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刘禹锡】刘禹锡个人资料

【刘禹锡】刘禹锡个人资料刘禹锡(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刘禹锡详细介绍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年 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贬谪生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
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
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
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
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
十首关于刘禹锡的诗

十首关于刘禹锡的诗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官员,他的祖先为汉朝的中山靖王刘胜。
后人对他有“诗豪”之雅称。
大唐贞元九年(793年),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最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跟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苏州刺史、加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务。
卒年七十一岁,赠户部尚书。
下面是关于刘禹锡的十首古诗: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4、《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5、《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6、《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7、《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8、《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9、《浪淘沙九首·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0、《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简介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刘禹锡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刘禹锡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生平】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祖籍,多有争议,有说是洛阳人,有说是彭城(今徐州)人,有说是定州人以及中山无极人。
刘禹锡古诗大全

刘禹锡古诗大全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文叔,号稽山,唐代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豪放、豁达、洒脱、清新著称,被誉为“唐代豪放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作大多描写了自然风光、人生百态和政治风云,深受后人喜爱。
在他的诗作中,既有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也有对人世间沧桑的感慨,更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刘禹锡的经典诗作。
1.《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他认为,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只要有仙有龙,就能成为名山大川。
这种豁达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后人。
2.《竹枝词》。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中尚有女,容与妾同床。
心心相印,两心同牵。
这是一首婉约的词,表现了刘禹锡对家庭和乡土的眷恋之情。
他通过对君家和妾家的对比,展现了对家庭幸福的向往和对乡土情怀的深厚感情。
词中的“心心相印,两心同牵”更是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草木黄落兼轻肥,百虫候后更纷飞。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首词是刘禹锡对秋天的赞美之作,他认为秋天是一个寂寥而美丽的季节,胜过春天的朝朝暮暮。
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了他对秋天的清新和高远的向往,而“双袖龙钟泪不干”更是表达了对故园乡愁的深切感伤。
4.《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首诗是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对清贫生活的豁达态度和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大全

【导语】刘禹锡的诗⼤多⾃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这些诗以简洁的⽂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刘禹锡的诗句,欢迎阅读!【篇⼀】 【篇⼀】 1.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刘禹锡《杨枝词⼆⾸》 2.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刘禹锡《聚蚊谣》 3.巫峡巫⼭杨柳多,朝云暮⾬远相和。
——刘禹锡《杨枝词⼆⾸》 4.因想阳台⽆限事,来君回唱⽵枝歌。
——刘禹锡《杨枝词⼆⾸》 5.花⾯丫头⼗三四,春来绰约向⼈时。
——刘禹锡《寄赠⼩樊》 6.酒后⼈倒狂,花时天似醉。
——刘禹锡《曲江春望》 7.何事独伤怀,少年曾得意。
——刘禹锡《曲江春望》 8.千⾥江蓠春,故⼈今不见。
——刘禹锡《重⾄衡阳伤柳仪曹》 9.⽊落汉川夜,西湖悬⽟钩。
旌旗环⽔次,⾈楫泛中流。
——刘禹锡 10.帘前疑⼩雪,墙外丽⾏尘。
——刘禹锡 11.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声化为⽯。
——刘禹锡《九华⼭歌》 12.九华⼭,九华⼭,⾃是造化⼀尤物,焉能籍甚乎⼈间。
——刘禹锡《九华⼭歌》 13.君不见敬亭之⼭黄索漠,兀如断岸⽆棱⾓。
——刘禹锡《九华⼭歌》 14.悠悠亿万年,⽓势不死如腾屳。
——刘禹锡《九华⼭歌》 15.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
——刘禹锡《萋兮吟》 16.樱桃千万枝,照耀如雪天。
——刘禹锡《和乐天宴李周美中丞宅池上赏樱桃花》 17.从此期君⽐琼树,⼀枝吹折⼀枝⽣。
——刘禹锡《吟⽩乐天哭崔⼉⼆篇,怆然寄赠》 18.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叹》 19.处处闻弦管,⽆⾮送酒声。
——刘禹锡《路傍曲》 20.有此倾城好颜⾊,天教晚发赛诸花。
——刘禹锡《思黯南墅赏牡丹》【篇⼆】 【篇⼆】 1.沉⾈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资料

刘禹锡刘禹锡(772年-842年),苏州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字梦得,祖先来自北方,自言出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
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曾任太子宾客,故称刘宾客,晚年曾加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等虚衔,故又称秘书刘尚书。
目录生平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从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他19岁前的少年时期;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到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从他20岁到34岁走上仕途,参加政治革新时期;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到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从他35岁到55岁的贬谪时期;从文宗大和元年(827年)到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从他56岁到71岁去世的晚年时期。
家世及早年刘禹锡先世为匈奴人,七世祖刘亮在北魏任冀州刺史,随北魏孝文帝迁入洛阳,改汉姓,故自言系出中山(治所今河北省定州市)。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寓居嘉兴。
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
刘禹锡幼年即开始学习写诗,19岁之前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江南。
[1] 出仕与改革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升监察御史。
此时刘禹锡锐意仕途,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与柳宗元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病死,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在皇帝支持下,为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
刘禹锡深受王叔文器重,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对当时的朝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两度贬谪唐宪宗即位,由于藩镇和宦官集团的压力,王叔文改革宣告失败,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行至荆南,又改授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共有八人,史称“八司马”。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在被贬期间,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辞》十余篇,并深感不得志,创作《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
唐代诗人刘禹锡个人简介

唐代诗人刘禹锡个人简介你对拥有“诗豪”之称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有怎样的了解呢?如果你想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位诗人,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由小编我整理的文章,希望这些相关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著作评价《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
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
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
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
刘禹锡十大经典名句

刘禹锡十大经典名句
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
出自《赏牡丹》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2、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出自《始闻秋风》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飕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出自《陋室铭》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
4、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离别。
出自《杨柳枝词九首》
译文: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
5、人生几回仿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出自《西塞山怀古》
译文:人的一生有很多不愉快的往事,只有那高山靠着寒流没有变化。
6、长恨人心不古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出自《竹枝词》
译文: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7、千淘万浪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出自《浪淘沙·其八》
译文: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
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自《酬乐天咏老见示》
译文: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9、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出自《竹枝词九首》其五
译文:江两岸怒放的山花洁白如雪;村庄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10、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出自《金陵怀古》
译文:国家的兴旺衰败事在人为,高山大河的危险不足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光诗人刘禹锡☆王东刘禹锡的确是独树一帜的诗人,他的怀古诗沉着稳练,竹枝词风调自然。
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渗透着一种百折不回、积极乐观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人往往面临三重困惑:生活困窘,仕途失意,生命质询。
面对困惑,或求之于内,或求之于外。
求之于外时,那“不为尧存,不为桀忘”的自然便很容易地和心灵搭建起了契合的桥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自然的时序更替盛衰荣枯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文人情感的寄托点,“春女感阳则思,秋士遇阴则悲”,于是,“伤春”“悲秋”便成了文人笔下最为常见的两大主题。
困惑的文人习惯于塑造一位儿女情长的闺中怨妇,通过她们“帘幕无重数”中“衣袋渐宽”般的对男人的钟情和苦恋来补偿作者生活、仕途诸方面的缺憾。
而这种作品的主人公往往是因为看到“流水落花”而倍感“红颜易逝”的。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看见“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便是这种心理的典型反映。
这是“伤春”系列的一大特征。
而“悲秋”系列则是文人毕竟不甘心的苦苦挣扎。
他们渴望“沙场秋点兵”,但现实只能让他们“醉里挑灯看剑”。
所以相对于“伤春”系列的美人迟暮来说,这里更多的是英雄末路。
刘禹锡《秋词》一诗中对此一言以弊之:“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刘禹锡的这首诗却一反灰暗萧瑟的“悲秋”传统,色彩亮丽,实为“阳光”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到此处,人的心胸为之豁然开朗。
刘禹锡一生被贬远州达二十多年,并且是几次遭贬。
二十多年“长安不见”。
他有愤懑,有苦愁,但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乐观。
也许正是因为贬谪经历才让他在巴山蜀水间能够接触“含思婉转”的《竹枝》俗歌,“乃依骚入《九歌》作《竹枝》新词九首,教里中儿歌之,是盛于贞元、元和间。
”(《乐府诗集》)于是,唐诗至刘禹锡处又别开生面。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贬谪并没有摧毁他,反而成就了他。
当然这种原动力还是来自于他那健康向上的心态,他如果一味地成缅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级而悲”之中而不能自拔的话,又何谈什么文学创新!刘禹锡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人物。
顺宗李诵承大统之后,王叔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改革遭到了宦官和藩镇等特权阶层的疯狂围攻,特别是信任他们的顺宗因患重病让位于太子李纯,李纯为宦官所拥立,于是王叔文集团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第二年又被朝廷赐死。
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居朗州十年,他有幸被召回京城。
十年后的京城已是人事全非,当年王叔文等人去台空。
能被召回,应该俯首帖耳安身立命,但刘禹锡居然作了首颇具讽刺意味的诗:自朗州至京城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执政者自然不悦,将他远贬播州,朝廷重臣裴度以刘母年老为他求情,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这样在京城只作了蜻蜓点水似的停留的他又携白发苍苍之老母向连州进发。
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备尝艰辛。
这一去又是十四年。
十四年里他转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皆是远郡。
中古时期的唐代,广东四川等地与今天恰好相反,相对于中原地区,尚属化外之地、蛮荒之域。
其落后闭塞完全可以让迁客流徒受到足够的惩罚。
“戳力上国,流惠下民”“致君尧舜”是曹植、杜甫的理想,也是中国绝大多数文人的政治抱负。
但刘禹锡只能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黄金岁月流放于“巴山楚水凄凉地”了,当时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柳宗元有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连州刺史即刘禹锡),诗中“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可谓典型的“迁客心理”,刘禹锡同样也痛苦过,迷茫过,但没有失望,没有放弃。
敬宗宝历二年(826),作为和州刺史的他再次被召进京。
他一路北上,这年冬天到了扬州,和大诗人白居易相逢。
冬天的扬州衰草迷离,雨雪霏霏……风,忽来忽去。
远处瘦西湖上的台榭楼阁若隐若现,远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浪低水阔、帆影片片。
离亭上这对命运坎坷的诗人惺惺相惜,诗酒唱和。
这就是那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依然透着别人少有的亮色,特别颈联自是千古绝唱。
千山万水,直到文宗李昂大和二年(828)他才回到京城,这已距当初遭贬二十三年了!三月的长安草色氤氲、桃花烂漫。
二十三年之后朝中人物别是一番景象。
但当年权贵余威尚存,刘禹锡却视而不见,一首《再游玄都观》,“权近闻者,益薄其行”,因而被分司东都闲散之地。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白居易认为该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八个字是论诗。
遭贬二十余年终不屈服,蔑权贵,轻禄位。
嬉笑自若,少有其匹!刘禹锡特立独行,他不同于不肯“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从而决绝赴死的屈原,也不同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复归自然的陶渊明,更不同于为了荣华富贵而身事权贵的宋之问。
他选择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不迎合,不退缩;含着泪,带着笑,是满目萧瑟中的一片绿色,又是阴霾沉沉中的一方晴空;他沉着而不乏亲和力,讥诮而不失于刻薄……刘禹锡,以一个阳光诗人的形象光耀千古。
(宋瑞雪选自《新作文》)刘禹锡怒写《陋室铭》☆李春碧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
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
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
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
但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
对此,刘禹锡不以为意,反而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
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山清水秀。
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
于是,他又撰写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闻讯后,更加恼怒,又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
激愤之中,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了一篇短文《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门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堪谓字字珠玑、错落有致、构思巧妙、寓意深刻的《陋室铭》,充分表达了作者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有识之士曾云:如果刘禹锡官运亨通,一直在朝廷为官,身居殿堂,他能写出《陋室铭》这样传诵千古的佳作吗?(郭敬燕选自《知识窗》2002年第9期)刘禹锡骂蚊★一名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刘禹锡,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黜为连州刺史,接着又贬为朗州司马,失去了在朝廷中发挥才干、实现抱负的机会。
于是,只好寄情于笔墨,用诗歌和散文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和不满。
唐宪宗元和年间,刘禹锡怀着对宦官、权贵的不满心情,来到江西南城麻姑山游览散心。
他居住在一个叫“仙人洞”的山洞里。
附近的乡民听说是鼎鼎有名的刘禹锡来了,纷纷来洞中问候,许多乡民还给他送来野草“门井焰”。
刘禹锡见乡民们送来这么多的“门井焰”,心里纳闷,就问其中的一个老翁。
那老翁说:“这‘门井焰’是专门用来熏蚊子的。
这洞中的蚊子又大又毒,所以将‘门井焰’赠送先生。
”刘禹锡听了老翁的这番话,心想,老百姓憎恨恶蚊,犹同清廉正直之士憎恨宦官权贵一样。
待乡民们走后,刘禹锡又把随行的仆人也打发走了,独自一人点燃蜡烛,盘坐洞中功读。
二更刚过,洞内嗡声四起,一群群蚊子飞舞盘旋,左一口,右一口,咬得刘禹锡心惊肉跳,全身疼痛。
不得已,只好将乡民送来的“门井焰”点起来。
顿时,洞内浓烟滚滚,飞蚊四窜。
面对这一情景,刘禹锡心潮起伏,诗兴大发,随口吟诗一首:沉沉夏夜黑洞洞,骂汝群蚊欺我单。
聚闹喧鸣惊梦醒,欢腾关舞见愁烦。
乱音谤耳似箭毒,利嘴伤人比刀残。
且待清霜秋日晓,烟山灰烬尸骨寒。
这首诗只是刘禹锡触景生情,脱口而出的。
在他自己看来,似乎“俚句”,却是一种最真实的写照。
这恶蚊,不就像那些吮吸民脂民膏的权贵吗?后来,刘禹锡多次对此诗修饰、充实,成为闻名后世的一首著名长诗《聚蚊谣》。
郭敬燕选自《故事家·微型经典故事》)刘禹锡名句集锦★郭敬燕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志见示》)桑榆,古人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后来借指太阳,引申为人的年龄,年纪。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觉得年纪大了,其实还有很多发挥自己余热、大可作为的时光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到这里来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赏牡丹》)只有牡丹是真正的国色,它开花的时候惊动整个京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本义是说在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摧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
现在多用来形容人们对新事物的发现和喜爱,或者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趋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愿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运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
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晋代时王导谢安两显赫家族的堂前紫燕,而今筑巢却飞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
(《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远山倒映在水底,那山头的云仿佛雪一样;一眼望去,桥边岸上的青青草色像烟雾一样。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望洞庭》)夜晚的湖面和秋夜的月光一样的平静,多像镜子没磨光时的样子啊。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不知不觉已经站在了栖灵寺的塔顶,已半入云霄的欢声笑语,引得无数游人抬眼观望。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之一)若说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若说是雨天,东边却出着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