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原文:作者: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注释: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陵川县南的海洋山,长1752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所以说是湘江北去。
寒秋:就是深秋、晚秋。
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山。
南北长约11里,东西最宽处约一里。
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指此。
自唐代以来,就是游览胜地。
以上三句是说:在寒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目送着湘江水北流。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是1925年秋末, 33岁的毛泽东离开故乡 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 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 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 战斗生活,不禁心潮起 伏,写下这首动人诗篇。
解题:
《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题。
关 于 词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 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谁主沉浮?→ 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
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 题。
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 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 若不同,则请 上下阕构成一个大的设问。
下阕:
②下阕写了些什么?
明确: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 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③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上阕为景,下阕为情,借景抒 情,景情合一。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 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 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 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 来主宰这个世界。
鱼翔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小结: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红绿辉 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 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 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 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
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
“竞”字突出了万物都奋发自强、蓬勃发展 的生机;“都自由“则只显示了一种状态, 不能体现这种竞争性。
看万山红遍, 自 秋 层林尽染; 然 色 漫江碧透, 景 绚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物丽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大概是离长沙时所作。
原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
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和译文(翻译)
导读: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925年
【译诗】
我独自面临苍茫的深秋,
看湘江向北逝去,
在橘子洲一隅,
群山已是火红的色彩,
那是层层叠叠的枫树林染红的呀;江水已全面碧绿,
大船争相畅游。
雄鹰振翅于高天,
鱼群在水中滑行,
天地万物都在深秋竞赛着自由。
广大无垠的天地呀,
请你告诉我,谁能主宰你的命运?我曾经与朋友们结伴游历于此,内心忆起多少不屈而非凡的岁月。
那时正当青春少年,
身心蓬勃向上,
我们一群书生的英俊神气,
姿意刚健,正派大方。
品评祖国河山,勾画宏伟蓝图,
用的全是慷慨热烈的言辞,
那独霸万户的地主弃之若粪土。
记得吗?朋友们,
我们曾奋勇地游到江心,
我们击出的波浪阻止了飞驶的船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长沙注释及赏析(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
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
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
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沁园春长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沁园春·长沙现代: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鉴赏历史角度在中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和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
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特别是本词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注音版-译文)

沁园春·长沙原文(含拼音)——【作者】毛泽东qìn yuán chūn chánɡ shā沁园春长沙dúl ìhán qiūxi ānɡ jiānɡběi qùj úzǐ zhōu tóu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kàn wàn shān h ónɡbiàn cénɡ l ín j ìn r ǎn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màn jiānɡb ìt òu bǎiɡězhēnɡli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yīnɡ j īchánɡk ōnɡyúxi ánɡqiǎn d ǐwàn l èishu ānɡti ān j ìnɡz ì yóu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hànɡ li áo kuòwèn cānɡ mánɡ dà dì shuí zhǔch én f 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xi él áib ǎi l ǚ cénɡy óu yìw ǎnɡx ī zhēnɡr ónɡsuìyuèchóu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qi àt ónɡxuéshào ni án f ēnɡ huázh ènɡ mào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shūsh ēnɡy ìq ìhuī chìf ānɡqi 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主席手迹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 长调。例如《如梦令》(李清照) 是小令;《临江仙》(杨慎)是中 调;《沁园春》是长调。 4、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豪 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 豪情壮志,如苏轼、辛弃疾。婉 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 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 腻,如柳永、李清照。
•
在这样峥嵘的岁月中,作者笔下的 “百侣”指哪些人?这些人有什么特 点?
• 恰,正,方——极写出了他们的年华之美 • 茂,遒——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 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宇宙的高度, 抒发了革命的壮志豪情,营造了一个人恢 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
பைடு நூலகம்
诗人面对这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 江秋景图,即景抒情, “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向天发问,提出了苍茫大地 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思虑和由眼前之 景引发的感慨之词。一种胸怀壮志的底气。
•
•
毛泽东同志在1911—1925年,曾数度在 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 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 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 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万山——山势之绵延 层林——树木之深茂 漫江——河水之充盈 百舸——船只之众多 长空——秋空之开阔 浅底——江水之明澈 景物:突出了秋天的概貌:壮阔、深广、 明丽。
• 红遍、尽染、碧透 • 色彩,写出了秋的绚丽沉重。
争、击、翔 力量:秋的强健自由
作者通过景物,色彩,力量感。使整幅 画面凝重浓烈,充满了力的搏击度。雄丽 的大自然猛烈的叩击诗人的心胸。
交代了人物、时间和地点。
“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 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 “立”,既又站立之意,又有“挺立”“肃 立”,甚至有“耸立”“屹立”之意。 “寒秋”说明已是深秋;
开篇三句,一位卓然不群,勇于承担 革命重任的词人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有着不同的感受:
课文中,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笔下 的秋,你认为是哪一个?
竞
不仅写出了秋天的神韵,秋是生机勃勃的, 有着强健有力地精神状态与生命状态。
毛泽东营造的意境与文人悲秋诗词 明显不同,原因是什么?
• 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 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 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 • • 除了感受到作者笔下的壮丽的湘江秋 景图,我们还读出了些什么?
毛泽东(1925)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是 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 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注音: 舸 gě o 茂 mà
ng 携 xié 怅 chà 遒 qiú 遏 è
u 稠 chó
鉴赏课文
上阕 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洲头。
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你 读到了什么?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 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刘禹锡《秋词》
感悟作者笔下的秋
• 作者笔下,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又 是怎样去为我们展现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