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高中历史:陆王心学
史料一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二(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出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萌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陆九渊认为“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实际上是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解读史料时,要注意看史料的出处,从史料一的出处《象山先生全集》可以看出史料一是陆九渊的观点。
“满心而发”说明了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
(2)史料二中“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以自己的内心为最高权威”“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反映了王阳明的主张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
[史料运用]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心学在寻求“理”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不同:“格物致知”和反省内心。
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主张是如何传承和发展儒学思想的。
[提示]继承了孟子的“性本善”思想,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说,完善了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第1 页共1 页。
陆王心学——精选推荐

陆九渊陆九渊⼼学相关书籍⼼学相关书籍陆王⼼学陆王⼼学⼀般指⼼学⼼学,作为儒学的⼀门学派。
最早可推溯⾃孟⼦,⽽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王阳明即此⼈)⾸度提出“⼼学”两字,并提出⼼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此⼼学开始有清晰⽽独⽴的学术脉络。
其中⼼学最著名者六⼈,据黄宗羲《明儒学案》载:“南中之名王⽒学者,阳明在时,王⼼齐、黄五岳、朱得之、戚南⽞、周道通、冯江南,其著也。
”⼼学⼼学⼼学简介⼼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命的过程,中国的圣⼈学问开始“哲学化”,⽽有新儒家的诞⽣。
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能展开的贡献。
《王阳明四句教》⽆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良知是⼼之本体,⽆善⽆恶就是没有私⼼物欲的遮蔽的⼼,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善⽆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善⽆恶;当⼈们产⽣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善⽆恶,但却⾃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切学问,修养归结到⼀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的良知去⾏动。
但是有时候⼈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格物也会误⼊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已经被私⼼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
努⼒使⾃⼰的⼼回到⽆善⽆恶的状态。
回到⽆善⽆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颗没有私⼼物欲的⼼,⼼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
靠实践,靠⾃省 ,即“知⾏合⼀”。
⼼中有天理,⽆私⼼,就好⽐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与圆。
陆王心学

判断以下材料各属于哪一思想流派?
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 心学 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理学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 心学 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 物之本也 。 理学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 理。 理学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和谐的意 识; 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 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 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 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 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 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 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 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 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 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 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 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 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 下。
内容
同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 实质 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影响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认识 天理是世界万物 心是世界万物本原, “理” 本原,先理后物,心外无物,理在心 理在物中 中 实现 内心反省 格物致知 异 “理” 存天理,灭人欲 存心去欲,知行合一 哲学 范畴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

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的辨析一、陆王心学(一)学说内容▪宇宙即我心▪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二)代表人物1.黄宗羲①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②经世务实的历史观2.顾炎武①“舍经学无理学”的哲学观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观3.王夫之①以气为本、“氤氲生化”的哲学观。
王夫之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②反对君主专制的政治观。
③“见诸行事”、经世致用的历史观。
二、程朱理学(一)学说内容▪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二)代表人物1.朱熹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例: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C.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D.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相同点1.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对儒学的发展;2.思想主张:都强版调意识(理,心)第一,物质第二,根本上认为人的意识决定物质,强调人的思维可以主宰一切,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行为,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4.地位和影响:宋明时期人类思想进步、社会变革的产物,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对人类社会演变,思维的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宋明儒学从理学到心学的发展,体现了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心学的提出,表明了儒家思想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的转变。
中国哲学史-陆王心学

2.无极与太极:
• 陆九渊认为《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写 的,他认为不应该“以无极字加于太极 之上”。他说:“《易大传》曰:易有太 极。圣人言有,今乃言无,何也?” (《与朱元晦》)
• 朱熹强调所谓“无极而太极”就是表示 “无形而有理”。他说:“周子所以谓之 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状,以为在无 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 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行乎阴阳之中,以为 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 之可言也。”(《答陆子静》)
陆王心学
第一节 陆九渊
•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 抚州金溪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他从小就聪明好思。三、四岁时就 向父亲提出“天地何所之”。这样深 邃的哲学问题。七、八岁,“举止异 凡儿,见者敬之”。他读古书,见“宇宙”两
字, 别人解说道:“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 宙。”他顿然大悟说:“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 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 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 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 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 害乎?”
——《养心莫善于寡欲》
1、道德修养的首要工夫乃是“发明本心”, 他所说的“本心”就是德性,亦即先天 的道德良知;
——《传习录》
2.心外无物: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 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 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 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 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 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 物。”
——《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天 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 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 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陆王心学(精华版)..

3.尊德性与道问学: 朱熹格物致知论中提出博学—积累—贯 通—推类的这样一条路径。朱熹认为才能感具 体的事物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并与相似事物 作比较从中找到共同的东西,这样积累起来, 通过人的思维就可以明白万物的共同之理了。 朱熹所讲的博学,一是读书,二是认识具体事 物。 陆九渊就不同了,他认为人们的体人 途径,应该是“先发明之本心,而后使之博 览”。以至于在鹅湖之会上陆九渊提出“尧舜 之前有何书可读”。陆九渊认为只要明心见性 就可以了,读书无非是衬托而已。
1、“心即理”、“心理为一”是陆九渊与 朱熹的根本区别。 2、认为朱熹对于外在于人心之“理”的论 述是“床上叠床,屋下架屋”,完全是 多余的。
二、“剥落物欲”的修养方法
“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 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所贵乎学者,为欲穷此理,尽此心也。” ——《与李宰书》
“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 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 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 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 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 害乎?” ——《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心外无理
1.心外无理: “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 ——《传习录》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 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 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道理在,恐 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 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 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 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 理?都只在此心。此即理也。” ——《传习录》
鹅湖之会上,陆九渊认为“先立乎 其大者”就是“此心”,“此心”终究 长久流传,并能发扬光大,认为朱熹的 “道心”是支离事业;朱熹则认为圣人 相传的“道统”就是“此心”,他的 “道学”就是传承这个“道统”的,认 为陆九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因曾 筑室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明 山阴人,生于余姚。28岁中进士,历 任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 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 王守仁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提出“知 行合一”观,倡导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 的统一,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 的重要性。心学 的最终完成是“致良 知”说。这对破除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强调实践有巨大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个里 程碑。阳明哲学远播海内外,不仅在我国,而且在日本、朝鲜 及东南亚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著有《王阳明全集》。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了清晰的网络。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
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心外无物” 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万物皆备于我”。
致良知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的是什么?是良知。
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即良知)是至善的,后天的不善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对于本心的污染,这种说法和道学一系的观点一样。
其二是本心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名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物欲。
人心先天是本善的,后天虽然受到污染或“放失”,但人先天之善是可以恢复的。
在象山看来,恢复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
发明本心,就是使每个个体都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成贤成圣、明德求善的自足的根据,率性而行,则无有不善。
象山有时也按照孟子的说法,把发明本心称作求其放心,其意为通过修养。
在心学家看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病症,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
儒家的伦理及其道理在圣贤留下的经典中说得真切明白,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践履。
象山把儒学的实践工夫称之为尊德性,阳明则以知行合一论之。
阳明强调知与行合一,但对于知的解释,却不同于朱熹。
他从心学的立场上给予解说。
他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
知行合一,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中国哲学 陆王心学

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
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传
习录中· 答顾东桥书》)
2012-11-10 17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
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 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传习录下》)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 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杂说》)
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
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
此。(《语录下》)
2012-11-10
6
(二)、 格物
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便是吾心,从这个基本前 提出发,他提出了一套所谓“简易”的修养方法。 他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 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所贵乎学者,为欲穷 此理,尽此心也。”
(一)、心外无理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 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 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上》)
2012-11-10 9
陆九渊不赞成朱熹所讲形上、形下的区别。
他说:“《大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又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已是形而上者, 况太极乎?”(《与朱元晦》)
朱熹指责陆九渊不懂“道器”的区别,“直
以阴阳为形而上者,则又昧于道器之分矣” (《答陆子静》)
2012-11-10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
主要涉及的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心学思想体系。
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体系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三大命题。
第一,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董平认为,“心即理”是象山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其所以异于朱熹的关键所在,对它的理解直接到关于象山哲学的整体把握。
“心即理”是一个关于本体的实在论命题,同时也是象山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点。
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万物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的本身实存。
无限阔大的宇宙万物的一体化是以人的主体精神为运行轴心的,因此人的存在就在哲学上被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董平:《象山“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就是他的本心论。
在此命题中,陆九渊是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一的‘心’本体”(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9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的“天理”来取代客观的“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之一(同上,293页)。
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
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
“作为本体,心不同于纯粹的理性形式,亦非单一的个体之意,其内在特点表现为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而心体在践履过程中的外化与对象化(人伦秩序的建立),则通过本体的外在展现而使之取得了某种现实性的品格”(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85页)。
陈来指出,“在陆象山和王阳明,理并不是对象,理是主体自身的一个规定,所以心即是理”(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43页)。
第二,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吴雁南认为,“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主题或核心,具有以道德论取代本体论、认识论的倾向。
虽然“致良知”充满着内在的矛盾,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具有巨大的意义:“突出了人的地位与主观能动作用,以一己之良知作为天地万物的唯一真理,致良知于日用事事物物之间,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唯吾自足等思想主张,无疑是对束缚人们身心的程朱、封建教条、精神权威的一个很大冲击,从而启发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潮流的逐渐兴起”(吴雁南:《简论王阳明“致良知”说的特点和意义》,《贵州文史丛刊》,1995年第4期)。
刘宗贤指出,王阳明的良知具有人的道德理性、人的本质存在与心的虚灵明觉三重意义。
“这是心的主要活动机能。
这三方面构成良知的基本特征,而成为一种具有本体意义的实践道德主体”;“致良知”是本体工夫。
良知与致良知构成了“心即理”说在道德论、人性论方面的展开(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333页)。
陈来提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晚年论学的宗旨,是阳明哲学发展的最后的形态,对整个中晚明哲学思潮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
杨国荣则认为,尽管明确的以良知与致良知概括其学说是相对后起之事,但从心体的重建到意义世界的形成,从天然之际到人我之间,良知与致良知说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内在之维。
良知与致良知说的基本思想是王阳明心学中一以贯之的观念:“它既渗入于心体,又融合于德性;既体现于意义世界,又引申于人我之间”。
本体与工夫之辨,是良知与致良知说的进一步展开,它“使心学的论旨得到更为深入的展示”(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163页)。
蒙培元认为,“阳明的良知说,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达到了儒家主体哲学的高峰。
但是这主体既不能理解为主客对立意义上的认识主体,也不能理解为‘本体即实体’意义上的主体,只能理解为‘天人合一’论的德性主体或生命主体。
作为生命主体,良知与有一种息息相关的有机联系”(蒙培元:《良知与自然》,《哲学研究》,1998年第3期)。
第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张家成、李班认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为了反对空谈,强调了在习行中、修养的重要性。
然而必须指出,“王阳明的‘行’字还不等于我们今天的实践”(张家成、李班:《论宋明理学的修养》,《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
刘宗贤认为,“知行合一”是王阳明以“心即理”为基础而提出的,但“它已不仅限于人性论、道德论的内容,而是着重于‘心即理’在认识论方面的阐发,从而把‘致良知’思想推进到认识论范围了”(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312页)。
杨国荣认为,知行合一之说可以视为致良知说的逻辑展开,而在展开致良知说的同时,知行学说也形成了它特有的问题域。
“在知行之辨上,王阳明既把知行关系理解为一个过程,又以思辨的方式说二者的合一。
过程论的规定与思辨的推绎并存于同一体系,使其知行学说呈现为颇为复杂的形式。
过程论的规定包含着时间之维,并相应地表现为形而上之超验进路的拒斥,思辨的推绎则关联着本体的先天预设,二者从不同侧面将良知(先天本体)与致良知(后天工夫)说进一步具体化了”(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211页)。
陈来指出,“知行合一”与“心即理”说所强调的不同,“心即理”强调内在意向的道德性是善的本质,“知行合一”说则强调意向的道德性必须通过实践把自己真正实现为现实的道德性。
“在知行合一的立场上,善的动机只是完成善的开始,并不是善的完成”(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117页)。
关于心学的比较研究。
心学的比较研究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与程朱理学的比较,二是心学内部的比较,三是与外国哲学的比较。
第一,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认为,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分歧直接渊源于二程。
来可泓指出,南宋乾道、淳熙年间开始的理学内部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的分歧,实源于程颢、程颐对理的认识的细微差异。
这些差异被朱陆所察觉、所扩充、所利用。
正本清源,我们有理由认为程颢是心学派的宗师,程颐则是理学派的宗师。
他们兄弟二人分别开创了理学内部两大派的先河。
他认为,“既然理学称之为‘程朱理学’,而心学则应称之为‘程陆王心学’更为符合实际”(来可泓:《宋代理学与心学分歧探源》,《天中学刊》,1995年第4期)。
蔡方鹿认为,二程哲学有同有异,正是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构成了对陆王心学的深刻影响,陆王心学是“对二程思想的扬弃与发展”(蔡方鹿:《二程哲学的异同变化及其对陆王心学的影响》,《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解光宇认为,理学与心学在对理的内容理解上并无不同,他们的分歧在对理的存在形式的理解上,其他分歧都是由此而引发的。
“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存在,陆九渊认为理存在于心,心即理;朱熹认为,由于理是客观存在的,必须通过格物才能致知,先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简约,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才能产生飞跃;陆九渊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必须发明本心,才能先立其大,才能心明如镜,即提倡‘顿悟’”(解光宇:《鹅湖之会:心学与理学的分野》,《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杨国荣指出,宋明时期的广义的理学把认识界限、道德实践、终极关怀以及人的存在与本质诸问题化约为“如何成圣”(达到圣人之境)一个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关于心性的辨析。
程朱一系以性为体,性又与理合而为一;与性体的建构相应的则是以性说心、化心为性;由此建立的,是一套以性体为第一原理的形而上学。
与性体至上的形而上学系统相对,陆九渊将心提到突出地位,并以此为第一原理。
在朱熹与陆九渊思考的基础之上,王阳明的思维所向在于心体的重建。
“这里的重建,既意味着上接原始儒学的历史源头,亦表现为扬弃性体的超验性与超越心的个体之维。
以心即理为内在规定,心体成为第一原理”(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2-3页)。
张立文认为,正统的程朱理学与新兴的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冲突的实质在于天理与人情之争(张立文:《论“大礼仪”与朱熹王阳明思想的冲突》,《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999年第2期)。
第二,心学内部的比较研究。
杨国荣指出,陆九渊的心与王阳明的心体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似乎又并不完全相同。
陆九渊对心的理解存在着二重性。
一方面,陆九渊一再将心界定为个体之心,突出心的个体性规定,但对心的经验内容却较少作具体规定;另一方面,陆九渊又反复强调心的普遍性品格,心呈现为一种超时空的存在并与普遍之理重合,从而架空了其个体性的品格。
“当陆九渊将心与耳目等感官并提,并称其为‘我之心’时,心似乎与特定的感性存在处于同一序列;而当心被界定为时间上永恒、空间上无界的存在时,它又获得了超验的品格。
对心体的以上二重规定,使陆九渊很难摆脱内在的紧张”。
相形之下,王阳明把心体理解为先天形式与经验内容、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使“心体既以理为本及形式结构(心之条理),又与身相联系而内含着感性之维”(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76-77 页)。
方国根认为,陆王的主流心学与湛若水的支流心学的思考有不尽相同之处。
与王阳明以“致良知”为宗旨不同,湛若水倡导“随处体认天理”说。
“他重视‘气’的范畴,主张‘心具于形气’,与‘心体物不遗’的观点是一致的”,“与王阳明心学‘是内非外’的倾向迥然有异”;“他从合一的角度论证‘心理一体’,主张心之本体即天理,对陆九渊‘心皆具是理’说提出疑义,指出‘具’字是把心理分二,没有坚持心与理合一的立场”(方国根:《湛若水心学思想的特色——兼论湛若水与陈献章、王阳明心学的异同》,《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第三,陆王心学与外国哲学比较研究。
王志成从良知的内容、功能与归宿三个层面对王阳明和圣保禄的良知学说作了尝试性的比较、探讨,他认为阳明的良知是心存善念,保禄的良知是信主爱人;良知的是非判断功能扎根于良知的内容,而人的成圣与称义也有赖于良知的流溢与发扬(王志成:《试论王阳明和圣保禄的良知学说》,《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
李甦平从心学的根据、范畴与价值三方面对王阳明与石田梅岩的心学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它们虽都是心学,具有心学的共性。
又因为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有异,这就决定了它们在心学体系建构、心学范畴理解诸方面的相异性(李甦平:《中日心学比较——王阳明与石田梅岩思想比较》,《哲学史》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