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
主要涉及的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心学思想体系。
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体系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三大命题。
第一,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董平认为,“心即理”是象山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其所以异于朱熹的关键所在,对它的理解直接到关于象山哲学的整体把握。
“心即理”是一个关于本体的实在论命题,同时也是象山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点。
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万物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的本身实存。
无限阔大的宇宙万物的一体化是以人的主体精神为运行轴心的,因此人的存在就在哲学上被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董平:《象山“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就是他的本心论。
在此命题中,陆九渊是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一的‘心’本体”(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9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的“天理”来取代客观的“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之一(同上,293页)。
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
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弗兰克《白银资本》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标导航
课程
1
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 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学习 聚焦 2
松江布北销东北及河北,南 1570-1639年间白银 销福建、广东并出口南洋, 输入量统计表
估计每年三千万匹;常熟布, 年代 输入白银(万两)
“岁产布匹,计值五百万贯。 1570-1579
通商贩鬻,北至淮扬,及于 1600-16090000000
山东,南至浙江,及于福
1610-1619
1630-1639
建”,估计每年合一千余万
28.5 104.1 103.7 139.8
匹。
1793年: 标准市镇27000-28000个 中间市镇约8000个 中心市镇2300个 地方城市669个 较大城市63个 中心都会6个
商 ①白银大量流入;
②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业 ③商人群体(商帮)形成;④工商业市镇兴起。
问题思考
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阻碍着明清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农副产品;地主和贵族从农民那里剥削的财富主要是自己消
费;商人积累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田产,而不是用来扩大商业经营规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朕(雍正)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
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顾炎武
私欲之中, 王夫之 天理所寓。
批判唯心主义
束缚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 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 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 制政策的高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材料二:一些士大夫将此图(《坤舆万国全图》)斥为“邪说惑 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 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②外来科技:对进步的外来科技成果持排斥态度。
明清社会阶段特征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发展
(一)程朱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宇宙观(世界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核心思想)
当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个贯通处。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积极:摒弃过度欲望,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消极:有禁锢合理欲望、扼杀人性的可能,极易成为统治者 束缚被统治者的精神工具。
地位: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陆王心学
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说: “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 王守仁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二)明清科技成就
补充:结合教材P68内容,掌握宋元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杰出人物
及著作
雕版普及,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火器升级
人工磁化,广泛应用于航海
沈括
郭守敬
《梦溪笔谈》 《授时历》
王祯 《农书》
宋朝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磁偏角的发现,比哥伦 布足足早了400多年。《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岁,精度与公 历(指1582年《格里高利历》)相当,但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一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一是陆九渊的观点。
“满心而发”说明了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陆王心学

陆说:“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 浮。”朱不欢而散。
后陆游白鹿书院演《论语》,说:“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成功,君子尚 志。
陆与朱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朱熹 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 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而不能为亏化根本。”
陆氏兄弟反对无极而不反对太极,陆写信 说:“《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理至矣,外此 岂更复有太极哉?”
王守仁认为王畿的四无是“顿悟”的路,最聪 明的人可以走,钱德洪的是“渐修”路,普通人都 可以走。
祝同学们:健康、幸福
永远……
陆认为心学是“减担发明本心”
由于心即理,则认识之源及认识的目 的皆在于“发明本心”。确信自己有尽善 尽美的本心是“立乎其大者”,这是种 “简易功夫”“经而寡失”。
正心的方法是“剥落”。认为程朱违 背了心即理的前提将天与人对立,方法上 反对“终日簸弄经语”的读书穷理法,提 出“减担”的格物法。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朱陆之争 “心即理” 心是宇宙,宇宙是心。 “发明本心”
(一)朱陆之争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之间最高主宰,认 识的目的是穷理,方法是格物,格物的主 要手段是“泛观博览”读圣人之书。先格 在物之理然后豁然贯通顿悟天理。陆认为 格物穷理太支离烦琐,用简易的“切已自 反”而发明本心。
所以大学之仁不同于墨子之兼爱: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 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 以生生不息……墨氏兼爱无差等……便自 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 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2、关于“大学”之仁。《大学问》说:
高一历史课件: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2.李贽的思想 (1)内容:提倡__个__性__自__由__,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返回导航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代表
人物
主张
①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
返回导航
[认知拓展] 历史解释——明清时期经济发展新现象的表现 (1)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加强。 (3)手工业各行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纺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工场这 一新的经营方式,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4)商品经济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工商业市镇兴起。 (5)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出现,如徽商和晋商。 (6)对外贸易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经济的对外交流与发展。
返回导航
探究点二 明至清中叶的思想文化 情境1 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史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逐渐得到推广。……
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 展经济作物……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棚民租山垦种,阡陌 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
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微拓教材·小练】 1.阅读教材P88“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思考:高产粮食作物引入并推广带来怎样的影响? 提示: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促进土地开发,人口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返回导航
2.阅读教材P89“历史纵横”: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中的自由雇佣劳动。 思考:史料说明当时的生产关系有何变化?最早出现在哪个地域? 提示: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域:苏州等江南地区。
陆王心学名词解释

陆王心学名词解释
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派思想流派,也被称为陆王学派或陆九渊心学。
它起源于宋代,以陆九渊(1140-1210年)和王应麟(1096-1272年)为代表,对朱子学进行了发展和批判,并提出了独特的心学理论。
陆王心学注重对人性、心性和道德修养的研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完善,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个人的道德成长和社会和谐。
以下是一些与陆王心学相关的重要名词解释:
心性(Xīn xìng):心性指人的本性或天性,是指个体内在的道德本体。
陆王心学认为人的心性本善,具有内在的道德追求和潜力。
性理(Xìng lǐ):性理是指人性的固有原则和道德规范。
陆王心学认为,人性中蕴含着天理、人理和物理,而这些原理组成了性理,是人类行为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诚意(Chéng yì):诚意是指人在行为和思维中的真诚和真实。
在陆王心学中,诚意被视为人与天地间的联系和和谐,也是实践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
知行合一(Zhīxíng héyī):知行合一是指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陆王心学认为,知识和学问应该贯彻于实践中,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境界和自我完善。
致良知(Zhìliáng zhī):致良知是指发挥良知的能力和作用,通过对内心的反省和道德判断,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陆王心学中,致良知被视为实现道德自觉的关键。
陆王心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后来的历史中持续发展和传承。
它对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理论,对于探索人性、伦理和人类价值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陆王心学在高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了解陆王心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高考陆王心学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仁心感恩。
陆王学派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心,即使是在高压的备考阶段,也不能忽略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真诚地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不仅能传递正能量,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恩是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要学会感激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付出,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朋友。
通过感恩,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礼心尊重。
陆王心学提倡的礼心即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养成和他人友好沟通的习惯,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在讨论问题时存在分歧,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尊重不同的观点,包容他人。
通过意识到每个个体的尊重和价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未来职场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知心学习。
陆王心学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内外结合,追求真知,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能只追求卷面上的分数,而是要通过深入学习,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培养扎实的学科素养。
同时,学习也应该注重全面,涉及各个学科的学习,培养综合认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义心奉献。
陆王心学中的义心即是指奉献他人,以利他为己。
无论是在备考阶段还是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奉献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考虽然是一次个人的竞争,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人的努力和付出,乐于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能够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关怀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诚心诚信。
陆王心学中的诚心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 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 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 问》。
阳明洞
王守仁手迹
理学的反动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一. 理学的反动
王守仁早年曾经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的学说去实行。 他同一个朋友商量,“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怎样格 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他那个朋友“早夜 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天,没有得到竹子之理, 反而病了。王守仁自己也是“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 也病了。于是在一起叹气,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 大力量去格物了”。后来,他在龙场,反复思考如何有 效地进行道德的修养,自以为达到了“彻悟”,断 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以上见《传习录下》)
二.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 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 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杂说》) “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 (同上)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 书》)
第十五讲陆王心学
第一章:陆九渊
The Philosophy of Lujiuyuan
心学 心即理 格物 朱陆之辨
一. 心学
陆九渊,字子静,生于公元 1139年(宋高宗绍兴九年), 死于公元1193年(宋光宗绍熙 三年12月),江西抚州金溪人。 他做过几任中下级官吏,晚年 知荆门军。他讲学于江西的象 山,后人又称他为陆象山。到 明代,王守仁发挥他的学说, 他们的学派后来称为“陆王心 学”。陆九渊的著作有《语 录》、《文集》,后人总编为 《陆象山集》。
他认为,心中本有真理,真理本在心中,因此只要反省 内求,就可以得到真理。他还认为:“若能尽我之心,便 与天同。为学只是理会此。” (同上)
先生云:“„„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下手处。”伯敏 云:“如何样格物?”先生云:“研究物理。”伯敏 云:“天下万物不胜其繁,如何尽研究得?”先生云:“万 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语录》) 在朱熹那里,所强调的是“格物穷理”,人们的认识 必须经过“格物”,才能达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的境界;而陆九渊则直接认为“心即理”,天下万物之理 不外吾心,格物只须反省内求就可以了。
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 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
3.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 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 习录上》)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 未曾行,却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 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 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 录下》)
“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 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 (《传习录下》)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 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 的心外。” (《传习录》下)
五. 思考
论述陆九渊“心即理”的思想。 谈谈陆九渊与朱熹思想的不同。
第二章:王守仁
The Philosophy of Wangshouren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 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 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 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他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反对过 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 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 右副都御史。皇室贵族宁王朱 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 仁对之进行讨伐,在短期内就 生擒了宸濠,为明代封建朝廷 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受封为新建伯。
“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 此理实不容有二。”(《与曾宅之书》)
“塞天地一理耳。学者之所以学,欲明此理耳。此理之 大,岂有限量?”(《与赵咏道书》)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 理”(《语录》
三. 格物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提出 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他说:“天 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与李宰书》)
Have A Break!
四.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致良知
1.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 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 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 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 矣。”(《答顾东桥书》)
4. 致良知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 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 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答顾东桥书》)
五. 思考
谈谈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思想?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Have A Break!
四. 朱陆之辨
性即理与心即理
无极与太极 为学之方
பைடு நூலகம்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熹理学的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九渊心学的中心 命题是“心即理”。朱熹肯定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 之中,而“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他断言“理”是第 一性的,而心却是后有的。陆九渊则认为,事物的理本 在人心之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因此心是第一 性的,“理”是离不开心的。
2. 无极与太极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 字加于太极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极。圣人言有, 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无形而有理”。他说:“周 子所以谓之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 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 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说:“《大传》曰:形 而上者谓之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况 太极乎?”(《与朱元晦》)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 又昧于道器之分矣”(《答陆子静》)
3. 为学之方
陆九渊:先立其大 朱熹:格物穷理
二. 心外无理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 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 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心 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
三. 心外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