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有关粟(Setaria italica)的研究综述
中国三十大发明

中国三十大发明1、粟作“粟”属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栽培粟的学名是Setaria italica Beauv.,由狗尾草人工驯化而来,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脱壳加工后称“小米”,南方则通称“小米”。
中国是世界上粟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只能说粟的起源中心在中国北方地区。
2、稻作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万年大源一个被称为仙人洞的溶洞被发现;30年后,在这个洞穴遗址中出土了目前世界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将浙江河姆渡发现的中国稻作历史一下子提前了5000年,万年仙人洞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3、蚕桑丝织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4、汉字5、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6、青铜冶铸术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
7、以生铁为本的钢铁冶炼技术钢铁冶炼,是钢、铁冶金工艺过程的总称。
工业生产的铁根据含碳量分为生铁(含碳量2%以上)和钢(含碳量低于2%)。
8、运河与船闸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开凿于公元前506年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
船闸,是指“通航建筑物”的一种。
在天然河流由于调节流量、渠化通航以及在运河上因地形条件及水面坡度的限制,必须具有阶梯形的纵断面形成集中水面落差。
9、犁与耧一种农具。
播种时用,形似三足犁,中间放耧斗,装种子。
10、水轮“水轮机又名“水力涡轮机”。
水轮机的原理可上溯至菲隆。
11、髹饰髹饰是古代在艺术品上采用的一种传统工艺,用漆漆物,谓“髹”。
髹,今通作髤,或作髤。
“饰”寓纹饰之意。
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12、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粟特人在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4年4月23-25日以“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召开。这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法国远东学院(Ecole fran?aise d’Extrême-Orient)、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文明研究组及东方与西方考古研究组(UMR Civilisation chinoise, Archéologie d’Orient et d’Occident)、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等单位联合举办。
会议的第三个主题是宗教与艺术。法国科研中心的葛乐耐(Frantz Grenet)的发言《粟特人的自画像》指出,粟特本土壁画体现着重视武士和贵族的价值,却从来不为商人们喝彩。加拿大独立研究者盛余韵的发言《从石到丝:公元500-650年前后粟特、鲜卑、朝鲜与日本等各民族间丧葬艺术的转换》提出,日本作于622年的“天寿国绣帐”可能与6世纪晚期中国的某些粟特人墓葬石雕,例如592年虞弘的房屋式石椁存在某种联系。故宫博物院的施安昌的发言《河南沁阳北朝墓石床考--兼谈石床床座纹饰类比》对沁阳石床的线刻画做了描述,再将不同地区出土的九例石床床座加以比较,认为祆教在古代中国流行时曾经形成过图像系统。
日本筑波大学森部丰利用近年来刊行或最新发现的墓志铭,说明曹闰国、康日知、史宪成、何进滔等粟特系武人在唐后期卢龙、成德、魏博等河朔三镇中的重要作用,及至五代粟特系武人对沙陀仍有很大影响(论文题目:《自唐后期至五代期间的粟特系武人》)。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魏义天(Etienne de la Vaissière)在《中国的粟特柘羯军》一文中,追溯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中提及柘羯--粟特武士的资料,分析了沙畹遗漏的三处有关中文史料,提出柘羯军可能曾是突厥颉利可汗的卫队,而安禄山及其睢阳的部下曾组织过柘羯军,这突出了安禄山之乱为一次胡人叛乱的特点。
国内外主要粟类作物的种植、研究及产业化概况

国内外主要粟类作物的种植、研究及产业化概况
沈群;王超
【期刊名称】《粮油食品科技》
【年(卷),期】2022(30)4
【摘要】粟类作物是一类籽粒小、抗旱、耐贫瘠的一年生作物的统称,多种植和消费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栽培面积比较大的是谷子和糜子。
与种植和消费情况不同,亚洲、欧洲和美洲相对发达国家的政府更重视粟类作物的科学研究及其科研投入。
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的粟类研究论文居世界之首,欧洲委员会、英国研究与创新署、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粟类研究论文数量排名紧跟其后。
梳理了近5年发表的粟类科研论文,印度最多,其次是我国和美国。
基于粟类作物富含膳食纤维、蛋白质、矿物质、多酚等,其具有多方面的健康功效,因此粟类的食品科学技术和植物科学成为最热的研究领域。
最后阐述了国内外传统的和工业化的粟类产品情况。
【总页数】9页(P51-59)
【作者】沈群;王超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青稞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10
【相关文献】
1.国内外昆虫性信息素剂型及其在不同作物上的研究概况
2.国内外能源作物研究概况及我国能源作物产业发展建议
3.特种玉米可大力种植/“主要农作物良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获重大突破/转基因杂交棉研究获突破/四川破解柑橘品质难题
4.国内外麻类作物染色体研究概况
5.国内外作物种植制度的计算机模型与系统分析的研究动态与现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谷子品种管理的成效与建议

《种子法》实施以来我国谷子品种管理的成效与建议作者:李荣德程汝宏陈应志等来源:《中国种业》 2019年第3期谷子[Setaria italica(L.)Beauv]又称粟,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黍族狗尾草属。
谷子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作物,起源于我国的传统特色作物。
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镇出土文物考证谷子距今已有8700多年的栽培历史[1]。
谷子在我国农业生产史上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千年来一直作为主栽作物培育了我国北方文明,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哺育作物[2]。
谷子脱壳后即为小米,具有营养丰富、平衡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小米逐渐成为人们调整膳食结构、平衡营养摄入的特色作物之一。
谷子具有抗旱耐瘠、水分利用效率高、适应性广、饲草蛋白含量高等突出特点[3-5],被认为是应对未来水资源短缺的战略贮备作物,建设可持续农业的生态作物。
当前,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包括谷子在内的杂粮、杂豆等特色作物逐渐成为各地农业调结构和发展特色产业的选择。
品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
为加强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有效管理,有效支撑当前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杂粮、杂豆等特色作物的品种管理制度势必顺应形势,不断改革完善。
1 《种子法》修订前谷子等杂粮作物品种管理成效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后,农作物划分为主要农作物和非主要农作物。
国家明确规定了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管理,并出台《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作了具体规定。
但原《种子法》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没有明确规定[6],既不要求审定,也不要求登记其种子即可上市销售或者推广,在品种管理上存在法律空白,在实际中引发了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育种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品种创新滞后。
“一品多名”等冒牌、套牌侵权现象严重,损害了育种者的合法权益,挫伤了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由于品种不登记,缺乏必要和有效的品种管理,非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场上以次充好、同种异名、假冒侵权、私繁乱制等现象频现,严重影响了特色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粟——精选推荐

粟粟编辑词条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
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
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
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
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
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
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
现在人们也用小米做早点,稀饭。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粟分布区域中国、日本、欧洲、阿拉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法国、埃及颜色白、红、黄、橙、黑、紫亚科禾亚科命名者P. Beauv.门被子植物门种粟界植物界目禾本目科禾本科拉丁学名Setaria italica别称谷子、小米、狗尾粟纲单子叶植物纲原产地中国亚纲鸭跖草亚纲属狗尾草属本草纲目-粟更多>>「释名」粟。
时珍曰∶粟,古文作,象穗在禾上之形。
而《春秋说》题辞云∶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为粟。
此凿说也。
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
续于谷也。
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但呼为粱。
后人乃专以粱之细者名粟,故唐孟诜《本草》言人不识粟,而近世皆不识粟也。
大抵粘者为秫,不粘者为粟。
故呼此为粟,以别秫而配。
北人谓之小米也。
「集解」弘景曰∶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
其粒细于粱,熟舂令白,亦当白粱,呼为白粱粟,或呼为粢米。
恭曰∶粟类多种,而并细于诸粱。
北土常食,与粱有别。
粢乃稷米,陶注非矣。
诜曰∶粟,颗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识之。
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
南方多田,种之极易。
舂粒细香美,少虚怯,只于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
北田所种多锄之,即难舂;不锄即草翳死。
粟的起源与南传研究综述

[ 摘
要] 粟最早在 中国北方得到驯化 , 并 由此 向各个方向传播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 , 粟在 中国华
南甚至 东南亚 亦有 零 星发 现 。近世 学者 围绕 粟 的起 源与 其在 南方 的传 播 过程 , 以及 由此 而 带 来的 可 能影
响做 了相 关研 究 。但 由于 受考 古发 现甚 至是研 究方法 的 限制 , 在 一 些方 面还 有很 多不足 , 如 粟在 华 南 和 东 南亚种植技 术的发展 对这 些地 区史前 文明演进 的促 进 以及 这种传 播现 象在 地 区农 业文 化 中的地位 等 。 随
一
、
粟 是 由狗尾 草 属 驯 化 而 来 的一 年 生禾 本科 植 物 。粟 在 中 国的栽 培 已有 七 八 千 年 的历 史 。 与水
与黍 、 粟的南传之 间的关系 , 解释 了粟在华南 以及
东南 亚 的传播 问题 。卫 斯 的研 究 也 是 从 考 古 发
现确 定粟 的起 源是 在北方 的关 中和 中原 地 区开 始 ,
发现 、 传播的过程及原 因、 传播 的影 响等。本文 旨
在对这 些研 究做 简单 的梳 理 , 最 后从 农 业史 与 环 境
史综合 的角 度提 出新 的研究 思路 和 方法 , 以期 为今 后相关 的研 究工 作提供 线 索 。
二、 粟的起 源研 究
这种 过渡 的生 态 地 理环 境 使 得 史 前 时 期 粟 和 稻 两 种作 物 的共生 成 为 可 能 。混 合 作 物 区 的 出现 不 但 体现 了人 口逐渐 增多 对食 物数 量 和质 量 的需 要 , 而
认为 , 我 国粟 出 土实物早 、 地 域广 , 古 代 文献 中关 于 粟 的记 述非 常丰 富翔实 ; 粟 的近缘 野 生 植物 遍及 中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

国内粟特研究综述【原文出处】中国史研究动态【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199509【原刊页号】013-019【分类号】K21【分类名】中国古代史(一)(先秦至隋唐)【复印期号】199512【作者】程越粟特位于泽拉夫善河流域,粟特人是一个以经商著称的民族,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
他们的经商活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他们迁居各地,与其他民族融合,从而成为许多民族的来源之一。
到今天,虽然粟特语几乎已成了死语言,粟特人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他们建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0世纪以来,随着对粟特语文献的解读成功,和亚洲腹地不断进行的考古发掘,国际学术界对于粟特本土社会历史及其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的研究,在几辈学人的不懈努力下,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开展。
我国学者对粟特历史的探讨,大体是从3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有上百篇论著(包括考古报告)发表,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专题:一、粟特人名称辨析与粟特本土研究在有关粟特人的文献记载中,汉文文献无疑是最丰富的。
1930年张星lǎng@①《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出版,在第5册《古代中国与西部土耳其斯坦之交通》等章中多处涉及粟特,1978年经朱杰勤校订后再版,改名为《古代中国与中亚之交通》,更为充实。
张氏认为《魏书·粟特传》是对古代阿兰人的记述,肖之兴则认为该传记载的是中亚的粟特(《〈魏书〉粟特不是俄粟特》,《文史》第15辑)。
余太山进一步指出粟特曾遭yàn@②哒统治(《〈魏书·粟特传〉辨考》,《文史》第21辑)。
洪涛《关于康居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亚研究》1991年第3期)也讨论了这个问题。
陈寅恪论述了河朔地区中亚胡人的聚居,并提出柘羯、羯胡、杂种胡都是粟特人的异名,他们构成了安史武装力量的主体(《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后来他又著《以杜诗证所谓杂种胡之义》(《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重申以上观点。
邓振华:粟黍的起源与早期传播

邓振华:粟黍的起源与早期传播粟(Setaria italica)和黍(Panicum miliaceum)在古代社会经济研究中的重要性:二者曾是我国北方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并在整个欧亚大陆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梳理粟黍起源与早期传播的考古学证据,不但有助于认识我国北方地区早期农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过程,还有助于理解中国与世界其他区域的早期交流状况。
随着粟、黍相关植物遗存鉴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目前已经能够根据种子和植硅体的形态特征,较为明确地鉴定出考古遗址出土的此类遗存,淀粉粒由于鉴定精度的问题,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则相对有限。
此外,粟黍均为C4类植物,其碳同位素比值与自然环境中占主体的C3类植物有明显差异,因此,对人和动物骨骼的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成为研究粟黍在人类食谱中地位的重要手段。
图 1 粟作农业起源研究的常用指标和方法一、粟黍的起源与初步扩张国内目前最早的植物资源利用证据,主要来自一些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淀粉粒残留物分析,其年代最早可达距今2-3万年,如水洞沟、柿子滩等遗址的此类研究,发现了黍亚科、小麦族、块茎类和坚果类等的淀粉粒。
研究者大都据此认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已经开始收割和加工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禾草类植物,并将其看做是农业起源的前奏。
不过粟黍利用更为明确的证据,到了新石器早期才零星出现,新石器中期则明显增多,相关遗址覆盖了黄河中下游至西辽河流域之间的广阔范围,并可大体分为华北北部至西辽河流域、中原、海岱和渭河流域等四个证据较为集中的区域。
图 2 新石器早中期粟作农业起源相关遗址分布图1 华北北部至西辽河流域华北北部地区,新石器早中期的大植物遗存证据仅北京东胡林遗址一处。
2001-2006年的系统采样发现了粟14粒,黍1粒,因为数量有限,均未进行直接测年,但与部分粟粒同一单位的黄檗树种子测年结果为10192-9766 cal. BP,可以作为其直接年代的参考。
与之大致同时的徐水南庄头遗址,两只狗的δ13C值表现出一定比例的C4食物贡献,与同出的野生动物差别明显,且两样本的直接测年结果均在距今万年前后,或为目前最早的使用粟黍作物喂养家畜的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观这些发现 , 以发现其分布范围十分广泛 , 可 游修龄对此进行了总结 , 即自西至东 , 经甘 肃、 青海 、 陕西 、 山西、 河北、 河南 、 山东遍及黄河流域 ; 东北 至辽 宁、 黑龙江 ; 西南 至西藏、 云南 ; 东南至台湾 , 但多数集中在黄河上游的甘肃、 陕西 、 河南三省 。 ) ( 如此广阔的分布范围应与粟这 9 种作物的适应能力强有关 , 对土壤要求不严 , 在酸性 、 碱性 、 粘质或沙土中均能正常生长 , 在平
维普资讯
建 国以来 有关粟 ( e r ai ) St i i la 的研究综述 aa t c
中 社会 院 生院 宋吉香 国 科学 研究
粟即谷子 , 也称小米 , 中国北方原始农业最早驯化 的栽培谷物 , 是 中国历来被公认为其起 源中心。1 (无论从考古发现还是在古代文献记载上 , ) 都能看 出粟这种栽培作物一直贯穿在中华
土的农作物没有做 出明确判断。1 3年 , 9 4 日本人 和岛诚 一对其 进行 了详 细报告 。文章 中说 :
13 6
维普资讯
“ 今新民教育馆藏品中有董光忠氏当时出土的荆村谷类灰 烬中的炭化物。这份东西经理学士
高桥基生鉴定为粟 和高粱 。粟和高粱耐旱性很强 , 就是现在 , 不能施行灌溉 的台地上也多有种 植。对于荆村 出土的粟 。 国学者多采取和岛的意见 , 国外 学者有不 同看法 , 为荆村出土 ” 我 但 认
系统采集 的材料 , 因此丢失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 难以从总体上了解当时的农业经济状况。不 过, 近年来浮选法的运用使考古学家可 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主动地从考古遗址 中科学系统地获 取植物遗存 , 改变了这种只能依靠偶然发现的被动局面,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更多的、 信息含
量更丰富的材料 。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
关于粟的起源地问题 , 学者们有不 同的看法。黄其煦认为粟是我 国黄河流域从新石器时 代起独立驯化 的主要农作物。他从作物群与黄河流域的 自然环境关 系入手 , 这一 问题进行 对
因为粟和狗尾草的染色体均为 2 = 8 同属 从 染色体组 , n 1, 杂交容易成功 , 杂种一代的结实率 也高 , 这点已被育种工作者在粟 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上得 以广泛证实 。至于 由狗尾草演化成
栽培粟的过程, 由狗尾草进化成狐尾草( 是 谷莠子)再进一步转化成粟 , , 还是直接从狗尾草转 化而来 , 还有待进一步讨论 。 I 【】 l因此 ,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难判定 的问题 , 或许 D A的研究会对 N
一
、
稷 即黍 与稷 即粟 的争论
要对考古遗址 中出土的粟进行系统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文献记 载, 是文献 中有关 但
粟、 黍名称的记载相当混乱 , 不仅粟、 黍各 自有许多称谓 , 更重要的是 , 文献 中常常黍稷连称 , 那
么黍、 稷究竟是 同一种作物还是两种不同的作物?历代学者对这一问题都有研究 , 但至今没有 达成一致意见。对这一问题历来有稷即黍说和弃。因此 , 争论 的焦点集 中在前两种观点。 ) 于两派争论的具体情 况 , (关 3 似乎 以稷 即 黍说 占优势 。有学者 已做过专 门论述 , 在此不再赘述。 ) 【 4 综观两派争论 , 主张稷即黍者均是从文献出发 , 通过文献考证来论证其观 点, 且在论述 中 多回避对五谷 中黍 、 同出这一 问题的解释; 稷 而主张稷 即粟者也多从文献 角度来论证 , 但也有 少数学者提及考古发现来说明问题。 ) (也有学者从植株形 态、 5 作物驯化、 古文字等角度 , 对这一
民族的整个历史长河 中, ) (对中华文明的孕育和发展做 出了 自己独特的贡献 。但是作为 中国 2 北方粟作农业中的一种重要农作物与作为南方稻作农业 中主要农作物的稻相 比, 学者们对粟 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远不及对稻的研究 。这种状况或许与考古发现的有关粟 的材 料较少有关 , 可喜的是近年由于浮选法的推广和普及 , 考古发现的有关 材料 开始增多 , 为更好 地进行研究提供 了有利条件。本文试 图对建国以来 有关粟 的研究做一系统梳理 , 以期对今后 的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
地、 丘陵、 山地都 能种植。1主要分布在北方 , () o 说明其正适合于北方的气候 , 因而能够成为北方
旱作农业 的重要栽培作物。
三、 起源及传播
目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 前 一方面是指粟是 由何种植物进化而来的, 即粟 的野
生祖本问题 ; 另一方面是关 于粟 的起源地的研究 。 关于粟的进化和起源 问题 , 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认为粟是从狗尾草直接驯化而来 的。
问题进行探讨 , ) (论述角度更为丰富 , 6 似乎也更为合理。总体看来 , 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多
数是农学家 , 考古学家对这一问题则鲜有涉及 , 而且 两派论争所 侧重的都是对古籍的考证 , 仅 有少数学者提及考古发现。这种情况可能一方面与考古发现材料少有关 ,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 因为农学家对考古材料的重视程度不够所导致 的。另外古文献记载也有许 多不可信之处 , 仅
谷物应是黍。 ) (此外 , 7 解放 以前的发现还有陕西宝鸡斗鸡台、 内蒙赤峰蜘蛛山。解放后 , 由于文 物考古工作的大量开展 , 有关发现增多 , 有学者对这些材料做过专门统计。 ) (这些发现表现形 8
式多种多样 , 有谷灰、 粟粒 、 、 、 粟壳 粟痕 粟壳迹、 粟秆 圈纹等 , 但多属偶 然发现 , 数量较少 , 缺乏
凭文献记载来论证恐怕难 以解决这一场已经持续 了千余 年的论 战。因此 , 这一问题 的最终解
决恐怕还是有待于更多新 的考古发现 。所幸的是 , 目前考古发现的粟 、 黍的材料正在增多 , 为
研究这一问题提供 了更多材料和契机。
二、 考古发 现
考古发现的有关粟的材料最早可追溯到 13 年 山西万荣荆 村的发掘 。当时发掘者对 出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