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缓为主治疗脾虚型胃脘痛300例

合集下载

李培教授运用四逆四君合方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李培教授运用四逆四君合方治疗慢性胃炎经验

李培教授运用四逆四君合方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作者:张鹏飞马刚许嗣立李培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01-02李培教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对于治疗慢性胃炎从理论到临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疗效卓著。

余有幸跟随导师李培教授临床伺诊,聆听教诲,现将导师运用四逆四君合方治疗慢性胃炎的独特理论与临床经验介绍予下,以饷同道。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指不同的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者萎缩性病变。

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反酸”的范畴,一般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寒邪客胃、饮食不节(不洁)、肝气犯胃、脾胃虚弱、胃阴亏虚等[1]。

1理论介绍1.1治疗皆兼肝《素问•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2]。

脾升胃降全赖肝气调畅,生理上肝气调畅,气机升降出入有序,则脾升胃降,中焦安和,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中焦运化失司,或浊阴在上或清阳下陷。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2]。

”《沈氏尊生书•胃痛》亦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性暴,且正克也。

”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可引起胃痛、腹胀、嗳气等临床表现。

导师依多年临床实践与经验提出慢性胃炎病位虽在胃(脾),但与肝密切相关,并指出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肝气对中焦气机有重要生理与病理影响,且中焦气虚及气滞多导致肝失条达,形成“土壅木郁”,因此,但见中焦气滞,无论是否有肝失疏泄表现,皆应疏肝气、畅中气;二是因为“六腑以通为顺”,以通为补,除消食化滞之意外,亦指脏腑气机通达,故于慢性胃炎的治疗中皆应酌加疏肝解郁之品,肝胆之气得以疏泄条达,则脾胃气机升降出入正常有序。

四逆四君合剂中的四逆散加味即为导师“治疗需兼肝”学术理论的临床表达,方中柴胡升发阳气,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芍药敛阴养血柔肝;枳实行气宽中除胀;甘草益气健脾,柴胡白芍合用,以敛阴和阳,条达肝气,恢复其疏泄之职;白芍与甘草合用抑木扶土,缓急止痛;柴胡与枳实配伍,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脾胃升清降浊之效。

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综合试题(最新版)

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综合试题(最新版)

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综合试题(最新版)1、单选下列哪项不属于麻疹的临床表现:()A.麻疹黏膜斑B.色素沉着C.草莓舌D.糠麸样脱屑E.按序布发的麻粒样红色斑丘疹正确答案:C2、单选小儿胎黄湿热郁蒸证治疗首(江南博哥)选方剂是()A.龙胆泻肝汤B.茵陈蒿汤C.茵陈理中汤D.甘露消毒丹E.血府逐瘀汤正确答案:B3、单选以下出疹性疾病中,恢复期留有色素沉着的是()A.麻疹B.幼儿急疹C.猩红热D.风疹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正确答案:A4、单选2岁小儿按儿童年龄分期处于()A.新生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学龄前期E.学龄期正确答案:C5、单选患儿,10岁。

1周来患感冒未愈。

昨日起眼睑浮肿,舌苔白,脉浮。

治疗应首选()A.三仁汤B.越婢汤C.葱豉桔梗汤D.藿香正气散E.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正确答案:E6、单选乳食内积型积滞可见()A.神疲乏力B.腹满喜按C.夜寐不安D.低热E.大便夹有食物残渣正确答案:C7、单选紫癜患儿,急性起病,瘀点或瘀斑色泽鲜红融合成片,面赤咽干,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其治法是()A.升阳散邪,清热凉血B.滋阴降火,凉血止血C.清热解毒,凉血消斑D.理气化瘀,活血止血E.健脾养心,益气摄血正确答案:C8、单选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是()A.水合氯醛B.苯巴比妥钠C.地西泮D.甘露醇E.苯妥英钠正确答案:C9、单选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若腹痛明显,可重用下列哪组药物以缓急止痛()A.黄芩、白茅根B.大蓟、小蓟C.地榆炭、槐花D.秦艽、牛膝E.白芍、甘草正确答案:E10、单选患儿3岁,形体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貌似老人,毛发干枯,腹凹如舟,大便稀溏或便秘,舌质淡嫩,苔花剥或无脉沉细弱。

辨证为()A.疳证之疳气B.厌食脾胃气虚C.积滞之脾虚夹积D.疳证之干疳E.血虚之肝肾阴虚正确答案:D11、单选小儿“三不足,二有余”中指有余()A.肺、脾B.肝、肾C.心、肝D.心、肾E.脾、肾正确答案:C12、单选风热郁肺之肺炎喘嗽常用()A.华盖散B.银翘散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C.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D.清金化痰汤E.小青龙汤正确答案:B13、单选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主方是()A.参苓白术散B.补中益气汤C.八珍汤D.黄芪建中汤E.理中丸正确答案:D14、单选一个体重14公斤,身长90公分的小儿,其年龄大约是()A.2周岁B.3周岁C.4周岁D.5周岁E.6周岁正确答案:B15、单选奶麻的好发年龄为()A.6个月以内B.6个月~2岁C.1~3岁D.6个月~18个月E.6个月~3岁正确答案:D16、多选银行贷款评估通常要分析贷款人信用的哪些方面()。

谭永东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谭永东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谭永东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姜入铭1**…谭永东2***…杨志华1…吴萍1…心…上海……201802;2.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摘要:谭永东师从国医大师伍炳彩,尽得其传,专研经典,脾气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等3个临床验案介绍其治疗经验。

关键词:谭永东;脾胃病;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谭永东,主任中医师,上海市嘉定区首届名中医,是谭永东名中医工作室负责人。

谭师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师从全国著名中医时振声、方药中先生学习中医;后又师从国医大师伍炳彩老先生,长期侍诊,专研经典,尽得其传。

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立足经典,致力于仲景之学,观谭师处方用药每获奇效,尤其在脾胃病方面;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3则脾胃病验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中焦虚寒证患者余某,女,55岁,退休,2018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反复胃痛胃胀3月余,于外院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HP(++)。

患者胃痛胃胀,喜温喜按,纳食欠佳,时嗳气,偶有泛酸,平素少气懒言,时感心中悸动,面色萎黄,口干咽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缓略弦。

于外院就诊中医服用小建中汤加蒲公英30g 加减治疗2月无效,反感胃痛加重。

来谭师处诊治时患者胃脘部覆盖厚厚的棉毛巾,患者诉胃脘部怕冷,需热敷才舒。

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缓略弦,脉证合参,谭师考虑为中焦虚寒证,遂予小建中汤3剂,处方如下:桂枝10 g,炙甘草6 g,大枣6枚(擘),芍药20 g,生姜9 g,饴糖30 g(自备)。

3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患者中焦虚寒,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皆虚则少气懒言、心悸、口干咽干,面色萎黄,胃脘痛甚,喜温喜按。

谭师脉证合参,辨证为中焦虚寒证,治疗当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处方予小建中汤。

徐景藩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

徐景藩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

・老中医经验・徐景藩治疗胃脘痛临床经验王茂松(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225300) 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从医执教50余年,学识渊博,擅长治疗脾胃病,誉满省内外。

余有幸侍诊徐老左右,受益匪浅。

兹就徐老治疗胃脘痛部分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胃为水谷之海,冲要之道,因而引起胃脘痛的病因较多。

古代医家分为:气、血、冷、火、痰、食、虫、悸、疰等九种病因分类之说。

徐老认为,胃病发生之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为外感寒邪,外寒直中,胃气壅滞,不通则痛;二为长期精神抑郁,忧思不遂,以致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之功而致;三为纵恣口腹,喜食辛辣,或过食生冷,或嗜饮无度,以致徒伤胃气;四为脾胃虚弱,中虚气滞,健运失司而致。

2 发病机制211 正邪相争《三因方》说:“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

说明正气与外邪相争的过程,中焦闭塞而发为疼痛。

徐老认为外感之中,尤以寒邪犯胃为主,特别是骤寒暴冷,最为伤胃,此乃寒性凝滞、主收引、主疼痛故也。

212 肝木侮土《医学正传》说:“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乘机侵侮而为病”。

说明升降失调,肝木侵犯胃土,因而发为疼痛。

213 气血壅滞《景岳全书》说:“胃脘痛症,多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

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

陈修园说:“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

可见气血壅滞不通,是为胃脘痛的重要机制。

214 中阳不健徐老认为:“由于患者本身脾胃虚弱,中阳不健,以致中州运化失职,脾胃升降失调,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如气、血、痰、食、虫诸积皆可发为疼痛。

3 治胃八法311 健脾益胃法本法具有健脾助运,养胃和中之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或中虚气滞证。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木香、甘草等。

兼形寒怕冷,便溏,脉沉迟,属阳虚者,加干姜、桂枝、草果等;兼脘腹坠胀,或便后脱肛等脾虚气陷者,加升麻、柴胡。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全网发布:2011-06-23 20:25 发表者:印利华8395人已访问刘渡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半个多世纪,上溯歧黄之道,下迨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于临床各科均有自己独到的经验。

现将刘老在脾胃病治疗上的经验简论于后,虽不能赅尽刘老经验,亦能述其大略。

1 尊仲景活用五泻心汤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痞证”、“胃脘痛”、“胃痞”的范畴,其临床症状以胃脘胀满为主,而《伤寒论》五泻心汤是治疗心下痞气的主方,与慢性胃炎正相合拍。

导师刘渡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首当从脾胃不和入手,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使气痞于心下而成心下苦降辛开,寒热并用,以和脾胃,为治疗心下痞的主方,也是导师治疗慢性胃炎的常用方。

1.2 生姜泻心汤药物组成: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

治疗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或胁下作痛,小便不利,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不运,饮食不化,水饮内停而成痞。

药用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佐以半夏涤痰以消痞气;干姜温中以祛寒气;人参、甘草、大枣甘温扶虚,补中益气;黄芩、黄连苦寒而降,以治胃气上逆。

刘老对生姜泻心汤的使用得心应手,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老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胁下有水气,临床表现当为胁下疼痛及腹中肠鸣。

在使用本方时通常加茯苓以健脾利水。

本方在治疗慢性胃炎的应用中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有无肠鸣。

1.3 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

治疗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下利频作,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虚气痞。

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则扶虚之力为大;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

胃痛的辨证治疗

胃痛的辨证治疗

适用 于 脾 胃虚 寒 , 络 失 于 温 养 者 。证 见 胃脘 隐 脉
痛 , 温喜 按 , 腹 痛 甚 , 食 缓 解 , 吐 清 水 , 少 乏 喜 空 得 泛 食 力 , 便溏 薄 , 大 受凉 或 劳 累后 发 作 或 加 重 , 淡 苔 白, 舌 脉
虚弱 或缓 。拟 方小 建 中合 附 子理 中汤 加 减 , 由桂 枝 、 方
甘 草 。其 中四花轻 清芳 化 , 疏泄 肝气 , 芍药 、 草柔肝 合 甘
和 中, 急止 痛 。气郁 化 火 , 缓 口苦 咽 干加 牡 丹 皮 、 子 ; 栀
痛 甚加甘 松 、 橼 。 香 患者 , , 5岁 。 胃痛 1 女 6 O余 年 , 1 l 近 0 E 因生 气 后 加重 , 胃脘 胀痛 连胁 , 嗳气 频作 , 嗳气后 胀痛 减 轻 , 少 , 食
患 者 , ,6岁 。 胃痛 反 复 发 作 2年 , 寒 或 食 冷 男 3 受 后加 重 。时值 夏 日, 凉饮 冷 , 贪 喝冰 冻纯净 水 1升许 , 胃
痛 又作 , 暖水袋 热敷 后 疼 痛 减 轻 , 口不 渴 , 热 饮 , 苔 喜 舌 薄 白 , 弦紧 。证属 寒 湿 中阻 , 脉 胃寒 气 滞 。治 以温 胃散
清水 , 食少神疲, 舌淡 , 苔薄 白稍腻 , 脉沉细弦缓。经钡
餐 检 查诊 为十 二指 肠溃 疡 , 予小 建 中合 附 子理 中汤 加茯
良姜 、 附温 中散寒 , 香 理气 止 痛 ; 白芍 、 甘草缓 急 止痛 ; 荜 茇 、 澄茄 温 中 ; 荜 乌药 、 皮理 气止 痛 。若寒 挟食 滞加 枳 陈
温 中健脾
适 用 于肝气 犯 胃, 见 胃脘胀 满 , 证 攻撑作 痛 , 连及 两 胁 , 烦恼 则痛 甚 , 遇 嗳气 、 气 则痛舒 , 矢 大便不 畅 , 舌苔 薄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

自拟慢胃汤治疗慢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
肥 大 。 红 苔黄 腻 , 数 。 证 为 风湿 热 邪 合 而 致 病 。 药 : 舌 脉 辨 方
因素体气虚, 抵抗力低下, 黄芪以益卫固表 , 加 益气驱风 , 提
高免疫力。 且黄芪得防风, 固表而不留邪 , 防风得黄芪, 驱邪 不伤正。 方补 中有散, 全 散中有补, 邪去而不复来, 实为散风 止痒 , 以防反复发作之 良方 。加上外洗 , 可增强药物的渗透 力, 使血脉流通 , 风邪外 泄, 进而缩短病程 。 伴湿疹者则为风
_ r
自 拟慢 胃汤
张得 岩
慢性 胃楚3 0例 I 床观察
永昌县南坝 乡卫生院, 甘肃 永昌 7 3 1 07 3 摘 要 目的: 观察 自拟慢 胃汤治疗慢性 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6 例患者随机分为 2 , 将 0 组 治疗组 3 例 , 0 应用 自拟慢 胃汤治疗。 对照组 3 0例, 应用西药三联疗法治疗。 结果: 治疗组治愈 1 6例, 显效 1 例, O 有效 3 无效 例, j , 例 总有效率 9 . % 对照组治愈 8例, 66; 显效 7例, 有效 8例 , 无效 7例, 总有效 率 7 .% 2 比较 差异 均有 显著 91; 组 性意 义( . 1 。结论 : P<0 0) 自拟慢 胃汤方治疗慢性 胃炎疗效显著 。 关键 词 胃炎 /萎缩性; 胃汤; 慢 胃脘痛 中图分类号: 2 6 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46 5 (O O 0— 09 O R . 5 B 10— 8 2 2 1) 3 0 4一 2 0
1 。l / , 5 g 剂 d 早晚分服 , 再用药渣 煎水熏洗眼鼻 , 晚各 早 i次。5 剂后 , 感减轻 ,O剂后 , 结膜病变减轻 , 痒 1 角 喷嚏明 显减少。续服 1 0剂后, 自觉症状消失, 结膜充血消退, 生 增 的乳头明显减少 , 角膜缘结节变小, 色转清亮 , 双眼较前有 神。 耶黏膜充血水肿 消退 。 守方继服 l 0剂。 次年春季来临,

李葆华治疗脾胃病经验

李葆华治疗脾胃病经验
2 斡 旋 中土 , 忘调 理 肝 胆 毋
3 益气 温 中 。 辨证 亦重 辨病
素体脾虚 , 或久病伤脾 , 劳倦过 度 , 或 或饮食 寒凉 , 均 可损伤脾 胃, 导致脾 胃虚寒 , 中气不 足 , 运失 司, 降失 纳 升
调 。证 见 纳食 渐减 , 腹 胀 满 , 隐作 痛 , 温 喜 按 , 则 脘 隐 喜 甚 恶心呕吐 , 嗳气 便 溏 , 疲 乏 力 , 足 不温 , 苔 薄 白 , 沉 神 手 舌 脉 细 等 一 派 阳虚 脾 弱 征 象 。其 病 变 重 心 在 脾 , 当 温 脾 建 理
症。近 6个 月来 病情 加 重 , 脘腹 胀痛 , 嗳气 泛酸 , 后 尤 食 剧, 乏力纳呆 , 大便溏薄 , 质淡 、 舌 苔薄 白腻 , 脉弦细 。证属
脾 阳不 足 , 浊 不 化 , 胃升 降 失 司 。治 宜 健 脾 升 阳 , 湿 湿 脾 燥 泄 浊 。 方用 升 阳 益 胃汤 加 减 。处 方 : 黄 芪 3 , 党 参 生 0g 生 1 , 白术 1 , 苓 1 , 胡 1 , 升 麻 6 g 泽 泻 5g 炒 5g 茯 5g柴 0g 炙 ,
减, 继服 2 , 5剂 症状 消失 。随访 3个月 , 旧恙未有复发。 按: 胃黏膜脱垂症是指 胃黏膜异 常松弛 , 目前 现代 医
学 尚无 较好 治疗 方 法 , 黏膜 脱 垂 严 重 发 生 嵌 顿 时 只 能 行 当
金、 蒲公英疏利肝胆 , 清化湿热 ; 紫苏梗 、 制厚朴 、 枳壳理 气 消胀 , 泄湿和 胃; 白芍药 、 甘草酸甘化 阴 , 一则柔肝定痛 , 一 则可 防温燥伤阴耗津之 弊, 加之川 楝子止 痛 , 鸡 内金 消 炙
李葆华 ( 9 1 ) 江苏 常熟 人 , 任 中 医师 , 14 一 , 主 南京 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甘缓为主治疗脾虚型胃脘痛300例
甘缓为主治疗脾虚型胃脘痛 300 例魏春光靖宇县中医院
(吉林靖宇 135200)[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10)12-0115-01 慢性胃脘
痛是临床常见疾病,辨证脾虚者居多,表现为胃中隐痛、脘腹胀满、
嗳腐吞酸、恶心欲吐、喜温按、不思饮食、大便微溏。

笔者近年以甘草为主要药物,辨证治疗脾虚型胃痛 300 例,取得
明显疗效,其中尤以甘草用量在每天 20 克以上者为,兹此介绍,与
同道共享。

1 一般资料 300 例中,男性 190 例,女
性 110 例,年龄在 1570 岁之间,病程 1年以下者 48 例,15 年 130
例,5 年以上者 122 例,发病诱因为劳累者 106 例,与饮酒有关者
76 例,饮食饥饱失常者 98 例,因情怀不舒者 20 例,曾有 168 例
病人做过胃肠钡透或胃镜检查,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者 100 例,
胃炎者 68例。

2 诊断依据主证为:
2.1 胃脘部疼痛喜温喜按; 2.2 胃脘部
疼痛,饥时为甚,得食稍缓,兼证为; 2.2.1 有 3 个月
以上的慢性反复发作性胃脘痛史; 2.2.2 疼痛性质以隐
痛为主; 2.2.3 劳累可使胃脘部痛发作加重加频;
2.2.4 既往用药有补则有效,散(攻)则加剧的病史;
1/ 4
2.2.5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细弱或缓弱,凡具有 2 项主症、1 项兼证,或 1 项主症,3 项兼症者,均可诊断为脾虚型胃脘痛。

3 治疗方法 300 例随机分为 2 组。

甲组 150 例,采用大剂量甘草(2040 克/天)为主药辨证施治,乙组用小剂量(515 克/天),2 组均以黄芪、党参、白术、云苓各 20 克为辅药,如胃寒痛喜按者,加炮姜、毕拔、毕橙茄以温中,口干、嘈杂、便秘者,选加沙参、玉竹、麦冬以滋阴祛虚火,泛吐清水者,加用益智仁、吴茱萸、半夏以温摄,停饮吐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气滞夹胀者,加用木香、枳壳、甘松、香橼、八月札,大腹毛以宽中,久痛入络者,酌加当归、赤芍、白芨、乳香、醋元胡、三七以通络。

治疗均以 30 天为一疗程,小剂量组未见明显副作用,大剂量组有 20 例出现眼睑浮肿,10 例出现乏力加重及胸腹满闷,5 例头胀不适,血压短时性升高(160/90mmHg)出现上述副反应的甘草剂量均在 30 克/天以上,反应产生时间多在服用甘草后 57 天,停用或减轻甘草剂量后,各种副反应均于 35 天后消失。

治疗结果:
大剂量甘草组 125 例显效(胃脘疼痛消失,药后 1 个月未复发)显效率 83.33%,小剂量甘草组 85 例显效,显效率 56.67%,经统计学处理,以大剂量甘草组的疗效为优。

4 讨论失丹溪曾谓:
诸痛不可补气,但多数医家持否定态度,如李东垣、李中梓、孙
---------------------------------------------------------------最新资料推荐------------------------------------------------------ 一奎、张介宾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异议。

我临床中体会,胃脘痛有新久之别,虚实之分,其起病急者,辨证以寒凝,郁热、积滞为多,亦可因脾虚气不畅达,或由气及血而凝痰,聚瘀,但总以脾虚为临床基础。

脾虚型胃痛当以补中为主,甘味药归经于脾胃,能补中缓痛,甘草得甘味最厚,性亦和平,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汪昂《本草备要》:
甘草之功用如是,仲景有甘草汤无不重用甘草,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之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起效,此古法也。

可见古人亦观察到一些须赖甘草作主药治疗的病证,增大甘草剂量能提高疗效,经临床观察证实,甘草对脾虚型胃痛的治疗,以大剂量为佳。

补中缓痛是甘草的治疗反应,而碍湿助满为其副反应,因此当大剂量使用甘草时,加茯苓以之为伍,淡渗利湿,并可加用疏通气机之大毛、枳壳、川朴之属,气行则湿自化,胀满自消,同时要求低盐饮食。

综上所述,脾虚胃脘痛的诱发因素,以劳累、酗酒,饮食饥饱不均及情绪变化影响最大,这与古人之述相符。

如《医学正传》:
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食辛酸,恣饮热酒,煎搏,复飧寒
3/ 4
凉生冷。

《景岳全书》:
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

因此,甘缓补中时,须调饮食,适劳逸,节情志,戒烟酒,才能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