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_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合集下载

四川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四川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有①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在《十二铜表法》里可得到印证②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直接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③罗马共和国时代的法律主要是维护了平民的利益④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罗马帝国的扩张需要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2.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B.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D.主张重罪轻罚3.白献竞教授在新作《地中海奇迹》中写道:“古罗马……众多的英雄豪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帝国的辉煌给整个欧洲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下列符合“不可磨灭的烙印”的是A.罗马法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B.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等法律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C.罗马建成了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D.罗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近代成文法典4.悉尼·胡克:《历史中的英雄》:“假如我们给英雄下这样一个定义:英雄就是具有事变创造性并且能够重新决定历史进程的某些人,那么,紧跟着下一步的推论应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对于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

”古代希腊提防英雄人物的关键措施是A.设立公民大会B.成立五百人议事会C.实行陶片放逐法D.轮流执政;抽签选举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大臣用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处以车裂之刑。

这些史实反映的问题是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D.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规律6.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B.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C.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D.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7.《共产党宣言》是近年来美国教育部公布的“美国中学生必读书目”之一。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河南省商丘市九校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人教版高二全册历史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某某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信息填涂准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末期)在楚国一次内乱中,以孝顺著称的大臣申鸣奉命平叛。

其父因此被绑为人质,最终遇害。

国君封赏之余,申鸣悲叹“行不两全,名不两立”而自刎身亡了。

这反映了A.“移孝作忠”的价值取向B.“忠孝两难”的道德困境C.“礼崩乐坏”的社会颓势D.“家国一体”的国家形态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滞留。

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3.“宋代的相权自始至终处于兴盛状态,对相权所采取的几项措施都没有对相权产生实质性的削弱作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宋代所奉行的基本国策是‘以儒治国’,是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A.封建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削弱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非常突出C.科举制发展提高了官员素质D.君主未采取抑制相权的措施4.魏晋以来,官分九品。

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

直接原因是明代(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科举选拔趋向严格C.中枢机构设置调整D.官员晋升相对容易5.清朝制定了详密的文书制度,皇帝下达的文书有制、诏、诰、敕、谕等;臣工上奏的文书有题本、奏本、奏折、表文、笺文等;各衙门间则用咨呈、咨文、札文、呈文等。

岳麓版政治史错题集锦2 (800字)

岳麓版政治史错题集锦2 (800字)

温故知新二1、《共产党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从中可见,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最终任务是a.夺取资产阶级全部资本 b.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制度 d.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 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c.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d.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3、为纪念巴黎公社成立137周年,某高三历史班同学举办了一个座谈会。

同学们就巴黎公社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心得交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巴黎公社具有自发性、偶然性②巴黎公社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主流的背景下发生③巴黎公社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权④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本身的程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④4、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是指 ( )a.公社是通过武装斗争建立的 b.用新的政权机构取代了旧的国家机器c.极大地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d.确立了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5、十月革命爆发的客观历史条件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②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③俄国在当时已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④无产阶级的组织性、革命性、战斗性很高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6、之所以说十月革命是一次社会主义革命,是因为()①由无产阶级领导②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③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④体现了社会的公正和平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7、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状况。

《外国文学》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喧哗与骚动》这一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的悲剧《》。

2.危地马拉是古代玛雅一基切人的故乡。

有一部被称为玛雅一基切人的“圣经”的神话,它的名字叫 ( )3.这位作家出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的一个小村镇,两岁时回到意大利的圣莫雷。

1947年以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而蜚声文学界。

这位作家是 ( )4.这则希腊神话讲述了一个人物被诸神惩罚周而复始地推巨石上山的故事。

法国著名作家运用这则神话写出著名哲学随笔《》5.这位小说家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在他的小说中充满了一些形式化的意象,如:梦、镜子、废墟、花园、沙漏,罗盘等,这位小说家是( )。

6.美国学者 (填人名)在评论一个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的创作特征时指出:他“一个手法就是把现实与幻想纯熟地融合起来,由于使用这种手法,他的小说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都是可能的,每件事都是真实的。

”7.“我存在,是我自己在维持我的存在。

我的躯体,一旦它开始有了,它就会自行活下去,但是我的思想,是我在维持它、我在展开它。

”“我存在着,我活着,我思想所以我存在,我存在因为我思想。

”这是小说《》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二、单项选择题(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2分,共12分)1、这一流派的小说家在艺术观念上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世界,主张在作品中抛弃任何作家主观的思想、见解和议论,作家所做的只是精细、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尤其是刻绘外在的物质世界。

因此,对“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在这一流派的小说家那里走向了极端。

这一流派是:( )A.现实主义 B.存在主义C新小说派 D.表现主义2.美国文学理论家汉弗莱曾对意识流小说下过这样的定义:“意识流小说是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

”所谓“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指的是:( )A前意识与无意识层次 B意识与无意识层次C意识与前意识层次 D.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层次3.“元叙述”即对小说是如何被叙述出来的过程的一种叙述。

高三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试题1.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以及“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说明美国在亚洲地区仍在维持冷战政策,故D项正确。

A项错在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维持着这种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政策2.下面的漫画反应的是世界秩序的变化,从第一幅漫画到第二幅漫画反映的世界秩序的变化最符合下列哪一时期的状况()A.20世纪四五十年代B.20世纪五六十年代C.20世纪七八十年代D.20世纪九十年代末【答案】C【解析】第一幅图反应的是美苏两极格局,第二幅图所谓的新格局是指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其开始的时间即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以选C【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产生3.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19. 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

材料表明,日本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汉语言-专升本-西方文论选读(四川)真题2

汉语言-专升本-西方文论选读(四川)真题2

四川省2012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西方文论选读试卷(课程代码00815)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柏拉图认为来自于“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是()A.灵感B.理念C.模仿D.环境答案:A解析:柏拉图认为来自于“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是灵感。

2.认为文艺应该寓教于乐的学者是()A.朗吉驽斯B.贺拉斯C.奥古斯丁D.希庇阿斯答案:B解析:认为文艺应该寓教于乐的学者是贺拉斯3.普罗提诺的理念体系被称为()A.伦理学派B.毕达哥拉斯主义C.犬儒主义D.新柏拉图主义答案:D解析:普罗提诺的理念体系被称为新柏拉图主义。

4.写作《哲学的安慰》的哲学家生活于()A.古希腊B.古罗马C.中世纪D.近代答案:C解析:《哲学的安慰》的哲学家生活于中世纪,波伊修斯。

5.论述诗与画的界限的著作是()A.《画论》B.《拉奥孔》C.《论批评》D.《论戏剧诗》答案:B解析:论述诗与画的界限的著作是《拉奥孔》。

6.认为审美活动是无关功利、不以概念为前提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活动的理论家是()A.席勒B.黑格尔C.歌德D.康德答案:D解析: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审美判断的特征,提出了审美活动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著名论断。

7.浪漫主义文学的起点是()A.雪莱B.施莱格尔C.华兹华斯D.雨果答案:B解析:施莱格尔《断片》最早从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的文艺观,其后欧洲各国的浪漫派诗学和美学理论,都是以他的理论为起点的。

8.浪漫主义运动宣言、纲领的作者是()A.雨果B.海涅C.雪莱D.勃兰兑斯答案:A解析:《<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纲领。

9.深刻阐述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家是()A.雨果B.海涅C.车尔尼雪夫斯基D.王尔德答案:C解析: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是一篇深刻阐释现实主义的文献,围绕艺术的本质即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讨论了想象、典型、崇高和悲剧等美学基本问题。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学情检测历史试题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述:波吕斯认为正义是对朋友和敌人的善意和公平;修兰特斯主张正义是统治者所制定的法律和规则;苏格拉底认为正义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而是个体灵魂内部的和谐统一。

上述关于正义的理解有利于()A.培养合格的士兵B.实现城邦的和平C.引导人追求个体的发展D.反思雅典民主制的缺陷2. 亚历山大东征西亚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当地的庙宇里举行祭祀,搞一些活动和举办节日来向众神献祭”。

亚历山大此举旨在()A.实行宗教宽容和自由B.加强民族间交流交融C.借助神权以强化权威D.实现东西方思想统一3. 871年,德意志皇帝路易二世写信给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论证拜占庭帝国不是真正的罗马,在信中他列举了以下事实作为证据:东方帝国人说希腊语而非拉丁语;他们在种族上是希腊人而非罗马人。

这可用于说明()A.拜占庭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B.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深远C.文化交融促进拜占庭文化发展D.帝国分化加剧文化冲突4. 1607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日本儒学家林罗山于长崎得到此书,将其献给了幕府。

其后日本的本草学多受《本草纲目》影响。

如贝原益轩以《本草纲目》为蓝本,踏遍全国各地考察草药,于1709年著成《大和本草》,开拓出合乎日本国情的草药学新时代。

这可用以说明()A.中医学理论发展受政府影响B.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与创新C.日本幕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D.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5. 下图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了共同的特点。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低B.区域文明交流C.文明形态一致D.宗教信仰相同6. 14—15 世纪,西欧商品流通量不断增加,相应地要求货币流通量的有效供应,而此时金融手段还没有发展到利用货币来弥补硬币不足的程度;同时,封建贵族阶层为了支付日益高昂和频繁的战争费用,为了满足其奢靡的生活需要购买东方精美昂贵的消费品,他们需要更多的金银。

答案——精选推荐

答案——精选推荐

第一题:古希腊文明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古希腊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人本主义精神、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科学艺术、竞争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起源于归宿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意义或生命存在的沉思。

古希腊文明是人本主义精神的起源,人本主义也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

关于人的起源,古希腊有许多的哲人作出了初步猜测。

有认为起源于是起源于火土水气的,也有人认为是由原子构成的,或者是从另一种动物产生的,众说纷纭。

他们不仅关注人的起源也关注人的命运归宿。

苦苦思索人之何所来,又归何所去的问题。

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等著名哲学家在人本主义思潮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系统总结了前人的成果,规定了人的本质是什么。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平等。

基本特点是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法律至上。

而古希腊的公民意识是古希腊留给现代人的一份珍贵遗产。

公民意识是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了人们对本身存在意义和权利的认识。

梭伦立法赋予了所有公民参加公民大会的权利,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了黄金时代。

公民大会是古希腊城邦的最高权利机关,五百人会议是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核心,十将军委员会是古希腊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

虽然古希腊时期的民主政治具有它的局限性,但是它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古希腊自由的法律传统为古希腊的公民培养了发达的思辨能力,促使他们的踏上了理性之路,为古希腊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繁荣铺垫了基础。

思想的自由对于科学和艺术是觉得必要的,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哲学、文化艺术大放异彩的很大原由是宽松的政治气氛和民主的法律制度。

在希腊城邦的实际生活中,从来都没有形成一个有势力的僧侣集团和钳制人们思想自由的统一宗教仪式形态。

所以这里的人们思想活跃且不惮与表达,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发表出来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这里有其他国家没有的热烈讨论和交流,促进了新思想、心知识的诞生,思想文化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的错误,真诚地以实际行动向被害国人民道歉、谢罪,东亚的民族和解是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些有良知的日本知识分子、政治家和普通国民为反省侵略战争、促进民族和解进行的不懈努力。

我们也看到南京也从未间断过日本人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身影。

作为受害者,我们积极评价日本各方对反省战争、促进民族和解做出的努力,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以宽容的态度去推动民族和解。

民主党上台以来,重视亚洲外交,倡导建设东亚共同体,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比自民党政权有所前进。

今年所有内阁成员不参拜靖国神社,也是日本政府和政治家重视亚洲的体现。

但是,我们也看到,菅内阁的历史认识基本上还是在 村山谈话 的水平上踏步,还没有本质上的前进。

日本政府必须认识到,东亚民族的真正和解是建设东亚共同体的必要条件。

没有东亚民族的和解,东亚共同体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能真正实现。

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鲍尔康泊(A rnd Bauerk m per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教授)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欧洲的不仅是毁灭和废墟,还有深刻的对抗和相互之间的指责。

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纳粹分子、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以及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所犯下的罪行,严重疏远了从前的被占领各国与德国的关系,而德国本身也将在1940年代末冷战的序幕中分裂。

在这种背景下,针对通敌者和战犯的诉讼只能用来处理刚刚过去的历史问题。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犯的审理就已被认为应具有跨国性质,1943年10月30日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UNW CC)的成立就表明了这一点。

在处理刚刚过去的历史遗产的步骤中,最初的主要工作是对德国战犯的审判。

尤其重要的是纽伦堡审判和随后的12次审判,前者处理的是重要战犯、纳粹头目和第三帝国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后者针对的是军官和医生等特别群体;这些审判象征着获胜的美、苏、英、法同盟国的一个决心,即战犯和纳粹凶手应对他们在德国和各被占领国犯下的暴行承担责任。

但是,随着冷战的开始,盟国共同发起和展开审判程序的努力也烟消云散了。

在冷战初期,一些单独的审判仍在德国各占领区进行。

欧洲各国也通过本国司法机构惩处德国战犯和本国通敌者(主要是法西斯分子)。

然而,在德国人与其欧洲邻国的和解问题上的全面对峙对 国家记忆 产生了颇为矛盾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对峙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结果两个德国对和解问题的态度产生了分歧。

虽然东德的统一社会党政府不承认纳粹统治留下的任何责任,西德政府官方却认*原文为英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艳红译成中文。

国家记忆 是 一种话语,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种意识形态或一种学说,而是一种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的政策,在这种政策中,过去被用来服务于当前的政治目标,而当前的决策也依赖于过去的样本 。

见RolfH ugoson,H istory and M e m ory i n Sup port ofNeu trality:Th e Case of S w eden,K ersti n von Li ngen ed.,K rie g serfa h run g un d nati ona le Iden tit t in E u ropa nach1945(Paderborn2009),pp.206-224。

为,自己所代表的民主政体是第三帝国的继承者(主要为了维护对原德国东部各省的权利要求)。

另外,在为纳粹迫害及灭绝政策的受害者设立的赔偿计划中,东欧人大多被排除在外。

这样,欧洲的分裂加剧了 记忆斗争 ,这场斗争阻碍了全面和解的早期努力。

另一方面,冷战导致两个德国分别与其西欧和东欧的新盟友逐步接近。

虽然1950和1960年代各方的关系仍不平静,但联邦德国和挪威、民主德国和波兰等国却不得不分别在北约和华约内部合作。

另外,关于赔偿和对纳粹压迫与迫害的受难者的补偿问题的双边条约,尤其是联邦德国与其西欧、北欧和南欧邻国的双边条约,已经使得各方走上了逐步的尽管还是有限的和解之路。

有关最近的历史如何在教科书中表述问题的谈判,同样恢复了西德人与二战期间曾被第三帝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的关系。

不过,全面的和解直到冷战结束之后才开始。

特别重要的是,东欧各国不再被排除在外。

但和解的进程绝不是没有冲突的。

比如,在1999年后加入北约和欧盟的东欧国家,犹太人遭大屠杀的重要地位曾受到质疑。

在这些国家,苏联占领的经历盖过了有关犹太人灭绝的记忆。

本文首先对和解的双边路径作一个概述,并以关于赔偿纳粹暴行的非德意志受害者的谈判以及战后审判问题为例。

相关的讨论将涉及 负面记忆 的产生问题,而负面记忆已不再排斥历史中那些不愉快甚至有害的方面,也不再一味赞美抵抗运动,不再以自认为是受害者(self v icti m izati o n)来逃避过去。

1960年代,联邦德国出现一种自我批判式的 负面记忆 ,这一运动使得欧洲人不仅直面德国人的罪行,也直面他们自己当年与第三帝国政策的合谋行径。

不过,这场自我批判式的再审视运动在很多国家受到质疑。

另外,这一运动在对压迫、迫害和犹太大屠杀进行道义谴责时易于忽略历史情境的差异。

B illN i ven, I n troducti on:G er m an V icti m hood at t h e Tu rn of t h eM illen n i u m ,ide m ed.,G e rman s as Victi m s.R e m e m be rin g t h eP ast in Con te mporary G e rmany(H ound m ills2006),pp.1-25,at p.21(quote).另见R i chard N ed Lebo w, TheM e m ory of Politics i n Post w ar Eu rope ,ide m./W ulf K anstei n er/C l audio Fugo ed s.,The P olitics of M e m ory in P ost w ar Eu rope (Lon don2006),pp.1-39;T ony Jud,t The Past IsAnother Coun try:Myth andM e m ory i n Post w ar E urop e ,Ist v n De k/ Jan T.Gross/Tony Judt eds,The P olitics of R et ribu ti on in Europe.Worl d War II and Its After m a t h(Pri n cet on2000), pp293-323.S t efan Troebs,t Jalta versus S tali ngrad,Gu l ag versusH o l ocaus.t K on fli g i erende E ri nnerungs ku lt u ren i m gr eren Eu ropa , Bernd Fau l enbach/Franz Josef Jeli ch eds., T ransfor m ati on e n der E ri nnerung sku lt ure n i n Europa nac h1989(E ssen2006), pp.23-49;i de m, Was f r ei n Tepp i ch? Post ko mmun istische Erin n erungs ku lt u ren i n O st(m ittel)europa ,Volk h ard Kn i gge/U l rich M h l ert eds,D erK o mm unis m us i m M u se u m.F orm e n d er Ausei nandersetzung in D e u tschlan d un d Ost m itt el euro pa(Cologne2005),p p.31-54.R ei n h artK oselleck, For m en und Trad i ti on en des negati ven Ged chtn i sses ,Vol kh ard Kn i gge/NorbertF rei eds.,Verbrechen eri nnern.D ieAu seinan d erset zun g m itH oloc aust und V lker m or d(Mun ic h2002),pp.21-32;H ei de m ari e Uh,l D ie Transfor m ati on des, st errei ch ischen G ed ch t n isses i n der E ri nnerungsku l tur der Zw eiten Repub li k ,G eschichte un d R e g ion13 (2004),No.2,p p.23-54,at p.25.PeterNovi ck,Th eH ol oc au st i n Am e rican L i fe(N e w York1999).A l so seeM oshe Z i m m er m ann, D i e tran s nati onaleH olocaust E ri nn erung ,i n:Gu n ill a Budde/S ebasti an C on rad/O li ver J an z eds.,T ransna tionaleG esc h ic h te.Th e m en,Ten d enzen und Th eo ri en(G tti ngen2006),pp.202-216;O liverM arch art/Vr t h hn er/H ei d e marie Uh,l H o l ocaust rev i sit ed Lesarten ei nes M edienerei gnisses z w ischen gl obal er E ri nnerungsku l tur und nati on al er Vergangenheits b e w?l ti gung ,T elAvi ver Jahrbuc h f r d e u tscheG esc h ic h te31(2003),pp.307-334,at p.333.1 赔偿:双边和解的限度与东德的情况不同,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