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1-8)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千年梦圆在今朝导学案第1篇】一、逐段解读,明结构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适中,段落不多,语言明晰,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如何一步步实现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飞天梦想。
第一段:总的介绍了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的梦想,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不断地尝试实现它。
第二段:介绍了明代官员万户实验利用火箭上天的故事。
第三段:过渡段,写了在万户探索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始终没有放弃飞天梦想。
第四段:介绍了我国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历史。
第五段: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历史。
第六段:写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历史。
第七段:介绍了我国探月工程的探索历史。
由上可知,这是一篇总分结构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我国“飞天事业”的探索历史。
二、研读习题,知重点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从对课题下方的“阅读提示”的解读入手:“默读课文,说说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逐步实现的。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
”浏览“阅读提示”,我们发现,编者为我们提出了两个教学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通过默读全文,梳理中华民族飞天梦实现的过程。
这个教学目标的完成,需要学生浏览全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中华民族实现飞天梦过程中的时间节点和标志性事件——进行梳理。
这个学习任务,指向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因而放在初读正音的环节之后较为妥当。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对中国航天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便可以布置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完成从“课内的阅读”到“课外的学习”的有效延伸。
读完了“阅读提示”,我心里还有个“疙瘩”未曾解开,那就是——单元语文要素在这篇课文中该怎么去落实?按照惯例,略读课文的存在意义,似乎就是要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和掌握的阅读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加以操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表格式全册)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
—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
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课后反思: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读完全文,学生
课后反思;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课后反思: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
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永安路小学语文教学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古诗词三首(第_1_课时《独坐敬亭山》)授课总时数:3课时日期:2012年2月22 日(授课日期)主备人:唐敏一、学习目标1.我能掌握生字词,读熟《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
2.教学时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3.我能通过学习感受江南山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
1.重点: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能正确背诵这首诗。
2.难点: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三、知识梳理1.自学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
四、学法指导课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教学时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口述目标2. 课前随堂设计(二)自学讨论释疑(1)读熟这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4)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三)展示汇报梳理1.我能把诗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
2.我能把诗句的意思说下来。
3.我知道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4.我知道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以及他想表达的感受。
5.我还收集了其他一些描写江南山水的诗。
6.我能把这首诗背下来。
7.反馈交流上述检测题。
1.古诗词三首(第_2_课时《望洞庭》)授课总时数:3课时日期:2012 年2 月22 日(授课日期)主备人:唐敏一、学习目标1.我能掌握生字词,读熟《望洞庭》这首诗,理解诗的大意。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程导学案图文带单元检测练习题带答案解析13

《海上日出》导入: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雄伟壮观的。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吧!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
学习难点: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观察的方法。
简介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代表作品:《家》《寒夜》《随想录》等。
了解写作背景:这是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在途中写下的这篇杂记。
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整体感知1.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
本文主要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
2. 课文分为几部分呢?每一部分都是讲的什么内容呢?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教师: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一、品悟句子。
1. 日出前思考:天空中颜色、光线有什么变化?找出相应的词句。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明确:“一片浅蓝,颜色很浅”“一道红霞”“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写出了天空颜色和光线的变化。
“转眼间”写出了颜色变化的速度很快,使我们感受到了天空中色彩的瞬息万变;“慢慢”写出了红霞在天空慢慢地扩散。
过渡:看到天空中色彩的变幻以及那越来越亮的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明确:“不转眼”指作者不转眼睛地看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们体会到了作者非常期待、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生怕错过日出的每一个时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1-16)

⼈教版四年级语⽂下册导学案(1-16)⼈教版四年级下册导学案1、《古诗词三⾸》学习⽬标:1、认识2个⽣字,会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三⾸古诗词。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度边想象画⾯等⽅法,感知诗词⼤意,⽤⾃⼰话说说诗句意思。
重难点:重点:品位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
难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学法:质疑探究法、体验法教学准备:⽣字卡⽚、教学挂图、⼩⿊板。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独⾃⼀⼈坐在敬亭⼭上,以⼭为伴,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
(A. 李⽩B、.杜甫)2、夜,经过洞庭湖,看见优美的洞庭湖夜⾊,即赋诗⼀⾸。
(A、夏刘禹锡B、秋刘禹锡)预习检查:1、选择正确的读⾳风景旧曾谙(yīn ān )潭⾯⽆风镜未磨(m?m?)众鸟⾼飞尽(jìn jìng )⽩银盘⾥⼀青螺(l?u lu?)2、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累()()廷()()⾳()()覃()()3、恰当解释我会选厌:①憎恶②满⾜③因过多⽽不喜欢⑴、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
()⑵、这个游戏我们早玩厌了。
()⑶、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该厌弃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
()合作学习:1、(鸟飞⾛了,云飘远了。
)诗⼈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敬亭⼭似乎也⼀动不动地看着诗⼈。
2、填写修辞⽅法我来试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
()②遥望洞庭⼭⽔翠,⽩银盘⾥⼀青螺。
()③⽩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④能不忆江南?()迁移训练: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曾:谙:2、“”⼀句是对江南风景总的赞美。
与“”⼀句相呼应。
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景⾊的与之情。
拓展探究:宋代诗⼈苏轼曾写过⼀⾸赞美杭州西湖风景的诗,请写出苏轼的这⾸诗。
2、《桂林⼭⽔》学习⽬标:1、认识8个⽣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背诵全⽂。
3、感受桂林⼭⽔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好河⼭、热爱⼤⾃然的感情。
课前预习:1、读准字⾳,通读课⽂。
2、学习⽣字11个,积累四字词语10个。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集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学案集张卫国 2013年2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导学案1、《古诗词三首》班级:姓名:组别:主备人:芦小妞总课时: 3 分课时: 1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学习目标:1、我会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我会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学习重点:重点品味诗句,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知识链接:《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的滋味,孤舟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预习任务:1、释题,简介背景。
2、学会重点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结合插图,根据注解逐句说说诗意。
4、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1、释题,简介背景。
2、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3、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闯关达标:1、比一比,再组词。
闲( ) 厌()亭()闭()庆()亨()2、默写《独坐敬亭山》。
3、4、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1)《独坐敬亭山》的诗人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诗得前两句烘托了诗人心灵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运用的手法是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的喜爱。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程导学案图文带单元检测练习题带答案解析8

《绿》导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希望的象征。
现代诗人艾青也非常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他去欣赏那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吧。
学习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
了解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及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
他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诵读诗歌《绿》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诗歌《绿》,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哦!绿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同学们,“瓶”字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共四笔,第二笔是竖提。
读完诗歌以后,你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也陶醉在这一片绿意中,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寻找绿。
一、细读细品,读中悟绿。
1. 请小朋友们再读课文,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绿?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绿得发黑、绿得出奇;明确:对,有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
省略号的作用有:①引文的省略;②列举的省略③说话断断续续。
在这一小节里,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绿,也就是列举的省略,启发读者思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出奇”是指特别地不寻常,十分离奇。
在这句话中既写出了绿得不寻常,又体现了绿的颜色多,表现了颜色的丰富性。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程导学案图文带单元检测练习题带答案解析4

《琥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琥珀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想必很多同学一定很好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琥珀》,去揭开谜底吧!学习重点:阅读课文,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推测琥珀形成的合理依据,从而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
解题:同学们,“琥珀”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对,都是“王”字旁,其实是斜玉旁,像这样的字还有“珍珠、珊瑚”等,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作者先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时间,接着写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又写琥珀的发现过程,最后写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2)出示琥珀图片:大家看看文中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只苍蝇一个蜘蛛完好无损地躺在里面。
)一、了解琥珀的价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块琥珀的价值,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在文中的第几自然段?对,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明确:“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因此从这个句子我们可以得知这几千万年前的情形,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不是科学家亲眼所见。
教师:你认为作者推测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明确:从“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看出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不断地挣扎,直到没了力气。
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
过渡: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了解琥珀之形成。
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把形成过程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 学 过
交 程 流 解 惑
导 学 示 过 拨 程
点 展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学 习 目 标
重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点 难 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点 1、自读课文最少三遍,尽量做到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三遍正确 自 学 质 疑 流利。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或问查字典解决。 3、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课题:1、《古诗二首》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 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 说诗句的意思。 1、自学生字。 自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学 3、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质 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 疑 5、了解诗人《独坐敬亭山》、《望洞庭》的写作背景。 6、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 达 标 检 测 1、背诵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我能写好“亭、庭、潭、螺、”。 3、我还会背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4、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达 ,形成千万朵盛 . 学 标 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
过 测 程
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课题: 5、中彩那天
1、认识本课的 6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 财富”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 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 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 达能力。
再读,思考,在书上圈点批画:
导 学 过 程
交 流 解 惑
(1)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难” (2)他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这个难题的?这样做值得吗? (3)谈谈你对“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 财富”这句话的体会。 (4)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1、看拼音写词语 xiǎng fú ( ) ( bēn chí ( ) 闷闷不乐 cái fù ) ( 梦寐以求 ( hãn jì ) 教诲 ) ( 迷惑不解 cǎi piào ) ( cún gēn ) yōng下面生字注音 澜 瑕 漓 攀 峦 泰 骆 驼 障 兀 绵 翡 3.我会填近义词 观赏——( ) 仿佛——( ) 围绕——( ) 形态万千——( ) 连绵不断——( ) 波澜壮阔——( ) 云雾迷蒙——( )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翠绿的( ) ( )的西湖 新生的( ) ( )的泰山 无瑕的( ) ( )的香山 连绵不断的( ) 3.花落谁家(选字填空) 棉 绵 连( )不断 ( )被 ( )延 ( )花 海( ) 丝( ) 拔 拨 海( ) ( )号 ( )萝卜 ( )款 ( )草 ( )河 4.课文写得真美!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还要把课文背诵下来。 5.认真读课文最后一段,再联系下文,说说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
课题:4、七月的天山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认识 8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 累佳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 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2、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 导游线路吗? 3、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过 拨 7.在文中找出有关方位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画一画, 想一想作者浏览 程 的顺序和地点的转换。
8.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9.作者在第 2 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想象? 10.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是那么令人神往,作者是如何具体、形象地 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1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的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 深?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揣摩、欣赏?
6、读了本文,我知道桂林山水
。
课题:3、记金华的双龙洞
1、我会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 学 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习 2、我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目 3、我会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标 重 按课文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 难 点 达思想感情。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 13 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 自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学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质 疑 1、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 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洞内的洞顶有一条“黄龙” ,一条 “青龙” ,所以叫“双龙洞” 。 2、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 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预习任务: 1、学习重点生字词语。 2、按游览顺序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达 标 检 测
闯关练习: 一、看拼写词语。 hã shì hūn àn guān shǎng kǒng xì ( ) ( ) ( ) ( ) míng yàn dù juān ã jiǎo jí shǐ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 文 的 作 者 是 ________. 作 者 游 览 的 地 点 是 _____________ , 时 间 是 _________。游览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ān wâi ( ) 拮据
2、根 据 意 思 选 词 语 。 面黄肌瘦
( 1) .心事重重,烦闷不快的样子。 ( ( 2) .缺少钱。 ( )
( 3) .睡 梦 中 都 在 寻 找 ,追 求 ,形 容 愿 望 强 烈 、迫 切 。 ( ( 4) .教导。 ( ) )
)
( 5) .辨不清是非,让人很难理解。 (
交 流 解 惑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7.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8.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倒映着这样的山”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 “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9.自己写上几句话来赞美美丽的桂林山水。 10.如何读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1.听写本课生字词。
课题:6、《万年牢》
①认识本课 8 个生字。 学 ②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习 ③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目 ④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标 重 体会课文人物的情感变化。 点 难 深刻解析心理变化。 点 1、自读课文最少三遍,尽量做到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三遍正确 流利。 2、画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解决。 自 3、默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学 质 4、再读,思考,在书上圈点批画: 疑 (1)、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什么?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课题:2、《桂林山水》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1.学会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 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4.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这是什么句? 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5. 读第三自然段, 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 点画下来。 6.结合课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