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上大学得花多少钱?七品官10年的全部工资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二、魏晋南北朝
曹魏时发放粟米为俸禄。至西晋实行占田制,按官品各地分别授予职田和谷帛,授田标准为:一品50顷(每顷100亩),二品45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至九品10顷,各食其租。此外,《晋书》中记载禄秩有:
1)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食奉日五斛。太康二年,又给绢,春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元康元年,给菜田十顷,田驺十人,立夏后不及田者,食奉一年。
5)左右尚书仆射,食奉月四十五斛。南朝宋、齐大致与晋略同。梁天监时,定一品秩万石,二、三品秩中二千石,四、五品秩二千石。但所给钱谷却任意。陈时稍敛。
北魏初期官吏无俸禄,任其搜刮。至孝文帝改革,始行俸禄,从每户征调帛3匹、谷2石9斗作为百官俸禄,地方长官按户给俸,多少不一。实行均田制后,地方守宰授给公田食租,刺史15顷,太守10顷,县令、郡丞6顷。
唐时俸禄分土地、实物和货币三种。其中土地分永业田和职分田。永业田按爵、勋、品级授给,不收回,可传子孙,亲王10000亩,正一品6000亩,从一品与郡王5000亩,正二品与国公4000亩,从二品与郡公3500亩,县公与正三品2500亩,从三品2000亩,正四品与侯1400亩,从四品与伯1000亩,正五品与子800亩,从五品与男500亩,六、七品250亩,八、九品200亩。(以上均为职事官,勋官为60-3000亩不等。)职分田则为在职时可享用其租,作为俸禄一部分,按品级给,一品12顷(1200亩),二品10顷,三品9顷,四品7顷,五品6顷,六品4顷,七品3顷50亩,8品2顷50亩,9品2顷。实物方式的俸禄为唐初所定:京官正一品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二品500石,从二品460石,正三品400石,从三品360石,正四品300石,从四品260石,正五品200石,从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从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从七品70石,正八品67石,从八品62石,正九品57石,从九品52石。中间经过变化,到开元年间合为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各品级给付额度是: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作者:神农氏(以萬曆年間為準)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都督左右宗人從一品(月俸七十二石)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書左右都御使都督儉事正留守都指揮使襲封衍行公從二品(月俸四十八石)布政使都指揮同知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太子賓客侍郎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使指揮事從三品(月俸二十六石)光祿寺卿太僕寺卿行太僕寺卿苑馬寺卿參政都轉運鹽使留守司指揮同知宣慰使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僉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僕少卿少詹事鴻臚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僕寺少卿苑馬寺少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司同知提督四夷館少卿從四品(月俸二十石)國子監祭酒布政司參議鹽運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撫司宣撫正五品(月俸十六石)華蓋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春坊大學士翰林院學士庶子通政司參議大理寺丞尚寶寺卿光祿寺少卿六部郎中欽天監正太醫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經歷上林院監正按察使僉事府同知王府長史儀衛正千戶宣撫使同知從五品(月俸十四石)侍讀侍講學士諭德洗馬尚寶少卿鴻臚少卿部員外郎五府經歷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衛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宣撫司副使安撫使安撫正六品(月俸十石)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讀侍講司業太常寺丞尚寶司丞太僕寺丞行太僕寺丞主事太醫院判都督院經歷京縣知縣府通判上林苑監副欽天監副五官正兵馬指揮留守司經歷都司經歷斷事百戶典仗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司副詔討宣撫儉事安撫同知善世正從六品(月俸八石)贊善司直郎修撰光祿寺丞光祿寺署正鴻臚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布政司理問鹽運同判官州同知鹽課司提舉市舶司提舉河梁副提舉安撫司副使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都給事中監察御使編修大理寺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經歷太常寺傅士大常寺典簿兵馬副指揮營膳司所正京縣丞府推官知縣按察司經歷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斷事審理安撫司儉事蠻夷長官從七品(月俸七石)翰林院檢討左右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寺典簿光祿寺署丞詹事府主薄詹事府主簿京府經歷靈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鹽課司副提舉布政司都事副理問鹽運司經歷衛經歷宣慰經歷招討司經歷蠻夷副長官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國子監丞五經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京主簿保章正御醫協律郎典牧所提領營繕司所副衛知事府經歷縣丞煎鹽司提舉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簿正王府典寶正王府奉祀正王府良醫正王府典膳正講經大通關寶鈔,龍江司提舉至靈元府崇真宮靈官從八品(月俸六石)清紀郎翰林院典藉國子監助教國子監典簿國子監博士光祿彔事光祿監事鴻臚寺主簿京府知事運司知事挈壼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副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寶副王府良醫副宣慰司經歷神樂觀知觀崇真宮副靈官左右覺義左右玄義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校書侍書國子監學正部檢校鴻臚寺署丞五官監候五官司歷營繕所丞府知事龍江寶鈔副提舉縣主簿長史司主簿長史司典儀正長史司典樂牧監正茶馬大使贊禮郎奉鑾知事宣撫知事安撫知事顏料局大使皮作局大使鞍轡局大使寶源局大使織染所大使承運庫大使寶鈔廣惠大使廣積庫大使贓罰庫大使京府織染局大使十字庫大使典牧所大使會同館大使文思院大使雜造局大使從九品(月俸五石)待詔司諫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彔事司務學彔典籍鳴贊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牧監副圉長大醫院吏目提舉司吏目鹽課司吏目州所吏目副教授染造大使織染局大使府倉大使司庫司大使司獄副使巡檢副使茶馬副使教坊司韶舞司樂按察司檢校府照磨宣撫司照磨典儀副教授草場大使軍儲大使御馬大使都督府大使門倉大使軍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會同館副使文思院副使伴讀顏料局副使承運庫副使寶鈔廣惠副使廣積庫副使贓罰庫副使十字庫副使廣盈庫大使太倉銀庫大使大僕寺大使京府庫大使都稅大使宣課大使柴炭司大使京府織染局副使皮作局副使鞍轡局副使寶源局副使織染所副使正術正科都綱都紀太常寺同樂都司、運司、府學、京衛、宣撫、宣慰司學教授司牲司大使雜造局副使節慎庫大使營膳所丞未入流(月俸三石)官員夫人的稱號公:某國夫人侯:某侯夫人伯:某伯夫人一品官:一品夫人二品官:夫人三品官:淑人四品官:恭人五品官:宜人六品官:安人七品官:孺人。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繁荣和富裕的时期。
在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官员工资、农民收入、商人利润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官员工资在明代,官员工资主要由俸禄和重臣补助组成。
俸禄是官员的基本工资,而重臣补助则是对官员工资的额外奖赏。
官员的俸禄按照职位等级划分,级别越高,俸禄越高。
根据史书记载,明代初期,一位三公官员的俸禄大约为80两白银,而到了明代中期,这一数额增加到了200两白银。
此外,官员还可以通过诰命、馈赠等形式获得其他收入。
诰命是皇帝颁发的对官员的额外奖赏,例如升官或派往其他地方工作;馈赠则是皇帝或重臣赠送给官员的财物。
这些额外收入使得官员的工资有了更大的差异性,差别主要由官员的职位以及表现来决定。
农民收入农民是明代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和生产者,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田的耕作。
农民的收入来源多样,除了农田种植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外,还有渔业、手工业和丝织业等。
按照当时的规定,农民需要将一部分农产品交给地方政府作为税收,这被称为田租。
然而,明代的田租制度相对较为宽松,农民可保留的农产品仍然相对较多。
据记载,明代农民可保留的农产品约占产量的三分之一至一半左右,这也为农民提供了相对高的收入。
此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其他经济活动来增加收入。
例如,他们可以进行渔业活动,捕捞鱼类作为额外的收入来源。
同时,农民还可以从事手工业和丝织业等副业,通过出售手工制品和丝织品来增加收入。
这样的副业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商人利润明代是中国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商人的利润也相应增加。
商人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商品交易和商业投资。
他们可以通过贸易活动,从商品的买卖差价中获利。
同时,商人还可以将资本用于商业投资,例如在矿产开采、航海贸易以及工坊经营等方面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明代的商业发展使得许多商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并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

明朝官吏俸禄标准、俸钞折色及其影响达志磊(河西学院历史系08.1 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明朝建立了一套严格而规整的官僚等级体制,并建立了一套适应封建统治的官吏俸禄标准。
本文叙述了明朝官吏俸禄标准,以及在明朝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俸钞折色,以及官吏俸禄、折色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明朝俸禄影响明朝以前,历代王朝的官员俸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接发放钱、钞等货币和粮食、布帛等实物;另一部分则是耕地,即政府将自己拥有的公田授予官员作为职田,职田收入成为官员俸禄的重要补充。
一、明朝官吏的俸禄标准的产生明朝建国前,由于戎马倥偬,统一的财政体系和俸禄制度未及建立,朱元璋沿用元朝的职田制度,“文吏悉授职田,佃收其租代禄焉”。
[1]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便把整顿俸禄制度提上议事日程,于洪武四年(1371)正月命中书省和户部制定了文武百官岁禄标准,其数额是:正一品900石,从一品750石;正二品600石,从二品500石;正三品400石,从三品300石;正四品270石,从四品240石;正五品180石,从五品160石;正六品100石,从六品90石;正七品80石,从七品75石;正八品70石,从八品65石;正九品60石,从九品50石。
[2]俸禄标准是按年薪确定的,实际上支付则是“验数月支”,以满足官员们的日常用度。
《明史》记载:“百官之俸,自洪武初,定丞相,御史大夫以下俸数,刻石官署,取给于江南官田”。
[3]由此可见,在制定了正式俸禄标准后,朱元璋仍多有赐田之举,不过赏赐对象都是立有汗马功劳的开国勋臣,并不包括一般官员,而且赏赐数额也由皇帝随意确定,并无固定的制度规范。
到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曾一度扩大赐田范围,“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禄之数,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衙官七百六十人,凡田四千六百八十顷九十三亩,岁入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
[4]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朱元璋命令重新核定文武官员岁禄之制时,官员的法定俸禄只包括米、钞两项,[5]而根本未提到赐田收入,很可能是在此次调整岁禄时将职田收回,从此“官仰俸薪,别无给赐”成为明代俸禄制度的特色。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我国官员俸禄制度的正规化始于汉代,而在此之前的秦朝,官员们是依靠食邑的收入和非常规性的赏赐来养家糊口的。
至于说待遇高低,这个只能平均比较,因为品级不同,俸禄差异会很大。
但从总体上来看,唐宋两朝的官员工资待遇较好,尤其是唐朝玄宗时期和宋朝仁宗开始及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各代,都比较好。
而相对最低的就要数明朝了,以至于后人在修《明史》时竟得出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清朝虽然在正式工资上向明代看齐,但各级各类补贴非常多,所以至少要在明朝之上。
下面乐奀就和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汉朝:建立了实物和钱币兼具支付的俸禄制度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粮食计量。
到了汉代,以“秩”作为官员官阶等级,以“禄”作为官员的报酬标准,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十斗为一斛,一斗为1斤),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
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
实际上西汉时大多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汉武帝时的州只是设立的监察区,没有实际的权力,其州刺史仅为六百石。
后来,州郡升格了,其州刺史和郡太守成为真两千石。
东汉后期刺史升格为牧,牧是一州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
而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中二千石月钱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而中郎(皇帝侍卫和随从)秩为比六百石(月60斛),侍郎(宫廷近侍)比四百石(月45斛),郎中(护卫、陪从)比三百石(月37斛)。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
而一般的小吏最低为百石,月钱800,米4.8斛。
历史丨明朝官员工资解密:国家总理级一品官年薪收入32万

历史丨明朝官员工资解密:国家总理级一品官年薪收入32万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经感叹“自古百官俸禄之薄,未有如此者”。
顾炎武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后世几乎所有研究明史的人都有类似的观点:明代官员很穷,贪污是低薪制导致的,穷是“当贪官的理由”。
事实上,明代的俸禄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定下来的,后来成为有明一代的定例。
朱元璋在制定工资标准的时候,难道会不给他手下的官员基本的生活费?这既不合情理,显然也不可能。
而且朱元璋也认为,他给官员的工资是够他们养家糊口的,甚至可以算是优厚的。
这就产生了历史的吊诡:一边是官吏们喊工资低;而另一边朱元璋则说工资已经够高了,你们若再贪污,到时候杀头抄家可别怪我狠。
那么,明朝的工资标准真的很低吗,较量两方谁的说法更可信呢?先看朱元璋的理由。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朱元璋颁布了一份反腐教材,叫做《醒贪简要录》。
这份教材详细记载了朱元璋制定官吏工资标准的理论依据。
明代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
明代的一石米大约是现在的155市斤,按现在一斤米值2元钱算,年薪大概是32万元。
在明代,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副总理一级,一个大国总理,年薪32万元不能算高。
但是,《醒贪简要录》的算法却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觉到这份工资其实并不低:米来自稻谷,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
而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则需要用田873亩。
种田需要耕牛,按一头牛耕地50亩计算,需用牛17头。
田间劳作方面的人力花费,按一个人种田15亩计算,需要57个人耕种。
收割之后,农夫挑一担未脱粒的稻禾只能出4斗稻谷,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
如果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再回去挑也要走一里路,来回就是2里,这样算下来为了挑担就得走13100里。
因此,正一品官员俸禄每月87石米看起来似乎不多,但为了这份俸禄,老百姓却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
光是挑担就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路程,你能说这份工资少吗?“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

中国历朝俸禄一览历朝历代官员俸禄考一、上古至秦汉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
至春秋战国始形成以粮食为俸禄的制度(包括封君守税),各国计算单位不同,如卫国用"盆",齐、魏用"钟",秦、燕、楚用"石"、"斗"、"担"等。
秦统一后,废封地,确立以以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
汉承秦制,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一说21级),采取的是给谷制。
禄秩与实物发放数的对应关系是(下注部分官职俸禄前后有变动,不一一注明,仅作参考):1)万石:三公等(名录不抄了,下同),月谷350斛(注:1斛=1石),一年4200石;2)中二千石:九卿等,月谷180斛,一年2160石;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谷150斛,一年1800石;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5)比二千石:光禄大夫等,月谷100斛,一年1200石;6)千石:丞相长史等,月谷90斛,一年1080石;7)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谷80斛,一年960石;8)八百石:汉成帝时除,就六百石;9)比八百石:谏大夫,俸禄不详,后除;10)六百石:州刺史等,月谷70斛,一年840石;11)比六百石:博士等,月谷60斛,一年720石;12)五百石:县长,汉成帝时除。
13)四百石:大县县丞、县尉,月谷50斛,一年600石;14)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谷45斛,一年540石;15)三百石:次县长,月谷40,一年480石;16)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谷37斛,一年444石;17)二百石:县丞、县尉等,月谷30斛,一年360石;18)比二百石:月谷27斛,一年324石;19)百石:御史属等,月谷16斛,一年192石;20)比百石:不详,后除;21)斗食:月谷11斛,一说每日1斗2升;22)佐史:月谷8斛,另一说佐史也并入斗食中。
东汉时禄秩变化不大,从万石到斗食佐史共17级(或16级),但给付方式改成半钱半谷,东汉延平中定制,中二千石月钱9000,谷72斛;真二千石月钱6500,谷36斛;比二千石月钱5000,谷34斛;千石月钱4000,谷30斛;六百石月钱3500,谷21斛;四百石月钱2500,谷15斛;三百石月钱2000,谷12斛;二百石月钱1000,谷9斛;百石月钱800,谷4斛8斗。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官民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
在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有所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稳定和增长趋势。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明代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首先,明代官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
明代设置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吏薪饷制度,官员的薪饷由朝廷发放,多数官员享有固定的俸禄。
根据地位和职级的不同,官员的工资也有所差异。
例如,最高级别的九卿官员每年可领取的俸禄多达200两白银,而品级较低的一般官员则会相应减少。
官员的俸禄来源主要依靠土地收租、行商活动和银两贷款等。
此外,官员还可以通过收受贿赂、行贩私利等方式增加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的工资收入更加丰厚。
然而,在明代,普通民众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明代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社会的主体,但由于封建社会的特点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他们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土地种植和农田耕作,然而,土地多数归于地主所有,农民只能以租佃形式耕种土地并交付租金。
因此,农民的工资收入往往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与农民不同,手工业者的工资收入稍高一些,他们通过手工制作和销售商品来获得收入。
但由于竞争激烈和技术要求较高,手工业者的工资收入也难以有较大提高。
总体而言,普通民众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尽管官员的工资收入较高,但明代官员的生活水平并不一定比民间高。
明代的封建社会使得各级官员需要承担一定的开支和责任,以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形象。
一方面,官员需要用一部分工资来支付各种开销,包括衣食住行以及解决各种应酬费用。
另一方面,官员还需要履行一定的职责,例如提供治安和政治稳定等。
这就导致不少官员的工资收入很难存下来,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一定比普通民众高。
与此同时,由于政策的限制和职务的要求,官员的生活水平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在明代,官民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官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高,但也需承担一定的开销和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上大学得花多少钱?七品官10年的全部工资
导语: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
比如,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
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
买卖文凭之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
比如,现在常见的大学招生指标,在古代便买卖兴隆。
因为敛财快,这甚至成为朝廷弥补国库亏空的一种手段。
古代大学毕业生“包当官”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
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
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
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
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
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宫学,用现代人的话说,它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水平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今国务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
现在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
明代便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
换句话说,上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