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课导学案Word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教案

11 白桦【教学目标】1.认识“绣、潇”等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能积累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交流自己收集诗歌的体会。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图片展示白桦。

师:你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树吗?(谜语:照亮世界,修补碎物,医治病人,保持清洁。

)课件展示关于白桦的资料,解说谜语。

小结:白桦高洁、正直,诗人叶赛宁专门写下了这首《白桦》来歌颂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朗读,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学习。

生字: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

提示易错字:“徉”读yáng,不读xiáng。

3.学生练习用生字进行组词。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课文。

思考:你从课文当中看到了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挺拔、高洁)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白桦的美?第一节:白桦的洁白第二节:雪中的白桦第三节:金晖中的白桦第四节:朝霞中的白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回顾内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棵高洁、美丽的白桦,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欣赏它的美。

二、感悟高洁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交流感受。

2.理解“涂”“披”,体会诗人的拟人写法,感受白桦对一身洁白的喜爱,体会白桦的高洁形象。

3.理解“花边”“花穗”“洁白的流苏”,想象雪中的白桦。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4)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4)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4)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2.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音、景、情描述,进行创作表达。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情感。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运用音、景、情描述进行创作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幻灯片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五、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简短故事引出《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内容有所预期。

3. 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音、景、情的描述。

让学生尝试朗读,并探讨诗歌中的情感。

4. 创作(2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材创作一篇故事或诗歌。

教师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音、景、情。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感受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上创作的故事或诗歌,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朗读给家人或朋友听,体会表达的乐趣。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注重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了语文的美妙和表达的重要性。

下一步可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元素进行语言游戏,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以上为《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

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导学案教材分析: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学情分析: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资源:蝙蝠和雷达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引入新课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二、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安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3、合作完成下表试验次序准备工作试验方式试验结果试验结论第一次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掌握生字词,分析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并把握诗中白桦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3. 掌握课内生字词,学会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分析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白桦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桦的特点,引出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课文解析:分析诗歌的节奏与韵律,讲解生字词,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5. 例题讲解:选取诗中的典型例句,分析其表达手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白桦的喜爱。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诗句,运用所学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白桦》2. 生字词:银、雪、洁、映、闪、辉、煌、枝、叶、晶、莹、挂、满3. 诗歌节奏与韵律:平平仄仄、押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桦的短文。

答案提示: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生字词,描述白桦的特点,表达对白桦的喜爱之情。

2. 课后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大自然的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及时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组织诗歌朗诵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朗读指导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精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精品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册11、《白桦》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白桦》。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掌握它们的用法;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掌握它们的用法;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白桦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桦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圈出生字、新词,并尝试理解其意思。

3. 讲解生字、新词: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

4. 课文解析: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7. 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白桦》2. 生字、新词:洁白、挺拔、枝繁叶茂、银光闪闪、寂静等。

3. 课文结构:描述白桦的外貌、生长环境、作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2)用“洁白”、“挺拔”、“枝繁叶茂”等词语造句。

(3)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白桦的作文。

2. 答案:(1)课文第2、3自然段。

(2)例句:白桦树挺拔的身姿,如同一位守护边疆的战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讲解生字、新词、课文解析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对白桦的赞美之情。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白桦》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白桦》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白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桦》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理解《白桦》中所描述的情景。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

2.掌握生词的意思和用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白桦》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运用创意进行文学欣赏。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白桦》。

2.教师准备的教案和教具。

3.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白桦》的背景,激发学生对白桦树和自然风景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
1.集体朗读《白桦》,重点解释生词和理解文章主旨。

2.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白桦树的理解和想法。

第三步:欣赏朗诵
学生自愿进行《白桦》的朗诵,鼓励他们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第四步:拓展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白桦树的象征意义,与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联系起来。

第五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家里写一篇关于自己感受的树木的文章,并准备下次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课文《白桦》为主线,通过阅读、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

在未来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白桦》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白桦》优质教案

11 白桦【教学目标】1.认识“绣、潇”等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白桦、毛茸茸”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能积累一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交流自己收集诗歌的体会。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结合文中的短语描述白桦,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能说出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图片展示白桦。

师:你知道这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树吗?(谜语:照亮世界,修补碎物,医治病人,保持清洁。

)课件展示关于白桦的资料,解说谜语。

小结:白桦高洁、正直,诗人叶赛宁专门写下了这首《白桦》来歌颂它。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朗读,不会读的字自己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学习。

生字:桦涂茸绣潇穗朦胧寂霞抹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强调多音字“抹”的读音。

提示易错字:“徉”读yáng,不读xiáng。

3.学生练习用生字进行组词。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自读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小组朗读课文。

思考:你从课文当中看到了一棵怎样的白桦?(美丽、挺拔、高洁)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白桦的美?第一节:白桦的洁白第二节:雪中的白桦第三节:金晖中的白桦第四节:朝霞中的白桦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回顾内容: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棵高洁、美丽的白桦,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欣赏它的美。

二、感悟高洁1.学生自由读第一、二小节,交流感受。

2.理解“涂”“披”,体会诗人的拟人写法,感受白桦对一身洁白的喜爱,体会白桦的高洁形象。

3.理解“花边”“花穗”“洁白的流苏”,想象雪中的白桦。

第十一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第十一课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课前布置预习:通读课文,疏通文字。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恩惠.()如释.重负()契.约()揽.()悲天悯.人()卸.却()监督.()2.词义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达观:教学过程:1在“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论述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如果不是,那么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最苦呢?为什么认为它最苦?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3什么事最快乐呢?4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5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6作者对于责任未了的感觉,与尽了责任的感觉,各用了什么语句来形容?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7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一、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相关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
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法提示:
1、课前充分自读课文,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达
到正确流利,能正确的识写生字生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理解飞机
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图文对照,自己组织语言,说清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工作的原理,或者
课上向同学介绍在课下搜集的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准备: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交流。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通过正确的读课文3至5遍,我能独立的完成下列任务:
①、瞧,本课的生字我都会写了。

②、我能抄写下列词语并能听写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
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③、下列形近字,我能注音组词。

骗()饿()绳()
蝙()蛾()蝇()
2、通过预习,我要
4、我把几点疑问批注在课文中。

【挑战自我】:我想仔细读课文圈点批注,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发明雷达的?
(二)、学习探究
1、读文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发明雷达的?
①通过默读四、五、六自然段,我能填写下表。

②读七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我能说一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2、我要做好准备在小组中交流或表演。

3、这篇课文真有意思,我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拓展延伸:
“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是一种蛇的名字。

然而,导弹怎么会和响尾蛇连在一起了呢?
这是因为,科学家发现响尾蛇有一个很特殊的本领: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到小动物;用布蒙上它的双眼,响尾蛇照样能捕到食物。

原来,在响尾蛇两只眼睛的前下方,各有一个漏斗状的小窝。

这个小窝是一个极强的“热感受器”,科学家称它为“热眼”。

这种“热眼”能看见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热的,看不见的光线,很多
物体都放射红外线。

“响尾蛇”导弹就是把根据响尾蛇“热眼”的原理制成的“人造热眼”装在导弹上。

当导弹从飞机上发射以后,“人造热眼”就紧盯着高温目标──敌机的喷火口,导弹就直朝敌机冲去,跟踪追击,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使敌机“粉身碎骨”。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特殊( ) 根据( ) 击中( )
跟踪( ) 目标( )
2、联系短文解释词语。

粉身碎骨:。

伸手不见五指:。

3、根据短文内容,想想下面说法对不对,对在( )内打“√”,错在( )内打“×”。

(1)响尾蛇在黑夜能准确无误地捕捉小动物,用的是它锐利的双眼。

( )
(2)“响尾蛇”导弹能准确无误地击中敌机,是因为它速度比敌机快。

( )
4、根据短文填空。

响尾蛇利用( ),能准确地看见并捕捉到( )。

而“响尾蛇”导弹安装( ),也能紧盯并击中( )。

5、科学家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许多发明创造。

请你把科学家的发明与相关的动植物用线连起来。

巴茅草飞机
鱼日光灯
蜻蜓雷达
蝙蝠潜水艇
荧火虫锯子
6、小朋友,放飞想象,你以为从( )身上得到启示,可以发明( )。

(四)、相关链接:(一)海蜇与“水母耳”
海蜇,早在5亿多年前就漂浮在海洋里:是一种极古老的腔肠动物,它还是预报风暴最早、最准确的“顺风耳”。

因为它的“耳朵”(细柄上的小球)中有小小的听石,风暴产生时发出的次声波(由空气和波浪摩擦而产生,频率为8赫兹—13赫兹,传播比风暴、波浪的速度快)冲击小小听石“球”壁的神经感受器,于是海蜇就隐约听到了即将来临的风暴的隆隆声,便警惕地离岸游向大海避灾。

人们模拟海蜇感受次声波的器官,设计出精确的“水母耳”仪器。

它由喇叭、接受次声波的共振器和把这种振动转变为电脉冲的转换器以及指示器组成。

将这种仪器安装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转。

当它接收到8赫兹—13赫兹的次声波时,旋转自动停止,喇
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暴将要来临的方向。

指示器还可以告诉人们风暴的强度。

这种仪器,可提前15小时左右预报风暴。

(二)揭开雷电之谜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攫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地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1752年7月的一天,他亲自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富兰克林带着儿子来到费城的郊外。

他事先精心制作了一只白色丝绸风筝,风筝上安了一个尖细的铁棒。

风筝用麻绳系住,麻绳末端分成两支,分别接上一把铜钥匙和一小段丝线。

他手握丝线,将风筝放到天空中。

过了没多久,突然,一道明亮的闪电掠过,顿时大雨倾盆而下。

富兰克林觉得手有点麻,当他的手指靠近那把铜钥匙时,一朵蓝色的电火花立刻向手指射过来。

他感到手臂一阵麻木,差一点被弹倒。

这时,他兴奋地叫了起来:“这就是电,和实验室里的电火花完全一样!”
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后来,富兰克林还发明了“避雷针”,使千万幢楼房和高塔免受雷电的袭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