣彼得堡一个显赫的贵族家庭,他自幼受到完整的教育,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多方面的优秀素养,尤其是培养了他卓越的诗性智慧和特殊的思维方式。
纳博科夫的思考方式是对生命独特的直觉体认和感悟,这与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的体认颇为相通和一致。
存在主义特别重视内省体验和直觉的作用,把人的意识和思维看作是人主观的内心直觉,认为内心体验和直觉决定着现象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纳博科夫深邃的心灵时刻在直觉的指引下对存在进行着烛幽洞微,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受促使他在人类精神的幽暗处发掘人性的丰厚矿藏,并从中获得一种生命的感悟或者“审美的狂喜”。
但纳博科夫的“审美狂喜”是发生在“黑暗中的笑声”,它是贯穿纳博科夫小说的灵魂,其中包含着多重复杂意味。
它是颠覆一切的笑谑,是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通过绝妙的游戏和睿智的话语方式,将人物灵魂深处盘旋着的痴念,及其在这种痴念支配下所发生的着魔、偏执行为表现出来给读者以鉴赏,从而实现了对可见性人的存在、现实社会准则和主流伦理道德观念的挑战,同时,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理论、作家及作品进行了戏拟与质疑。
一、沉重的叹息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首先发现的是人的行为和人存在的目的,不完全属于社会性或者由社会性来支配。
人类的自然属性,也就是生物机能,是更深层的文化符号和更深沉的文化呼唤。
它表现为对浪漫、快乐、欢娱、征服等的寻觅,也是对诗性生存方式的寻觅,这是人类潜隐的存在方式。
纳博科夫在他的小说中把人隐性存在中的征服、盲动、失控、悖谬等荒唐现象突出出来予以揭示,并直接作用于叙述方式。
隐性存在是对诗性存在的渴求,然而,生命中的诗性渴求得以兑现的几率很小。
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以契约为前提的社会里,即人作为社会人的存在,躯体里荡漾着的诗性浪漫和自由不羁的臆念,很难与自然力量抗衡或者与社会法则合辙相印。
若要满足诗性存在的要求,就不得不冒险或欺骗社会的目光与感觉,去窃取本该属于生命本体的浪漫,成为浪漫诗性存在的偷窃者或者失败者。
所以,《洛丽塔》中的亨伯特说,“我所期待的销魂,除了痛苦和恐惧便不会有其他结果。
”征服、盲动、失控和悖谬等现象在纳博科夫小说世界中,并非属于人精神品格缺失的缘故,而是人最深沉的存在。
他发现了人类有许多不能超越的缺憾,并常用“着魔”来表述这种缺憾,即人常常臣服于某种惯性的力量。
作者悲悯这种巨大的惯性,悲悯它给人自身带来的无处逃遁的沉重,但它却是人类自在的逻辑,事物自在的程序,生命的生态现象,是靠理性力量无法矫正的人类自身的不幸,也是人类的宿命。
纳博科夫曾说过:“亨伯特这个角色是我创造出来的,他一直有偏执的怪僻。
事实上,我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有某种程度的偏执。
”[1](p121)“着魔的猎人”是《洛丽塔》中一个富有寓意的称呼,它指代纳博科夫所塑造的这一类有痴念的人。
这种痴念人物不是天生的疯子,他们往往都是自己心灵的囚徒,郭卫民(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河南焦作454002)摘要: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通过绝妙的游戏和睿智的话语方式,将人物灵魂深处盘旋着的痴念及其支配下所发生的着魔行为表现出来给读者以鉴赏,从而实现了对可见性人的存在、现实社会准则和主流伦理道德观念的挑战,同时,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理论、作家及作品也进行了戏拟与质疑。
关键词:《洛丽塔》;隐性存在;戏拟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9)09-0150-03纳博科夫对存在的洞见及其态度———对《洛丽塔》的文本解读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150·执著心灵中那打不开的心结,或为强烈的欲望所蒙蔽,或为自己臆造出来的幻觉所欺骗,因而失去理智,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狂热捕猎那些虚幻之梦的替代品,如“时间魔岛”中的洛丽塔之于亨伯特,最终诉诸冒险或犯罪行为导致故事悲惨而荒诞的结局。
这种故事模式与纳博科夫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联系。
纳博科夫认为,现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因为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通过人们的主观意识感知到的。
每个人的主观生活不同,所感知到的世界就完全不一样。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封闭着的,所感知到的万事万物也都是其心灵的表象。
真实是通过内省体验和直觉的作用所感觉到的“诗性真实”。
作家通过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真实,其本质是超验的、诗性的,属于作家创造的诗性的艺术世界,所以纳博科夫认为,好的小说的最大作用不是表现某种思想,而是开启人的诗性思维,召唤出一个幽灵的世界。
读者也要用超越主客对立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中与精灵共舞。
他的小说创作只醉心于制造幻觉,造成一种扑朔迷离的梦幻般的感觉,艺术的魔力就存在于这种欺骗性的幻觉中。
纳博科夫对文学和现实的理解是:“大作家无不具有高超的骗术,不过骗术最高的应首推大自然。
大自然总是蒙骗人们。
从简单的因物借力进行撒种繁殖的伎俩,到蝴蝶、鸟儿的各种巧妙复杂的保护色,都可以窥见大自然无穷的神机妙算。
小说家只是效法大自然罢了。
”[2](p324)伟大的文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伟大的魔法师。
作为一个伟大的魔法师,纳博科夫的小说文本呈现出开放性、多义性和无限可解读性,它们召唤着读者的参与,期望读者能够避开文本所设置的种种陷阱,顺利解开谜底。
读者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既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与作者角力的过程,更是一次对作者心灵的注视。
艺术活动就是作者与读者在这样一场你来我往的较量中,彼此获得真正来自脊椎骨的震颤的审美体验和狂喜。
为此,纳博科夫将其人物行为的性质进行凸显、放大从而达到一种艺术的审美效果。
他很多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物所生活其中的被营造的世界,已经进入美学境界,发展成为审丑学式的关怀,但仍属于美学性质的张扬。
其叙述逻辑是:理性与非理性互访。
作者对人类存在着背谬的、反逻辑的行为有着体验和认定,于是,人之本性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感怀与认定也必然发生。
这是纳博科夫在黑暗中微笑的启示,是建立在人精神生态学意识上的观察,是发生在他的小说叙述视点与社会人精神视点相抵牾境遇中的背谬。
这种感觉来自作家对生存环境的直觉体认和感悟。
感觉主义是纳博科夫小说的人本态度和关怀,并且与他的美学追求协调一致。
如果说卡夫卡是质问我们自身存在和环境的荒谬逻辑,而纳博科夫发现了“感官审美”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人的现实加以肯定,这意味着他要认定荒谬逻辑。
所以,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纳博科夫的小说是颠覆正常逻辑,排列荒谬逻辑与秩序的反小说,即:罪过也是美好的深沉的。
[3](p87)《洛丽塔》中的亨伯特感觉到有股难以阻挡的命运动力在驱使,使他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沉溺,各种不同的巧合又使他相信其命运被一种超越一切的力量所掌控。
他回忆起死去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早在他们相遇之前,他们就已分别做过了许多相同的梦,两人对照日记,果然发现了不少奇异的共鸣。
后来他又在洛丽塔那里发现许多致命性的巧合,使他不得不相信洛丽塔和从前的安娜贝尔都是他生命中某种命定的劫数,是冥冥之中造物主的精心安排。
所以,当他最初看见洛丽塔时就认定她就是“我那里维埃拉的情人”,从她身旁走过亨伯特空虚的灵魂就把她的鲜明艳丽的姿色全都吸收进去了,随后他就成了“着魔的猎人”。
但他自己却不认为自己的行为荒唐而是理所应当,抱怨为何哪怕一丁点对于人们所规定的命运的偏离都会让人觉得不仅反常而且不道德?身陷囹圄后的亨伯特理性苏醒、生物机能消歇而恢复为社会人之后才幡然忏悔说:“我习惯采取的方法总是不顾洛丽塔的心情,而只想着安慰卑劣的自我”。
奎尔蒂只是撕碎了她的心,自己却撕毁了她的人生。
所以当亨伯特表示要带已有身孕的洛丽塔离开她的丈夫狄克来摆脱物质生活的悲苦处境时,洛丽塔却认为“就连最悲惨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乌七八糟的生活要好”。
亨伯特许诺洛丽塔的最好东西正是这种生活。
洛丽塔逃离亨伯特不仅是因为厌倦了他们之间的不伦关系,更是因为她想摆脱继父对她的控制,哪怕是身处境况糟糕的悲惨世界,也要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由的清白生活。
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悖谬与乖违,既符合亨伯特的生命逻辑,也符合洛丽塔的生命意志。
其实,亨伯特自始至终都知道洛丽塔实际上只是他意念的产物,是一个幻象,却为她而疯魔,心甘情愿做她的奴仆。
在占有洛丽塔之后,他说:“我疯狂地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个幻想的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
[4](p114)洛丽塔弃他而去之后他才明白“那令人心酸、绝望的事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片和声里面。
”[4](p212)由此可见,人的存在具有复调性质,人的自身精神有着双重构造。
通过亨伯特爱欲特性背后的人本关注,让我们洞见了生存的真谛:强大的官能性爱欲是客观存在的。
《洛丽塔》叙述的悖谬性正是对盲动性自我存在的肯定。
亨伯特的忏悔是一个精神失控者的自叙,即“我亨伯特天生就这德行”。
这种精神自语给人的警示是:必须引起对类似亨伯特这种特殊“此在”的关注,最终甚至要延伸到关于生命现象逻辑法则的修订。
这也意味着纳博科夫消解了传统的判断尺度,颠覆了人的审美习惯,传统的价值观念解体了,这成就了《洛丽塔》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初的经典地位。
二、戏谑的态度亨伯特的感官审美需求是一种生命生态现象,他的着魔失控是披挂着理性盔甲的失控,表现出一个现代人无力反抗自己也无力反抗社会法则的现实存在的悲哀。
纳博科夫对这样的现实存在非常怜悯而又无法怜悯,他只好用戏谑的态度对待它们,所以他说他的小说是游戏,是戏谑式模仿。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戏仿下的定义是:“文学中一种讽刺批评或滑稽嘲弄的形式,它模仿一个特定的作家或流派的文体和手法,以突出该作家的瑕疵,或该流派所滥用的俗套。
”戏仿和反讽、讽刺三位一体,体现的是作者深邃的眼力、过人的智慧、自信的心态和并不形诸颜色的神圣的愤世气概和批判态度。
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以重复他人话语结构的方式,使其故事结局成为悲剧或造成喜剧效果,从而揭示人物自相矛·151·盾、违反常理的滑稽,这样在获得讽刺效果的同时,也表达了与他人话语不同的命题。
纳博科夫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不必忌讳对性爱的描写,这样的描写是为了满足感官审美的隐性需求,是为了阐释作者对事物的一种态度。
西方文学从古代的英雄史诗到现代派作品都不乏类似的描写。
不过,纳博科夫主张要把文学作品中的性爱描写与作为煽情的色情文字区别开来。
前者是整部文学作品中的有机部分,是内容与题材的需要;后者只是一种直接的、露骨的渲染,只能引起读者粗俗的感官刺激。
《洛丽塔》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小说的前半部中有许多对亨伯特病态情欲的描写,有人指责作者以此招徕审美情趣低下的读者,但纳博科夫却认为亨伯特更大的问题是在性心理方面,他一直钟情于未成年的少女,并把这种“性感少女”的年龄限制在9至14岁之间,甚至还希望她们永远不会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