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程颢(1032~1085)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
字伯淳。
学者称明道先生。
河南洛阳人。
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
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
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
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
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
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的絪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
故“人与天地一物也”。
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
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
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
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
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见陆王学派)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程颢的哲学专门著作不多,主要哲学代表作有他的学生吕大临所记关于“识仁”的一段语录。
后人称《识仁篇》;他与张载讨论“定性”问题的《答横渠先生书》,后人称《定性书》。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探究天理的途径 D.发明本心
【解析】 本题考查朱熹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分析能力。在
世界本原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陆王心学主
张“心即理也”,认为本心即天理。在求理方法上,程朱理学 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 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故A、B、D属于程朱 理学不同点。宋明理学的理是指儒家的纲常伦纪,这是其共同 之处,故C正确。
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1)世界的本原:“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也”。
(2)认识论:“致良知”或“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以求理。
视角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总之,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
想的继承与发展。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 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转变。儒学的发展也反映出儒学在不 断吸取其他思想的有益成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天理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3.代表人物及主张
代表人物 程朱 ②求理方法:“ 理学 基本主张 ①天地万物的始源:“理” 格物致知 ”
二程(北宋)朱熹(南宋)
③个人修养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④集结四书 发明本心
陆王 心学
①核心主张:心是天地万物的②求理方法:“ 陆九渊 (南宋)
”
渊源
①思想核心:
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3)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 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 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
”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试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
理学是一种既继承孔孟正宗(儒家),又贯通宇宙自然(道家)和人生命运(佛教),并以治理国家为目的的新儒学;广义的理学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狭义的理学则专指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点包括:1.思想来源:二者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
2.思想轮廓: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哲学范畴,都认为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强调道德修养,以儒家的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从而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秩序。
3.地位作用:二者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都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者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性、民族性格等起了积极作用。
但同时,二者都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级,压制人的自然欲望,具有相同的消极作用。
不同点包括:1.关于世界本原: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2.关于求“理”的方法: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认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理,只有通过“格物致知”、“即物而穷理”,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如“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容易被私欲侵蚀),通过向内体察,加强道德修养,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

浅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分歧作者:吴仲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即“格物”、“致知”,这两词来源于《礼记》,《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此书却只提及了“格物”与“致知”,并未做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为后世提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宋以来作为儒学两大派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也对“格物致知”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
关键词: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格物致知一自东汉郑玄到明末,有大量的文人为“格物”、“致知”作注解,明代儒学大师刘宗周也感叹“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①”之多。
宋明是谈论格物致知比较多的年代,其中注解影响最大的便是朱熹与王守仁。
朱熹的思想继承于二程,二程道“学莫大于知本末终始。
致知格物,所谓本也,始也;治天下国家,所谓末也,终也②”,又道“格尤穷也,物尤理也,若曰穷其理云尔。
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二程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即是要穷尽天下之理,物并不是唯物主义所指的物体,而是“天理”。
二程格物致知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达到真知,而是为了修养道德,维护封建统治。
二程的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朱熹,朱熹训“格”为“至”,训“物”为“事”。
所以“格物”便是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
朱熹又将“致”理解为“推极”,“知”理解为“识”,意思就是接触事物,即物穷理,并且把这个理究到极致,要想“致知”就必须先要“格物”,并且要把这个理给穷透了才行。
至于如何格物,朱熹的看法与程颐基本一致,双方都主张穷理,但都认为格物不必格尽天下之物。
二程道“格物穷理,非是要穷尽天下之物,但于一事上穷尽,其他可以类推③”。
朱熹认为天下万物其中都蕴含了无穷道理,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程朱理学与陆王⼼学的交锋2019-07-27儒学⾃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并未在思想学术界取得真正的垄断地位。
直到进⼊宋代,由于理学的逐渐兴盛,到了朱熹以后,⼏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楔⼊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出现的,它的主要特⾊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开先声。
⼊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孙复、胡瑗、⽯介以继承儒家道统⾃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程兄弟(颢、颐)。
其中⼆程兄弟尤为突出。
⼆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观点——“存天理,去⼈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程的学说主旨⽽⾔,兄弟俩并⽆⼆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性情⽅⾯,他俩却有着较⼤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程德⾏宽宏,规模阔⼴,以光风霁⽉为怀。
⼩程⽓质刚⽅,⽂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造德各有所殊。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那⾥,最终形成⼀个⽐较完备的学术体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其⼀⽣著述繁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编纂的《晦庵先⽣朱⽂公⽂集》和《朱⼦语类》等多种。
他还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述作了许多注解和编纂的⼯作,如《太极图解》《通书解》《西铭解》《正蒙解》以及《谢上蔡语录》《延平(李侗)问答》《近思录》《程⽒遗书》等;⼜作《伊洛渊源录》,说明程学渊源。
朱熹的讲学地在福建路的建阳考亭,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
朱熹号为集理学之⼤成,在哲学上发展了⼆程关于理⽓关系的学说。
他所建⽴的理学体系,被当代学者视为客观唯⼼主义的思想体系。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
(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
“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
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
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
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
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
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
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
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
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儒学在两汉取得独尊地位之后,随着魏晋以来的思想流变,逐渐受到冷落。
直到宋代,才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性命义理之学)。
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道思想,在唐代三教融合与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在理学内部,又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之争,一个认为“性即理”,一个认为“心即理”;一个深沉博大,持敬穷理,一个超然峻拔,直指本心。
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通之处首先,在内容上是相通的,二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他们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从根本而言,他们都认为人性本善,无论是程朱的“性即理”,还是陆王的“心即理”,他们都是善的,都是宇宙中最本质的东西。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及修养功夫“变化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再次,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
无论是程朱的“体天理达于至诚”、“学为圣人”,还是陆王的‘明心见性”、“致良知”,他们在实质目的上是一致的。
他们都强调人作为道德的存在,“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明心”、“复性”,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
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首先,在思想内容上的分歧:程朱理学以“理”为本,是一个理本论的哲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理”是万物的本原和依据,是万物的主宰。
“理”是整个世界的根据,未有天地之先它已存在,天地塌陷之后它仍存在,它自身无生灭,却对万事万物的生灭运动起着主宰作用。
“理”作为本体虽抽象却不空洞,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理”的内在核心就是儒家伦理纲常。
“理”的主宰地位也是为了证明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至上性、绝对性和永恒性。
高中历史每日一题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含解析)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市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C【参考答案】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
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C.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这首古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思想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思想C.朱熹的理学思想D.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嘉靖元年(1522年),礼科给事中上奏疏说:“三代以下,论正学莫如朱熹”,不指名地批判了王阳明。
世宗立即下诏:“不许妄为叛道之经私自传刻,以误正学(程朱理学)。
”当时的明廷批判王阳明,可能是因为阳明心学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C.否定了封建纲常合理性D.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1.【答案】C【解析】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错误;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B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否定天理涵盖的内容,故D错误。
2.【答案】D3.【答案】D【解析】汉武帝以来,儒学就处于正统地位,而宋明理学以孔孟为正宗,故排除A;离经叛道追求个性解放是对李贽的评论,排除B;阳明心学从根本上是要维护封建纲常,排除C;阳明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内心反省而成人致圣,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程朱理学墨守封建统治秩序不符,故选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交锋
2013年12月05日10:58:16 来源:【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并未在思想学术界取得真正的垄断地位。
直到进入宋代,由于理学的逐渐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
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
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理学发展到南宋朱熹那里,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术体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其一生著述繁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他还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述作了许多注解和编纂的工作,如《太极图解》《通书解》《西铭解》《正蒙解》以及《谢上蔡语录》《延平(李侗)问答》《近思录》《程氏遗书》等;又作《伊洛渊源录》,说明程学渊源。
朱熹的讲学地在福建路的建阳考亭,故其学派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
朱熹号为集理学之大成,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
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当代学者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这首先体现在他关于宇宙万物的学说,继承了二程、张载以及邵雍、王安石等人的观点并及当时科学成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物组成,“天下之物,未尝无对”,“至微之物,也有个背面”。
他进而提出对立的双方是由“一”化分出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莫不皆然”,“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
朱熹此说,貌似张载的“二端”论,或有老、庄朴素辩证法的味道。
但是,当朱熹用此眼光去观察人世时,却转向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因为他此说乃是以“理在先,气在后”为前提的,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
以这样的眼光来分析社会现象,焉有不歪之理!
在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的问题上,朱熹于“人性本明”的基础上提出“人只有天理、人欲两途”,“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
朱熹认为,二程的“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用天理战胜人欲。
他说: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朱熹用他的“理在气先”论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和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乃是“天理使之如此”。
天理“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亘古亘今不可易”、“千万年磨灭不得”。
在朱熹那里,不仅仅是君臣之间,而且在父子、夫妇以至兄弟之间,都是“尊卑上下”的统治关系。
“乾尊坤卑,阳尊阴卑,不容并也”。
族长和家长,统治整个家族。
“一家亦只容有一个尊长,不容并立,所谓尊无二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武时期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道三纲”之说,主旨乃在张扬“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而经朱熹发挥,三纲五常竟成为后世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支柱。
在理学上与朱熹对峙的是陆九渊(1139-1193)。
他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
其创立的学派称象山学派,后由明人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
著作经后人整理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学说的核心是“心即理”说,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而“心”和“理”是永恒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陆九渊把“心”当作通万物同天地的本体,这就比朱熹以天理为本体、为第一性而更令人亲近。
当然,陆九渊以“心”为第一性,也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当代学者视之为主观唯心主义),这是无须赘言的。
但是,陆九渊“特别凸显‘心灵’的意义……把‘心’提升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其实其本意当然是把人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上升到终极依据”。
陆九渊和后来发扬他学说的王守仁均视“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
所以后人也称陆王学派为“心学”。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治学的方法应该是向内体察,其修养指向与终极目标都只在向内培养心灵上。
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一切便在自我掌握之中了。
他因此提出那充满豪气的千载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陆九渊与朱熹在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轰动学术界的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
两方唇枪舌剑,各自为自己的学说慷慨陈词,驳难对方。
陆九渊自命为“易简工夫”,讥讽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是“支离
事业”;而朱熹则嘲讽陆为“禅学”。
陆九渊对朱熹之讥,甚为极端;因为外在知识于人的内在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而朱熹对陆九渊之讽,则反映出作为官方承认的正统理学家的深深忧虑;因为朱熹看到了陆九渊的心学确实已具南宗禅那种“心的宗教”的模样:以我为主,我行我素,自立自主,无所羁绊。
诚如陆九渊自己所述:
我观人之好坏真伪,不在言行,也不在功过,而是直截了当的抓出他的心肝来看。
做一个人,不要畏首畏尾,而要有一番狂勇的雄姿。
此理在宇宙间,何尝有所碍?是你自沉理、自蒙蔽、阴阴地在个陷阱中,更不知所谓高远底。
要决裂破陷阱,窥测破个罗网……
激励奋迅,冲破罗网,焚烧荆棘,荡夷污泽……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
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从头收拾一口吞。
有时此辈未妥帖,哮吼大嚼无毫全。
朝饮渤澥水,暮宿昆仑颠,连山以为琴,长河为之弦,万古不传音,吾当为君宣。
这气势、这胆量、这豪迈劲,堪比李白的《大鹏赋》!葛兆光先生指出,陆九渊的“心学”指向,“有可能连那种道德理性的最后防线一道决破。
虽然在陆九渊的时代,这种思想并没有出现,但是在后世强调冲决罗网,张扬个性的时候,它却真的作为一种思想资源。
”
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不仅在理学史上,而且在儒学史上也是一个大事件。
它说明儒学内部其实潜伏着变革反叛的巨大能量;而它一旦暴发出来,竟是那么的五彩缤纷,是那么的绚烂动人,是那么的富有生气!它说明儒学不仅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对人的群体价值尊严的尊重,同时也鼓励个性主义,注重对人的个体价值尊严的尊重。
陆九渊之时以及后来的元代和入明以后的一段较长时期,陆九渊的“心学”尽管都属于边缘学问,未能处于理学和儒学的中心位置,但它点燃的强调自我、发掘自我的心学火炬(其实是续接了玄学和禅宗的精神),却一直暗中影响着同处于社会和学术边缘的那些具有叛逆个性的学者、士人以及蔑视传统的年轻人。
来源:文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