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1-6 何谓“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经济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国民经济循环中具备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经济流量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金融等流量。

人们运用既有的存量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就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流量;而流量运动的结果又会使原有的资源存量发生变化。

没有存量,流量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无用之物。

因此,国民经济循环在数量上表现为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必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国民经济五大核算:1. 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GDP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2. 投入产出核算——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的关联;3. 资金流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4. 资产负债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反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5. 国际收支核算——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的系统归纳的结果,具体分为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他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14 何谓“常住经济单位”,在常住单位的定义中,“经济领土”及“经济利益中心”的基本规定是什么,有何作用,“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

其中明确了两个基本规定:1.“经济领土”是在通常的地离疆土或政治领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同事又要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

2. 必须在该经济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即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并在当地长期从事某种经济活动。

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40页]

国民经济学课后题答案[40页]

《国民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什么是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是如何演进的?在中国,国民经济是一个较为成熟并广泛普及的经济学概念。

结合不同出处的释义,对国民经济的解释可认为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行各业构成的各个经济部门的总和。

中国的国民经济学是较为年轻且颇具特色的学科,新中国成立、经济转型、体制转轨都对国民经济学的孕育产生了深远的本土化影响。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提出通过国家的力量,如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这体现了国民经济管理思想。

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江苏分会所编的《国民经济建设》一书被视为“国民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院校紧随国家战略和管理理念,设立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统计专业,同时着手相关教材编纂。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研究室,钟契夫教授编纂出版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是反映该学科特征的最早教材。

此时的国民经济学便已体现了本土化的鲜明特点。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国民经济的研究重点也从计划转轨到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国民经济的战略规划、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经济体制转变的影响下,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更名为国民经济管理,1982年初,12所高等院校的学者编著了国内第一本该专业教材,《国民经济管理概论》。

1986年,厦门大学钱伯海教授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开国民经济学先河,最早提出“国民经济学”概念,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市场经济确立后,1997年国家教育部高教专业目录中首次提到国民经济学,此后国民经济学呈现多样化发展势头,但对国民经济学的理解普遍都包括了“运行”和“管理”两个方向。

直至201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著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将国民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国民经济系统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

主要进行国民经济战略与规划、体制改革、政策设计、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国民经济监测预警与综合评价、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及微观规制等方面的研究。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与课后复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与课后复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笔记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意义一、统计的涵义1、统计的三种涵义一是指统计活动,也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机关、单位,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二是指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三是指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2. 上述三种涵义的相互关系:是密切联系着的,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提供的,是统计活动的成果;统计学是从统计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关于正确进行统计活动,更好发挥统计作用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对统计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见,统计活动是基础,是源.没有统计活动,统计就无法提出;没有统计活动,缺少这个实践基础,统计科学也就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二、统计的特点:数量性(基本特点),没有数量就没有统计,统计反映的不是抽象的纯数量,而是具体的,密切联系事物质的量.总体性:是指统计是从整体上反映和分析事物数量特征,而不是着眼于个别事物,因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只有从整体上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三、统计的作用第一:从宏观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第二: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管理与决策的依据.第三: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第四: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第二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1.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统计学至今只有300多年的历史。

一般认为,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以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二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一、政治算术一社会经济统计1.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1623-1687年)和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1620-1674年)。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修订杨灿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修订杨灿

国民经济统计学核算教材课后答案修订杨灿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国民经济核算教程第1章导论【思考题解答】1-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解答:国民经济是一个规模庞大、层次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

在这一大系统中,职能各异、数不胜数的经济主体运用各种经济资源、遵循一定的社会分工规则,从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条件的经济活动,形成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

从分析的角度,可将“国民经济”这一概念理解为互有联系的两个方面。

首先,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团组织、民间机构和住户,以及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等等。

在分析上,需要将有关经济单位(通常是其中的常住单位)依据一定的功能特征适当分类,形成不同的国民经济部门。

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其次,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生产经营、市场交易、收入分配、消费支出、资金融通及资本积累,等等,这些活动彼此衔接、相互影响、不断循环,就形成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宏观经济运行过程。

但是,国民经济又并非上述各单位、各部门与各环节、各要素的简单总和。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所有这些方面总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紧密联系的。

研究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状况,就是要考察各单位、各部门所从事的各种经济活动,考察这些经济活动的条件、过程、结果和影响,考察国民经济各环节、各部门以及本国与国外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

1-2试简要说明国民经济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基本过程。

解答:一般而言,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起于产品(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抵于产品的使用(消费、消耗或投资等使用),周而复始;商品流通和收入分配则介于生产和使用环节之间,成为连接两端的中间环节。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本后习题答案

自考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课本后习题答案
=150
Me=(150+150)/2=150
=(125*8+175*10+225*4+275*2)/24
=175
M0=150+(10-8)/(10-8+10-4)*(200-150)=162.5
M0=200-(10-4)/(10-8+10-4)*(200-150)=162.5
公式见P82简单平方法下的公式:
工资总额的点估计=N* =56*1500=840000
月平均工资点估计值为560元
560-9.18=550.82
560+9.18=569.18
平均工资范围(550.82,569.18)
- =520-580=-60
-60+0=-60
100%*89.66%=89.66%
第六章抽样推断
P199
NO.8
∑Xf=28000, N=1500, n=50, t=2
=∑Xf/∑f=28000/50=560
S =∑(X- ) *f/∑f=52640/50=1052.8
μ = =4.59
∆x=t*μ =5*4.59=9.18
∑q1p0-∑q0p0=418000-365000=53000
由于产量增加了14.52%,使总产值增加53000元
Kp甲=p1/p0=41/40=102.5%
Kp乙=p1/p0=58/55=105.45%
=∑q1p1/∑q1p0=(41*5500+58*3600)/(5500*40+3600*55)=434300/418000=103.9%
=∑X1f1/∑f1=52000/100=520
=∑X0f0/∑f0=29000/50=580
=∑X0f1/∑f1=52000/100=520

国民经济统计学绪论习题与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绪论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SNA将整个国内机构部门划分为几类?A.3类B.4类C.5类D.6类正确答案:C2、基本价格是生产者就其生产的每单位货物或服务产出从购买者那里获得的、扣除了生产或销售时应付的()、再加上所获得的补贴后的金额。

A.进口税B.产品税C.增值税D.营业税正确答案:B3、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就其生产的每单位货物或服务产出从购买者那里获得的、扣除了向购买者开列的所有()或类似可抵扣税后的金额。

A.进口税B.产品税C.增值税D.营业税正确答案:C4、北京大学属于SNA中的()A.非金融公司部门B.金融公司部门C.一般政府部门D.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正确答案:C5、中国人民银行属于SNA中的()。

A.非金融公司部门B.金融公司部门C.一般政府部门D.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正确答案:B二、多选题1、以下属于国民经济统计学外生发展的有()A.为经济问题的科学实证而评判现有统计方法,对其缺陷的质疑、发现和改进B.对某统计方法采用所需条件的分析,如对数据的要求、对方法所含假设前提的分析或假设条件放宽后对数据分析结论的影响C.科学分析所得数据以期得出正确结论的研究D.信息社会中统计数据的选择使用以及数据的再开发正确答案:A、B、C、D2、市场价格的形式包括()A.基本价格B.生产者价格C.销售者价格D.购买者价格正确答案:A、B、D3、在SNA中,生产单位的活动可以分为()A.直接活动B.主要活动C.次要活动D.辅助活动正确答案:B、C、D4、国民经济统计学中平衡关系的表述方式包括()A.等式法B.单式平衡表C.账户式平衡表D.矩阵式平衡表正确答案:A、B、C、D5、账户式平衡表可以体现的平衡关系有()A.平衡表内的平衡关系B.账户体系间的平衡关系C.不同部门间账户的平衡关系D.不同国家间账户的平衡关系正确答案:A、B、C6、下列平衡表中有平衡项的是()A.单式平衡表B.生产账户C.收入分配账户D.资本账户正确答案:B、C、D7、在矩阵式平衡表中,横行方向代表()A.流入B.流出C.来源D.使用正确答案:B、D三、判断题1、产出估价通常使用基本价格或生产者价格,而中间消耗估价通常使用购买者价格。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1-6 何谓“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经济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国民经济循环中具备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经济流量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金融等流量。

人们运用既有的存量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就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流量;而流量运动的结果又会使原有的资源存量发生变化。

没有存量,流量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无用之物。

因此,国民经济循环在数量上表现为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必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国民经济五大核算: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GDP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2.投入产出核算——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的关联;3.资金流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4.资产负债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反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5.国际收支核算——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的系统归纳的结果,具体分为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他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14 何谓“常住经济单位”?在常住单位的定义中,“经济领土”及“经济利益中心”的基本规定是什么?有何作用?“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

其中明确了两个基本规定:1.“经济领土”是在通常的地离疆土或政治领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同事又要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

2. 必须在该经济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即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并在当地长期从事某种经济活动。

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属性”具体取决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界定。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标准答案-杨灿-第二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标准答案-杨灿-第二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答案-杨灿-第二版————————————————————————————————作者:————————————————————————————————日期:3-16(1)NDP=GDP-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亿元)(2)GN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940+1.2=941.2(亿元)(3)NNI=GNI-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亿元)或=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882+1.2=883.2(亿元)(4)GND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0+1.2+0.5=941.7(亿元)或=GNI+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1.2+0.5=941.7(亿元)(5)NNDI=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882+1.2+0.5=883.7(亿元)或=GNDI-固定资本消耗=941.7-58=883.7(亿元)3-17总营业盈余=增加值-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出=980+28-417-(102-3.5)-63=429.5 或=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余额+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29.5-6-4-65.8=353.74-15投入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小计产出部门农业70.2 174.4 149.3 132.4 526.3 673.7 1200 轻工业 2 451 26.3 92.5 571.8 988.2 1560 重工业31.3 217.8 876.2 237.4 1362.7 677.3 2040 其他31.3 251.2 270.7 184.7 737.9 462.1 1200 小计134.8 1094.4 1322.5 647 3198.7 2801.3 6000增加值1065.2 465.6 717.5 553 2801.3 总投入1200 1560 2040 1200 6000A= 0.06 0.11 0.07 0.11 0.00 0.29 0.01 0.08 0.03 0.14 0.43 0.20 0.03 0.16 0.13 0.154-16投入部门最终产品总产出1 2 3 4产出部门1 60 120 10 15 395 6002 78 360 70 45 647 12003 18 12 6 15 149 2004 30 60 16 30 164 300增加值414 648 98 195 总投入600 1200 200 3005-171 借:其他投资360贷:货物出口3602 借:货物进口7200贷:其他投资72003 借:经常转移16贷:货物出口164 借:货物进口120贷:储备资产1205 借:服务进口 5贷:其他资产 56 借:服务进口24贷:其他资产247 借:储备资产30贷:服务出口308 借:储备资产50贷:经常转移509 借:其他资产60贷:服务出口6010 借:货物进口3000贷:直接投资300011 借:其他投资50贷:货物出口5012 借:其他投资200贷:证券投资20013 借:储备储备60贷:其他投资60需要说明的问题:(7)和(8)国内收入的30万美元和50万美元并没有明确说明作为外汇储备,一般不作为外汇储备处理,而应计入其他投资里的其他金融资产(存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