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西出阳关再无爱情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出阳关无故人作者:陈嘉琳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7期【摘要】《阳关三叠》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首唐代琴歌,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抒发了别情离绪,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
本文从《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艺术价值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阳关三叠》;创作背景;音乐结构;艺术价值“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
千里送行,终须分别,心中无限感伤,“伤离别”演绎出一段段美丽的佳话,“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首古诗词琴歌,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人们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阳关”二字,在这中华民族文学中,成了“别离”的同义词。
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
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充满诗情画意,词义极其深沉,曲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
目前所存的《阳关三叠》是王维送别友人前往关外服役的七言绝句,后世乐师在此基础上配上了乐曲成为传世佳作,成为友人惜别的经典乐曲。
一、《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唐朝初年,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从贞观元年到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顶点,朝廷不断扩展领土疆域,大批农民受征调被押上边关去驻守边疆,使得农民的丧家破产、老死不得回乡,命运悲惨,诗人王维就生活在这个年代。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位于今新疆库车,这位名为元二的友人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唐代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位于长安西北,即秦都咸阳古城。
《阳关三叠》歌词所描绘的是在渭城,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表现的是一种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给人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真可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的意思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的意思“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出自宋朝诗人姜夔的作品《琵琶仙·双桨来时》,其古诗全文如下: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注释】十里扬州: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三生杜牧:黄庭坚《广陵早春》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
”此处作者自指。
三生,佛家语,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生。
白居易《自罢河南已换七尹偶题西壁》诗:“世说三生如不谬,共疑巢许是前身。
”宫烛分烟: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空阶榆荚: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此化用其意。
千万缕句:周邦彦《渡江云》词:“千万缕,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此用其意。
西出阳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翻译】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她正在用团扇轻轻地去迎接那些飞来飞去的杨花,她的眼神,真是楚楚动人。
春光渐渐去远,沙洲自然变绿,又添几声悦耳的鸟鸣。
遥想当年,在繁华如锦的扬州路,我如杜牧年少时放荡寻欢。
往事早已成烟,思念也无用处。
又一次到了寒食时节,宫廷中恐怕又在分烟。
无奈在我此时满情惆怅,办见季节已经更换。
只能把满腔幽怨付给偷英,任它飞到空荡荡的石阶前。
千丝万缕的细柳,里面乌鸦在此掩身,轻软的柳絮好像在为来去的客人飞舞回旋。
忆起当年出关,与伊人分别的情景,令人难忘!【赏析】换头又漾开笔锋写景。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此化用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 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 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 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 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 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 意味。
诗与歌的关系
《虞美人》 《无题》 《满江红》 《相思意》 南唐•李煜 唐•李商隐 宋•岳 宋•李之仪 慎 飞
诗与歌的关系
音乐与诗词有着 密切的联系,尤 其在歌曲中,诗 词是歌曲的核心, 而歌曲则是诗词 的灵魂。
现代诗歌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阳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朗诵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景物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拟想 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拟想 桥月仍在,玉人已无拟想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为古诗配上曲谱,要求旋律能表达出 诗的意境。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浩瀚 的文化宝库。而音乐和诗词文化 都是这个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更 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 艺术价值的一首。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 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它 含蓄地反映了人民在不合理的征戌徭役制度压 迫下的哀怨情绪。这首作品词义极其深沉,曲 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 让人听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
【配套K12】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

高中音乐《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让学生通过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仅供大家阅读参考!西出阳关无故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初步掌握有关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聆听《阳关三叠》和《扬州慢》,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认识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或整理古代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电脑网络、图书馆、杂志等方式查阅音响和书本资料。
2、相关教学用具:CD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间播放古琴曲《流水》。
(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器乐音乐的魅力,引入中国古代声乐作品)学生简述搜集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听赏部分:(一)《扬州慢》教师提问: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引出姜夔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96)冬至日,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1、请学生朗诵诗词(感受其中意境)2、听赏《扬州慢》。
3、完成书本174页:对歌曲的内容、音调、情绪、结构等内容做简要的评论。
4、教师小结(二)《阳关三叠》1、教师提问:何为阳关?何为三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古城关东面为农田,远处有寿昌城废址,三面沙丘,沙梁环抱,流沙茫茫,一望无际;北面墩山上有一汉代烽燧,保存完好;东为红山口;西有南北走向的深沟,长约20米,沟中泉水涓涓,甚为甘冽,两岸有汉墓多座。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14单元第25节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共16张)(1)

意绵绵、真切动人。
7
欣赏《阳关三叠 》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 苦辛,宜自珍。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故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感怀, 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 驰神,日驰神。
城”两地名,故
又称为《阳关
曲》、《渭城
曲》,“阳关”
也成为送友酬唱
的代名词。
5
“阳关” “三叠”
❖ 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的古董滩上,在 玉门关南,而古以南为阳,故称“阳关”。 阳关是古代中外陆路交通咽喉之地,也是 “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三叠:在当时演 唱时将其中诗句 反复吟咏三遍, 用一个曲调作反 复变化,叠唱三 次。
1.“西出阳关无故人” 出 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客舍青青柳色新。• 2.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
劝西君出更阳尽关一无杯故酒人,。•
的思想感情? 3. 何为阳关?何为三叠?
4
❖ 《阳关三叠》
是根据唐代诗人
《阳关三叠》简介:
王维(699~759) 《送元二使安西》
诗谱写的一首琴
歌 。因诗中有
“阳关”、“渭
6
❖
欣赏
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
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
“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后段
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
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 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 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
不仅是由于短短四句诗句饱含着极
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
王维的古诗与朋友惜别的诗

王维的古诗与朋友惜别的诗1、《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日暮时分独自掩上柴门。
他想象着明年春草再绿时,友人是否归来。
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和期盼,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2、《送沈子归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王维在杨柳渡头送别友人沈子,行客稀少,更显离别的凄凉。
他将相思比作春色,无论江南江北,都伴随着友人归去。
此诗以春色喻相思,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3、《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这两句诗以清新明朗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与牵挂。
劝友人再饮一杯酒,只因友人此行西出阳关后再无故旧相识,充满深情厚谊。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人元二出使安西,清晨细雨湿润了尘土,客舍旁柳色清新。
劝友人再饮一杯,出了阳关就再难遇故旧。
此诗情感真挚,充满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
《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与友人分别,询问友人去向。
友人不得意欲归南山,王维不再追问,只望着无尽白云。
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关切,又有对人生的感慨。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虽非典型送别诗,但也有与友人交流人生感悟之意。
王维晚年好静,与友人探讨穷通之理,意境恬淡。
7.《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在渭城为友人送行,朝雨洗去轻尘,柳色清新。
劝友人再饮一杯,因西出阳关后再无老友。
此诗充满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
8.《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日暮归家掩门。
想象着明年春草绿时友人是否归来,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与期盼。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原因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原因
1. 路途遥远:阳关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西出阳关意味着离开中原地区,前往遥远的西域。
在古代,交通不便,旅途漫长且充满艰险,可能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到达目的地。
在这样的旅途中,很难遇到熟悉的人,因此会感到孤独和无助。
2. 环境陌生: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与中原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旅行者来说,适应新环境需要时间和努力。
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和孤独。
3. 离别之情:这句诗本身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感伤之情。
离别总是让人心情沉重,特别是当与亲密的朋友分别时,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
4. 未知的未来:西出阳关意味着面对未知的未来,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感到不安和孤独,思念过去的亲人和朋友。
总之,“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表达了离别时的感伤和孤独,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的旅途和未来时的复杂心情。
它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与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光,因为离别总是让人感到难过。
为爱付出的古诗

为爱付出的古诗在古代中国,诗歌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表达人们的感情,还可以传达深刻的思考和智慧。
许多古诗描绘了为爱而付出的情感,无论是对家庭、朋友还是爱人的深情表达,都借助诗歌的力量成为永恒的美丽。
在古诗中,奉献、牺牲和付出成为表达爱的重要主题。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意。
第一首《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一位从江南来到北方远行的游子的情感。
游子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爱而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亲人,他付出了很多,但他的爱永远在他的心中燃烧。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色来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游子的奋斗和付出是对家人的深深的牵挂和爱的表达。
第二首《登高》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作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社会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在这首诗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岁月沧桑和社会压力击垮的人,尽管他失去了许多,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在这首诗中,奉献和付出成为一个人生活中的重要命题。
第三首《送别》是唐代文学家王维的作品。
这首诗表达了离别和分别的情感,描绘了友谊和爱情的温暖和动人之处。
王维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的离别意味着一段珍贵的关系的结束,但王维在最后一行中的“无故人”暗示着他对朋友的永恒怀念和挚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表达离别之痛和对友谊的珍视,深情地描绘了为爱而付出的酸楚。
以上三首诗反映了不同人、不同时期的为爱而付出的情感和奉献精神。
无论是为追求梦想,为关爱家人,还是为珍惜友谊,古代中国的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和为之付出的价值。
这些古诗秉承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文化传统,通过美丽的诗句和凝练的语言,抒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考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一年,西出阳关再无爱情 十六区,巴黎最富有的地段之一。 1935年,这里的一栋小屋,是留法中国画家们最爱去的地方。这里常年举办艺术沙龙,大家在这里谈论艺术,也创作绘画雕塑,创作完轮流趴在上面签名,兴致勃勃。 这个沙龙,一点也不逊色于北平的“太太的客厅”。 这个沙龙,也有一位丝毫不逊色于林徽因的女主人。 △左一和左二,一对璧人 在这一年,林风眠早已从法国回到杭州,徐志摩去拜访常玉,发现他住在充满鱼腥味的阁楼里,头发凌乱,桌上摆放着几个烂苹果。而来巴黎举办“中国绘画展览”的徐悲鸿发现,巴黎风头最盛的中国名字,并不是他,当然也不是常玉,而是一个比他小十岁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以油画第一名毕业于里昂美专,从1933年到1935年,他连续四年在里昂春季沙龙获奖,且不是金奖就是银奖。他的作品被蓬皮杜艺术中心、里昂美术馆和法国国家收藏。 还有一点,那美丽温婉的沙龙女主人,正是这个年轻人的妻子。 他叫常书鸿,她叫陈芝秀,他们相爱时,他21岁,她17岁。 △常书鸿夫妇和女儿 她唤他二哥,她是他的姑妈领养的女儿。她来杭州相亲,他看见她的第一眼,立刻一见钟情。 在她之前,他从没爱过其他人,她亦如是。 那时候,徐悲鸿和蒋碧薇的爱情早已出现了第三者,在巴黎,常书鸿和陈芝秀成了新的“模范夫妻”。他爱绘画,她则喜欢雕塑。她是他的灵感女神,艺术缪斯,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里,她都是女主角。他们一起创办了“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在他们16区的小屋里,她把一切布置得温馨可爱,留学生们喜欢到这里来,他们饶有兴趣地给他们新生的女儿取了名字——常沙娜。 沙娜,是塞纳河的谐音——常书鸿特别喜欢在塞纳河边散步。1936年的一天,正是在塞纳河边,旧书摊上,命运之神把一套画册,塞到了常书鸿的手里。 从此,一切都被改变了。 常书鸿看到的画册叫《敦煌图录》。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道士王圆菉无意发现,大量经卷和壁画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以欺骗的方式带出了国。这本画册,作者便是伯希和。 △《敦煌图录》初版 常书鸿被画册中的一切都震惊了。他觉得自己居然跑到法国来学习画画,殊不知自己的祖国,却有那么美丽的瑰宝。震惊之余,他也感受到一种无名的心痛,这种心痛,渐渐变成一个声音—— 那声音一声声唤着,催促他回国。 他要回去,他要回去,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常书鸿回国,先到北京,再到重庆。他把对敦煌的热爱告诉徐悲鸿,告诉梁思成,告诉自己的朋友们,他多么希望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膜拜敦煌。 机会终于来了。1942年,重庆国民政府筹备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被选中担任筹委会副主任。他兴奋不已,啊,敦煌,我来了。 当他看见敦煌的一刹那,他这样写道: 就在我们初到这里时,窟前还放牧着牛羊,洞窟被当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脱落的壁画夹杂在残垣断壁中,随处皆是。我不胜感慨,负在我们肩上的工作,将是多么艰巨沉重。——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尽管心中常有“流放”之感,常书鸿做好了全部准备,要把这一生,都奉献给敦煌。只有一件事,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她的感受。 陈芝秀当时为了完成学业,暂时和儿女留在法国,常书鸿催促她尽快回国,尽快和他一起去敦煌。他兴奋地告诉她,她也会对敦煌的雕像着迷,那些线条,那些色彩,都可以让热爱雕塑的她学上一辈子。他以为她会和从前一样,支持他的事业。她和他吵了好几次,然而最后,还是决定,支持他的事业。 从巴黎回国,陈芝秀充满失落。 更何况,还有三不五时的轰炸。 常沙娜至今还记得,一次,听到头顶上的轰鸣,母亲马上抱着她跑进屋里躲避。过了好一会儿,她们走出来,发现外面,满是鲜血、碎肉和断垣残壁。 黄沙蔽日,黄土扑面,从外面买来的牛羊肉,用驴子驮着到家时,已经变质。为了卫生,每顿就是面条里撒点盐、辣子和醋。冬天没有火炉子,睡不惯热炕,只好晚上去钻冷被窝,早上起来,鼻子上都是一层霜。 △常书鸿在敦煌 陈芝秀倔强地企图保持着自己巴黎的生活。她化妆、描眉、涂口红,穿旗袍和高跟鞋,老乡见了,背地里说,那女人是个“妖精”。 她和常书鸿之间的默契消失了,他们被生活折磨着,变成了一对怨偶。因为国民政府的工资不能按时发放,钱的贬值太快,到手需要立刻换成小麦。常书鸿心里十分烦闷,和妻子的争吵越来越多了。 他们打架,打的时候,母亲就去揪父亲的眼镜,因为父亲高度近视,拿掉眼镜,就看不见了。 ——常沙娜接受央视《见证》的采访 他们的幸福,就这样定格在了1945年。△一家四口 常书鸿的敦煌研究所里,来了一个年轻人——浙江老乡,退伍军人赵忠清。沉迷于敦煌研究的常书鸿根本没有发现,妻子内心的天平,正在渐渐倾斜。 1945年4月,初春,乍暖还寒。陈芝秀对丈夫说,自己有妇科病,想要去兰州检查身体。常书鸿不以为意,还问她,需要沙娜陪你吗? 她回答:不用了,我去一下就回来。 临走时,大家还宰了一头羊欢送她。走了数日,有人给常书鸿看一封情书,才知道,并不是看病。 而是私奔。 赵忠清和她私奔了。 常书鸿疯了。他骑着赵忠清打猎用的枣红马,连夜飞驰,马不停蹄赶到安西。找遍了所有的车站旅馆,见人就问:“有没有看到一个漂亮女人?” 没有,哪儿也没有。 悲痛欲绝的他继续往玉门追去,最终,从马上摔下来。昏迷了三天三夜,差点死掉。 醒来之后,他看到了兰州报纸上,陈芝秀刊登的声明—— 宣布和常书鸿脱离关系。 夫妻相守二十载,终成陌路。西出阳关,从此再无爱情。 △徐悲鸿给常书鸿写信 在这场婚姻悲剧里,两个人都是失败者,也都是肇事者。人人都责备陈芝秀丢下丈夫,丢下一双儿女。但常书鸿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在遇到困难时,甚至拿妻子做出气筒,这些都是陈芝秀出走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敦煌的守护者,常书鸿是称职的;作为丈夫,他却是不合格的。如果当年在回国之前,夫妇俩能够做更多的沟通;在敦煌的岁月里,夫妇之间能够多多互相体谅,这场出走的悲剧,还会发生吗? 没有如果。 常书鸿不再提陈芝秀的名字。儿子常嘉陵天天哭着喊着,到处找妈妈。14岁的少女常沙娜,默默承担肩负起了照顾爸爸和弟弟的重任。生活还要继续。 这一年秋天,常书鸿和他的弟子们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抗战胜利了,坏消息是,教育部发来了一纸电文: 抗战结束,百废待兴,国家重建,资金有限,从即日起,撤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大家渐渐都走了,常书鸿完全可以和这些人做出一样的选择。毕竟,留在这里,他已经牺牲了太多太多,家庭残破不堪,爱情灰飞烟灭。 两头毛驴上分装着我们一家的简单行李,我骑了一头,沙娜搂着嘉陵骑着另一头,时序已是初冬了。千佛洞前的白杨树赤裸着兀立在风沙中,敦煌这时分外清冷和孤独 ——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这一年冬天,常书鸿带着一双儿女,先到兰州,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然后拿着这笔钱,跑到重庆,请求不要撤销研究所。在路上,懂事的常沙娜把冷水装在玻璃瓶、揣在怀里,等捂热了,拿出来给发烧的弟弟喝。 △常沙娜和父亲 在兰州期间,常书鸿和常沙娜一起举办了父女画展,这些作品均以莫高窟的壁画和景物为题材,居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最终,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经费筹措到了,常书鸿再次回到了敦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走。 我爸爸就说,你带上鹅、带上鸭,带上花籽、波丝菊,我爸爸特别喜欢这种花花草草了,完了我来管。沿途停下来我来喂,两个鹅、两个鸭,后来鹅中途死了,鸭子还活着呢,一直带到敦煌。 ——常沙娜接受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采访 在敦煌,常书鸿重新建立了家庭。常沙娜也渐渐成长为新一代敦煌少女,守护着敦煌的每一个洞窟,每一尊佛像。 1964年,赴美留学归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的常沙娜带着学生到杭州写生。大伯问她:“你要不要见一下妈妈?” 这一年,常沙娜33岁。她和妈妈,已经整整分别了19年。 △常书鸿绘制的一家三口 当她见到陈芝秀时,一下子愣住了。眼前是一个面如菜色的干瘪老太,衣衫褴褛,眼神呆滞,实在无法与当年那个在敦煌执意不肯穿羊皮大衣的摩登女郎联系在一起。 她这才知道,陈芝秀的生活很不如意。陈芝秀和赵忠清在杭州定居,解放后赵忠清因为国民党军官身份被判入狱,陈芝秀也成了反革命家属。不久,赵忠清病殁狱中,陈芝秀改嫁一个工人,生下一子,为了生活,她当起了佣人。 母女俩的见面,没有拥抱,没有眼泪,陈芝秀只是反复说: 我过得很苦,上帝已经惩罚我。“文革”期间,常书鸿成为敦煌第一反革命。他的儿子常嘉煌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透露,自己曾经看过敦煌研究所一份外调材料,“文革”时,“造反派”曾跑到杭州,逼迫和诱使陈芝秀揭发常书鸿当年的“罪行”。 陈芝秀一句有损于常书鸿的话都没有说。 在常书鸿的回忆录里,他回想起陈芝秀,已不复当年的怨念,当往事如烟,更多的,他感受到了自己当年的自私。他没有考虑妻子的感受,也没有想过妻子的爱好,她是他的妻子,但她也是一个独立的,需要爱的女人。回忆录里,他这样评价这段失败的婚姻:1979年年底,常沙娜给陈芝秀寄了一笔生活费。然而,没有收到回信。很快,她收到了电报,得知,陈芝秀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 她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常书鸿不动神色,问前妻得的是什